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洋:怀念母亲

乐活   2024-12-29 09:20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今年12月29日19时55分,是我亲爱的母亲离开我们三周年的日子。三年来,她的容颜一直在脑海中回荡。家中的老屋,曾经是母亲与我们共同度过艰难日子的地方。瓦檐上滴落的雨水,滴滴嗒嗒敲打着我的回忆。岁月的痕迹,记载着母亲的故事。
我的母亲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不久我的外公就去世了。可怜的外婆用瘦弱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用坚韧与爱哺育着母亲。但由于受封建思想的约束和生活艰难所迫,一岁半的母亲就来到我父亲家当上了渔民的童养媳。

小时候,我常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经常听她讲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的妈妈受尽了人世间的苦难,她与生母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当时,爷爷的家族较大,几条渔船分散捕鱼,吃饭时集中在母船上。母亲在家族中最小,每餐饭她只能坐在饭甑(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蒸饭用炊具)边,给几十个人盛饭。等大家吃完后,才开始吃大家剩下的残菜剩饭。妈妈告诉我:好在她小时候我的爷爷喜欢她,每次都会特意给年幼的她留点菜和饭。在家里,爷爷不准任何人欺负她。有时做错了事,只要有爷爷在才不会挨打。

母亲十七岁时和父亲结了婚,结婚即分家。父亲分家只分到一条小破船,三双筷子和三只碗,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今天能捕到鱼今天有饭吃,如捕不到鱼就只能挨饿。

我的母亲和天下千千万万母亲一样,勤劳善良,宽容大度。她虽然只字不识,但聪明能干,凡渔家船上男人干的活她全能干。村子里遇到红白喜事,大家都愿意请她去帮忙。几十年中,从未听说过她与左邻右舍发生过纠纷。

我永远记得母亲目光,她的目光使我奋进,让她这位四十多岁生的儿子、我受益终身。

我小的时候家里穷,父亲常年在外,我们家的生活可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当兄弟几个用乞求的眼光看着妈妈时,她总是含着眼泪,用一种无奈带着坚强的目光,把我们拥在瘦弱的怀里。她的目光似乎告诉我们:孩子们,要坚强的活下去,坚持一下,困难总会过去。母亲用她的性格培养了儿孙们不怕苦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家里再穷,母亲都要让我们兄弟几个去念书。虽然她不会说,但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去学校要走几公里路,并要淌过小溪,如果碰上下大雨山洪暴发,放学回来的路就会被洪水挡住。每当这时,妈妈就会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拖着虚弱的身体早早地在河边等着我们。她赤着脚,在冰凉的河水中踩着河中的乱石,把我们一个个背过河。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艰难险阻,只要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若干年后,我们兄弟几个逐渐长大了,其它人家的母亲都把孩子留在身边,我的母亲却把自己的儿子一个个送去当了兵。当我们一个个离开家乡时,从没见到她在孩子面前流过泪,也从没见到她为孩子们送行。但谁都知道,她一个人偷偷在哭。她说过:男人不能窝在家里,要以四海为家,去闯世界长见识,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年老后她坚决要回老家居住,每当休息日时,总是拄着拐,站在村口的小高坡上,盼望着儿孙们回来,哪种企盼的目光,希望儿孙团聚的目光,让人铭记终生。

永远记得母亲的目光。那是全家团聚儿孙相拥喜悦的目光!手捧儿孙的照片时思念的目光!看到家人和睦相处欣慰的目光!儿孙取得成就自豪的目光!

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感到她并没走远。她那慈祥的笑容和坚韧的身影常会浮现在脑海里。愿母亲一切安好,愿我的思念化作春风吹拂在她的身边。而我,将永远怀念那个农村的老母亲!

母亲生于农历1916年8月初6,卒于农历2009年11月14,终年93岁。

写于2012年12月29日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天洋,江西省赣州市人,1976年2月入伍,曾在福建省厦门某部服役,1981年1月退伍,后在江西省赣州市工作,现已退休。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古斋

校对:古斋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