洪媚娟|拾级向上:校园里头探新安

文摘   2024-12-14 20:02   浙江  

千岛湖镇城郊,竹叶湾脚下,坐落着一所新学校。Q版小人青青和溪溪、“新安号”高铁列车卡通墙绘、新安文化展厅、青溪龙砚雕刻技艺传习室、新安农场,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新安文化”文学创作大赛作品选登

拾级向上:校园里头探新安

作者|洪媚娟


千岛湖镇城郊,竹叶湾脚下,坐落着一所新学校。Q版小人青青和溪溪、“新安号”高铁列车卡通墙绘、新安文化展厅、青溪龙砚雕刻技艺传习室、新安农场,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这就是千岛湖镇青溪小学。近五年来,学校沿着源远流长的新安文化之河,打造了以“新安文化”为主元素的校园文化,并以传承、拓新、开放、融合为办学理念,努力培养能担当、善思考、强体魄、会创造的新安好少年。


源于一条溪


2018年8月,教育局把徐慧红从临岐镇小调到了青溪小学担任校长。第二年8月,学校搬迁。

校园文化建设,堪称学校的灵魂。一所新学校,要想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必须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时间紧迫,2019年2月开学后,徐慧红便带领着全校教师开始思考新学校的文化建设。

有一天下班后,其他老师都走了,徐慧红还坐在办公室里。她一会儿翻阅资料,一会儿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她的心里头似乎有了一点感觉,但又说不清楚。这时,徐慧红看到桌角上放着当日的《钱江晚报》,就随手翻阅了起来。

忽然, 她眼前一亮,只见报纸上刊载着“新安文化”。徐慧红顾不得下班,仔细地阅读了起来。新安江全长373千米,在淳安县内段又名青溪,山民枕水而眠……随着文字的介绍,她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心里头也逐渐明朗起来。“我们学校的名字也叫青溪,新安文化是传统文化,那就把这个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让孩子从小知家乡爱家乡。”想到这里,徐慧红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浑身轻松。多日的冥思苦想终于有了结果,她开心地哼起了小曲。

第二天中午,徐慧红就召开了校务会,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们听。大家听了,就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开了。有的说,随着城镇化建设,很多“文化”小一辈都不知道,失传了,是应该做起来;有的说,做新安文化很契合“文化自信”,有社会意义;有的说,做新安文化应该与当下的教育评价改革五育并举相结合。集思广益,一个中午的讨论,又使她对“新安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下午,徐慧红还是不放心,觉得应该和前任老校长方德才交流一下。老校长已经去了教育工会上班。她就开着车子,拿着资料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方校长,下半年学校就要搬到新的地方去了。校园文化建设是重头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想做新安文化。”徐慧红开门见山地说道。

“新安文化,之前一直没有做过的。在校园里做这个,倒是挺有传承意义,特别是对于青溪小学来说。因为它本身包含着一种历史文化的。”方校长肯定道。

有了老校长的鼓励,徐慧红就竹筒倒豆子,把心里头的初步想法和困惑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方校长认为,做新安文化,首先得知道淳安文化的历史,有哪些文化是学校可以去传承或推陈出新的,要她先去找县委宣传部。

 县委宣传部,徐慧红并不熟悉。怎么办呢?她想到了自己有一个朋友在县政府上班,就请她帮忙。宣传部的办公室主任热情地接待了她。

办公室主任一听徐慧红要以学校的名义传播“新安文化”,立刻帮着联系了党史办程中青老师。程老师一听她的想法,就竖起了大拇指,夸赞说“年轻人有想法”,并表示很乐意为学校提供帮助,当场就去找来了很多有关“新安文化”的书籍。就这样,徐慧红扛着满满一箱书回到学校。一路上,人们见了她,都投来了疑惑的眼神。

要把校园文化落实到位,最好的途径就是用课题来带动。这是徐慧红当校长多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在县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课题组提炼出了县级规划课题《玩转新安:地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育人样式研究》。课题的实施主要围绕探秘新安、玩创新安、发声新安三大块展开。

五年来,徐慧红作为一名校长,始终亲临第一线,以课题引领为纲,以教育教学为线,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传统走向现代,编织了一张可行可见的校园新安文化之网。学校的文化布置、校本培训、学生活动都是围绕“新安文化”展开。于是,校园里就诞生了新安名人馆、新安文化展厅;课堂上就有了童眼识英雄课程、青溪龙砚雕刻技艺;校本培训就有了《基于“新安文化”的项目式校本研修》;课外实践就有了探秘新安、呼吸新安、我秀新安等系列学生活动;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也就构建了新安少年综合评价体系。


