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们的妻子们》之《选择》(二)

乐活   2025-01-23 07:22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相逢在朝鲜

李全贵与卢萍同在三十一师,但这对新婚夫妇在朝鲜作战两年多,先后只见过四次面。

三十一师入朝后,即赶上了五次战役。三十一师担任战役穿插任务:经自隐里、驿内里,直插长水院、上莲洞,占领丰岩里,尔后准备在苍洞里、长坪里、束沙里与朝鲜人民军第二军团合截由南或东南方向来援及由此向南逃窜之敌。接受任务后,三十一师渡过照阳江,激战数日,经长水院攻至下珍富里。此时军情突变,下珍富里已集积了敌军两万多人,且发现美三师来援,部队于是奉命撤出战斗,向北转移,但美军已切断了北返的道路。三十一师临危不乱,机智顽强地穿过敌机敌炮的层层封锁,终于从敌纵深安全突围。战斗中,师后勤直属部队(含卫生队)二百多人掉了队,带队的人找不到路标,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被敌人拦阻在杨口的一条很深的山沟里。敌机在上空盘旋,一次就投下上百颗炸弹。大家心中都很紧张,担心敌人会冲进山沟来。卢萍和女兵们都抱定至死不当俘虏的决心,准备跟敌人拼了。等了许久,人们突然看见师部的侦察员找来,大家高兴极了,立即跟随侦察员撤离山沟,直追大部队。深夜里,路标变得模糊不清,“怎么办,会不会找不到部队?”有人又担心起来。情势危急,只有渡过难关才能平安。“来喽,来接你们啦!”九十三团副团长李全贵正率部在路边等待师部同志,掩护师部撤退,他远远望见卫生队走了过来,急忙迎了过去。“卢萍在后面。”几个先过去的女同志轻声告诉李全贵,他激动起来,向后张望,无奈黑夜阻碍了两个人的视线。女兵们怕黑夜里再掉队,后面的人都用一只手抓住前面的战友的背包,匆匆赶路。擦身而过时,卢萍见丈夫迎了过来,她伸出另一只手抓住丈夫的手,脚步却没有放慢。李全贵紧跟着卢萍走了几步,边走边说:“赶快走,别掉队!”卢萍努力看清丈夫的脸,他瘦了。卢萍一时来不及也想不起该说什么安慰的话,冲口而出:“祝你多打胜仗,多消灭几个敌人。”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几分钟,就不得不分开了。这就是入朝后夫妇俩的第一次见面,仅仅只有几分钟。

1953初,李全贵、卢萍合影

李全贵与卢萍在朝鲜的第二次见面,当时十二军五次战役后在谷山整训,领导特批了卢萍的假,让她到团里与丈夫团聚。他们白天帮朝鲜群众生产,晚上还学习朝鲜民族舞蹈。这段时间虽然白天要躲避敌机的袭击,但生活很幸福。

第三次是谷山整训结束,李全贵已被调到九十二团任团长。三十一师奉命开赴金城前线参加筑城任务,师政治部李宝奇主任到九十二团给部队做动员,他特意带卢萍来团里,让她和李全贵有了第三次见面的机会。这天九十二团在树林里集合整队,正准备出发,夫妇二人就站在那儿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这次见面以后卢萍就回国去参加三反五反运动。

19531月,李全贵奉命回国,到北京长辛店坦克学校学习,卢萍也被调到高邑留守处工作。这是夫妇俩在朝鲜的第四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他俩一起离开了朝鲜东海岸。

血祭上甘岭

卢萍回国后参加了三反五反运动,通过学习认识到不法资本家的反动本质,她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热爱志愿军。于是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向组织上要求返回朝鲜前线。19528月,卢萍冒着生命危险,选择了第二次入朝的道路。部队领导将这位重庆师范学校的学生调到师教导队,让她负责教授文化课,虽然她只上了两年师范学校,但经过在部队的锻炼和学习,已能胜任这项工作。

