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2025年春节前夕,笔者在青岛采访了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舰载直升机部队原副部队长、“海空先锋大队”第六任大队长、特级飞行员王书宪。如今退休在家的王书宪,仍保持部队作风,坚持早晚锻炼身体,常和老战友们谈古论今,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印象。与他谈起当年执行重大任务并代表大队在北京参加海军命名“海空先锋大队”时的情景,王书宪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往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王书宪参加“海空先锋大队”命名大会
1994年初春的一天,海军党委授予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飞行一大队“海空先锋大队”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北京海军礼堂举行。时任飞行一大队正团职大队长王书宪,代表大队飞行员赴北京参加命名大会,从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政治委员杨怀庆两位将军手中接过“海空先锋大队”旗帜,并在大会上作了“海空先锋大队”先进事迹报告,引起了军地强烈反响。随后人民海军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青年报、青岛日报等军地媒体先后报道了飞行一大队的先进事迹。同年3月12日,北海舰队航空兵在该部礼堂召开“海空先锋大队”命名庆祝大会。北航党委号召所属部队学习飞行一大队“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拼搏、填补空白”的海空先锋精神,推动部队全面建设。
▲“海空先锋大队”命名庆祝大会(李香荣摄)
“我当年所在的飞行一大队,1975年5月组建,是我军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飞行大队。先后出色完成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打捞数据舱、西北高原空运核弹头、航拍首枚潜射导弹弹着点、南极科考建站以及军事演习、科研试飞等数十项重大任务,填补中国航空史上10余项空白。大队先后有1个机组荣立集体一等功,4个机组荣立集体二等功,5人荣立一等功,8人荣立二等功;先后涌现出了‘南极雄鹰’于志刚,‘海天赤子’霍效才等先进典型。为表彰飞行一大队为人民海军发展壮大做出的突出贡献,1994年2月23日,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政治委员杨怀庆签署通令,授予我们飞行一大队‘海空先锋大队’荣誉称号。”王书宪说。
一
飞行一大队建队初期,作为国家重大任务催生的种子部队,全体官兵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认真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就掌握了新机种的飞行技术。
▲张玉贵、郭文才等第一批直升机飞行员
七十年代初,我们国家没有舰载直升机,也没有教练员,直升机是从国外进口的,空地勤人员也要送到国外去培训,组建之初是非常艰难的。1977年5月的一天,上海长江口,一名有着3000小时飞行经验的法国飞行员在为我们做着舰飞行表演时,因下滑线太低,飞机机轮将舰上的甲板边界灯撞坏。老外走下飞机对我们飞行员说:“你们的舰船飞行甲板太小,你们自己是飞不了的。”王书宪说。
王书宪喝口水接着说:“当时,我们多数飞行员还没有见过直升机着舰过程是什么样子。飞行员们只凭外国飞行教官带飞一两次的体会编教材,用土办法进行探索性训练,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1980年1月3日,中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首次着舰飞行试验是在上海长江口进行的。机长郭文才和机组人员早早来到机场,检查飞机。当时,停机坪上一片寂静。开飞,郭文才驾驶“超黄峰”直升机直飞长江口,找到母船后,直升机在空中优美地划了一道弧线,随后以1.5米的高度和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进入飞行平台,稍一悬停,稳稳地降落在飞行平台中央,首飞顺利成功。
“海军航空兵‘第一着’成功后,我们飞行员在随后的50多天时间里,又连续进行着舰训练2783次,用不到国外飞行员一半的训练时间,就掌握了着舰技术要领,参训合格率100%。从此,中国海军诞生了第一代舰载直升机飞行员。”王书宪说。
二
“1980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刚刚完成着舰训练的海军舰载机部队4架‘超黄蜂’直升机,随科考船赴南太平洋,执行运载火箭溅落区航测、遥测和打捞数据舱任务。‘东风-5’洲际导弹,事关我国战略力量的核心机密,作为‘ 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等西方国家窥视已久。在方圆仅20海里的公海海面,12个国家部署了大量舰艇、飞机,准备争抢火箭数据舱。
“为确保国家核心机密安全和‘两弹一星’计划顺利实施,郭文才机组经过协同后,决定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在云底高仅150米、能见度不足2公里的超气象条件下,冒着直升机随时产生静电和结冰解体的危险,穿云隙、踏浪花……仅用时5分20秒时间,就干净利索地把数据舱打捞上来。新华社第一时间向全世界播发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海军第一代舰载直升机,已能在大洋上安全起降,腾飞海空! 这是我人民海军第一次在南太平洋上空执行国家级重大任务。”王书宪说。
