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永筑|茶山古道

文摘   2025-01-10 19:56   浙江  

方长建把我拉到一个视野开阔处,用手指了指对面山峰的一处小豁口,说:“那个白云缭绕的山顶,山脊线下凹的地方,就是毛山岗翻越到茶山的岭头。”


选自《淳安古道》


茶山古道

作者|鲁永筑


古道,好比一条无休止的线,可以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方。而山岭,犹如这条线上的某一个结,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攀登与跨越。

“休遂开古道”由白际岭、毛山岗、青岭三座大山岭以及连接山岭的山麓、峡谷组成,茶山古道是中间的一段,北起于中洲镇茶山村岭脚自然村,经茶山村翻越毛山岗,南止于中洲镇樟村。

虽然茶山古道路程不算很长(全程约10.8千米),但是这条古道是旧时遂安十三都左右两源唯一的交通要道,也是“休遂开古道”主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在交通层面上还是在军事层面上,都有着“北连徽州,南通衢州;雄踞中部,退守自如”的重要意义。

2015年,时任淳安县作协主席的余昌顺为《乡愁中洲》组稿,当时我领了撰写《中洲古道》的任务,在方长建副镇长等人的陪同下,走了青岭和乘风岭两条古道。由于时间的关系,茶山这段古道我没有机会走。只是在走完青岭后从枫林坞出来的路上朝毛山岗方向望了一望,隐匿于山中的古道依稀可辨。从樟村对岸的小山湾向上走,是一层层的梯形旱地,大多种着茶叶、大豆之类。稻草铺、童家山自然村的民居,几栋扎于一处,星布在大山里。民居白色的墙,如同嵌在绿翠中的和田,白绿分明,格外耀眼。

方长建把我拉到一个视野开阔处,用手指了指对面山峰的一处小豁口,说:“那个白云缭绕的山顶,山脊线下凹的地方,就是毛山岗翻越到茶山的岭头。”

那次的遗憾,一直萦绕在心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8年。为了写好《淳安古道》,我暗下决心,但凡比较重要的古道,我必须亲自走一走,要不然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总是缺乏真实感。

2023年4月6日,正是清明节后一日,我专程去了茶山村。

走古道,虽然耗时费力,但有无穷的乐趣。沿途不仅可以一览大好河山,还可以探索和搜罗一些令人欣喜且鲜为人知的景点以及美丽的传说故事。然而,古人走古道是为了赶路,由此及彼,办完事才会回头,无须当即赶个来回。而我是为了体验,回程几乎毫无意义。因此,就产生一件极不方便的烦心事。那就是从起点走到终点,早已筋疲力尽,倘若原路返还,那是时间与精力这两项皆不允许的事。

于是,我就联系了在中洲镇人民政府工作的余红霞女士,她是受聘的一位镇级文化礼堂管家,古道文化也是本土文化,说起来也与她的工作有点关联。请她出马,送我到茶山古道的起点,等我翻过这座山,再请她到古道终点樟村去接我。免得我回头无计,望山兴叹。

茶山古道的起点,从岭脚村的一座小石桥开始。起点处立有“茶山古道”指路牌,跨过石桥,古朴的石板台阶在杉木林中向山上延伸。从规整的路面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已经对这条古道进行过修缮。

古道宽约1.5米,以块石砌成。坡降程度设置得很好,走起来非常应脚。上行不久,古道来到梯田中。在这个暮春时节,梯田中的油菜花已经过了盛放的季节,不过顶部的花瓣仍然娇嫩可人。放眼望去,宛如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一层一层地铺向高处。辛勤的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为寂寥的古道,带来了春天的消息和温暖的慰藉。

在这种繁花似锦的古道上走,极易引发诗情。于是笔者以《茶山古道》为题,口占一律云:

清明翌日闲,徒步上茶山。
雨润春才好,风和萼正斓。
拾阶怜病草,拄杖悯苔斑。
古道虽寂寥,犹曾振马环。

上行约800米,古道来到茶山村。茶山村,是一个位于半山腰的小村庄,坐南朝北,民居依山势而建,极具山村韵味。

隔山相望,对面是安徽省休宁县白际乡管辖的项山村。东一簇西一簇的民居,从山脚星布到山顶,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同样是林木掩映,菜花满坡,一派云里雾里的山乡景观。

茶山村,又称“茶峰”,俗称“茶山坪汰里”,因遍山种茶,取名茶山。此村聚居着以方氏为主的村民。据传,此村原属吴氏、汪氏村落。明朝初年,璋川(今中洲镇樟村)方氏第十三世祖道崇公,偶游茶峰,暂住吴兴保家。吴翁见方道崇眉清目秀,相貌堂堂,乃招赘为婿。方道崇生五子:义真、义抄、召真、召富、召荣。后繁衍成茶山主姓家族,至今已传20余世。茶山村现有农户66户,人口213人。