卢萍面对的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许多志愿军官兵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教起来很费劲。结合教导队的特殊情况,为了使学员们能尽快掌握预定的教学目标,卢萍想了不少点子。她将汉语拼音编成歌曲教学员们唱,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简便易学。大多数学员的年龄都比卢教员的年龄大,接受能力差,当老师的不但要有耐心,还得有毅力。在卢萍的精心讲授下,学员们“毕业”时都感谢这位师范学校来的女教员使他们受益匪浅。

195210月下旬,朝鲜半岛上寒风阵阵,瑞雪初临。在谷山三十一师教导队里,文化教员卢萍翘望着丈夫和战友们即将从金城阻击前线返回谷山休整,连日来已不断有车队将大部队的棉衣等物资运回,她再过几天就能见到满身硝烟的丈夫了。

有一天,卢萍突然听说走到半路的九十二团,调头开向了五圣山,那里在打着大仗。卢萍知道丈夫从不注意自己的身体,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又要打大仗了,她在心中默默祝福着丈夫和战友们早日凯旋班师回到自己的身旁。

1025日夜晚,正在行军的九十二团接到十二军首长的命令:配属十五军增援上甘岭作战。九十二团立即调头向五圣山附近运动,展开了紧张的备战工作。116日夜里,三十一师首长给九十二团下达战斗命令,要求九十二团在1111日对占领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之敌进行反击,坚决夺回这个阵地。

李全贵受领任务后,直奔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在上所里北山的指挥所。一三四团团长孙家贵见到援军非常兴奋,紧紧握住了李团长的手:“可把你们盼来了!你们来了就好。”孙团长向李全贵简要地讲了情况,天明后又带他看了地形。537.7高地北山的阵地,低于它正南约600米的537.7高地主峰。敌人在主峰阵地上的火力,可以对北山阵地进行瞰制,左后方和右翼的敌火力,也可支援北山敌人作战。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已近十天,阵地上敌人有一个营的兵力,已形成了较坚固的防御体系。九十二团在我军野榴炮12个连、火箭炮2个营、82迫击炮及化学迫击炮22门的支援下,以两个营的兵力,于1111日下午展开了进攻。

1540分,信号一发,一群群的炮弹呼啸着飞向敌人阵地,炸声如雷,地动山摇,李全贵眼前一片迷茫,耳朵像塞进了棉花,我军炮火猛烈的程度,他以前从未见过。九十二团一营、三营利用炮火袭击效果,勇猛发起冲击。有的连队连排干部伤亡后,班长就代理指挥,消灭残存的顽敌。经过反复冲杀,不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占领了阵地,歼敌一个营。部队连夜修复工事,准备第二天对付敌人反击。

李全贵心里明白:九十二团一夜之间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537.7高地北山的表面阵地,首次反击取得了完全胜利,敌人精心策划并付出惨重代价的“金化攻势”,强占597.9高地已经无望,对有利于他们反击和防守的537.7高地北山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的。发动一次如此大的攻势,即使占领一个小的山头,也能保留一点面子。可以预料,敌人的反扑将会是很激烈、很频繁的。为了和敌人反复争夺,大量消灭敌人,最后巩固阵地,李团长要求各级指战员都要保持强大的预备队,注意节省兵力,多用炮火少用兵,突击抢修工事,并加强了通信联络,从机关抽人和一部分部队抢运弹药。

抢运弹药

12日凌晨3点半钟,敌人的进攻开始了,炸弹、炮弹冰雹似的铺天盖地地砸下来,硝烟尘土像一锅开水翻滚沸腾。那花费了半夜时间和体力,用空弹药箱、盛土的麻袋修筑成的一道道工事,眨眼间不复存在。守备部队开始有了伤亡。敌人多路并进,一波接一波,轮番实施冲击。惨烈的战斗从早到晚,打退敌人二十多次冲击后,九十二团才到手的表面阵地,多数又落到了敌人的手里。入夜,九十二团又发起了攻击,投入了刚刚搬运完弹药尚未喘口气的第二营,激战数小时后又全部夺回了阵地。

