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闪亮的军功章》(一)

乐活   2025-02-07 09:23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奶奶又戴军功章

南京近郊的一个静谧美丽的老式庭院里,绿草环绕之中鲜花争奇斗艳,玲珑小巧的樱桃果轻轻跳跃在枝头,鱼儿在水池里忽上忽下摇着尾巴。小院的女主人许书文奶奶捧出一个装载历史宝藏的盒子,从中拿出一枚陈旧却依然光璨耀人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功章。我将这军功章郑重地佩戴到它的主人——衣着朴素、慈祥和蔼的许书文奶奶胸前。

年逾七十的许奶奶毫无龙钟之态,她那健烁的双目闪着激情,她感慨万分地用手指抚摸着胸前那枚编号为463656的军功章。就是它,刻录了老人一生的辛劳与奉献;就是它,烙刻下了老人心中最可爱的人们的铮铮铁骨;也就是它,成为奠基幸福家庭的一块基石。老人淡淡的一笑,抹去了军功章背后一幕幕残酷的战争景象,这饱含深情的笑容也显示出老人对生活的满足——拥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一令我终生难忘的笑容,被相机快门恰到好处地记录下来。

于爷爷一直凝视着老伴,脸上镶满欣慰的笑容。于爷爷告诉我,许奶奶还有一枚国防部授予的解放奖章,号码是60810。两位老战士心心相印,半个多世纪,他们携手走过了战争年代,看到了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世纪。岁月沧桑,从壮志踌躇的热血青年到耄耋的暮年,这是一个幸福的家,怎样才有了这个幸福的家两位老人在我面前打开记忆的话匣子时,我轻抚着那枚闪光的军功章,全然感受到这对老年伉俪记忆长河中滚滚波涛给予我人生的洗礼和教育。

家破家兴

家,广而言之,是一类人共同生活和斗争的组织。大至国家,小至农家。在人们的观念里,家是指夫妻、老小经常在一起生活、繁衍生息的地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位虽小,但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对一个人所干事业的成败,对社会安定团结都发生影响。建设一个和睦而起积极作用的家庭,往往在中年以后才能成熟。着二老对家的独到之见,我更想了解他们是如何报效国家,建设大家和小家的。

太子岩山之巅,漓漓河水之畔,坐落着许书文生长的故乡河北省内邱县獐么区岩南村。1929517日她出生于这个地少物乏,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由于许家家境在当地还算不错,使小书文在这片黄土地上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度过了一个宁静而清甜的童年。小书文10岁时,一场浩劫却不公地降在这个平凡的中国传统家庭里:1939年,先是父亲病逝,接着全村又遭到日寇三光扫荡,烈火洗劫了小书文家的一切,家已非家,幼小的书文跟随母亲开始了困苦的生活。在书文幼小的心灵中,这是多么惨痛的人生坎坷呵,眼睁睁地看着化为尘埃的家,看着母亲艰难地用肩膀为她和妹妹撑起一片狭小的天空,她的爱憎之情由心底而生,这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与奋争的感情。那时,岩南村是八路军内邱县独立营的根据地,县政府和抗日群众团体也在这里频繁活动,小书文接触先进的东西日益增多,思想进步的她抱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了抗日活动之中。她发誓要赶跑那些毁了她家园的日本鬼子,她参加了村妇女抗日救国会,并担任常委。19449月被抗日政府选送到太行山中学干部训练班学习。1945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内邱县三区工作。

194510月,年仅16岁的许书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起担任内邱县五区妇女救国会主席,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女干部。工作上的接触和不断高涨的救民救国活动拉近了她与未来的丈夫——独立营特派员于永贤的距离。尽管,那时两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后来竟成了夫妻。当时,内邱县独立营仗打得好,保卫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特别受当地群众的爱戴。于永贤这位1937年参军的老八路,战时英勇、闲时则帮助当地群众共同劳动兴建家园,在他身旁常有一个长着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的女孩子,双眼皮、瓜子脸、秀秀气气、文文静静,十分讨人喜爱,这就是当时的许书文。于永贤有时爱同她开个玩笑,两人有着朴实而纯洁的友谊。直到1944年底,由房东牵线,时聚时离的两人才建立正式的通讯关系。一年多的接触使两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相互了解,更增一份感情。

良好的家教,尤其是在母亲的品德的影响下,许书文出落 个端庄、忠厚、聪慧的好姑娘。她的衣着朴素,不爱打扮,不出风头;她办事认真,哪怕一分钱的事,该给的就给,该要的才要;她诚实热忱,倾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这一切的一切,在于永贤看来,都是难得的好品质,使他从内心深处爱着这位小姑娘。那时他们彼此通信不多,更不用说在一起花前月下了。尽管许书文有些内向,不大言笑,但在于永贤看来,她的感情却像深潭里的温泉,激情地滚动着,不弄虚作假得特别真实。就是对心爱人的了解与理解,奠定了于永贤爱慕之心的坚实基石,也成为了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许书文也喜欢着这位干练而风趣的小伙子。紧贴着的两颗热血之心,共同的理想与政治志向,使两人携手共待幸福的明天。1946元月2日,即国共两党实行休战协定的第二天,两人终于到县政府民政科办理了订婚手续。但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颗年轻的心尚须历经磨练,更加成熟,才能迈向最后一步——婚礼的殿堂。