痴迷于一堂课


星期三下午的第二、第三节课是学校开设的拓展课时间。每周的这个时候,李语晴、胡承铉等十几位高年级同学就早早地等候在了“青溪龙砚雕刻技艺传习室”外面。

这时,一位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提着一个沉重的编织袋向教室走来。“洪老师来了!”“洪老师好!”“洪老师,我们可想你了!”孩子们见了,立马兴奋地跑过去,簇拥着他走进了教室。

“老师,我们今天学什么?要雕刻什么?”一个男孩认真地问道。

“我们今天的任务有点多,你们先回到座位里,好不好?”洪老师一边把带来的材料摆放到讲台,一边耐心地回答孩子们的提问。

孩子们听了,一个个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盯着老师,竖起耳朵聆听。

“同学们,上个礼拜,我们已经把图案设计好,也一起用机器把一块块形状不同的龙砚石头切割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怎么样雕刻。”洪老师一边讲,一边拿起一把刻刀开始示范。

 孩子们也不约而同地拿起刻刀,跟着学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教室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乒乒乓乓”的雕刻声。

这就是颇受孩子们欢迎的“青溪龙砚雕刻”。授课的老师是县省级非遗“青溪龙砚”传承人洪发军。

2020年9月,徐慧红去拜访洪发军的时候,他正在店堂里专心地雕刻着一件新的龙砚作品。当他听明白徐校长的来意后,急忙停下了手中的活,饶有兴趣地谈了起来。

洪发军初中毕业后就跟了一位师傅学习雕刻技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自己的手艺是越来越精湛了,却苦于一身绝学无人可传。当他听到徐校长说,想聘请他去学校上“青溪龙砚雕刻”,不由得心动了。他想:如果在学校的上课中,能影响到一批孩子,或者是能发现一棵好苗子,那是多么有意义啊!洪发军当即表示同意。

刚开始,学校就给了洪发军一间教室,上课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我每次去学校前,都要收拾准备石料、刻刀等工具。孩子们见了我也很新奇,觉得我不像老师,因为不喊起立、不喊老师好,我的普通话也不怎么标准。”洪发军每当回忆起这段场景,就忍不住想笑。作为一个雕刻家,他的技能是毫无疑问的;可是,作为一个传承技艺的老师,他还需要向在校的老师学习。

取料设计,切割成形,手工雕刻,细节修饰,磨光上蜡,洪发军一边上课,一边琢磨着用怎样的方法把自己的绝学传给孩子,让孩子喜欢上他的课。为了避免学习单调,他又从工作室带来一些木头和竹子,有时就换换口味,教孩子们做一些木工或竹雕。

很快,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渐渐地喜欢上了他的课。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2022年3月7日,县电视台来教室拍摄洪发军的“青溪龙砚”非遗传承课堂。那一堂课,孩子学得特别用心,兴趣也特别浓厚。

面对记者的话筒,几个学生一点儿也不胆怯,都大方地说出了自己的学习感想。女孩李语晴激动地说道:“上这样的课,我感觉自己在跟历史对话,跟古人聊天。我觉得自己的专注力也得到了提升。”男孩胡承铉则一边埋头雕刻,一边说道:“这样的雕刻,我很喜欢。在这里,我能雕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我也希望青溪龙砚能传承下去。”

这一番番话语听起来稚拙可爱又意义深远,洪发军也无不深情地坦言:“孩子们喜欢上了我的课,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鼓励。”

一晃四年过去了,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的原创作品。“青溪龙砚雕刻”也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孩子们的心里头生根发芽了。每年,都会有很多孩子争相报洪发军的课。


课程成就教师


余笑笑是一名青年女教师,才三十多一点。2019年,她从乡下选调进城,就被分到了青溪小学。余笑笑原来就是做教科室主任的,因此开学前校长就告知她是“新安文化”课题组成员。听到这个消息,她有点担心:自己对新安文化一无所知,怎么弄?

