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此情绵绵无绝期》(四)

乐活   2025-01-18 06:38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载誉上甘岭


 

195061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起第一人)到达朝鲜前线,策划侵略朝鲜战争

1952年夏,朝鲜战争还在激烈的进行,刚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的吴忠怀着为国争光的愿望奔赴朝鲜战场。195210月,吴忠和妻子田涛一起跨过鸭绿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的战斗行列。路上,他们的汽车被敌机发现,敌机狂轰滥炸一阵之后走了,他们继续赶路。走上一段,遭到敌机又一轮的袭击,但在吴忠的指挥下,他们安然无恙。这一路,吴忠结合实际给她讲防空知识。而只要和吴忠在一起,田涛便觉得胆子大了许多。吴忠被任命为志愿军十二军三十一师师长,这个师当时正在参加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吴忠为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引以为荣。 田涛被分配在师政治部组织科工作。在那战斗频繁紧张的日子里,吴忠住在指挥所坑道里,他们很少见面。遇有见面的机会,他总是要询问她的工作、学习情况,提醒她来到一个新的部队要虚心向大家学习。他还特别对田涛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出一些要求。田涛有时也提出一些问题向他求教。吴忠循循善诱,讲解一些理论问题能够深入浅出,善于抓住中心要害,而且极富逻辑性。每次同他交谈, 都使田涛深受教益。

田涛(左一)在朝鲜元山与组织科的战友们合影

吴忠马不停蹄地赶到五圣山,与先期到达的三十一师政委刘瑄、副师长李长林等人会合后,立即投入到难分难解的上甘岭大战中。师党委认真总结十五军守备部队的经验教训,将三十一师九十一团9个连编成9个梯队,每个连在597.9高地上只坚守一天,就换下来整补后再投入第2轮作战。经过多日的血肉拼杀,美国侵略军被迫沮丧地宣布:“联军在三角形山597.9高地是被打败了。”吴忠在师指挥所眺望537.7高地北山,那里的表面阵地已被敌人控制了十几天,十五军的战友们困守坑道已经很久了,伤员得不到救治,粮弹供应不上,处境非常困难。吴忠急于解救友军困守坑道的人员,命九十二团于1111日下午打响了反击战,激战一夜后夺回了表面阵地。不甘失败的美韩军不惜血本,倾力反扑,其疯狂程度在朝鲜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九十二团和九十三团在坚守阵地中英雄辈出,令敌人闻风丧胆。美国合众社记者曾报道:3支大韩民国的军队,两支‘全军覆没’3支只剩下18个人。南朝鲜军冲上山顶,但是一个中国士兵站起来,挥舞着手臂向南朝鲜军投掷手榴弹,他几乎独个击破了这次进攻。”“当好十二军代表队”的三十一师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与三十四师一○六团一起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彻底胜利。

三十一师师长吴忠与政委刘瑄在朝鲜战场

朝鲜战争结束后,吴忠先后调到第一机械化师和四十军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8年任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1970年后任卫戍区司令员兼任北京市委书记。他走到哪,田涛便带着孩子跟到哪,并不是去 “拖后腿”,而是田涛要带上一个温暖的家,给丈夫最好的保障,给子女最好的成长环境。

 

朝鲜的军功章

吴忠从来不把工作的烦恼带到自己的家庭中,对待田涛他有作为丈夫温柔体贴的一面。他深知田涛在家中操劳的重要作用,在孩子们面前,他永远是心情开朗、和蔼乐观。他常说:“家是家,办公室是办公室。回家后就应该彻底放松。否则还要家干什么?”因此,这个家庭也永远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在北京工作的期间,国家政治情况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尤其是吴忠在担任卫戍区司令员期间,他肩上的担子比任何时候都重。而他身处其中,本身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与冲击。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首都安全,他忠心耿耿,日夜操劳。节假日吴忠难得与家人吃一餐团圆饭,从没带孩子们一道度过一个欢乐的周末,更没有扶老携幼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越是节假日,他越紧张。记得1976 年上半年,他们的小儿子患急性阑尾炎要马上住院做手术,工作繁忙的吴忠知道后,只能给田涛打个电话表示歉意,一切都交给妻子处理。

