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圣:寻根觅踪——冀中军校之点滴

乐活   2024-12-25 08:18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12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若没有商家炒作,多数中国百姓对圣诞节是无感的。但这一天是我的生日,我记得清楚,还由此追忆起当年的冀中军校。

父母跟我说,我生在华北大平原黑龙港流域的堤南村,这个村在河北省深县与武强县交界地带。当年父母所在的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就驻扎在这里。

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冀中军校,前身是冀中陆军中学、路西教导大队以及以教导大队为基础组建成的抗大二分校冀中总队,杨成武兼任冀中总队队长。1946年,冀中总队又改为军校,校长于权伸、政委赵国威、主任周志远。冀中军校驻地不固定,经常行军、打仗、转移。

后排右2为父亲

我父亲原在冀中军区十分区司令部工作。1944年秋冬,冀中军区抽调父亲等干部到路西教导大队学习。父亲及他的战友们趁着夜色在容城南边通过了敌人的封锁沟,到达了教导大队驻地孟家岭村,父亲被编入第三队。抗战胜利时,父亲随队到离天津不远的霸县一带,学习城市政策,准备接收天津,只因形势变化没能进入天津。结业时,在组织宣布父亲回十分区后,又突然让父亲留校。父亲留校后,被分配在学校教育股工作,股长是叶一峰(后曾任北京市八一学校校长)。

母亲是1942年入党的党员,一直在老家定县抗战。1945年抗战胜利前,母亲听到抗大二分校在安国县招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离开家乡步行40多里前去报了名。她的好友王梅瑞、梁银虎等也随之前往报名。此后母亲随队从安国到蠡县又到河间,转战在冀中大平原上。这期间,经同志们牵线搭桥,父亲与母亲相识并建立了恋爱关系,后经组织批准,在河间县八里庄结为伉俪,不久就怀孕了。

那年那晚,母亲由父亲陪伴来到村南头一个带院子的民房里——这里是军校的卫生队。妈妈在卫生队熬过漫漫长夜,强忍着不时的阵痛,在天蒙蒙亮时顺利生产。

住在卫生队隔壁房东家的老婆婆听说生了,赶忙拿着一个磁碗跑到接生的那间屋子门口,满脸堆笑着向医生讨要胎血,说可用于治病,医生挡着门没让她进去。

消息迅速在军校机关和各队传开。战友们纷纷前来向父母道贺。一位战友提着从村头小摊买来的热腾腾的油条赶到卫生队,让母亲趁热吃。母亲的许多战友纷纷到卫生队看望母亲和小宝宝,叮嘱母亲一定要注意保重身体。母亲的老战友焦玉阿姨此后向晚辈讲起当时的情景时,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就跟刚发生的事情似的。

前排右为父亲,后排右为母亲

母亲许多战友都是朝夕相处的女学员,她们亲如姐妹,互谅互让,且个个心高气盛、朝气蓬勃,始终牢记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军事与政治科目训练或工作中处处争锋,有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2005年9月,我因工作需要来到深州市(原深县),当提及我出生在本地堤南村时,当地同志告我说,靠近定州市东北的北溪村向东,有两个村与此村名相近,归属武强县。我疑惑不解,想探个究竟。为此,我来到靠近武强县的北溪村。

这个村是深州市的一个贫困村。我与该村83岁曾当了40多年村支书的尹辉耀老人交谈。他告诉我说,冀中军校曾在此村驻扎过。他还告诉我说,不久前一位原冀中军校的老领导来看望他在村里的老房东,只可惜那个老房东已去世,未能谋面。老领导看到北溪村这么多年来变化不大,还那么穷,很感慨,嗟叹不已,跟随行的深州市武装部赵部长和衡水军分区肖司令员说,希望他们能给予这个村以帮助。老领导走后,深州市武装部包村扶贫,帮助村里搞起了农田滴灌。

我又径直来到武强县的南堤南村。两村相隔仅几里路,但路面没有硬化,坑洼不平很不好走,村里的房屋比北溪村还显得破旧,但看不到更老的房子。我由原村支书陪同拜访了一位年近90岁的李姓老人。老人十分健谈,他说冀中军校的确曾在此村驻扎过,学校校部就在村东一个姓闫的地主家里,但那时的老房子早拆光了。他喋喋不休地念叨起当年他跟随杨成武领导的部队转战南北的故事,说他因伤回家后没能返回部队,失去继续留队的机会。他叹息之余说,当年,冀中军校是在一个晚上从这个村子里转移走的,走时静悄悄的,没有惊动一个老百姓。