▲机务人员在太平洋上维护舰载直升机
1982年9月,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派出一架“超黄峰”舰载直升机,随海军舰艇编队执行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导弹飞行试验。飞行试验是潜射导弹最后阶段试验,直升机主要任务执行末区航拍弹着点位置。机长陈金龙在机组人员于志刚、关锡华等配合下,克服设备瞬间故障、外机多次干扰等困难,完成三次空中航拍弹着点任务,为国防科研留下了珍贵资料。中国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是继中国成功地进行原子弹、氢弹、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和发射人造卫星以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新的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一支以海洋为基地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直升机航拍导弹弹着点
1984年11月至1985年5月,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派出1架“超黄峰”舰载直升机,随国家南极科考编队赴南极洲执行南极“长城站”建设。在南极的63个日日夜夜里,179号机组人员克服空域陌生、气象多变、单机飞行等重重困难,组织17个飞行日,安全起降104架次、吊运物资39吨、运载人员1050人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在南极的飞行史上创下了奇迹。此次任务179机组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租用外机的费用,也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争了气 ,对开拓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空中飞行事业也具有重要意义。长城站落成典礼结束后,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为179号机组题词:“南极雄鹰,为国争光!”此次任务,机长于志刚和179号机组分别荣立一等功。于志刚成为第一个在南极飞行的中国飞行员。
1988年9月,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派出1架“超黄峰”舰载直升机,受命随海军舰艇编队赴南太平洋执行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导弹末区打捞数据舱任务,这是继1980年5月陆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后的又一项填补空白的试验。机长吕蕴兴凭着过硬的飞行技术,沉着冷静,在机组人员政佃祥、关锡华、戴永祥等机组人员配合下,仅用3分18秒时间,就将价值连城的导弹数据舱打捞上来,荣立二等功。
▲打捞潜射导弹数据舱的“超黄蜂”直升机
航空反潜以其快速机动、搜潜效率高、不受海域航道限制的优势,在现代海空作战中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葬身海底的1113艘潜艇中,被航空兵击沉的就有412艘。战后,航空反潜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而我国海军一直是空白。我国有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需要人民海军守卫。面对大洋深处虎视眈眈的“魔影”威胁,中国海军迎难而上,自行改装舰载反潜直升机,守卫祖国蓝色国土。
“1989年,我们部队成功改装‘超黄蜂’舰载反潜直升机,1990年6月,我所在飞行一大队接受外军教官指导航空反潜战术培训。经过半年反潜理论和飞行训练,我与于志刚、陈金龙、佟乃勋等两个机组人员克服培训时间紧、训练科目多、语言交流困难等不利因素,安全顺利完成航空反潜战术培训科目,初步形成航空反潜作战能力。1991年第一支舰载直升机部队正式编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随后担负起执行反潜作战、护航救援等多样化军事任务。”王书宪说。
▲直升机进行反潜训练
三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更是奉献者的事业。在“海空先锋大队”这面旗帜上,写满了辉煌也写满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第六任大队长王书宪,翱翔海空三十余载,执行重大任务20多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在他厚厚的一摞军功章里,其中3次立功是对他3次空中化险为夷的奖励。
有一次,海军在某海域组织一次大规模实弹演习。王书宪机组执行空中录像、捡靶等任务。演习开始了,“蓝方”舰队向“红方”舰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9时40分,指挥部命令直升机立即起飞。我驾机迅速升空,在机上领航员刘凤友的引导下,保持800米高度飞向某海区等待导弹发射,机上摄影师也做好了随时抢拍的准备。”王书宪说。
▲特级飞行员王书宪(李香荣摄)
