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此情绵绵无绝期》(三)

乐活   2025-01-17 08:32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在甘孜的日子里

女兵们驻扎在甘孜才发现,这里的饮食她们很难适应,尤其是藏胞们的饮食结构,如酥油、糌粑等高原饮食,她们完全吃不下去,许多人都产生了厌食的状况。可是,不吃这些还能吃什么?女兵中间产生了不安、退缩的情绪,这不仅影响了女兵们的身体素质,还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田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吴忠给了妻子许多帮助。他告诉田涛:藏民之所以身强体壮,适应高原生活,一是生活环境不同;二是饮食结构特殊。藏胞主要吃酥油、糌粑。这些食品的营养价值高,携带方便,可补充人体的热量和所需物质。他曾在先遣支队提出了“生活高原化、康藏化”的要求,要求官兵们从改变饮食习惯开始,多吃酥油糌粑和牛肉,强健体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忠要求妻子担任一名优秀的队长,做好女兵们的思想工作,尽快实现生活高原化、康藏化。

920日中午,田涛和工作队开始第一次尝试,她让炊事员用酥油炒了一盆大白菜。由于酥油的异味很大,还没开始吃饭,女兵们一闻到味道,就叫起来:“这是什么怪味?”有人尝了一口菜就吐了出来。大家相互看看,再也没有一个人吃菜,低头把米饭吃完,一大盆酥油炒大白菜都剩下来了。

饭后,田涛主持分队长会议,专门研究吃酥油糌粑的问题。她说:“酥油是个好东西,既可以强身,又能耐饥,只是有点异味,初吃不习惯。现在师党委号召我们生活高原化、康藏化,为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人民,在高原扎下根去,我们不但要吃酥油炒的东西,而且藏族人民能吃的东西,我们都要吃;藏族人民能做什么,我们也要能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连酥油炒的东西都吃不下去,那怎么能行呢?难道我们连目前这点不习惯都克服不了吗?”

田涛语重心长地分析眼前的形势:为了参加昌都战役,为了解放西藏,为了做好支援前线的工作,一定要把吃酥油和糌粑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不然怎么适应高原生活呢?她要求党员、团员和干部要带头吃糌粑和酥油。

会议结束后,干部和党团员分头做女兵们的思想工作。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又端上来了酥油炒的菜,田涛和干部们带头吃,女兵们先是犹豫,后来有几个女兵捏着鼻子,闭着眼睛,硬是吃了下去,田涛马上予以表扬。此后,所有的女兵都开始吃酥油炒的菜,并渐渐开始喝酥油茶,她们学着藏胞的样子,用小搪瓷碗盛上糌粑,加上酥油,用手慢慢搓成细条吃,还学得有模有样。一个星期过去了,女兵们不仅适应了酥油糌粑的味道,而且吃起来感到很香。此外,田涛还有意识地让女兵们多吃一点牛羊肉。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女兵们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脸色红润了,走路也不再喘气了,真是有神奇的效力。女兵们重新活跃起来。

不久,师后勤卫生处的医生为女兵体检,规定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全部留在甘孜。女兵们一次性全部过关,高兴得喊着“轻装去了”,又蹦又跳,尖着嗓子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引来众人看个不停。这支特殊的队伍终于可以完整地追随大部队一起进军昌都了。

此时,田涛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女儿生下来后,她没有奶水,加上部队工作繁忙,只好在四川乐山附近请了位周桂芝奶妈帮助喂养孩子。五十二师西进后,田涛与孩子和周桂芝一起来到甘孜。听说部队就要打仗,周桂芝准备返回四川,是留在甘孜照顾孩子呢?还是带工作队参加战役?孩子的问题点燃了田涛心中矛盾的导火线:孩子实在太小,留在甘孜交给陌生人照顾田涛是绝对不放心的,而孩子的父亲吴忠已经率领五十二师指挥机关到了几百里外金沙江畔的邓柯,进行战役的最后准备,根本无法和他商量。她也不忍心给丈夫增添麻烦,分散他的精力。田涛觉得自己不仅是队长,也是党员,平时教育女兵们要克服个人困难,服从组织,在关键的时候,怎能因为个人的问题而留在后方呢?昌都战役将是解放祖国大陆与丈夫共同战斗的最后一战,不参加这次战役,将会留下终生遗憾。