村中有一个方氏宗祠,名叫“敦睦堂”。因为茶山是休遂开古道的必经之处,所以当年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在这里驻扎,还召开了决定红军命运非常重要的“茶山会议”。现在的方氏宗祠作为“茶山会议旧址”已经被改建成红色革命历史纪念馆。敦睦堂附近有一个方形水池,乃村民取水洗涤之处。当年红军战士扎营茶山村,曾在此池洗碗,今命名为“红军洗碗池”。

1935年1月8日,在那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担负着北上抗日先遣队重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在皖、浙、赣边境地区辗转跋涉了20多天之后,从开化县境的大麦坞等地进入遂安县的樟村地区。当天晚上,红十军团在樟村、扎源、黄林关等村宿营,司令部设在樟村。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随军行动,与广大干部战士同甘共苦。翌日凌晨,红十军团从樟村出发,翻过毛山岗,经茶山、半山、泰厦,马不停蹄地进入安徽省歙县。在行军中,红军发现歙县石门方向有敌人狙击,故又退回,于当天下午4点多钟又回到茶山、半山、泰厦。就在这个晚上,红十军团在茶山村方氏宗祠敦睦堂召开了军政委员会会议,史称“茶山会议”。

这次会议是决定红十军团生死存亡的会议。会议由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主持,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是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讨论决定红十军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根据中央军区的电报指示精神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军团部分同志主张化整为零,变正规军为游击队、变正规战为游击战,以摆脱困境,并提出了具体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是红十军团扭转败局的最后一次机会。会议开至凌晨,经过了激烈的争论。很可惜,方志敏出于“分兵以后难以成军”的考量,没能抓住这次可以变通的机会,最后还是决定整编制集体行动,挥师南下。次日凌晨2点多,红十军团沿古道翻过毛山岗,经樟村、扎坑、黄林关、东坑口、枫林坞、青岭脚,翻越青岭进入开化县大龙山地区。然后一路突围,进入江西玉山境内,进至被国民党军队重兵部署的“赣北苏区”,导致红十军团惨败,方志敏不幸被捕。

当然,正是这次会议,注定了今日茶山不同凡响的气质,也正是这次会议给茶山古道增添了新的传奇。

站在茶山村前的红军纪念亭内。遥想当年数千名红军官兵在古道上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其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何等残酷、何等壮烈。古道上的每一块青石板,曾走过多少铿锵有力的步伐。古道附近的山山水水,回荡过多少悲壮嘹亮的战歌。这一段恢宏的历史,给中洲烙上了红色的印记。中洲镇因此成为淳安最具红色文化的土地。

今天的茶山之下,浙江边陲小村泰厦,建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村中的项氏老祠堂“承德堂”,一跃成为淳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茶山古道,不仅仅流淌着先民的汗水,而流淌着革命先驱的鲜血。纪念碑高耸入云,成为古道上最醒目的地标。传奇的英雄人物,传奇的革命故事,将永远在中洲大地上传扬。

离开茶山村,古道沿着村后的路径往上走。沿途不是茶园,就是竹林。及至岭顶垭口,也是灌木丛生,并无奇岩异树。然而,最值得玩味的是,这条古道上不同时期走过的不同的人。他们或怀着希冀,或揣着理想,从山这边走到山那边去,要实现一种生活的需求和虚实不定的梦想。抵达,才是硬道理。

垭口之下百步之遥,就到了毛山岗岭顶亭。凵字形的亭子依山而建,后墙靠山,设有神龛一方,两侧垒作梯形石墙,屋面施以檩条青瓦。走的是极简主义路线,让人感到既简陋又古朴。

古道右侧有一条狐径,不远处有一座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观察哨。当时,为了防御国民党敌对势力的空降部队,茶山古道上的民兵驻守于此,昼夜值班观察,以防敌军来袭。据说,此哨的专线电话,直通南京军区司令部,一旦发现敌情,务必及时汇报。遗憾的是,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石砌观察哨,被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的人拆除,改建成实木茅棚,失去了历史遗存必需的初始信息。

古道下延不远处,就是毛山岗上最高村落——布袱角自然村遗址。相传此村原有10户人家,村民姓童,祖先因躲赌债迁此。由于交通不便,如今村民已移居他处。

我非常好奇“布袱角”一名的来历。在我看来,这么奇特的地名也许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后据了解,当年童氏祖先为了逃避债主的追讨,情急之下用布袱包了一些衣物,就背井离乡潜逃至此。可想而知,当时此处应该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所。童氏先祖仅凭一包衣物,在高山之巅刀耕火种,艰难地生存下来,并能繁衍成一个10家之村,也算是一个奇迹。故事虽然很凄美,但也印证了“天无绝人之路”这句绝处逢生的古话。