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吴忠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完成党中央交付的重大使命。每当回忆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吴忠总是无限感慨地说:“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是的,对吴忠,毛主席曾于1971921 日下午在丰台车站召见时说:吴忠有忠。田涛对自己有一个无限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丈夫而自豪。

千里迎夫归

19779月,吴忠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9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此时已年届花甲的吴忠热血沸腾,意欲重返久别的战场,他主动请缨,身赴前线。正在北京工作的田涛,得知吴忠再次出国作战,仿佛又看到朝鲜战场的血光与火光交相燃烧在眼前,有担心更有敬佩,她的心早已随吴忠飞到了南疆大地。田涛每天都关注着来自前线的消息。3月中旬的一天早上,双眼布满血丝的田涛找单位领导请假离京。不用猜,单位领导知道肯定是吴忠出事了。原来头一天田涛突然听到吴忠腿部负伤的消息, 顿时她的心好像被刀剜了似的,急忙给广西前线挂长途电话,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甚至明确一些的消息。她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一夜没合眼。于是第二天单位领导一准假,她便奔赴广西距离丈夫最近的边境县城。火车缓缓地驰向南方,驰向战场的方向,想把沿途的美景馈赠给每一位旅客。然而,此时壮美的北方河山、秀丽的江南雅景已对田涛失去了吸引力,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丈夫的身旁。一下火车,两天两夜未曾合眼的田涛又转乘汽车赶往目的地。到了龙州,田涛得知吴忠并未受伤,北京的传闻只是以讹传讹,连日来的旅途劳累几乎一扫而空。部队即将归国,田涛决定留下来迎接丈夫的凯旋。想到不久后的重逢,她就兴奋不已。

几天后,在龙州的木棉树下,欢迎解放军凯旋的人民群众拿着鲜花与彩旗等待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归来,田涛就夹杂在欢乐的人群之中焦急地盼望着。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迈着矫健的步伐从边境的那一方过来了,欢庆的锣鼓声、口号声震天动地,鲜花、彩旗飞舞在半空中。挤在人群之中的田涛紧紧盯着走在前方那个威武而熟悉的身影——吴忠正同部队的首长们一同意气高扬地迈着自信的步伐,朝这边走来。田涛同其他人一样高喊着,使劲地朝丈夫招手,就像年轻时曾经欢迎丈夫凯旋一样,但此时泪水已湿润了眼眶。吴忠惊讶地发现爱妻也在人群之中,三步并做两步地跨过来,激动地问道:“你怎么也来了?”田涛哽咽地说:“北京那边一直传着你受伤的事,我不放心,赶来看你。”吴忠感动地说:“又让你担心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你为我操了太多心了!”望着泪流满面的爱妻,吴忠动情地携起妻子的手,人近老年,得此佳妻,人生何求?两双颤抖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田涛后来才知道,原来战斗开始的头一天早上,吴忠在前线视察时,一颗炮弹落在距他仅20米处,所幸只是身上的大衣被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而他的几位警卫战士和保健护士则不幸被炸伤。现在想想,真是惊险,田涛长长舒了一口气。

悠悠赤子情

岁月流逝,19879月,吴忠离休了。次年5月,田涛陪同丈夫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四川广元地区苍溪县。看望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看看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是吴忠50多年来的一大夙愿。今天,得以在爱妻的陪同下携手实现这一夙愿,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吴忠都感到如此熟悉,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而初来乍到的田涛在丈夫的感染下也对这里备感亲切。在广元市,他们受到市领导热情的接待。来到自己早年曾战斗过的战场——剑门关,吴忠告诉田涛和陪同人员,1935年的嘉陵江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在这里同敌军激战3昼夜。3天只吃了两顿饭,竟不觉得饿,直到把敌人消灭后,才感到肚子实在饿极了,足可见将士们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吴忠特意在当年与敌人拼杀过的阵地上摄影留念。他俩还品尝著名的剑门豆腐,田涛对丈夫家乡的小吃赞不绝口。

