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露:《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之《选择》(一)

乐活   2025-01-22 07:32   广东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桑榆重晚晴》寄语

《投稿须知》

战斗在崇山峻岭

连接川黔的崇山峻岭,山大林密,崖陡路窄。这是全国大陆(除西藏)最后解放的地区。寂静的山林中住着与世隔绝的贫苦山民,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女娃儿也能当兵。九十三团宣传队的女兵们,犹如飞到群山中的百灵,银铃似的歌声唤醒了被山石压弯了腰的山民。女兵中最显眼的高个叫卢萍,成天乐呵呵的,走到哪里歌声就飞到哪里。

刚插上红旗几个月的大西南,因长期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群众还未发动,解放运动刚展开不久,美蒋特务和地主恶霸乘机纠集散兵游勇、惯匪流氓等反动势力,以反对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征粮为借口,到处组织武装暴乱,袭击新生的人民政权,抢劫车船,破坏群众生产,严重危害着西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川东军区当即命令三十一师九十三团承担剿匪任务,各部队立即开赴指定地区开展了紧张的清剿准备工作,并于19504月上旬参加了对涪陵、南川、巴县和黔东地区土匪的围剿。

才参军4个月的卢萍,经过了成都战役和千里行军,这个新“老战士”已是九十三团宣传队的活跃分子。军区组织了四个剿伐队,构成了一道道包围圈,从土匪的四面举行向心攻击。匪众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惊惶失措,无路可逃,纷纷放下武器投降。大部分土匪被歼灭后,余敌则分散隐蔽活动,企图保存和繁殖力量再起,部队迅即转入驻剿。

宣传队根据上级的指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春耕生产,召开各种代表会,建立人民政权、农民协会和民兵组织。宣传队经常要写标语,教群众唱歌,还要到村、镇演出。队员们自编剧本,在村头插上几个木桩子,搭个土台子就成了舞台。一次,宣传队长让卢萍演土匪,卢萍满脸怒气地责问道:“凭什么让我演土匪?”队长劝道:“你个子高,模仿动作比较像,演好人和演坏蛋都是工作需要嘛。”“个子高就演土匪?!”卢萍怎么也想不通,但只好服从分配。于是这个从未干过坏事的姑娘,开始学“打”、“骂人”、“抢东西”,上了台还真像个“土匪”,逗得战友们哈哈大笑。

参加西南剿匪,卢萍和宣传队员们要经常随作战部队行军。每天部队行军八九十里,她的脚都打泡了,实在难受,从未行军作战的卢萍初尝苦头。在向贵州道锁进剿时,卢萍第一次感觉到了紧张。贵州是高原地区,山多、树多、洞多,小股的土匪经常在这里伏击解放军,大部队一到就作鸟兽散了。但这难以防范的冷枪冷炮着实威胁着年轻的生命。有一次,九十三团直属警卫连、宣传队等路过一座树林茂密的小山,卢萍仰望四周,除了大树还是大树,树林里静悄悄的让人直打颤。“啪、啪”林间响起了几声枪声。“前面有土匪!”想到自己随时有可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挨颗子弹,卢萍全身上下沁出一身冷汗。不久,在部队炮火的还击下,土匪们都逃走了。

渐渐地,卢萍胆子大了起来,她听说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部队纷纷逃到这里,以崇山峻岭为据点,企图反击新生的人民政权,他们还逼迫当地大批贫苦的老百姓当土匪。因此,一股股的土匪中,很多是用锄头当武器的被蒙骗胁迫的当地群众。不仅如此,国民党反动派还四处“打、砸、抢”,污蔑解放军是魔鬼,新区的老乡不敢接近解放军,田里劳作的乡民看到解放军就躲得远远的。卢萍很同情这里的老百姓,遵照上级指示他们开展满缸运”,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干农活,送医送药,解决群众的困难。

