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树同风:西域行(十二)

乐活   2024-12-30 09:39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五十五

雨中塔尔寺

10月19日上午8点,我们在西宁火车站乘坐909路公交,前往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观光。一个小时的车程,下了车,沿着面前的道路直行十多分钟,就到了塔尔寺游客服务中心广场。谁知还没有入寺,天就下起雨来了。早上离开酒店的时候,没有看天气预报,没有带雨伞,于是只有任雨水淋在身上,在蒙蒙秋雨中,观光久负盛名的塔尔寺了。    

塔尔寺,坐落于湟中县城一面山坡之上,寺庙层层叠叠,从山底一直延伸到山顶。佛塔与佛寺,交相辉映;菩提树的黄叶悄然无声地飘落在地上。

塔尔寺,其规模仿佛是又一个布达拉宫。不过这个布达拉宫,不是在拉萨,而是在西宁的湟中。

明代万历年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学有所成,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创立了他的格鲁派基业,只不过开始只是建起了一座佛塔,后来才有了第一座寺庙。先有塔,后有寺,这就是格鲁派佛教发生发展的历史,这也就是“塔尔寺”这个神圣的名子的起源。

塔尔寺,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佛寺。

塔尔寺,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即公元1560年,最初被称为“札什伦布寺”,占地45万平方米,在它五百年的历史上 ,经历多次扩建和修缮,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藏族宗教和藏族文化的中心。

塔尔寺,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整个寺院,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大气磅礴。

塔尔寺,由众多的大殿、经堂、佛塔、学院组成。这些建筑,不规则地分布在一个小山丘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布局。与内地汉传佛教寺庙的中轴对称、纵深进入的布局不同,它的建筑风格展现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

塔尔寺的艺术成就举世闻名,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这些艺术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酥油花雕塑栩栩如生,色彩绚烂;壁画颜色鲜艳,历史悠久;堆绣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这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塔尔寺,宗教氛围浓郁而活跃。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众和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信徒们的虔诚和信仰,也可以领略到藏族文化的魅力。

塔尔寺内,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大小建筑一千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宫殿、佛堂、诵经堂、寝宫和喇嘛居住的扎厦庭院交相辉映。但大多数院落是不开放的,仅开放的寺庙,游客马不停蹄地走上一遍,半天不一定能够走得完。何况是雨中塔尔寺呢!

因为下雨,许多游客滞留在寺庙的廊道里躲雨,显得整个寺区拥挤起来。

塔尔寺诵经堂及其周围的一片寺庙,是我在塔尔寺观光的重点。我也走进了祈福堂,抚摸了那顺时针自转着的“嘛呢”经筒。

我在那由八十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来的诵经堂里,伫立许久,赞叹这宏大的建筑来之不易。此时,虽然这里除了游客,空无一人,只有一排排的坐垫默默地接待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但完全能够想象寺院中的喇嘛满员诵经时那隆重的场面和气氛。

诵经堂的内侧,供奉着历来佛主门人的雕像,我认出了现代的大师班惮,另外一个年纪稍大的现代大师,我猜想没有别人,一定是1957年西藏叛乱时被裹胁出逃南亚的达赖了。

我在塔尔寺逗留的近两个小时里,看到了一些身着枣红僧服的僧人,但僧人远远没有前来朝圣的信众那样多;我看到了,一位身着藏服,年轻潇洒,双手带着手板,三步一拜,匍匐在地,行着五体投地的大礼的女子,向着塔尔寺圣殿走去的情景;也看到了那些在诵经堂一侧的廊棚里,用自己带去的行李铺在地上,就地而卧的藏民,不停地向着诵经堂的方向五体投地,叩拜佛祖的情景。

过去,在一个长时间里,我曾经认为这些执着的佛徒,是一种愚昧。经过岁月的洗礼,尘世的拷问,我改变了看法。这分明是信仰,而不是愚昧。

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种不可摇撼的执着和坚韧,信仰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忠贞和虔诚,信仰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意志和纯粹;信仰是不容亵渎的人生追求与精神灵魂。

那种东风来了东风派,西风来了西风派,日本鬼子来了当汉奸的人;那种救命恩人一走,就跟着忘恩负义的人数落救命恩人的人;那些“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旦得势,就把民脂民膏搬进自己家里建造安乐窝的人;他有人格吗?他有信仰吗?