解放战争初期的于永贤和许书文

1946年初,在邢台县做归队工作的五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陈仁常同志知情后,给予了热情的帮助。他力主两人就地结婚,他不仅给内邱县领导写了亲笔信,还派警卫员用自己的马将许书文接来。194631日,一场简朴而崇高的婚礼在邢台县西郭村举行,没有现在所谓的三大件、五大件,甚至连一件新衣服都没做,相爱的两个人终成眷属。一包普通的糖果,一瓶普通的白酒,以及和战士们同进的一顿普通的饺子餐,这就是宴席的全部。但是谁也不觉得寒,这在当时的解放区是一种好风气,激人奋进,铸造团结。

报效国家

结了婚也就算有了家,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看法。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纷飞的战火阻隔了一对对相爱的人。结了婚却没有家:一没有自己的房子,二没有锅、碗、瓢、盆。一个背包,一条马搭子就是夫妻俩的全部财产。实际上部队就成了他们各自的家。19476月,许书文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十八旅妇女学校政治教员;19483月担任校三队区队长;后又任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一中队、七中队副队长。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许书文和丈夫都把各自的青春献给了国家。婚后,于永贤和爱妻天各一方,一年难得几回相聚,生活不在一起,就更谈不上相互照顾了。对于许书文来说,除了胜利的喜讯带来的鼓舞和欢乐外,更多的是对丈夫浓浓的思念与牵挂。明事理识大体的她依旧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所特有的淳朴与坚强,她明白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即使再牵挂再担忧,也只能把这脉脉的深情藏于心底。许书文深知自己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不拉丈夫后腿,还要起好带头作用,给那些前线征战的军人的妻子们作出榜样。在战火中,长久的分离与牵盼铸造了于永贤与许书文一段隽永的爱情。

在采访过程中,看得出许奶奶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一袭淡蓝的呢子棉衣和一条手工制的长裤显示了老人晚年的节俭、质朴。老人的心犹如平静的湖水,没有太多的涟漪。只有生活中朴实的天伦之乐才能令老人那颗安于现状的心泛起丝丝波澜。一个拥有众多孝顺儿孙的幸福家庭,是老人多年心血付出的回报。许奶奶曾感慨到:现在的生活真好,现在的军嫂真幸福,虽然也有时天各一方,但总不用担忧丈夫的生死,还可以保持通讯联系,那是她那个年代所不敢奢求的。当我询问许奶奶有没有什么印象最深的事情时,许奶奶沉默了一会儿,眼眶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涌动,低声道:有哇,我最担心最害怕的时候有两次:第一次是你于爷爷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敌人封锁周边,没有了后方,前途未卜;第二次是他赴朝作战,特别是上甘岭战役,除了往好的方面想,我没有其他能做的事……许奶奶低沉而舒缓的话语像一道深渠的流水徐徐淌入我心中,不知何时,我被她眼中忽闪的泪光所震慑。望着许奶奶那饱含深情却又难以聚焦的双瞳,我知道就在刚才我已打开了许奶奶心扉深处那扇鲜为人知的天窗。果真,许奶奶那沉甸甸的回忆如海潮般向我汩汩而来,在我的视野被淹没的一刹那间,一幅朝鲜战场波澜壮阔的景象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1951322日,于永贤所在的十二军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入朝作战。组织上命令结过婚的女同志一律留在国内,斗志昂扬的许书文不得不留在了鸭绿江畔的宽甸县。许书文首先想到的是保家卫国,但丈夫的安危也令她放不下心来。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上演了一幕生死离别的依依惜别,许书文亲自送走了入朝作战的丈夫,也将自己一片真情捎了过去。

在国内的2个多月,工作之余,许书文便牵挂起身在异国的丈夫、他在朝鲜负伤了吗今晚吃了什么穿得暖吗每天,许书文都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接受祖国边境彼岸传来的信息。打了胜仗,她为丈夫高兴,为丈夫骄傲。听到朝鲜战场的残酷与艰苦,她心中又添一份担忧。与丈夫多年的深情在她心中化为默默的祝福与祈祷。终于,在许书文的争取与领导的帮助下,19516月,许书文和一批女同志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这个她所知晓的曾经壮美富丽的国度。6月的朝鲜已全无冬日严寒,但战争笼罩下的国度却冰封沉寂,那一个个深入大地的弹坑,那一堆堆塌毁的房屋废墟,那一个个无奈而贫苦的朝鲜同胞,无不让许书文感受到战争残酷所带来的震撼。经历过由旧中国向新中国变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许书文,在看到辛劳的朝鲜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之时,也不禁发出源于内心深处的感慨与深深的同情。曾经,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国家呵,还有这些可爱可敬的朝鲜人民。她无法忘记那些 善良而瘦弱的朝鲜小孩子们是如何从废墟背后欢跃而出,伸出他们黝黑的小手,用采摘的野核桃来迎接他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到来。此刻,丈夫肩头的使命感让她感到无比的庄严与伟大,但战争的惨烈又让她在心中为丈夫深深的担忧和祈祷着。她明白:尽管离丈夫越来越近,但她决不能干扰丈夫的工作,只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持丈夫的工作,才是一位军人妻子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入朝后,许书文担任了师休养连的指导员,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她每天活跃于官兵当中,关心爱护那些在战争中光荣负伤的干部战士们,她不仅倾已所能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还尽力照顾好同志们的生活。从他们身上,许书文常常能看到丈夫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许书文这样勉励着自己:和丈夫一同奋战在朝鲜战场上