凑巧的是,当我告别布袱角的时候,古道上迎面走来一个80多岁的老人。打过招呼之后,获知老人姓童,名永高,妻子叫方树连。他原本也是布袱角的村民,2000年下山移民到了半山里。这个时节,正是春笋露尖的时候,他扛着锄头来故园挖笋。看得出来,他家虽然移居已久,但对生他养他的布袱角,依然魂牵梦绕。

他介绍说,茶山古道是他一生当中走得最多的路。因为他的妻子,就是从茶山村娶来的。无论是走亲,还是帮岳父家做事,必须走茶山古道。古道几个弯,几道坎,他十分熟悉。有些时候乘着月色走夜路,也是驾轻就熟,绝不会走岔。

他还介绍说,当年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在主持召开茶山会议的当晚,就是借宿在他岳父家,并与他岳父同睡一张床。他岳父也姓方,名叫志岭,与方志敏仅差一个字。于是,彼此还称兄道弟,促膝长谈了一个多时辰。

方志岭当时20多岁,曾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几年壮丁,对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方志敏向他传播共产主义进步思想,他深表赞同。之后,他还利用当过国民党兵的特殊身份,为中共地下党青半山区委,蒙关混卡,充当地下交通员,为地下党做了很多默默无闻的重要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中共地下交通员身份也没有对外透露,直至去世,也鲜为人知,成了一个“无名英雄”。

毛山岗,古称“茅山岗”,以山中盛长甘茅而得名。《璋川方氏宗谱》十二景诗中一首《茅山排关》云:

还望茅山面面开,苍苍排闼送青来。
云房数十藏深处,俨似蓬莱不染埃。

毛山岗雄浑而高大,相比茶山那边,坡度较缓。前些年,毛山岗进行了农业开发,建成了大型中药材种植基地。后来又被发现,这里光照时间较长,是一处难得的山地光伏设站资源。网上载:

2021年9月,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在淳安县中洲镇樟村毛山岗启动建设绿色低碳、经济效益高的集中式农光互补项目,总装机容量40兆瓦,2022年7月工程竣工投产。每年在山间“捕捉”绿电3971万度,节约标准煤约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经测算,电能入网和经济作物年均收益达到2500余万元,增加税收300万元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土地流转租金5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60余个,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淳安县中洲镇樟村党支部书记吴佳伟感慨地说,“没想到,曾经的荒地变成了香饽饽,上面有光伏发电,下面有经济作物,都能为村里带来收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古道经童家山、稻草铺、半山里一直坡降至山脚。沿途数以万计的光伏板,在光照之下熠熠生辉。“科技点亮生活,光伏致富山民”的大幅标语,在古道的两侧,渲染着现代的语境,使古道焕发出新的面貌和新的生机。

古道的终点,就是武强溪上游拥有1600余人口的大村庄——樟村。该村旧称“璋川”,又名江村(相传古时乃江姓聚居地),地形若船形,村口有“狮象把门”天然形胜,现主姓为方氏。据《璋川方氏宗谱》,始祖岩锡公于南宋时期自徽州潜口迁此,至今已繁衍了27世,建村历史长达800余年。

事实上,原樟村只有200余户,600余个人口。由于地处中心地带,2007年淳安县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将念柒坞、毛山岗、黄林关3个行政村并入,建立了新的樟村行政村,驻地樟村自然村,辖樟村、念柒坞、毛坦坞、大埂、毛坪湾、黄林关、门坑源、石板坞、札坑、竹园里、稻草铺、童家山、半山里、金家埂、外毛山、青半山、枧畈、大坞里、坞头、布袱角,共20个自然村。

从空中俯瞰,中心村樟村就像一块砸入深谷的巨石,19个自然村就像破碎而外溅的碎石,星罗棋布在山冈和峡谷之间。而古道,就像一根纽带,紧紧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共享着同一轮日月,却独享着各自的一隅天地。

古道,经樟村继续往南走,就是枫林坞。到了青岭脚,古道就上了青岭,翻过青岭垭口,那边就是衢州境内的大龙山了。

谱载《青岭回环》诗云:

青岭层密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回环恰似金城固,一片荫浓绿树遮。



主办 | 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 | 佘坡

投稿邮箱 | 475025836@qq.com


CHUN   AN   WEN   YI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

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

淳安文艺
展示淳安文艺创作,引领淳安文化潮流,弘扬淳安文明理念,彰显淳安人文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