随后他们前往苍溪县和旺苍县,这里山清水秀,郁郁葱葱,四处飘逸着猕猴桃的芳香。丈夫家乡的一景一物洋溢着山区农家自然古朴气息,吸引着田涛的每一根神经,她看到丈夫忘记了疲劳,遍访亲朋故旧,用家乡话和他们促膝交谈,田涛为丈夫的悠悠赤子情所感动,和他一起走到哪儿都是一片欢声笑语。

吴忠的出生地吴家村曾一度属于旺苍县,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吴忠在纪念碑前沉痛缅怀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先烈们。吴忠在县委书记的陪同下在黄木桠找到了当年自己负伤的地方。黄木桠是1934年红四方面军万源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敌我双方在这里反复争夺,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吴忠在那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那是个陡峻的山坡,吴忠站在山坡上描绘当年敌我双方在这里厮杀的惨烈场面。最后,他动情地说:“许多和我一起参军的同伴,都长眠在这里了,还有更多的人在长征中倒下了。和我一起参加革命的二哥,也在这里牺牲了。我是一个幸存者。我一想到他们,心里就十分难过。胜利实在来之不易啊。我们常说,新中国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可真不轻啊!”说到这里,他的声音嘶哑了。他的情感,感染田涛,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多么生动的一堂革命传统课。所有人都对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肃然起敬。

这次故乡行,也是战地重访,吴忠走遍了整个大巴山区,行程 1500多公里。他携夫人田涛看望了老友亲朋;瞻仰了许多革命遗迹;回到老部队去坐一坐。同时,两位老人在如饥似渴地了解这里的变化发展,亲自深入调查人民生活状况,参观一批建设项目。回到成都,吴忠在妻子的支持下把所见所闻和有关建议,向四川省委负责同志作了汇报。这是吴忠夫妇晚年对家乡人民所尽的一片心意。

回到广州,吴忠还多次语重心长地教育子女们:“不要忘记川北偏僻山区的人民,要想办法帮他们脱贫致富。

年近七旬的吴忠离休后身体很好。他和老伴田涛一直过着简朴的日常生活,也时常谆谆教导子女们将革命传统保持下去。从一个普通战士到一代名将的吴忠,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经历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周围的人们,除了平时看书和学书法外,他还和田涛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访客,尤其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老战友,田涛把吴忠身上“软件”、“硬件”双硬的原因归结为:处世乐观,豁达随和,即便处于逆境中也不长吁短叹。尤其是丈夫爱外出锻炼,钓鱼是他的钟爱。对此不大感兴趣的田涛则在丈夫归来后分享丈夫垂钓成果的欢乐。每次吴忠回家,还没进门就高声喊着;“回来啰!田涛,快来看看!”田涛则一面下楼来迎接丈夫,一面将鱼放进水池里。有时,吴忠会亲自下厨做条鱼,以显示他的手艺。不过他还是最爱尝爱妻的厨艺,他说:田涛做的老百姓饭,我挺爱吃。相敬如宾的两位老人早已褪去他们年轻时的一身风尘与艰辛磨难,甜蜜地共享这份迟到的团聚与祥和时光。人们常羡慕他们是恩爱夫妻,拥有一个幸福家庭,他俩也对未来满怀信心。老将军吴忠不仅是昔日战场上的一员猛将,也是一个极细心的人,他保存下了中国革命的真实史料,再加上他极富传奇经历的戎马一生,精力充沛的他决心用文字将这份珍贵的历史财富遗留给下一代。然而,一场不幸的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吞噬了他的梦想,留给田涛的是近半个世纪绵绵无绝期的人间真情与回忆。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