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诺贝尔奖章
一
在宁波市月湖5A级景区附近,悄然静立着一片颇具韵味的仿古建筑群,这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及医学获奖者屠呦呦的故居。建筑风格采用了江南一带明清三合院格式,二层小楼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故居如同隐藏在繁华城市中的一颗明珠,等待着有心人前来探寻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在宁波呱呱坠地。父母以《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为她取名,冥冥之中,似已注定她与青蒿的一世缘分。
屠呦呦成长于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她自幼便在当地的一所优质学校求学。儿时的她,常穿梭于宁波的老街古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
在宁波市效实中学读书时,屠呦呦便展现出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与天赋,那时的她青涩而坚定,心怀探索生命奥秘的憧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分,为日后攀登医学高峰积攒着能量。
故居内部可以分为三进居,游人们漫步于庭院之中,沉浸式感受着古老文化的沉淀。
屋内桌椅摆放有序,墙上陈列着历史人物的事迹及相关介绍,仿佛时间的长河在这里凝固。故居规划丰富多元,小巧而精致,每一处陈设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使来者仿佛穿越时光,亲身领略那段历史的韵味。故居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禁沉浸其中。
在这里,我们深切领略到主人公努力学习、拼搏奋进取得的斐然成就。一株来自中医领域的青蒿,在她不懈努力与钻研下,完成了神奇的蜕变。青蒿素的研发,对全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她因此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居的主人屠呦呦将中国的文化遗产转化为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世界。
三
上世纪60年代,疟疾犹如恶肆虐全球,尤其是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无数生命被其无情吞噬。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彼时每年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高达百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南方地区也深受其害,疫情频发,百姓苦不堪言。
▲1965年,毛主席会见越共主席胡志明
1965年,正值越战期间,疟疾在越南肆虐,严重影响越军战斗力,因疟疾减员的士兵数量远超战斗伤亡,甚至严重影响到战局走势。胡志明访华时向毛主席急切提出援助抗疟疾药物,1967年,毛泽东、周恩来指示开展抗疟新药研发,国家紧急启动代号“523”的秘密科研项目。
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投身到这场艰难的抗疟研究。她带领团队遍查古籍、走访民间郎中,整理出《疟疾单秘验方集》,收集超2000个药方。实验过程中,面对大量中药提取物测试效果不佳的困境,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取灵感,决定改用乙醚低温提取。
尽管实验条件危险简陋且遭外界质疑,屠呦呦和团队却从未放弃。经过190多次失败,1971年10月4日,第191号样品实验成功,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到了100%。不过,动物实验出现的疑似毒副作用阻碍了临床应用,屠呦呦勇敢地成为试药志愿者。1972年7月,试药后未发现明显问题,后续在海南的临床验证也成效斐然。最终,青蒿素成功诞生,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卓越智慧。
四
自问世起,青蒿素便如启明星般,为全球疟疾防治照亮了前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2000 - 2015 年间,全球疟疾潜在感染人群发病率降低了37%,死亡率锐减60%,超620万人因之获救。在疟疾肆虐的非洲,青蒿素联合疗法效果惊人,约2.4亿人摆脱疟疾阴霾,约150万人免受其害。
在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应用后,本土疟疾发病数急剧减少,2017年实现本地感染病例清零,书写抗疟传奇。青蒿素类药物不仅能快速抑制疟原虫、缓解症状,且安全性高,给特殊群体带来生机。此外,它在抗癌、抗炎及免疫调节等领域潜力巨大,能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免疫系统,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这株源自中医药宝库的“神草”,持续发光发热,守护人类健康,堪称“生命守护者”。
五
在落日余晖中,屠呦呦纪念馆静静伫立,金色光芒为它添了几分庄重。此次参观之旅虽将结束,可内心的感动与敬意却愈发浓烈。从先生童年的庭院,到还原的科研场景,馆内的一切,都在无声诉说着她为科学与人类健康拼搏的过往。她从宁波小巷出发,怀揣对知识与中医药的热爱,一路闯关夺隘,登上科学巅峰,让青蒿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力武器。
故居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宛如一卷细腻的历史长卷,缓缓铺陈开来,生动地勾勒出中医药历经岁月变迁的发展轨迹。在这里,每一位到访者都成为了时光的见证者,他们与屠呦呦这位伟大医学家一样,深切地感受着我国医学领域的伟大历史变革。这份变革,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力量彰显。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人们触摸到的是历史的温度,感受到的是科学精神的熠熠光辉,它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为传承与发展、为追求进步而不懈努力。
如今,屠呦呦先生宛如科学界的一座灯塔,为众人照亮前行之路,纪念馆则成为传递这伟大精神的桥梁。医学领域的青年才俊以她为楷模,钻研疑难病症;教育战线的园丁们借她的故事,激励学生逐梦科学;社会各界受她鼓舞,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让我们传承这份科学家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推动人类进步奋力前行,让屠呦呦先生所代表的科学之光,永远照亮我们的逐梦征程。
▲习近平主席为屠呦呦颁发奖励证书
写于2025年元月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李辉,浙江省宁波市人,1969年5月赴中国人民解放军珍宝岛地区638部队211分队机炮连任职。1978年返城,参与组建中外合作宁波口腔医院并在其中做专业技术工作,硕果累累,目前已退休安度晚年。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古斋
校对:古斋
制作:高尔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