开学后的第一周,课题组就召开了会议,并明确分配了任务。余笑笑担任拓展课“童眼识英雄”的授课教师。天哪,这个课怎么上?自己都一头雾水。她当即大发感慨。

“困难肯定是有的,大家不要怕,先按照自己的初步想法去收集资料,去摸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上着上着就会有经验的。”徐校长鼓励道。

听了校长的话,余笑笑回到办公室开始仔细研读教科室发的相关资料。可是,刚坐下来,班里就有学生来找她了。余笑笑只得起身去教室,原来是两个学生因为一支同样的圆珠笔在争执。等她问明白事情的缘由,处理完毕,放学铃声又响起来了。余笑笑只好拿了资料,回家去看。

童眼识英雄,就是通过有意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认识一位位淳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余笑笑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总算制作了一个有关 “杨桂枝”的课件,心想:这总能吸引学生了吧!

第一节拓展课,余笑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打开课件滔滔不绝地介绍了杨桂枝的出生和当皇后的故事,以及后人对她的纪念。她刚讲完,下课铃声也就响了起来。余笑笑刚想走出教室,一个小女孩跑上来问:“余老师,我的老家就在里商,怎么不知道杨桂枝啊?”

余笑笑听了,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但这一问,也让她开始反思怀疑自己的教学:学生真的感兴趣吗?这样的教学对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帮助吗?

余笑笑除了教语文,还兼班主任,平时本就很忙。问题归问题,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为了完成任务,还是一个课件一个人物一堂课,老师讲学生听。可是,上着上着,不要说学生,就连她自己也觉得乏味了。

 这个时候,学校请来了县教研室的章荣华特级教师来指导课题。在集体交流课程开设感受的时候,余笑笑就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章特告诉她:“做课程一定要有实施路径。要大胆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你用课件是一种方法,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些方法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

经章特这么一指点,余笑笑的心中豁然开朗。原来是自己太死板了!于是,她想到了各种路径:寻找家乡的英雄人物,给英雄人物做美篇,举行英雄人物诗歌朗诵会。最后,在课题组的帮助下,余笑笑的课程总算有了像样的构思:寻英雄,学英雄,赞英雄。

就这样,课堂上余笑笑要做的就是教学生如何寻找资料、分工合作、构思计划,而真正的学习来自学生的动手实践。如,让学生通过回老家询问祖辈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余笑笑印象最深的就是,2021年的元旦新安文艺展示活动。当时,自己带领的小组要排练一个舞台情景剧。剧本的内容主要是歌颂新安江移民时期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人物。整个剧本的创作以及人物的角色分配都是学生独自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请教校外专业人员完成的。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她们还自己上淘宝购买了相关的道具和服装,演出效果非常好。这让学生一个个都激动不已,信心满满。

结合当下,带领学生采访抗疫英雄;给英雄人物配上解说词录成视频,然后制作成二维码,余笑笑开辟的课程路径越来越丰富多样。2022年11月,《童眼识英雄》获得了县精品课程,她也代表学校课题组去参加了课程分享会议。

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成熟。时至今日,余笑笑的《童眼识英雄》已经成了校园文化创建中的一项金牌课程。她也在课程开发中发展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感觉自己所做的事越来越有意义。

余笑笑还说,在新安文化的创建中,很多老师本来不懂“新安文化”的,在做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淳安的各种文化历史,也认识了很多老物件,学会了做一些传统美食。他们老师既是传授者,也是学习者。


成长看得见


2023年5月20日,对于童文静、罗景杭两位同学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早上,徐校长和几位老师天还没亮就带着他们坐上了奔往杭州吴山广场的车子,去参加那里的第十九届公民爱心日活动。他们此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摆摊售卖新安农场刚刚采摘的100多斤四季豆,然后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这样的义卖活动学校里也经常举行。平时,他们就在校门口卖农场的蔬菜,在老师和家长的光顾下,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但这次不一样,吴山广场他们连去都没去过。童文静头天晚上没睡着,担心自己到了陌生的地方就不会说话了;罗景杭老早就醒来了,然后就兴奋得睁着眼睛想象吴山广场的样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吴山广场早已经热闹非凡,大部分单位和学校都开摊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东西摆到了指定的摊位,准备着开张。

童文静和罗景杭望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多么希望他们能停留在摊位前。可是,有些人看一眼就走开了,有些人拿起四季豆问一下价格也走开了。一旁的徐校长鼓励他们放开嗓子吆喝一下:“大家快来买,来自千岛湖的四季豆,新鲜又好吃!”

