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闪亮的军功章》(二)

乐活   2025-02-08 07:46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在甘孜的日子里

1952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爆发了。仅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成了作战双方投入上十万兵力争夺的战场。通往前线的路上,又一个增援的步兵团在初冬漫天的风雪中,被卡车运到了上甘岭旁的梅桧里。这就是于永贤的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团,也是志愿军三兵团投入上甘岭战役的最后一个团队李德生副军长明确告诉团长武效贤:O六团要在上甘岭打到底,收摊子,不再上别的部队了,巩固阵地后交给十五军……"

三十四师的炮手们正准备轰击敌人阵地

1115日早晨,在上所里北山的观察所里,于政委和武团长遥望南边的远山近岭,冬雪过后一派银色世界。敌人已无奈地放弃了对597.9高地的争夺,唯独537.7高地北山是一片黑色的焦土,硝烟阵阵,人形晃动。战斗已打了一个月了,所有的阵地工事和坑道都被反反复复的炮火摧毁了,零下30度的寒冬将满地的断臂残肢和沙土石沫冻成了冰疙瘩。17日,O六团三营分批投入 战斗,三天打掉了三个连,数以百计的最可爱的人牺牲于弹丸之地。三营教导员鲁茂礼忍不住了,在坑道里呜呜直哭——那种男子汉伤心的哭声,很多人从未听到过。再这样拼下去,一O六团最多还能拼5天。

说到这里,于爷爷涕泣长叹:我从1937年开始打仗,像上甘岭这样残酷的仗从没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没工事。只剩下两个半截子坑道,也被炸得随时会塌掉……反击上去容易,但要想守住太难了。如果不是我们团及时改变战法,很难说我们能不能收得了这个摊子……

团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并得到了李德生副军长的批准。这以后,仗给打活了。一O六团集中力量守住主要阵地,对其他阵地则以火力控制,在进攻中不让敌人摸到规律。部队一面作战,一面抢修坑道工事,形成了新的工事体系。

有次,在紧张的战斗中,于永贤突发牙痛,剧烈的疼痛使医生不得不果断地决定拔掉这颗牙。当这位身经百战的志愿军政委难得一次地坐在医生面前,远离战火,他的心中思绪万千。一瞬间,妻子的音容笑貌浮上心头,于永贤忍不住屈指算起妻子的产期,就这几天该生孩子了,是男孩还是女孩呢他的心底涌出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取得胜利,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孩子。上甘岭的战斗,就是在保卫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家,也是在保卫自己的家。我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平成长的环境,虽死无憾。他仿佛感到自己正持枪守护在妻子的产床旁,护卫着即将出生的小生灵。

经过28个昼夜的血战,一O六团全面夺回和巩固了阵地,于1215日将阵地完整地交给了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三团。震惊世界的惨烈一役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此刻,战场彼岸的邢台留守处,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妇女正宝贝般地抱着一个收音机。她小心翼翼地将收音机贴近耳畔,靠近,再靠近。她的脸上阴晴不定,一会儿严肃得睁大惊恐的双瞳,一会儿又微微抿起嘴,露出微笑。她的右手则紧张而习惯性地将重要的消息一一摘录下来。还未等新闻播放完,她的身旁已围拢了一群人。终于,年轻的妇女深深的喘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小纸条郑重地送到旁边一位妇女手中。这位妇女的手颤抖着,如获至宝地接过字条,激动地看了又看,转身告诉一个不识字的妇女……就这样,不一会儿,留守处里已一片沸腾,从朝鲜前线传来的消息每天都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又一次次带给大家心灵的震撼。这位摘录广播消息的年轻妇女便是许书文。现在在邢台留守处待产并担任着这里的政治教员。

