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此情绵绵无绝期》(一)

乐活   2025-01-15 07:45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南国的初春,细雨绵绵,寒风阵阵。一架墨绿色的海军航空兵运输机正从海口飞往广州。老将军吴忠静静地躺在机舱内担架上,他的夫人田涛则默默守护在丈夫的身旁,悲泪涟涟,失魂落魄地凝视着丈夫英气犹存的面容。

1990228日,这是田涛最后一次陪同丈夫坐飞机。她目光呆滞紧握丈夫的手,异想天开地幻想着丈夫再次睁开双眼,微笑地对她说:“田涛,我们回家吧。”已经整整两天了,即使现在丈夫已安详地躺在她的身旁,她依旧不相信一场车祸已夺去了她最亲的人的生命。田涛最清楚地知道,丈夫这一生,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在战场上,他几度身陷绝境,8次身负重伤,却都大难不死,绝处逢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而现在是安享家庭康乐的和平年代, 几天之前他才神采飞扬地离开广州,到海南作一次很平常的旅行。田涛怎么也料想不到竟会发生这样的变故。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把她惊呆了。田涛强忍着巨大的哀伤,飞速直奔海口。

飞机迎着寒风缓缓飞行,吴忠睡得那么安详。怕他冻着,田涛把自己身上穿的羽绒衣脱下来,轻轻盖在丈夫身上。望着那熟悉的魁梧身躯,田涛心神恍惚,她的思绪也随着飞机,飞得很远很远……

烽火恋情

19458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胜利的锣鼓响彻云霄,内战的阴云却越积越浓,蒋介石军队向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迅速开进,疯狂抢夺胜利果实。为保护人民胜利果实,粉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书记处于912日发出关于编组野战军的指示。194510月,晋冀鲁豫军区对所辖部队进行整编,被称为“梁山英雄”的吴忠所在的基干五团被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二旅,后经两次升级改编为第二十旅第五十八团,吴忠任团长。长期以游击战争形式作战的吴忠总觉得打的都是小仗,不过瘾,部队成为真正的野战军后,他觉得前途一片灿烂。不久前,一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也走进了他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生死之交——昆山县县长吴力全说:“老弟,该成个家了。我在昆山县给你找个老婆吧。”在吴力全看来,梁山姑娘温柔贤惠,聪明漂亮,给吴忠找个适合的绝对不在话下。

吴忠说:“我的县长大人,你不是不知道,我这个人整天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吃了上顿不知道吃不吃得了下顿。要是成了家,让老婆成天为咱提心吊胆,太碍事,也对不起人家,我还是一心一意干革命吧。"

“糊涂话!干革命就不讨老婆了。你安心的去打你的仗,这件事情包在我的身上。”

“好啊,可不要给我搞个丑婆娘应付差事喽。”吴忠认为吴力全是在开玩笑,不以为然地说。

过了几天,吴力全果真又跑过来找吴忠,笑眯咪地拍着吴忠的肩膀说:“老弟,有了!”

“什么事有了?”

“老婆啊”吴力全说,“什么时候见见我可是快跑断腿啦真是个好姑娘啊"

早把找老婆的事丢到脑后的吴忠此时才搞清吴力全在说什么,他立刻 拉下脸:“开个玩笑嘛,讨老婆的事,等胜利后再说吧。要见你去见,我不去。”

“不去也得去!”吴力全说,“你以为这事我办得容易啊。你吴忠是个大英雄、大团长,一般姑娘在我这里都过不了关。这次不仅我和你嫂子亲自出马,还发动了县委机关和区里的干部帮你找。现在找到了,你不见面, 不是让我下不来台吗?!”

吴忠、田涛19458月结婚后的合影

后来,这次不情愿的会面,竟使吴忠立时陷入情网,结成一段美满姻缘。

与吴忠见面的姑娘叫田涛,是梁山县人,出身于革命家庭,父亲田子珍是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19417月曾任山东费县县委组织部长,后来不幸牺牲。田涛自小受到熏陶,参加了抗日救国斗争。在昆山四区妇联工作。只有18岁的田涛,虽参加革命不久,但学习勤奋,工作努力,群众关系很好。

套用现在年轻人喜爱的一种浪漫爱情方式,吴忠对田涛是一见钟情。本来打算见见面就算了,结果坐下屁股就挪不动地方,谈事业,谈家庭,当然也把自己浑身上下犄角旮旯的所有一切都向田涛来了个彻底坦白。

田涛对吴忠的第一印象也非常好。在见吴忠之前,田涛对他的大名早有所闻。吴忠在昆山一带家喻户晓,是个英雄人物。他是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参加了万里长征。他骁勇善战,不仅令日伪军闻风丧胆,也因此让当地许多姑娘芳心暗许。初次见面,她觉得吴忠谈吐不凡,性格爽直,确实是一位精明能干、年轻有为的军队干部。尤其是他对女同志的尊重,和言语中处处透出来对男女关系问题的小心谨慎,让她颇为放心。 总的来说,一句话——名不虚传。

吴忠作战以决心果断、作风勇猛著称,处理个人问题也和打仗如出一辙,绝不拖泥带水。见到田涛后,吴忠认定这位姑娘的丈夫非他莫属,所以拿出攻山头、拔据点的本领,灵活运用各种“战术”, 初尝爱情滋味的田涛禁不起他这左一轮、右一轮的“攻击”,她的心很快就被彻底征服了。当他们的许多战友还蒙在鼓里,吴忠和田涛已于19458月闪电般结为夫妇。婚后不久,日寇投降。饱受战争磨难的人民,多么希望能从此安居乐业。蒋介石集团却发动了大规模的内战,吴忠又投入到频繁的飘忽不定的作战中。战争迫使这对新婚夫妻过上了彼此牵肠挂肚的生活。

患难夫妻见真情

19467月,吴忠和田涛的第一个孩子在济宁出世。由于连日来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产后14天田涛就得了产后风,又合并伤寒症,高烧持续不退,抽搐不止,生命垂危,连医生也失去了信心。多亏驻地附近一位老妈妈用祖传秘方为她治疗,才止住抽搐,但依然高烧不止。田涛无法照料孩子,只好由组织出面把孩子送到一位工人家寄养。病重之时,她牵挂新生的婴儿,心情郁闷。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丈夫能从天而降,来到她的身边呀!