信仰,不因主持易人而改变,也不因权势而转移。为信仰百折不挠地奋斗,为信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不变心,为信仰不为富贵贫贱而转移,为信仰敢于舍弃一切直到献出宝贵生命的壮举,这才是信仰的真缔。

这就是我观光塔尔寺的收获,这就是来到西宁湟中塔尔寺给予我的启示。

离开塔尔寺的时候,雨还在不停地下着。雨水打湿了我头顶的帽子,打湿了上身的外衣,不过还好,里层的衣服仍温暖着我的身体。

这时,一个身着藏胞的老年男子见我们从寺内出来,迎着我们走来,他会说汉语,他向我们兜售他手中的银链、银牛和银羊头,我们还了一下价格,就把他手上的几样饰品收入囊中,作为来到塔尔寺的纪念,也是表示对站在我们的面前友善谦和的藏族兄弟的友好之情。

五十六

一片菩提叶

深秋的塔尔寺,冷雨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着,诵经堂外面菩提树的黄叶,随着雨滴,一片、两片,悄然无声地飘落下来。

菩提树下的人行道上挤满了信众。然而他们不是在走路,而是昂着头颅,等待着这菩提树的落叶。随着每一片黄色的菩提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人群里就出现一阵骚动,人人以能够把菩提叶抢在手中,作为最大的幸运。

看到如此情景的我,也把脚步停留在路边不走,我终于也抢到了一片菩提叶拿在手中,带回了青岛,夹到了曹德旺著的《心若菩提》这本书中。然而,我从塔尔寺带回青岛的这片菩提叶,又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回到青岛的家中已经三天的我,看着这片菩提叶,想到了雨中塔尔寺那满院的菩提树,想到了在菩提树下信众争抢菩提树叶的情景,从菩提树叶想到了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修行的情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说出的第一句话是: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释迦牟尼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在这人世间,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是不存在的;在这人世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佛性,都有善良和智慧,只是被妄想和执着所遮蔽,而失去了佛性,失去了善良与智慧。只要放下妄想,无师之智、自然之智,就会从心灵的长河里流淌出来。

什么是妄想和执着?妄想和执着,就是那颗一直躁动于内心的,永远不能满足的贪婪之心。正是这颗贪婪之心,屏蔽了通向“无师智、自然智”的道路,扭曲了人性 ,变得狡诈,贪婪,愚蠢,麻木,变成了任命运摆布,任其行为折磨的人。

这样的人,天天想着自己的快乐,家庭的快乐,家族的快乐,从来没有想着为了别人的快乐,大多数人的快乐,心甘情愿地去承受生活的重负,承受来自身心两个方面的痛苦。这样的人,即使能够把一千年前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倒背如流,也是没有用处的。

按照释迦牟尼的悟道,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不是来人世享乐的。准备吃苦,经受磨难,是佛经的要义。那些天天想着个人享乐,而无视身边众生苦难的人,是佛祖也不能拯救的人。正像洛阳白马寺后殿门上的一幅对联所说的:“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但是回头想想,古往今来,所有的大佛,都没有走出堂庙;所有的佛都把他们的信念挂在嘴上。有哪一个所谓超度人生,超度亡灵的大佛,真正让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挣脱了苦难呢?

没有,一个也没有。

只有毛主席、共产党才是真正走在穷苦人民中间 ,也走进了工农劳动大众的心里。他们舍弃了个人的一切,家庭的一切,历经千难万险,把穷苦工农大众组织起来,组织成为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成为百战百胜的人民子弟兵,组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改天换地、排山倒海的力量,从而改变了阶级命运、民族命运,改变了国家面貌。

想到这里,我的眼前,这片菩提叶仿佛渐渐改变了颜色,金黄的圆叶,仿佛燃烧起来,变成了一团红红的火苗,燃烧着……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橘树同风,本名张学林,籍贯河南省,1946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汲县,196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2006年12月退休,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央企中远海运集团职工,退休干部。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燕平

校对:古斋 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