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加上对丈夫的牵挂与关心,使她将每天读报和听收音机变成了习惯,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她才可以更快地了解到丈夫的消息,尽管她多少天才能从数千条消息中筛选出一条有关丈夫仍未光荣的喜讯。留守处的同志们都很喜欢这位腆着大肚子,仍笔耕不辍地为大家收集前线战况的女指导员。她温和而亲切,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劝勉别人,相信志愿军,期待战争胜利。有少数人在留守处哭泣、闹情绪,这也并不奇怪,前方有的将士头一天寄来立功的喜报,第二天家人便收到了阵亡通知书。残酷的上甘岭战役更如暴风骤雨般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而每当有人悲观哭泣时,她们的身边总能有一位腆着大肚子的和蔼的女指导员,她亲切地安慰她们,给她们打气,给她们的心灵再次注入希望与阳光。在人们眼里的这样一位好教员,其实已不知道暗地里为丈夫担过多少心。许书文知道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虽然,她也同别人一样为自己的亲人提心吊胆。入夜,对丈夫的依依思念常常令她夜不能寐,甚至偷偷流泪;白天,新一轮的新闻报道又将她卷入澎湃杂乱的心境中。但是,生性内敛善良的她,以一位军人的好妻子来自勉,战事紧张时无论她多么牵挂、担忧,她都将这份感情深埋在心底,决不表露出来,以免影响他人。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她总是在想,自己一定要生出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子好让丈夫开心。她盼望丈夫能看到孩子,而她的乐观与信心战胜了恐惧与担心。19521217日,在一O六团胜利撤出上甘岭的第三天, 一个漂亮的女婴在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呱呱落地。为了纪念中朝军民的这场团结奋战,孩子取名为朝华。朝华出生两个月后,许书文就把孩子送回岩南村托付给母亲照看,义无返顾地重返朝鲜前线,再次与丈夫并肩战斗。

在采访中,于爷爷乐不可支地说,妻子生孩子可真生得好、生得巧,都是极有纪念意义的,朝华出生在自己打胜上甘岭的第三天;而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在1954414日出生的江原,则是于爷爷1954年作为志愿军慰问解放军代表团第三分团副团长赴四川慰问,那天正做志愿军抗美援朝报告,特别是上甘岭作战情况报告,江原出生时正是刚作完报告之时。两个孩子出生都与上甘岭作战有关系。作为上甘岭将士之侣,这是多么有意义而值得终身回忆的幸福事情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于爷爷因指挥作战,智勇双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被光荣的授予三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各一枚,而许奶奶则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一枚。望着许奶奶胸前那枚珍贵的军功章,我突然感觉到在阳光下的它正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仿佛在显示主人的奉献与骄傲。


共建新家

战争结束了,部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领导上决定对于永贤进一步的培养,将他送到了全军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军事学院学习。这是对于永贤成绩与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后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的许书文的肯定与激励。当时,响应中央军委的号召,许书文复员,成为军属,独自在浙江金华的家中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直到1955年底,许书文带着孩子来到南京安家,并又有了第三个孩子。在他出生时,恰遇于永贤因成绩优良而受奖,为了纪念这一幸福时刻,为儿子取名小荣。这个时候,丈夫于永贤有了津贴,家里有儿有女,经济上也没太大困难,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家才正式建立了起来。从此,这个家庭受到上天的垂爱,拥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工作惯了的人,在家带孩子、当家属实在不是滋味。195811月,许书文到江西省上饶专署总工会重新参加了工作,任干事。19622月至19705月,先后在江苏省阜宁县、滨海县总工会担任女工部长。后来又到安徽省医学院政工组分管了两年的档案。1984年,许书文离别了工作,从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领取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发给她的老干部离休荣誉证。

刚来到许奶奶的家中,我就发现这个绿树鲜花环绕之中的房 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而此时此刻,这种对家庭团结而充满活力的感受撞击着我的心灵。宽大的客厅里,摆放着镶刻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家具,陈旧却整齐有序,中间的茶几上摆着用小盒子装的巧克力糖,一看就知道是老人为孙子女准备的。战争年代的风云涌动距我们已经遥远,此刻牵动着许奶奶的却是这个大家庭。两位老人脸上的微笑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无比满足,那么又是怎样的倾情付出,才有了今天的回报呢在许奶奶的眼中,想要拥有家庭的幸福,应该得益于对这么几个关系的恰当处理。这也是她作为一位贤妻良母的奉献。