1952年,三十一师休养连指导员许书文

然而,在用生命垒起的战争堡垒下,在机枪与大炮面前,生命竟是如此的渺小。当不幸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许书文那张常驻微笑的面庞上挂起了冰封的寒霜,她心底深处最深的那根弦被牵动、扯痛了:五次战役的第一阶三十四师一O六团团长宋崇魁壮烈献身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三十四师一O六团参谋长关熙英勇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朝鲜大地,好友的牺牲捶痛了许书文的心。宋团长是山西省和顺县人,他是于永贤和许书文的老战友。1951423日,在三十四师追歼联合国军土耳其旅的战斗中,敌人的炮火炸塌了团指挥所,宋团长倒在了异国他乡的500高地上。于永贤掩埋了最亲密的战友,率部突破了大田里以北美三师防守的三八线防御阵地,咬着土耳其旅又狠打了一阵。在一O六团的官兵中,许书文最敬重的便是骁勇的团长宋崇魁了。她十分钦佩这位憨厚的团长,并为他牵线搭桥,把自己的好友、文工团员何君介绍给了他。可这对夫妻才新婚一个月,就经历了永恒的离别。

记得那一次,年轻有为的宋团长对许书文说:你给我找个对象吧。于是,她把千里挑一的好姑娘,她的好友何邺君送到他身边。五次战役结束后,留守处就接到宋团长牺牲的正式通知。许书文心如刀绞,这时宋团长的爱妻何邺君还不知道,她要怎样告诉她这个噩耗呢。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她一定受不了的。不料,何邺君却先来找她了。她拿着一封信,神秘地说:收到信啦许书文问:”“老宋的信啊许书文一怔,啥时的信这封宋团长亲笔书写的最后一封情书”,竟成了他牺牲前的遗书。许书文的心也沉到了无底深渊,她不忍心,也不知道该如何告诉眼前这个正激动得活蹦乱跳的新婚女子。许书文永远也忘不了她是如何抱着痛哭流涕的何君,望着抽泣不止的好友,她也同样心如刀割。此时的她所能做的,似乎只是陪着好友流泪,只能在落泪成冰的寒夜里,不停地轻拍着战友的肩背。她想到自己的丈夫,想到他的安危,就觉得头疼得快炸了,一颗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他们团有三名主要干部,在五次战役中就牺牲了两名,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残酷战斗等待他。她的心被担心与恐惧所包围,她无法透过一口气,无法再为丈夫祈祷下去。此时的她惟一的愿望是,终有一天,丈夫和战友们能够平安地回到她的身旁。许书文的自我价值已升华为从爱丈夫到爱芸芸众生

对丈夫的担心和对战友的怀念,变成了亲情和友情的凝聚与碰撞。善良的许书文下决心要一辈子顾好宋团长的遗孀,她连续几年君身边,陪伴她,劝慰她,顾她也勉励着自己。后来,组织上选送君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她完成学业后就留在人民大学工作,并又组建了新的家庭。宋团长牺牲后的五十年来,许书文与何君一直情同姐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连许书文的儿女们也将何君当作是他们的姨妈。

提起宋团长夫妇,许奶奶禁不住大放悲声,她边哭边说,使我几乎听不清她所说的话。于爷爷眼含着泪花,在一旁安慰着老伴。双眼已模糊的我,耳畔似乎又响起了《怀念战友》那高亢悲壮的歌声:啊,亲爱的战友啊,我再也不能见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面庞。啊,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1952年初,许书文在朝鲜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到第四个月上,由于怀孕时反应大,加上战事紧张,营养缺乏,已是面黄肌瘦。那时她什么都不想吃,艰苦的环境即使想吃,也没什么东西。有时候,她饿了,特别想吃战士们种的小萝卜。可她还是尽量忍住馋,因为她知道,那些小萝卜可是前线将士们的救命粮。此刻,虽然她思念着丈夫,惦记着他的安危,但是她更明白,在朝鲜,她只会令丈夫更担心。于是,这年夏天她回到邢台十二军留守处待产。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燕平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