一夜未眠,田涛心中终有定夺,只有请周桂芝再留一段时间。第二天一早,她就去找周桂芝商量。不料周桂芝说:“田同志,你就放心地去吧,我可暂不回四川了,还可以再带一段时间孩子,一定好好照顾她。”田涛爱抚着年幼的女儿,很久以后才能再见爱女了,不禁怅然若失,相信丈夫吴忠是支持自己的决定的。

田涛把孩子留在甘孜的消息传出后,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赞扬。十八军参谋长李觉是吴忠的老战友,得知消息后,拿出自己津贴费,给孩子做了一件花布面皮斗篷,还专门叮嘱田涛:“孩子留在甘孜,要天天给她喝鲜奶,孩子会健康,会养得白白胖胖。”就这样,田涛撇下孩子,与全体女兵一起,踏上了进军昌都的征程。

昌都战役的作战地域,山高路险,汽车无法通行,内地骡马又不适应。为解决作战队伍的运输保障,五十二师购买了14000多头牦牛,组成若干支牦牛队,担任运输任务。康藏工作队的女兵们先分了5头牦牛,到竹庆兵站又增加了数量。牦牛是高原作战行军的重要运输工具,但它有个缺点就是行动慢,不好管理,喜怒无常,发狂时用角顶人,用蹄子踢人。任务下达后,女兵们嘴上不说, 心里都扑通扑通乱跳,直发怵。去赶牦牛的那一天,大家见到牦牛,都不敢上前。

三分队17岁的王惠文,胆子比较大,首先上前牵起了绳子,可牦牛一动不动。王惠文轻轻地哄着说:“别怕,乖乖,跟我走吧。”再拉绳子,牦牛依旧动也不动,急得她双手用力推着牦牛,喊道:“你 快走啊。”可牦牛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没有反应。

站在旁边的李国柱灵机一动,学着藏胞的样子,吹着口哨,打起手势。这一招还真灵,牦牛听到口哨声,马上乖乖的跟着她往前走,而且一头接一头,排着长队,跟她走了,大家初步了解了如何驾驭使用牦牛。

第二天,部队正式出发之前,女兵们正在给牦牛上驮子,一件意外的情况发生了。曾昭符正吃力地抱着30多公斤的麻袋往牦牛身上放,牦牛突然发怒,转过身来,低下脑袋,对准曾昭符就撞了过去,犄角正好顶在她的胸脯上。曾昭符大叫一声,手捂胸口,弯腰蹲在地上。其他几位女同志连忙冲过去,七手八脚地拉住牦牛。回头一看,曾昭符已是脸色苍白地瘫坐在地上。卫生员连忙给她做检查,软组织挫伤,幸亏有棉衣阻挡才没有留下伤痕,尽管胸很痛,她还是同大家一起出发了。

926日,从甘孜出发约15公里到白利桥,在白利桥上又出了险情。白利桥和泸定桥一样,也是铁索桥,只是窄些,长七八十米,宽约两米,桥两旁的扶栏是用两根很细的铁链拉起来的,中间铺着稀稀落落的木板。为了安全过桥,大家拉开距离。二分队孙常愉走到桥中间,突然桥身晃的她头晕目眩,后面的同志大声呼喊:“牦牛惊了!牦牛上桥了,桥上的人快闪开!”孙常愉急忙往侧跨了一步,紧紧抓住桥栏铁链,两脚未踩稳,一头牦牛从她身边猛撞过去,把小孙撞到桥板外,悬空吊起来,就在桥边上打“秋千”!后边的同志呼喊着:“快!快快拉!把她拉上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过枝、王树祥两位同志箭步赶到,抓住小孙的手,将她拉上桥面,好险啊。17岁的年轻女兵小孙表现得很勇敢,始终没有哭。