首先,对老人要孝敬。许书文和丈夫对父母都很孝敬,一直赡养着老人,按时为老人邮寄生活费,尽管她们和老人分居异地,但精神上的支持与慰藉并没有冲淡彼此血浓于水的真情。不仅仅让老人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让老人思想愉快,安享晚年。许书文还特别教导孩子们孝敬老人。有一次,三个孩子把所得的工资收入每人凑些寄给外婆,钱虽不多,但对最爱孙子女的老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安慰与快乐。老人过得好,对儿女的来说,实是极大的幸福了。

而对子女,许书文宠爱他们却非溺爱,用自己的不倦教诲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战线上的人才。可怜天下父母心”,凡为人父母, 没有不爱自己的子女,并倾心付出的。但怎样去爱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假如这个话题是一个众矢之的的靶子的话,那许书文便是一个得意的射手。在启发教育孩子方面,许书文有作为妻子的骄傲与为人父母的秘诀:第一,便是支持孩子们的爱好,支持他们的自我发展。当她和丈夫发现孩子喜欢收音机时,并不是买一个给他们了事,而是让他们拿钱买材料自己装。 一次过春节,为把收音机装好,兄弟俩几乎一夜没睡,而装收音机的小小成功着实让他们大受鼓舞,对电子的兴趣更加浓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良好发展。第二,就是用他们自己的东西让他们从中受教育。大人们会不时拿出保留完好的孩子们儿时的照片和作业给他们看,以对他们产生经验和教育作用。另外,就是适当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在社会这个大海洋中闯荡,积累起社会生活经验,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在夫妻之间,两位老人则本着相互关心,相互谅解的原则,共同关心国家大事,商量家庭事务。看报纸、看新闻是两位老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精神组成部分。无论是当年金戈铁马、冲杀疆场,还是后方持家、辛苦劳作,对祖国的热爱是这对军人夫妇无悔的信念。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开阔的思想境界使他们即使遇到家庭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我在客厅里看到了于爷爷亲自编写的一本回忆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16开开本,厚达183页的精装本,总印数才5本,免费发行给于爷爷的三个儿女和老家的一个侄儿。许奶奶告诉我:这本回忆录,是你于爷爷留给后代的,让他们不要忘记过去。于爷爷1988年从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的位置上离休后,多年来仍呕心沥血地想着为自己的后代们留些什么5本回忆录,便出自他的良苦用心。二老留给后代的这笔财富,何止家产万贯

时隔一年,又逢五一佳节,当我再次踏访这所百花丛中幽静小别院时,二老仍在续写这段人间佳话。年过八旬的于爷爷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网迷”。自从十年前儿子为他买回一台电脑,现在聊天、看新闻成了他每天必修的课程”,有时还打些小文章,一台现代化的机器在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手中竟了起来。望着于爷爷满头直竖的倔强的白发,和他电击鼠标时的敏捷稳健,我忍俊不禁,打心眼里佩服得五体投地。许奶奶每天一大早就起来,为准备上学的孙子女们调配好丰盛的营养早餐。看得出来,她仍为这个家,为抚育后一代在默默奉献。

于永贤、许书文金婚合影

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位老人相敬相勉,共同谱写了一曲幸福家庭的赞歌。采访中,当于爷爷微笑着从房里捧出一张他们五十周年的金婚纪念照时,我看到,两位老人脸庞上那自豪而会心的笑容就如同照片里的一样。周围环绕着的子女们的欢声笑语,更加渲染晴朗天空下的动人和美满,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啊我想着,依依不舍的感受着这个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