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英|风吹稻浪

文摘   2025-01-24 18:04   浙江  

稻田贴山势而成,层层叠叠,线条优美柔缓,风情万种。长岭上村这一片高山梯田在秋阳的映照下,被切换成明媚的暖黄色,温柔着每一位路过的人。



原载千岛湖杂志2024年第5期

风吹稻浪

作者|范小英


仲秋时节,长岭上村的稻田熟了。

稻田贴山势而成,层层叠叠,线条优美柔缓,风情万种。长岭上村这一片高山梯田在秋阳的映照下,被切换成明媚的暖黄色,温柔着每一位路过的人。

一垄稻田,千年岁月。稻浪如水,深深浅浅的岁月印记也乘风而来。

风吹稻浪,沉甸甸的谷穗中有着明晃晃的儿时记忆。记忆中有劳作的艰辛,更有丰收的喜悦。期盼每一季庄稼的丰稔,是父辈们生活的底色和模样。犁田,播种,拔秧,插秧,灌水,施肥,收割……正是上学的年龄,前六个环节只经历过拔秧和插秧,但每年暑假的收割是无法省略的。

拔秧和插秧在春夏之交,田埂上开着或红或粉的小花朵,不时有布谷鸟的叫声越过蓝色的天空。小心地脱了鞋子,赤足踩进灌满水的秧田,细腻泥土滑过脚底的瞬间是新奇而快乐的。一株株水嫩的秧苗离开泥土渐渐向手中聚拢,愉悦的心情向四肢蔓延开来。日头渐上,秧田里的温度高起来了,有一种危险悄然袭来,一条形体软糯的水蛭悄悄靠近稚嫩的小腿,当察觉到一种奇异的痛痒感时,它贪婪的吸盘其实已与肌肤亲密接触良久。于是,秧田里响起了一声惊恐的尖叫,大人若无其事走过来,对着水蛭附着处一个清脆的巴掌。孩童们的哭声要么戛然而止,要么更加响亮。无论是在秧田拔秧苗还是在稻田里插秧苗,都有水蛭潜伏着的危险。

拔秧和插秧是技术活。先说拔秧,秧苗牢牢扎根在秧坂上,手腕使的是巧劲,否则,秧苗的根须拔不起来,根茎之上就断了。经验丰富的大人们总能很好地掌握拔秧的节奏,左手拔几株,右手跟着拔几株;或者左右手一同起拔,等到双手各握一把秧苗,啪啪啪,同时往水面上轻拍,秧苗根部的泥块,经此一拍,就干净了,苗根整齐了。随后在秧凳下抽出随身带的一根稻草,把手里的秧苗绕紧,扎实,打个活结,往身后一扔,再继续重复刚才的系列动作。插秧苗,就是俗话说的种田。从秧田里拔出的秧苗,码进畚箕挑到犁好灌满水的田里,大人先一把把地将秧苗均匀撒到田里,然后全家劳动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依次是富有经验的父辈,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刚入稻田的小毛孩排在最右侧。每人从左到右,排种六株,等种下一行后,往后退一步,可以从右到左,也可再从左到右……循环往复。大人们插秧动作娴熟,左手握着一把秧,用大拇指剔出一小束,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合作快速接过,捏住,熟练地种入软绵绵的水田。而孩童们的动作要生疏缓慢得多,且插下的秧苗队形不整齐,像小学生初学写字,歪歪斜斜,生硬生疏得很。假若一个不小心,还会一屁股坐倒在水田里。  

长大后,当读到唐朝布袋和尚那首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顿时惊为天句,太妙了,一种农活,竟含有如此禅意,但悟懂已是中年人。

