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三
田涛和吴忠共同生活了45年。这几十年间,不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还是其实并不平静的和平环境,他们都同甘共苦,互相勉励,肝胆相照。在人生的征途上,吴忠既是对妻子情意真挚、体贴入微的好丈夫,又是田涛所尊敬的对她帮助极多、要求甚严的一位良师益友。
1947年夏,田涛从地方正式参军,分配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二十旅政治部宣传队工作,那时吴忠已是二十旅副旅长。 她第一次穿上军装,见到吴忠,他惊喜地说:“哦!你穿上军衣很精神嘛!”她问吴忠,怎样才能当好新兵?他略作思考,语重心长地说:“当兵不能想家,不能怕吃苦,更不能怕死。野战部队要长途行军,有时还夜行军,开始脚要打泡,可不能哭鼻子哟!你体质弱,要加强锻炼,克服困难。你们队有4名女同志,你去了可不能闹特殊化哟!”这番话虽无多少大道理,却为田涛明确指出了努力方向,他讲得既恳切又很严肃。她满怀信心地表示:“你放心吧,我一定努力做到,我也绝不会给你添麻烦。”吴忠满意地笑了。
刚刚参军,就赶上鲁西南战役,然后部队从鲁西南出发,渡黄河,过陇海,千里跃进大别山。当时二十旅担负艰巨的后卫任务,敌人前堵后追,有时饭还没有做好,就要出发,有时饭刚吃了一半,尾随的敌人又追了上来;又值雨季,时而暴雨淋头,时而烈日当空,部队疲惫不堪。部队刚刚进入大别山,田涛的两腿被蚊虫叮咬感染,红肿化脓,发展成满腿黄水疮,疼痛难忍,行走极为困难。在这艰难时刻,吴忠惟恐她掉队,不断给她提醒和鼓励:“这是新区,没有后方,敌情复杂,你无论如何要忍受点疼痛,坚持下来,跟上队伍,边走边治疗。你很快就会适应这里的环境的。”这些话,既是丈夫对她的严格要求,又饱含着他深沉的爱。田涛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绝不使自己成为部队的负担。她始终坚持部队集体生活,和宣传队的同志们一起行军战斗,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路上尽管吃了不少苦,摔了无数跤,到了驻地周身痛得像散了架子,但田涛觉得自己的精神是愉快的,她逐渐适应了这艰苦环境。吴忠既是首长又是她的丈夫,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
1949年秋,在向大西南进军途中,田涛因怀了第二个孩子临产而被留在湖南五兵团留守处。孩子出生后,体重不足4斤,瘦得皮包骨,田涛又没有奶汁给孩子吃,只能到市场上买点廉价奶糕,或熬点米汤喂养。她愁肠百结,怎么才能养活这个小生命,对得起战场上的丈夫啊?正当这时,田涛收到吴忠从前方托人捎来的一封长信,随信还附有他的几元津贴费和一张给孩子做尿布用的旧床单。看到丈夫的来信和钱物,田涛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颗多么温暖的爱心千里迢迢传递至此。田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抚养好,决不辜负丈夫的情意和殷切期望。
四
昌都战役打开了西藏大门,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二师主力奉命从眉山出发,进驻甘孜,与先期到达的师长吴忠所率的五十二师先遣支队会合,进行战役的最后准备。在向大西南进军时,田涛因怀孕临产被留在了湖南第五兵团留守处,成都战役结束后,田涛立即带着刚刚半岁的女儿追赶部队。她所在的二十旅,早在淮海战役结束后即改编为十八军五十二师。当她到达部队驻地时,吴忠率领先遣支队已于4月进驻甘孜。在进藏的动员和准备工作的时期,师里的几位领导看吴忠与田涛的孩太小,且田涛身体虚弱,都劝她留在四川。田涛思念丈夫心切,谢绝了大家的劝阻,决心随后续部队进藏。
1950年8月28日,五十二师在四川省眉山县三苏公园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积极请战的田涛终于达成了心愿,受命成为五十二师政治部康藏工作队队长,成员主要是由从十二军军政大学三分校、八分校毕业的女学员和师机关的女同志共30人组成,这是一支被大家称为娘子军的特殊队伍。虽然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但能与部队和丈夫一起进军西藏,使她获得了最大的勇气与无比的欣慰。歌声回荡在会场上,部队开始步出会场,雄赳赳、气昂昂。田涛所在的工作队的几十名女兵在队列里格外惹人注目。她们纷纷挺起胸膛,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
“田涛!田涛!”听到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田涛回头一看,原来是师机关的一名男同志。他笑着说:“田涛,女兵好神气啊!只是不要高兴得太早,进军西藏可不是好玩的事情,要爬雪山,过冰河,还有空气稀薄,到时候可别哭鼻子喽!”
