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九年(1173),为了证道,朱熹来淳安瀛山书院讲学,见方塘源头活水,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千古名诗《咏方塘》以赠好友。
“新安文化”文学创作大赛作品选登
○
○
朱熹之《咏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是家喻户晓的名诗。乾道九年(1173),为了证道,朱熹来淳安瀛山书院讲学,见方塘源头活水,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千古名诗《咏方塘》以赠好友。
朱熹眼中的方塘,应该是清澈如镜的,诗是用了一个比喻的,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古代用铜制成)。在文学上,这是个常见的比喻,并不出奇。朱熹久居江南,江南也雨水充沛,有山有水,山是好山,水也是好水,晋王右军名篇《兰亭集序》在开篇就写山与水的朗然豁达,“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所以好山好水的地方历来受到历代文人的追捧,何况是像朱熹这样的理学巨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士大夫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他们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能达到一种完美的认同与共振。瀛山书院所处地形特点突出,空间开合有度,谷中植被,层次丰富,郁葱有加,甚是优美。瀛山书院的自然环境理所当然地与朱熹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符合朱熹读书授徒的理想,所以选择在此教学也是必然的。
书院方塘赋予了朱熹精神栖居之所。方塘,为书院之泮池,池侧以砌石为驳岸,呈正方形,半亩不到,固有“半亩方塘”之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虽无大湖湖面辽阔,水势浩渺之雄奇,但也有碧波荡漾,青山倒映其中的美妙。淳安的山,淳安的水,正好契合了朱熹对生命美感的追求,吸引朱熹前去。
朱熹诗中提到的半亩方塘的位置,有多种说法,包括尤溪县、长安县、新昌县、莆田市、婺源等地,书院建方塘,应该是书院的供水池,也许还是周边山农的灌溉设施,从实用意义上来说,方塘就是一个水利设施,它是现代水库的雏形。但是淳安的方塘,以附近一山涧为其引水,“方塘”的源头便是十余里外的“源头村”。岐山汪氏统宗谱载有“方塘源头八景”:“龙门高耸”“凤岫回翔”“瀛山毓秀”“活水流长”“双溪汇合”“一鉴平开”“二塘映月”“三嶂凌云”,每一景都配有八句诗,此为其一;其二,据相关史料记载,淳安的半亩方塘为北宋熙宁年间建造,也就是说朱熹出生前就有,并非后人配合诗意而有意为之。从这两个有趣的细节来说,淳安方塘是最符合“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因此,朱熹心目中的“活水”并非出于想象,而是现实中使用渠道进行引水蓄积的缩影。朱熹心目中的“渠”至少是双关的,而且重在水渠之“渠”,折射的是吐故纳新,他在这里找到了理学的源头活水。
淳安的张力在方塘。朱熹多次到过淳安方塘,他是一年之中什么时候去的?或者说,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方塘?目前的史料过于简略。我猜测,朱熹一定看到过夏天的方塘。因为,夏天的方塘,有荷花,晚上听取荷叶下蛙声一片,不慌不忙猜测蛙声里的深刻含义,慢条斯理安然入睡。这半亩蛙声也许是朱熹身在他乡最温暖的安慰。
理学起于北方,最终在南方学者朱熹的手里长成了参天大树。众所周知,朱熹乃孔孟之后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功臣,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称“程朱学派”,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以及浙闽文化的开发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熹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否则,“二程”的洛学也会像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一样,只见著作,不见传人。明代学者钱德洪《瀛山三贤祠记》:“余读晦翁朱先生《方塘诗》,乃叹曰:此朱子悟道之言乎!”有了这次“方塘悟道”的经历,朱熹一路才思泉涌,逸兴云飞,著述不断,朱氏思想体系日趋成熟。从《咏方塘》到《观书有感》,改变的不仅仅是诗题,更重要的是寄寓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朱熹在淳安讲学,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非常清晰的事实。《瀛山书院志》载:“丽泽所,吏部侍郎詹仪之与朱文公和张宣公、吕成公相友善,往来论学于此。”淳安正因为有了朱熹的讲学,才有了冲天一笑的豪气。
朱熹之所以能到瀛山书院讲学,与詹仪之脱不了干系。瀛山书院是詹氏创建的家族书院,据记载,两宋时期,从瀛山书院走出的詹氏进士25人,举人18人,时称“两宋科举,詹氏为最”,瀛山书院成为淳安文运和斯文学风的昌盛之地。朱熹对瀛山书院堂构之精华、学风之浓厚和詹氏家藏典籍之丰裕,兴致倍增,欣然应允在此讲学也在情理之中。
朱熹在淳安留下了大量的印痕,现在尚有记载的文字有《题方塘诗》《过许由山诗》《康塘百琴楼歌》《三瑞堂记》《康塘洪氏旧谱引》等文;藏故宫博物院的墨迹有朱熹、张栻、詹仪等三位学者的信札六札卷、《题方塘诗》碑、康塘“三瑞堂”匾额、百琴楼“三瑞呈祥龙变化,百琴协韵凤来仪”门联、郭村“仁义忠孝”匾额、黄村桥“山口”路碑等。
半亩方塘是宋词里的一滴墨水。朱熹是有故事的人,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朱熹,与历史上真实的他,肯定有了一定的距离。他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谜团,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深度的人物,在真相与谜团之间,波澜壮阔总比平淡无奇要好一点。朱熹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授徒讲学,脱口而出“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吟诵,透过悠长的声音、诗意图像的映衬,使所有来淳安的后来人,不仅能欣赏纯粹的自然风光,还能一个人安静地独处。“至今惟有源头水,流出方塘半亩来”,从悠闲的五龙岛的新石器时代人到吟唱诗歌的唐朝诗人,从静心向佛的尼姑到忠孝刚正的海瑞,景色怡人的千岛湖,始终呈现着不急不慢,悠闲自得的生活节拍。与大多数人声鼎沸的湖泊相比,此处多了一份恬静,多了一份诗意。
淳安也一直为文人墨客们所关注。他们在淳安的山水中登临游憩、泛棹吟咏,不仅品酒、饮茶、赏景,还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如李白、杜甫、崔颢、方干、海瑞等,淳安是难得的会友之地,诗人们往往难掩心中的雅兴,一面欣赏优美的景色,一面把酒言欢,留下许多不朽的佳话。
历史的人文积淀一定会在区域内留下印记,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或者说地方文脉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态上的反映。地方的文化精神是当地的山川灵气所培育出来的,正如俗语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物聚集起来,又产生了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从淳安的生态环境中提取的文化要素,如芹川古村、水下贺城与狮城等,早已被人们作为文化符号来使用。独特的空间氛围与文化传承经常能够反映在水利的形态或建筑组群的形态中,呈现出淳安独有魅力,形成特色的历史文化氛围。
这里,水,特别的清;山,特别的翠;天,特别的蓝。绿水、青山、蓝天,一切的一切,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好似一枚浓重的绿印章。每天,方塘在一滴水中醒来,静静地诱惑着时间,温暖着被土地遗忘的农民,心中顿时有种被夏天蛙声洗礼的畅快感。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