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二
残酷的战争使女兵们的生活、工作中处处是危机,处处有挑战。尽管她们中大多数没直接上前线,但她们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火热的心,坚守在各个重要岗位上,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献给了党和人民,邢顺溶就是这样一位在艰苦的战争中成长和锤炼出来的志愿军战士。即便在困境中,她也能够苦中作乐,让自己时刻保持着战斗的状态与心态。朝鲜曾经是个富饶的国度,盛产着板栗。在野外,邢顺溶常能采到许多板栗,她学会了在地下挖一个小洞,然后把板栗埋在里面,上面用火一烧,只听到“噼哩啪啦”一阵爆响,这些小玩意儿便成了战时战士们盘中的美餐。在她眼中,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人生乐趣。朝鲜盛产鲜红的大苹果,可是邢顺溶没有钱,只能馋得咽口水。
坚毅而沉稳,乐观而积极,顺溶早在军政大学就出了名,这场战争更让她成为了战士们口中备加称道的女参谋。邢顺溶身边逐渐出现了慕名而来的男同志,也有热情之人为她介绍对象。对婚姻,邢顺溶有她自己的看法:官大官小不要紧,只要和得来,但是要找有文化的。在质朴的邢顺溶心中,知识文化是她心底深烙的印记和珍贵的财富,而她未来的丈夫应该是能够与她共同分享这一快乐的人。
有一回,副军长李德生对这位能干又讨人喜欢的女参谋说:“我帮你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小营长,他现在军部当参谋,打仗勇敢、又年轻。”这位“有名的小营长”便是三十一师九十三团三营营长甄申了,这是第一次有人将甄申介绍给邢顺溶。而在此前,邢顺溶对这位年轻英勇的“小营长”便有所耳闻了:甄申所在的十二军九十三团有着优良的光荣传统,在上甘岭战役中,三营官兵发扬“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寸土不让,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顽强作风,与敌人拼杀了十个昼夜,在炮兵和兄弟部队的支援下,以伤亡339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500余人的胜利。11月7日,原防御部队、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副团长武尚志将表面地形地状介绍给了甄营长。经过友邻部队与敌人20多天的反复争夺,阵地上的表面工事被完全摧毁,好似用拖拉机翻了多遍,敌人的死尸比比可见,残缺下的坑道口只能爬进爬出。坑道里挤满了伤员和烈士遗体,缺粮、缺弹、缺水,坑道里空气稀薄、刺鼻,朝鲜的气温零下十几度,坑道却闷得只能穿单衣。11号阵地敌人是发动“金化攻势”以来付出重大代价所控制的597.9高地上的惟一阵地,其主峰正面宽30米,纵深50多米,长200多米。敌人在阵地上架起了铁丝网,并用角铁、麻袋等构筑了30多个地堡等多种工事。甄营长指挥突击队做好了充分的反击准备,有的战士交出了自己的津贴费作为最后次党费。在我军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突击队员们视死如归,插入敌阵扫荡残敌,一举夺回了11号阵地。战士们情绪高涨,挖了一夜工事。天刚放亮,敌人密集的炮火就开始了猛烈轰击。在击退了敌人三次冲击后,阵地前沿的战斗小组只剩下九连副班长杨国良一个了。敌人以一个连的兵力分三路又蜂拥扑来,杨国良在全排火力支援之下,应付着四面八方的来敌,不停地掷出手雷、爆破筒,歼敌60余人。敌人再次以一个多连的兵力从两翼迂回而来,在最后一手雷被扔出后,杨国良抱起最后一根爆破筒奋不顾身地冲入敌群,阵地上出现了与4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一幕,残敌仓皇溃退。为能长时间坚守阵地,甄营长指挥部队多用火力少用兵,一个组抗敌一个排,一个班拒敌一个连,一个排阻敌一个营,以少胜多,以逸待劳。在充分组织好预备队和后勤保障的同时,与敌人展开了反复争夺。在完成597.9高地战斗任务后,甄申又奉命率全营到537.7高地北山进行了几昼夜的战斗。经过十天激战,甄申所在部 队奉命撤出,将阵地完整地交给一O 六团。
甄申是河北省新乐县人,1940年,年仅12岁的他为了活命不当亡国奴,打日本救中国,踊跃报名参军。参军时,甄申并没有太多文化,但他热爱学习,进步很快,并在太行陆军中学一面生产战斗一面学习三年。虽然,甄申没读过几年书,但他却能广泛吸取知识能量,言谈古今中外,他还喜欢拍照,学会洗照片。他的文才武略令邢顺溶折服,爱情的导火线也由此点燃。与邢顺溶在一起时,甄申还时常来点浪漫情调,让没尝过爱情滋味的邢顺容心里像吃了蜜糖般甜滋滋的。她自小于困境中求生存,没体验过多少亲情的温暖,艰苦中她迫使自己掩盖情感,变得倔强而好强。和甄申在一起时,她坚强外表下那根温柔的弦被深深牵动了。他们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追求知识、坚强勇敢……他们谈得来,走的近,相互关心又相互敬慕。而在她心中最难忘的是甄申第一次给她写的那封信,在信的末尾,甄申署名是“普通一兵”。上甘岭上的“一兵”,便是让邢顺溶足以托付终身以获取幸福的“普通一兵”。邢顺溶已经打心眼里接受了这个年轻勇敢又博学浪漫的“普通一兵”。