12日敌人对537.7高地北山的连续反扑来看,敌人仍然决心继续打下去。李全贵要求部队牢固树立长期斗争、持续作战的思想,及时调整了部署,做好迎战准备。13540分,敌人的连续冲击又开始了,这一天的战斗充分发挥了我军炮兵的威力,志愿军的炮弹像是长了眼睛,看到哪里有敌人就飞到哪里爆炸,在蜂拥而上的敌群中构成几道火墙,有力地支持步兵守住了阵地。14日天还未亮,敌人又开始了反扑,九十二团各分队苦战10小时,给敌以重大杀伤,牢牢地守住了阵地。14日晚,九十二团奉命将完整的阵地交给九十三团接替,撤下来整补。

1952年夏,李全贵与三个朝鲜孤儿

远在谷山师部教导队的卢萍,她的心也随主力部队飞到了五圣山,前线不时传来三十一师连战连胜的消息,令她欢欣鼓舞。丈夫在上甘岭浴血拼杀,既让她担心,更令她骄傲。当她和丈夫跨过鸭绿江后,就随时准备着流血牺牲,准备着用自己的热血赢来祖国和朝鲜的和平。不久,前方传来了九十二团胜利班师的喜讯,丈夫在这场空前惨烈的大战中没有“光荣”,卢萍悬挂多日的一颗心才算平定下来。

血铸的丰碑

听着李爷爷和卢奶奶讲述着50年前的故事,我的心随着故事的起伏跌宕,手中的笔不停地速记着过去的时光,录音带已经换了好几盘了。李老从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已离休多年,但一提起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老人的眼中竟又闪出战斗的光芒。卢奶奶不愧是多年的工作模范,把偌大个家收整得井井有条。今天是2002年的大年初六,二老的子女们正忙着在厨房里包饺子,客厅不时荡起欢声,也不时沉寂,令他们不时好奇地在门口张望。我庆幸二老的好记性,50多年前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上甘岭战役不仅具有军事上的范例价值,而且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50年来,“上甘岭”成了英勇顽强的代名词,革命英雄主义的同义语。它感动、引导了我们几代人。自从人类社会拥有军队以来,各国军队都高高地举起一面共同的旗帜——雄主义。这面大旗永远是军队之魂,军人之魄。

一年半来,在我所采访过的二十几家志愿军夫妇中,无一不往事云涌,壮怀激烈。那场43天的喋血大战,志愿军所以能创造历史上的奇迹,这不仅仅是男子汉的胜利,也离不开他们身后一群伟大女性的奉献。

19531月初,十五军撤离了上甘岭,将防御阵地移交二十四军。经三兵团首长批准,十五军的幸存者在五圣山上刻制了三块碑,碑文分别是:

“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许国永垂不朽!

19739月,昆明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崔建功,赴上甘岭597.9高地0号阵地,在黄继光墓前献花圈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杨根思式英雄朱有光、王万成同志永垂不朽!

“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86年版的五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找不到海拔逾千米的五圣山,却标出了上甘岭。不断有人拿着地图、怀着朝圣者的虔诚来上甘岭。1986年夏,国防部长秦基伟登上五圣山山顶,面向黄继光烈士纪念碑致敬。1973秋,昆明军区参谋长崔建功也来到这座碑前,代表四十五师的幸存者为烈士们献上了花圈……

岁月的流逝不会让上甘岭的英名消失,志愿军用热血铸就的丰碑在中朝人民的心中永存,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的军事学者研究过上甘岭战役,美国军界对此没齿难忘。

眺望历史的崇山峻岭,一眼就能看见到那座丰碑!啊!那就是上甘岭!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