赶着200头牦牛行军,对于女兵来说,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队伍出发后,没有走多远,就接连发生了情况。队里年龄最小的徐翠文,牵着牦牛走在最前面。尚未出十里路,不知是因为看到了陌生人,还是欺负小徐年龄小,小徐牵的牦牛忽然发狂,先是原地蹦跳,大声吼叫,将背上驮运的物资全甩到地上,然后撒腿向远方奔去,转眼就不见影踪。小徐手足无措,急得坐在地上大哭起来:“牦牛跑了!牦牛跑了!”队员们立即分头寻找牦牛。于是,漫山遍野都响起了女兵们呼唤牦牛的口哨声:“嘘……嘘 … ”过了一会儿,那头失踪的牦牛竟神气地从山后的树林中摇晃而出,真是太神奇了。女兵们松了一口气,一拥而上,她们有的吹口哨哄它,有的亲热地用手拍着它的脊背,小徐更是破涕为笑,抱着牦牛的脖子,与牦牛贴脸。于是,大家又兴高采烈地追赶队伍。

几天下来,虽然田涛积极调动队员们,想尽办法对付“顽皮”的 牦牛,女兵们仍被牦牛搞得心烦意乱,疲惫不堪。好在后勤处派了两名有经验的藏胞来到田涛的工作队传授经验。藏胞告诉她们:“赶牦牛,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能让牦牛受到惊吓。走路时,人要站在牦牛两侧或后边,慢慢地赶。遇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还要把驮子卸下来,让牦牛休息一下,吃好草,喝足水,然后再赶路。”

女兵们依照这些经验赶牦牛,果真管用,牦牛不再随意发怒,到处乱跑了,还变得听话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兵们就与这批貌似粗壮却乖巧能干的牦牛建立起了友谊与感情。

在高原地区长途负重行军,牦牛即使再强壮,如此的重负与辛劳也加速消耗了它们的体力。随着工作队离目的地越来越近,牦牛却渐渐地消瘦下去,有的牦牛甚至因为劳累过度而默默地死去。大多数牦牛的脊背都被驮子磨出道道血迹。女兵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纷纷用干净的软布给牦牛擦伤口,再扯出自己棉衣上的棉花,为“朋友们”的背上垫上一层厚厚的棉垫,以减轻它们的痛苦。

就这样,十余天五百多华里的艰苦跋涉,终于安全地把全部物资运到觉雍兵站。当麻袋、木箱和银元等运输物资共四千四百斤从牦牛背上卸下的时候,女兵们激动得欢呼起来,手舞足蹈。

康藏工作队的女兵们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作为队长,田涛为所有的女兵感到自豪。时光飞逝,历经半个世纪沧海桑田的田奶奶提起她入藏的经历依旧神采奕奕。

望着田奶奶那自豪的脸庞,看着她那瘦弱的身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位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牦牛队长”我越发对田奶奶崇敬了

昌都喜逢

10月初,康藏工作队在觉雍兵站经过短时休整后,奉命继续向昌都进军。

从玉隆到昌都,不仅路途遥远,自然条件更加艰难,中间还要翻越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雀儿山和达玛拉山。沿途道路积雪,气候多变,时而冰雹扑面,时而风雪交加。

队伍出发后,很快到达雀儿山下。原来决定在马尼干戈宿营,第二天再登山,大家见天色尚早,加上准备充分,情绪高涨,所以临时决定继续行进,争取当天翻越雀儿山。然而老天爷却存心要给女兵们个下马威。队伍刚刚爬到半山腰,忽然狂风大作,刮得天昏地暗,卷起的风雪打在人的脸上,让人根本睁不开眼睛。田涛只好下令队伍停止前进,就在半山腰的雪坡上宿营。