童文静和罗景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然没有了学校时的那种自信,怎么也张不开口。过了一会儿,摊前来了一位老爷爷,拿起一袋子四季豆反反复复地看着。

“我看到这上面写着千岛湖有机蔬菜,那里的水质很好,我是知道的。同学,那我考考你,你们的蔬菜施的是什么肥?”老爷爷像个调查员。

罗景杭天天去厕所的粪桶里积小便,这可难不倒他,连忙抢着说:“我们用自己拉的小便施肥。”

老爷爷一听,立马来了兴致:“真的吗?我是上海人,特地坐高铁过来买的。那我要多买一些回去。”

一旁的老师连忙补充道:“老人家,你放心,这是我们学校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种出来的,您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一下我们的新安农场。”

听了老师的话,那老爷爷就像吃了定心丸,一口气买了四包,并对罗景杭和童文静说:“小同学,好东西也是需要吆喝的,你们两个可以拿几包在手上,走到人多的地方去推销一下。来,胆子大一点,我跟着给你们录视频。”

童文静心想:老爷爷说得对,万事开头难,喊出第一句就不怕了。于是,她就拉上小明带上四季豆走下摊位朝人群走去。

上海老爷爷就跟在他们身后,鼓励道:“不要怕,那里人多,保准有人买。”

“卖四季豆啦,千岛湖的四季豆,有机四季豆啦!”他们两个终于鼓起勇气吆喝开了。

市民见两个小孩吆喝,觉得很新鲜,纷纷围了过来,童文静和罗景杭手里的几包四季豆很快就卖完了。没有买到的,就跟着他俩来到了摊位上。

童文静和罗景杭忽然觉得不再那么害羞了,就顺势站在摊位后头大大方方地吆喝着。老爷爷也在一旁热情地推销,说自己也买了好几包。来购买四季豆的市民越来越多,都对他俩竖起了大拇指:“小同学,吆喝得不错,我们就是奔着你们两个小鬼头来的。”

童文静和罗景杭听了,吆喝得更起劲了。叫卖声不仅引来了购买的人,也引来了记者的采访。面对镜头,童文静感慨道:“我们刚开始也不敢吆喝,但是说了第一声,就不怕了。这次卖菜,真的是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学校在新安文化的建设中,秉承推陈出新,坚持从课内走向课外,把静态的文化精神化为动态的活动实践。“新安美食节”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传统的新安美食,还学会了跟伙伴分享;“我为自己烧中餐”劳动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不仅提升了社交能力,也懂得了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学校的“新安文化”实践活动曾多次被各大网络平台、电视台报道。家长的良好反馈也越来越多。

陈永玲是五年级(4)班周清龙的妈妈。她是跑外卖的,不像其他家长有空陪伴孩子。有一天傍晚,陈永玲像往常一样回家准备给儿子烧晚餐,刚打开门就闻到了一股饭菜的香味。来到厨房一看,只见周清龙在厨房里像模像样地炒菜,饭已经快做好了。

陈永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从未教过孩子炒菜烧饭,每天都是要求他回家先把作业完成。

“妈妈,我们下周要举行给自己烧中餐活动,我得练练手。你平时都不让我干家务,做饭炒菜的方法,我都是从同学那里问来的。” 周清龙见妈妈一脸疑惑,连忙解释道。

虽然,周清龙烧的饭水放得太多,炒的菜太咸,但是陈永玲看到儿子能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倍感欣慰。她也渐渐发现,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儿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独立能力也越来越好了。

像这样的例子,几乎每个家长都能讲述一个。放学后的校门口,经常有等候的家长在聊孩子:“上次那个烧饭活动,放学后,我们家孩子可开心了,他说在学校里好好露了一手,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点赞。”“我们家孩子喜欢动手。所以,她特别喜欢学校的各种活动,能展示自己。”“我发现,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家孩子的变化挺大的。学校里的各项实践活动都能从孩子身上看到明显的进步。”


自2020年以来,徐慧红校长代表学校先后多次在县级、市级和外县分别作了《新安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思考》《传承新安文化,培育新安好少年》《舌尖上的新安——小学劳动实践性测评》《让新安少年全面成长》等讲座和主题性发言。“新安文化”也成了我县教育界的一张金名片。

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融合,融合中有开拓。新安文化,在青小的校园里,就像一个个充满活水的泉眼,正汩汩地往外冒着清澈的泉水,然后流淌着,润养着园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草。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

淳安文艺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