宣传队驻扎在群众家中。房东家的大人外出劳动时,家中只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卢萍就自愿当起了“保姆”,背着孩子干活,有时背着孩子到田地里“去看妈妈”。宣传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班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自己做饭吃。看到女兵们把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塞给贫困的群众,他们疑惑地问:“哎呀,你们女娃儿怎么会来当兵?”卢萍和大伙笑起来:“我们是自愿来的。”乡亲们又进一步了解了这支“我们是穷人的部队”的队伍。见惯了“兵匪一家”的房东激动地拉住卢萍的手说:“穷人最怕兵,解放军真是好人啊。就怕你们走了,土匪又来杀人。”才刚学到一点革命道理的卢萍安慰老乡:“共产党来了,天变了。日子会好的。我们消灭了土匪才会走,还有人民政府给乡亲们做主。”有一次村里人告诉卢萍,村里一个当土匪的村民回来打探情况了。她马上报告领导,战士们很快抓到了这个土匪,又通过他挖出了其他的土匪。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清剿,毙伤俘匪数千人,数万土匪自新、投降,川黔边区的人民群众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卢萍在剿匪战斗中,练就了一身不怕苦、不怕死的硬身板。当部队奉命开拔时,乡亲们夹道相送,锣鼓喧天,许多村民流着热泪,硬把鸡蛋、瓜果往战士们怀里塞,看着这些爱兵的贫苦农民,卢萍也禁不住自己的泪水。

无悔的选择

重庆市歌乐山上有个渣滓洞,那里的“中美合作所”是关押共产党人的集中营。歌乐山下是重庆师范学校,这里常常能听到从渣滓洞传来的惨叫声,学生们知道当局又在拷打“政治犯”,真是太残酷了。194912月,卢萍在重庆师范学校普师已学习了两年。解放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歌乐山,重庆师范学校已停课多日,闹学潮、求翻身的学生们,很多人不愿回家,他们要迎接解放军进入山城。歌乐山的集中营里,不断传出枪声和惨叫声,学生们看见那里冲天的火光,知道是国民党特务撤退前在屠杀关押的共产党人。手无寸铁的师范学生,无力救助那些即将就义的革命志士,只能在学校地下党的组织下,默默地保护着学校不被破坏,等待着解放军来为革命烈士报仇。

三十一师的大部队终于踏进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学生们涌上街头,跳秧歌舞,喊口号,欢天喜地,迎接新生。几天后,九十三团派人到师范学校招兵。卢萍在学生时期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如今,重庆解放了,卢萍决心投入革命事业,毅然选择了参军的道路,走进了招兵站。卢萍的父亲和大哥、二哥都是搞教育的,全家都希望她将来也当一名女教师。卢萍知道父母是绝不会答应让她从军的,于是,她就不与家里商量,偷偷报名参了军,几天后就随九十三团北上参加成都战役。这时,家里来人找到学校,向校方要人,已为时晚矣。

重庆师范学院学生的参军热潮令九十三团的负责人措手不及,一下子来这么多学生,可怎么办呢?又不能都到连队去。于是,九十三团决定组建一个宣传队,接纳这批学生。

卢萍参军后,被分配到九十三团宣传队。入伍后的急行军,使这个从未走过远路的女学生双脚长满了大泡。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卢萍明白,既然当了兵,就要不怕苦。何况在宣传队的二十几个新参军的女兵中,论个头自己较高,论年龄自己排行老二,怎么也不能在小妹妹们面前抹眼泪啊。不久,九十三团进入川南地区剿匪,天真活泼的姑娘们已适应了部队的艰苦生活,适应了土匪的冷枪袭击。

几个月后,有一天四十二军文工团来九十三团演出,九十三团参谋长李全贵一眼就看上了身材高挑,脸上总挂着笑容的卢萍。他俩第一次一起看戏,李全贵找了一个离她很近的地方坐下。一场戏看下来,两人聊了很多,李全贵如同到仙境神游了一番,一脸春风得意。这个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老同志对卢萍“一见钟情”。不久,李全贵向卢萍提出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永远的关系,同意不同意?”卢萍点头表示同意。李全贵感到,卢萍个子大,年龄也较大,工作泼辣,活泼可爱,尤其可贵的是她不恋旧家庭,从不给家里写信,选择她做对象,今后会幸福的。两人的关系虽然确立了,表面上却没有什么联系,各做各的事。很少与女同志讲话的李全贵,不好意思去找卢萍,他只好将自己的一张照片交给宣传队长,请队长当“红娘”转交给卢萍。早已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卢萍接到照片后,感情像拉开闸似的大水倾泻而下。她觉得结识数月的李参谋长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他们这批老同志诚恳老实,革命十几年,把青春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现在才有机会考虑个人问题。这样的人值得自己献出爱。