田涛自信地昂起头说:“别瞧不起女同志,我们昌都见!”她心里十分不服气,共产党是主张男女平等的,我们要巾帼不让须眉,男人能干的,女人怎会不能做?封建社会才有瞧不起女性的思想。
一个女兵在一旁添了一句:“都什么年月了,还讲这种话,简直是封建脑袋!”女兵的队伍中顿时爆发出了一片银铃般的笑声,那位男同志闹个大红脸,转身走了。
四川是天府之国,山清水秀。部队向西进军,田涛和女兵们坐在车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陶醉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车队经新津、名山,进入西康省的雅安之后,道路大多为部队抢修的急造军路,颠簸难行。同时西康的社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的人们抽鸦片的很多,面黄肌瘦。据当地同志介绍,这里的鸦片是英国人通过印度运过来的。田涛抓住这一事例,揭露帝国主义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女兵们听后,都极为愤慨,纷纷表示解放西藏的决心。
部队在雅安休整并补充给养之后,继续前进,到了二郎山下。 二郎山是川藏交通线上的第一个天然障碍,海拔三千多米,公路成S形在山坡上盘旋。那天,正下着暴雨,公路塌方严重,车队受阻,于是部队只好在半山坡过夜。
这些在内地长大的女兵们,大多是才参军的学生,个个细皮嫩肉,白白净净,更没有经过风吹雨打,被巨大的山风一吹,脸和手都红肿起来。牢骚声顿时四起,有人抱怨:“这是什么鬼地方,冻死人了。”
在困难的时候,田涛和个别骨干进行了安定军心的思想工作。 她们告诉大家:“我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二郎山海拔只有三千多米,前面还有更高的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住,战胜更大的困难!”女兵们的情绪很快安定了下来。
又经过几天行军,她们到达了泸定桥。当年红军勇士们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早已在女兵们心中矗起了一座丰碑。未到达时,大家都很兴奋,可大渡河横在眼前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一步,不再说话。
泸定桥是座铁索桥,十余根铁索悬空,上面铺着一层六尺多宽的木板,人走在上面像是在荡秋千。桥离水面几十丈,大渡河水流湍急,让人目眩。女兵们大都不敢过桥。
田涛对大家说:“要想进藏,必须闯过泸定桥这关。我们女兵也不能示弱,要不就太丢脸了。只要大家鼓足勇气,不惊慌,肯定不会发生问题。”
桥边担任守护任务的男同志也给她们介绍经验:“过桥时,要目视前方,一直往前走,千万不要往下看,不要听水声。”
田涛重新调整了队伍,然后第一个走上了铁索桥,随后是一分队、二分队和三分队,很快队伍就全部安全地过了桥。尽管事先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可过桥后,女兵们的模样还是很狼狈,年龄小的同志脸色苍白,一过桥就瘫坐在地上直掉眼泪。有人忙鼓动道:“别哭了,大家应当高兴才是。我们今天走过了红军当年浴血奋战过的铁索桥,是对我们意志的考验,也是我们的光荣。”小女兵听到这句话又破涕为笑了。
队伍继续西行,不久即到达了进军西藏行程中最艰苦的地方——折多山。折多山近看似乎并不高,可实际上海拔竟达到4000多米,且山上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细雨蒙蒙,转眼即漫天飞雪。部队的车辆蜗牛似的缓慢前进,时而在云雾中穿行,时而在烈日下行驶,冷热不定。强烈的高原反应也开始向女兵们袭来,大家张大着嘴不停地喘着粗气,喊着心慌、头痛或胸闷的声音此起彼伏。
车子上山时,有的人开始呕吐,有的人流鼻血;其他人有的坐着,有的躺着,谁都没有精神说话。好容易翻过了山脊,安全到达了宿营地。大家的高原反应强烈,下车后连拿背包的力气都没有了,走起路来东倒西歪,有个年轻的女兵竟问田涛:“队长,我的腿怎么软了?”还有些同志嘴唇发紫,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状况。她还听到有的分队连晚饭都没有吃就睡了。田涛心知,这些都是由于高原反应在作祟。
田涛对女兵们的状态非常担忧。如果现在大家就垮下来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啊?进军西藏仅仅才迈出了第一步。正当她愁眉不展地坐在房里,一位先遣支队的同志走了过来,问明情况后,笑着说:“田涛同志,你不必担心。所有初到高原的人,都会出现这种反应。过几天就好了,我们也是这样挺过来的。”田涛心中的大石 头这才落地,她深知今后还将经历更大的艰难困苦,才能成功地到达目的地,见到久违的丈夫。
9月15日,经过半个月的跋涉,她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甘孜。 师首长对女兵在行军路上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她的丈夫、师长吴忠抱着从未见过面的女儿,亲得不得了。他专门嘱咐田涛的工作队,要抓紧时间休整,总结经验,准备接受更艰巨的任务。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古斋
制作:沧海一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