▲1953年12月,甄申、邢顺溶在北京合影
“甄爷爷、邢奶奶,你们是什么时候结婚的?”这是我每次采访绝不会遗漏的问题。
"1953年12月31日!"不假思索地,这对将军伉俪异口同声地答到。看着二老认真的神态,我被逗得笑弯了腰。“爷爷奶奶答得真整齐,记得好清楚啊。”甄司令员为了证明他的好记性,立刻展示了他的“证据”——一本精心填装的旧像册。翻开像册的扉页,一首“情诗”跃入我眼底。1953年12月31日,一对知心人终于在北京喜结良缘,在结婚纪念相册的首页,一首甄申亲笔书写的诗文倾诉着对爱妻的款款深情与不悔誓言,也表达了这对志愿军夫妻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在祖国的首都
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的最后一天
在一九五四年新年的初夕
我们要在这本像册上记印上我们共同生活的痕迹
让我们幸福的一生璨烂于世
为我们美满的生活战斗吧!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于人民首都北京
无需多语,这首诗句照亮了这对志愿军夫妻后半生幸福的人生旅程。
其实,他们本打算等战争胜利,部队归国后再完婚,是李德生副军长给两人的爱情打了一剂催化剂。1953年底,李德生很“严肃”地指示道:“干脆结婚算了,老牵挂着干嘛?到北京来吧。”于是,有人劝他俩:“李军长讲了,你们到北京赶快办了!”他俩这才把婚事提上日程,匆匆赶回国内。那时,两人结婚,没有机会像现在的新婚夫妇那样摆酒席,度蜜月。他们所谓的新婚“蜜月”便是瞻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他们将曾留在朝鲜壮丽河山与残酷战场的足迹也停驻在祖国宁静富饶的土地上。不久后,他们便又要重返朝鲜,为这两个美丽的国度和他们美满的生活而战斗,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激情与彼此的爱情走遍北京城的许多大街小巷,在普通的民居前留影留念。
1954年初,甄申携妻子回河北老家探亲。离家十多年第一次回家,他竟带回个漂亮媳妇,一家上下都喜气洋洋的。爷爷奶奶笑眯了眼,爹娘高兴得忙里忙外。虽然只在老家呆了三天,邢顺溶已对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久,他们双双赴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始终“工作第一”,不徇私情,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捍卫着军人的荣誉。
1954年秋归国后,国家准备实行军衔制,女兵一律复员转业,邢顺溶也成了这个改革大潮中的一员,来到地方。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甄申与邢顺溶相处融洽,从来没红过脸,偶尔生活中还会来上一段浪漫小插曲。那时,邢顺溶与丈夫一起跳舞,当惯了军人的甄申虽也有此雅兴,就是他那双脚不给主人面子,硬是闹别扭。每次一开始跳舞,甄申便例行公事般地正步走,“一二一”起来,踩脚自然成了家常便饭,邢顺溶当然成了正步走的“残害”对象,她对丈夫抱怨不止,却也对丈夫的敦厚可爱忍俊不禁。
为了这段现代人生活中极为普通的幸福,邢顺溶默默付出了极为伟大的奉献,既是对祖国,也是对丈夫。来到地方工作的邢顺溶依旧保持着巾帼女子的风范、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那时,丈夫在部队,调动得快,从十二军军部到三十五师,从城市到乡镇……丈夫走到哪,关心丈夫的邢顺溶便跟到哪。为此,邢顺溶换了10多次工作,她在税务局煤矿、微型电机厂子弟学校、幼儿园、农产品采购局等单位工作过,也吃尽了苦头。一方面,工作勤奋而优秀的邢顺溶才刚刚受到单位与同事们的肯定,可眼看快到升职加薪的时候,她又得随着丈夫的调动而调到新的工作单位。另一方面,她要忍受住外人说部队家属有钱、生活又优越的流言,用行动证实自己的奉献。由于去一个地方工作时间短,一直到1978后调工资时,她的职级从未升过一级。从上饶市税务局到食品公司到统计局……直到50多岁来到南京安家,他们20多年一共搬过13次家。