1950615日,李全贵在南川送给卢萍的“定情”照

当二老说到这里,李老递给我那张定情的照片。两寸大小泛黄的照片中一个青年军官威武英俊,真够帅的,怎能不让女孩子一见倾心。照片背面工整地写道:“卢萍同志留念,李全贵赠50615日。我看后禁不住追问:“李爷爷,宣传队有二十几个女兵,你为什么第一眼就看上了卢奶奶?”李爷爷满脸通红,不停地用拐杖在地上漫无方向地划来划去,完全不像81岁的男子汉,倒像是18岁害羞的大姑娘笑个不停。

过了许久,李爷爷不好意思地小声说:“这个人,看准了,也选对了。”一旁的卢奶奶也红着脸,低着头,默认着自己无悔的选择。

19501223日,他们在重庆的军营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没有新房,没有新娘装,也没精美的礼品。来了一些战友,做了几个菜,大家热闹一番,这就算是结婚了。这一天,李全贵把一支五一派克钢笔郑重地送到了妻子手中,这就是他准备的结婚礼物。三天后,李全贵奉命登船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离开了依依不舍的新婚媳妇。到南京上课才二十多天,李全贵等三十一师来的学员们就接到了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归队,入朝参战,待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再回校继续学习。

由于西南防务工作的需要,十二军三十六师留驻四川,改建为涪陵军分区。三十一师奉命脱离原第十一军系列,编入第十二军赴朝作战。

十二军北上到了东北宽甸进行整训。卢萍被编入三十一师医疗队,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学医疗、护理、救治伤员,还要学朝鲜语,学打枪、投弹。入朝前,部队领导为了女兵们的自身安全和战争需要,要求全体女兵必须“女扮男装”,剪去长发、短辫,一律剃小平头。卢萍心里又急又气:“留长发是女孩子的美,剪了后男不男女不女的,多难看!”但是,军人必须服从命令,女兵们一天之间都成了假小子。第二天,卢萍去看望李全贵,一进门她就调皮地叫了一声“报”!李全贵望着这个“素不相识”的“小伙”,条件反射地严肃道:“报告啥?”“我辫子剪了!”李全贵瞪大眼睛,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小伙子”竟是爱妻。说实话,他还真有点难以接受爱妻的“新发型”,当然身为指挥员的他也知道这的确有必要。

五次战役后的“假小子”们(后排左一为卢萍)

19502月,李全贵等各团领导随三十一师师长赵兰田先期入朝,向兄弟部队取经,了解作战经验。一个月后,卢萍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肩负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任。自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女兵出国作战,还是头一回。

 

谢谢阅读 请点在看 欢迎转发

作者简介

崔露,湖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甘岭战役指挥员、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的孙女。9岁时开始在杂志上登载有关上甘岭战役的撰文,上中学时曾任湖北文艺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小记者。上大学二年级时出版27万字的《情系上甘岭——记上甘岭将士的妻子们》(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书名)一书,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2002年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2004年编印《理想、战斗、学习——记上甘岭主将崔建功》一书。又先后出版了《上甘岭亲历记》、《朝鲜战场亲历记》、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上甘岭》,与画家王发星合作出版了连环画《上甘岭》。曾多次赴北京、南京、郑州、广州、昆明、武汉、孝感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上甘岭将士,并对其录像数十个小时,用该视频资料与央视七套、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机构及空降兵军合作编拍了多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电视片。所写的关于上甘岭战役的撰稿《难忘上甘岭》、《上甘岭的八个王成》、《坑道里的党支部》、《叩访向守志上将》等多篇文稿,被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
《桑榆重晚晴》编委会

投稿微信:sangyzwq--qd

总编:幸运草

编辑:聊者

校对:聊者

制作:沧海一粟

END

桑榆重晚晴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带你进入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和你共赏满天火红的晚霞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