那时,一年种两季水稻,暑假恰好是早稻收割、晚稻种植的时节。因秧田有讨厌的水蛭,所以儿时的我更愿意奔忙在收割的稻田里,哪怕是夏日酷热的午后。

收割的农活一般是这样分配的:妇女儿童割稻子,将稻谷割倒且有规律地一捧捧放好,便于后续打下谷粒;青壮年主要负责踩打稻机打稻谷。割稻谷的农具叫锯镰,非常锋利,要防止割到手或鞋头。考验体力和耐心的是踩打稻机,那种简式水稻脱粒机,由脚踏驱动滚筒后高速运转。大人们手持稻把,穗头向前,靠在旋转的滚筒上反复翻转,成熟的稻粒便纷纷掉落,颗粒归仓。出于好奇,孩童们时常会跟过去想踩打稻机,但很快就被大人轰到一边去。

打稻谷时,孩童们的任务是协助配合,在稻田间往返来回,将一捧捧的稻子传递给大人,这项任务枯燥暂且不说,不愉快的经历是总被稻叶划伤手臂。一种又刺又痒的不适感,忍不住用手一抓,却会更红更痒。整个过程,孩童们总会不断地跑题,比如对一只青蛙的专注,对一朵小花的深情。而父辈们的眼里虽然也有疲累,更多的却是喜悦,丰收的季节,哪怕孩子们如何调皮捣蛋,父辈们都是和气宽容的。孩童们对于丰收的具体向往,是不久后清晨的一碗新米粥,是傍晚放学后一碗香喷喷的新米饭。

风吹稻浪,金灿灿的谷穗里有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志气。站在长岭上村层层叠叠的梯田上,不由自主地想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最先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是在教科书上,一张插图中,朴实无华的袁老正蹲在绿油油的稻田里,仔细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不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大雨倾盆,他研究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心中的念想一直炽热燃烧。

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从1960年7月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到1964年结出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再到1965年又找到6株不育株……最终在1974年,袁隆平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于第二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那一刻,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终于不必再为吃不饱饭而担忧了。也许有人对杂交水稻的意义没有什么概念,但我们只需要知道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近25%的人口;也许有人想不通袁隆平为什么会为杂交水稻奋斗终生,只需要知道他每年为世界解决了上千万人的吃饭问题,挽救了几亿人的生命。

袁老用毕生心血,浇灌稻田飘香。国士已去,精神长存。

在老家的小山村,也有一位坚守土地的年轻人,他叫范承贤。当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涌向城市的时候,他依然默默地奔走在田间地头,除了一年四季的庄稼,他也耕种果园、菜地。从我老家房子的窗户望出去,春天有油菜、夏天有秧苗、秋天有金灿灿的稻谷,这四季田野变化的画卷,只因有着他和父辈们的辛勤劳作。锄禾、施肥、灌溉、收割……他们已经成为家乡田园的一部分。付出一份真心,庄稼果蔬必回馈一份收获。一粒种子的发芽、一株稻子的抽穗、满垅油菜花的盛开,都是庄稼人的好时光。也因为有他们的坚守,在很多年轻人都远离家乡打拼的今天,才使得家乡的田野没有荒芜,在每个收割的季节,依然有着收获的丰盈和喜悦。

风吹稻浪,层层涟漪泛起时是无边的憧憬。没有词能形容出这千万株稻穗,追逐秋天的波澜壮阔。禾下乘凉之梦,时光未曾辜负。风吹稻浪的低声部混响,是八千里云月绵延跌宕的山河奏章。“现在种田轻松多了,水渠和道路更通畅了,农机可以直接下到田里,犁田、收割等都用机器操作”,这些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已渐渐实现,这些也肯定能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见。

走在嵌种着向日葵的田埂上,秋风吹来阵阵稻香。太阳渐渐西沉,夕阳的余晖与天空、与湖山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金色的稻田更加如诗如梦,如歌如画。此刻,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在老家的田野上奔跑、嬉笑、欢歌。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一切,也让我深刻地领悟到,只有在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同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眼前,层层叠叠的稻田又涌起一圈圈金色的稻浪。相信,在祖国山河这片沃土之上,勤劳的人民加上机械化数字化的进程,一定能和绿水青山不断绘就出一幅幅生态“丰”景图。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

淳安文艺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