10时02分,坐在驾驶舱中间位置的空中机械师李林检查飞机各种仪表参数后,猛一抬头朝前看去,发现一飞行物哧哧地冒着白烟朝直升机迎面飞来,他大声喊道:“机长,你看,前面有个东西朝我们飞来了。”此时副驾驶员曹勋也发现了目标,“机长,注意飞行高度。”此时,不明飞行物距离直升机不足千米,机长王书宪两眼目视前方,右手紧握变矩杆,沉着冷静,在飞行物接近直升机的一刹那,猛一提变矩杆,直升机一下子升高100米,刷地一下子飞行物从机身下飞过,瞬间落在大海里爆炸,飞行物爆炸后的烟雾把整个直升机笼罩了起来,持续时间达两分多钟。王书宪凭着他过硬的飞行技术,紧握驾驶杆,调整飞行高度、变换速度,不一会直升机就平稳下来了。
10时25分,王书宪机组受令在1200米高度执行第二次导弹攻击目标空中摄像、捡靶任务。
10时36分,“红方”舰队发射两枚导弹直接命中了“蓝方”舰队的“指挥舰”,“指挥舰”瞬间起火爆炸沉入海底。机上摄像师在机组人员配合下,拍下了导弹从升空到击中目标的全过程。机长王书宪立即通过无线电向指挥部报告了战况,然后请示返航归建。……好险的一次空中经历,令王书宪终身难忘。
▲训政工作做到训练场(李香荣摄)
四
50年风雨兼程,50年勇毅前行。从着手组建到加入战斗序列,再到全面形成作战能力,飞行一大队在风浪洗礼中锻炼成长。在历任大队长张玉贵、郭文才、杨守礼、吕蕴兴、陈金龙、王书宪、政佃祥、李民、苏迪、赵巍仑等带领下,着眼部队使命搞建设,瞄准一流谋发展,大队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在海天之间持续书写辉煌篇章。
▲杨尚昆刘华清视察舰载直升机
“海空先锋大队”命名30年来,一大队官兵始终珍惜荣誉,坚持弘扬传统,成绩面前找差距,荣誉面前鼓干劲, 立足“平时是全面建设标兵,战时是能打善战先锋”的奋斗目标,在完成好多样化军事任务中锻造出了一支过硬的海空先锋队伍。先后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军事演习、烟台11.24海难搜救、奥运安保、多国海军活动空中阅兵、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中俄军演、航母试验试航保障、南海海上阅兵等重大任务,先后填补了中国海军史上首次海上悬停空中加油、首次参加我国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首次在未知条件下战术机动演练、首次3机编队着小型登陆舰、直八首次夜间着舰等10余项空白,大队真正地实现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直八”直升机首次夜间着舰(魏勇/摄)
▲直升机救生训练(胡宝良/摄)
▲直升机战斗输送(胡宝良/摄)
大队连续两年被海军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舰队表彰为“支援北京奥运会先进集体”、“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和“基层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先后涌现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政佃祥、“海航青年精武标兵”赵树民、 “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彭大双、“海军优秀基层主官标兵”吕江、“海军奥运安保先进个人”宋宜欣等先进典型。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参加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空中阅兵(胡宝良摄)
▲参加2014-和谐使命任务(胡宝良摄)
▲海上转移伤员(胡宝良摄)
▲参加2016-环太平洋军演任务(胡宝良摄)
▲舰机远海协同演练(胡宝良摄)
“海空先锋大队”从当初的单一运输机种发展到具备多种作战能力的机种,战斗力建设实现了从岸基到舰基、从近海到远洋、从担负一般运输到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三个历史性转变,成为一支威震海空的“轻骑兵”。
▲海空先锋不断飞向新高度(胡宝良摄)
“追寻往事,我时常回忆起在部队那段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作为一名海军航空兵老兵,我衷心地希望‘海空先锋大队’新一代飞行员们,用一腔报国之情,在保卫祖国海洋权益、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进程中做出新贡献,不断锤炼真本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王书宪最后说。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胡宝良,退役海军大校。1982年11月入伍,1985年5月开飞,安全飞行32载,5次立功,6次走出国门,执行出国培训、亚丁湾护航、多国海军联演、随舰出访、环太平洋军演、和谐使命等重大任务20多项,见证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到龄停飞,随后退役转业到地方工作。曾任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党组成员、副队长、机关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海军报、中国信息报、青岛日报等全国140家报刊发表文章1700多篇。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军网络好新闻一、二等奖。人民海军报、海军杂志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燕平
校对:幸运草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