可见,当年冀中军校并不是仅在一个村驻扎,而是驻扎在多个村。我寻根觅踪找到这里,只能这个结果,但总算找到了点踪迹,也算是我出生后几十年的回访。这一带地处偏僻,定县、武强、隆尧等几县交界,远离当时相对喧嚣的县城,是革命老区。

那时,各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就是要将地主占有的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和衷心拥护,使得解放军整体战斗力有了极大提高。

我出生那天,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会议召开。会上,毛主席作了《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个报告是在彻底消灭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纲领性的文件。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全军将这个文件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进行深入学习与教育。

父母均出身贫农,他们对土地改革内心赞之,以“平”字为我取名。平均分配土地,就是这个意思,当时部队里的孩子起名如平均、平分什么的一时成了热门。此后我的弟妹们均以“平”字为辈记名。

那次去过北溪村后,我曾与深州市武装部赵恒祥部长见面,问及北溪村老支书提到过的事情。赵部长告诉我说,是他与分区肖司令员陪老领导王醒去北溪村的。

前为父亲,后为王醒叔叔

王醒叔叔,我太熟悉了,他是我北京同学的父亲,曾任山西省临汾军分区政委,他与他爱人郭敬芬阿姨与我的父母是冀中军校老战友,一起工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年陪他们去北溪村的还有他们的儿子王燕光,我的兄弟加发小。王燕光原是北京军区战友报社主任编辑,长期从事部队新闻工作,曾组织聂荣臻元帅和杨成武将军亲切关怀的《红星边关万里行》和《红星老区行》大型系列专题采访,传记小说《土佬李德才》,杨成武上将为其撰写前言,著名作家魏巍为其题写书名,使大渡河英雄李德才形象跃然纸上。为河北军区老政委王奇才写的传纪《忠魂绕战旗》,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王奇才老政委传奇的一生,也使我们共同发小王占生为父母作传希望圆梦成真。

母亲(左)和她的战友

网聊时,王燕光说只顾给几位老前辈写传,没顾得为咱老人们写点什么,可惜一个个都走了。没想这话之后他如一股青烟般销声匿迹,竟也悄悄走了。可惜他的妙笔没有将冀中军校等往事追记下来。

当年的冀中军校是冀中军区培养军政干部的基地。解放战争中更是加强了训练,为接收解放后的城市做好了充分的干部准备。

校长于权伸是吉林东辽人,开国少将,建国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曾入朝作战参加夏季进攻战役,名声赫赫。军校培养的许多干部均在建国前后成为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北军区组建时,调入不少军校的干部。还有不少人被充实到空军机关与部队工作。

母亲(右)和她的战友们

与母亲一样的女学员,无论是留在部队还是转业、复员到地方,都用其所学努力工作,为党为国做出应有之贡献。母亲曾在军校、冀中银行及河北军区工作,焦玉姨曾长期在电力部门工作,王建国曾长期在地方组织人事部门工作……

十年前,妈妈老战友王梅瑞阿姨来家看望母亲。母亲是她的入党介绍人。讲起当年来,两位老人老泪纵横,激动不已,双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是她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老一辈人之间的感情是难以用晚辈之笔来描述的。

王建国阿姨在建国六十周年前去世,父母拄着拐杖前往悼念,晚辈亦作诗悼之:当年冀中鏖战急,两家深交始流传;建国迎来红旗展,分别竟在甲子前……

焦玉、郭敬芬等阿姨一个个默默离去。我的母亲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之后走了。与党同龄、度过101岁的父亲作为这辈人最后几片落叶也飘落了,建国姨之子李成军作诗悼之:历经风雨初心在,百岁征途铸忠诚;敬拜尊长一炷香,凝视遗像忆音容……

母亲(左)和王梅瑞阿姨

如今,前辈走完他们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后辈当不忘来时路,步其后尘继续走下去……

仅以此文纪念敬爱的父亲、母亲和伯伯、叔叔、阿姨们以及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天平圣,本名杨平田 ,1968年参军戍边,1981年转业后在河北省民政局、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委巡视组工作,退休后喜欢摄影、写作。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燕平

校对:古斋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