山上很冷,气温在摄氏零下二十几度,女兵们刨开积雪,支起帐篷,铺起她们的“革命床”,草草吃了一点干粮,就准备睡觉。大家都穿着棉衣,又把被子和皮大衣合盖起来,让病号睡中间,挤在一起取暖。就是这样,到了半夜,凛冽的寒风从帐篷的裂缝灌进来,还是把大家露在被子外面的手脚吹得钻心地痛,被窝里面也是一片冰凉。女兵们只好一个个蜷起手脚,抱紧膝盖,相互挤在一起取暖。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亮,大家都被冻醒了。田涛走出帐篷,看到鹅毛大雪漫天飞舞,纷纷扬扬,各分队的帐篷在风雪中颤抖。田涛让大家迅速收好帐篷,继续向山顶攀登。

快到山顶时,雪停了。站在山顶俯瞰四方,周围一片茫茫雪海,人好像在云雾之中,如临仙境。金色的太阳送来阵阵暖意,阳光映照在冰雪上面,发出耀眼的五彩光泽。女兵们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震撼,禁不住使出全身的力量,高喊起来:“太美了!美极了!”她们也为征服了雀儿山而激动不已。崔方敏提起帐篷杆,高昂地在山顶的积雪上写下了一排字:“把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之巅!”"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越过雀儿山后,困难接踵而来,先是气温骤降,又下起了大雪。女兵们顶风冒雪,艰难前进。趟过一道冰河,翻过一座雪山,然后又是一道冰河,又有一座雪山。山上积雪很深,还结着冰,女兵们脚上的胶鞋不停地打滑,走路直摔跤。她们干脆脱掉鞋子,穿着毛袜子爬山,脚趾都冻僵了,没有了感觉。而过冰河的时候,水深过膝,没有桥梁,女兵们也和男同志一样,卷起裤腿,赤脚过河。冰凉刺骨的河水带来钻心的疼痛,她们咬紧颤抖的牙关,一步一步趟了过去。田奶奶告诉我:“真苦啊!没有亲身体验,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滋味。”

有一天,她们一连涉过13道冰河,大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领导决定原地休息。宿营地设在一个山坡上,荒无人烟,遍地积雪。田涛立即组织大家准备做饭。捡柴组的同志跑出很远,只捡到一点湿灌木。做饭组的同志趴在地上用嘴吹了半天,搞得满脸黑灰, 也点不着树枝,最后只好用锅刮了一点雪,再用固体燃料烧开,大家泡点代食粉充饥。

1020日早晨,胜利的喜讯传来了:“我们的部队已经解放昌都了!”女兵们沸腾了,互相拥抱,欢呼雀跃,泪水沿着染着红晕的双颊流下,不知是哭还是笑,长途行军的疲劳一扫而光。

田涛带着由30余名女战士组成的康藏工作队,赶着200头牦牛,爬越高山,趟过冰河,日夜兼程,昌都刚刚解放几天,就把部队急需的物资送到了昌都。从831日到115日,经过66的艰苦跋涉,行程1500多公里,30余名女兵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师党委决定根据各分队提名选举,由共产党员卢桂莲参加师英模大会,同时有多名女兵入党入团,立功受奖。

夫妻重逢在红旗飘扬的昌都城内。吴忠和其他几位师首长来到工作队驻地看望她们,说了许多夸奖的话。一位队员调皮地说:“我们田队长领导得好,也有吴师长的一份功劳啊!"吴忠怎么也不能相信瘦小体弱的妻子,竟有这么大的能量和本领,盯着田涛看了足足几分钟,才说:“田涛,你真伟大!”他非常自豪地向众人宣布:“进军西藏,我们夫妻同行,以后就在西藏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了。”众人哄笑,田涛的脸红得像块红绸布,用拳头用劲捣了一下吴忠,说:“不要胡说八道。”

吴忠已经做好了解放西藏、扎根西藏的准备。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一纸命令突然改变了一切,使西藏在他的一生中变成了咫尺天涯的影像。西南军区下达命令:调第五十二师师长吴忠前往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燕平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