日以继夜的苦苦企盼终于盼来了吴忠的一封亲笔信。田涛一口气把信看完,得悉丈夫在前方经常惦念她的病情,惦念她们母子平安,顿时泪如泉涌,她把信紧紧揣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似的。这封信带给田涛极大的慰藉,几天过去,她觉得身体好了很多。

病情虽有些好转,但由于打针消毒不严,田涛身上几处打过针的部位都发炎化脓,需要开刀治疗。而当时蒋军正气势汹汹要找我军主力决战,战局变化急剧,济宁随时可能被敌占领。组织上决定把她转移到嘉祥县城。病床上的田涛,更加苦苦地思念自己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年中秋的月亮格外圆,但田涛总觉得缺点什么,心里空空的,一股思念之情升上心头。一天黎明,天色朦胧,大地一片寂静。忽然,县城街道传来阵阵清脆的马蹄声,这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响,到田涛住房前却突然停息了。田涛侧耳细听着,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的心猛地一揪,莫非是吴忠回来了?不可能的!随即亲切的问话声飘入屋中,果然是吴忠回来啦!田涛急忙起身告诉家人,说话间,吴忠已风尘仆仆地直奔她的床前。吴忠看到妻子面容憔悴,头发杂乱,“人比黄花瘦”。他紧握着妻子的手, 这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战将竟然泪水盈眶,久久吐不出一个字。

田涛则哽咽着,泪流满面。此时此地,她悲喜交加,思绪万千。喜的是,几个月的分离,她担忧牵挂,丈夫终于从战场平安归来;悲的是,如今她竟病成这个样子,非但不能给他以安慰,还要劳他为自己操心。尤其是一想起他那从未见过面的孩子,至今不知流落何方?她就再也止不住放声哭起来。吴忠一面轻轻地为妻子擦去泪水, 一面安慰她:“别难过,来,慢慢坐起来,洗把脸。”说着扶她坐起来,端来一盆温水,亲自帮她擦脸洗手,又细心地修指甲,梳理了蓬乱的头发。田涛高烧一个多月来,还是第一次被人服侍,梳洗得这么干净,心里别提多舒服。她轻倚在丈夫肩头,吴忠又问她想不想吃点什么?田涛说:“想吃点月饼,别人不敢给我吃,怕消化不了。”吴忠亲切地说:“只要你想吃就给你吃,可要细嚼慢咽,不能多吃。”他拿来一块月饼,田涛尝了几口,觉得特别香甜。由于军情紧急,吴忠吃过午饭就匆忙返回部队。与烽火岁月中所有的军人家庭一样,这对革命伴侣也是聚少离多,仅仅半天的夫妻团聚成了田涛心底最深刻最甜美的回忆,时时跃上心头。

不久吴忠参加了巨野县章逢集战斗。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激烈。对手是全副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王牌整编十一师。吴忠率领二十旅五十八团180名勇士楔入敌人心脏,依托仅有5个院落的狭小阵地,打退了于己几十倍的敌人在猛烈炮火支援下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中吴忠颈部负了重伤。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吴忠作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他把记有机密情况的笔记本交给通信班长高继寰同志,再三嘱咐:倘若他牺牲了,阵地失守,一定要突围出去,把笔记本交给组织。那一瞬间,他真正想到了死亡,思绪飞到了战场以外的妻儿身畔。他叫回了正要离开的高继寰,取出自己最珍贵的金星钢笔和一个日记本。吴忠在小日记本的封皮上草草地写了四个字“淑秀(田涛的原名)留念”。然后端详了一下,才郑重地塞到高继寰手里说:“这两件东西,你想办法交给田涛,让她做个纪念吧。”这场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吴忠和他的战友们坚守阵地,寸土必争,最终配合我军主力取得了全歼敌人的胜利。后来,当田涛看到这两件作为诀别的纪念品时,感动不已。这哪是一支普通的钢笔,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本啊,这是丈夫给她的一颗炽热的忠贞不渝的心啊!几十年来,田涛一直将这两件物品珍藏在身边。

战后,学习吴忠等人英雄事迹的活动广泛开展。吴忠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有一天,院长过来对吴忠说:“吴团长,有人想见你。”吴忠不耐烦地说:“又是记者吧,我不见,你想法帮我挡一挡吧。”“不是记者,是田涛来了。”院长笑眯眯地说。“田涛?”吴忠刷地坐起来。原来,在组织的关怀下,田涛也被安排到与吴忠同一医院治疗。这样,他们一个伤员,一个病号,又在医院相逢了。田涛看到丈夫颈部负了重伤,难过之余,既为他庆幸,又感到后怕:如果那伤口再偏一点,将会发生什么后果啊!能同丈夫一起养病,她心理上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和满足,但她内心却很不平静。当时她三处开刀,行动困难,非但不能对自己的丈夫有所照顾,相反,他倒常常强忍着伤痛来照料自己。每当田涛劝他要注意休息时,他总是恳切地说:“你就让我尽一点做丈夫的责任吧。”听完丈夫的话,田涛心头涌起阵阵暖流,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凝结了这对患难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愫。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燕平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