其实,邢顺溶本可以舒舒服服做个随军家属。但好强朴实的她从小就养成独立和自强的习惯,她一直认为“什么事情都要自力更生”,“该为祖国奉献点什么”。她一直坚持工作,不论工作单位的大小,不论工资的多少,邢顺溶从没有抱怨过,更没有懈怠过。就这样,邢顺溶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在工作岗位上从未休息过一天。只有一回,邢顺容因药物过敏,低烧不止,晚上也睡不好觉。第二天,她照常带病上班,不料身体一阵抽搐,顿时休克了过去。同事们连忙抬着她拦下一辆军车,甄申恰好就坐在车上。司机报告说:“甄师长,有人要抢救。”还没弄清情况的甄申一听,立刻严肃道:“有人抢救,赶快!赶快!”等人抬上来一看,竟然是爱妻邢顺溶。甄申大惊失色,守在妻子身边,一时间竟不知该为她做些什么好。半晌,甄申触到妻子冰凉的双脚,才反应过来,不停地用双手为她搓脚,直到抵达医院。不久,震惊全国的“九一三”事件发生了,恰逢邢顺溶病情危急,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军务紧急,甄申含着泪不舍地离开医院,奔赴芜湖坐镇指挥。
病愈后的邢顺溶身体一直不好,但是工资微薄的她不但自力更生,还学会了勤俭持家,把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每月发工资,邢顺溶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孝敬公婆和爷爷奶奶四位老人,仅剩不多的余额,便成为维持家里的全部费用。为了把生活料理得好些,聪明的邢顺溶每个月贴4元印花,即在银行零存整取,每到过年时便能从银行中取出四十八元钱,全家欢欢喜喜过个好年。为了生活和工作,邢顺溶吃尽了苦,1960年,由于营养缺乏,她甚至患上了浮肿病,但她仍坚持工作,也未告诉甄申,使甄申能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在部队安心工作和学习,谱写着44年未离开工作岗位一天的辉煌一页。
就是这样一位好妻子,支撑了一个幸福的军人家庭。丈夫甄申从江苏省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离休后,邢顺溶也从某幼儿园负责人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了。现在,两位老人相敬如宾,深居在树木苍郁的小院里。当我问起几十年来邢奶奶对甄爷爷有何感觉时,邢奶奶深情款款地说:“百分之百的信任!”从她脉脉含情的双眼里,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沐浴在爱河之中,向往真情的少女。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的手中还紧抓着这份纯真、美丽的爱情,这份珍贵的幸福。邢奶奶告诉我,老甄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拿公家一分钱”,是一个正派、忠诚的好军人,也是一个令她敬仰的好丈夫。尤其是结婚多年,他从未对她发过一次脾气。她至今记得那次她久病不愈,甄申说:“既然医院治不好,又说不出个名堂,就出来吧。"后来,甄申为爱妻的病找遍全芜湖的中医,邢顺溶都数不清她吃过多少种中药。邢顺溶身体不好,甄申成了当之无愧的好丈夫
直到离休后,甄申还常帮爱妻洗衣服,这个军人出身的男子汉有时会粗手粗脚地到厨房转上一圈,为爱妻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面疙瘩汤。甄司令员离休后也闲不住,为了把十二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业绩保留下来,他与战友们共同编写出版了《麋兵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参战纪实》一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编写过程中,邢顺溶为支持丈夫的写作和编辑工作,默默做好后勤保障。他们相扶相携,共同开发着我军的历史宝库,为推动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和国防教育发展做出贡献。2002年大年初三刚过,甄申就携夫人出游南京市。与往常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坐公家配备的小车,而是带上各自的“老年证”,搭上一辆普通的公共汽车,相携参观南京市的风光。看着古都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两位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相视而笑,在平凡安详中共享晚年之乐。
▲李德生(前排左二)及夫人曹云莲(前排左三)与林有声(前排右一)、甄申(前排左一)等同志合影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燕平
制作:沧海一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