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河南省卢氏县实验高级中学杨永老师,中原教学名师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成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到十月,总会想起那些不平凡的日子。
2016年10月16日,我被派驻到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为期20天的跟岗学习,那一次培训,彻底改变了我对语文的认识,也开启了我的专业成长之路。时隔8年,我再次满怀激情和期待,踏上东去的列车,到郑州去赴一场语文的盛宴——中原名师张云佳语文工作室成立启动仪式。
与云佳老师相识,得益于郑州七中的刘宁主任。教授新教材以来,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有效解决时间紧迫和内容丰富的矛盾,我困惑颇多。迷惘中,我想到在郑州七中学习的那些日子,想到刘宁主任,热情的她给我推荐了云佳老师的微信公众平台,也是在那里,我认识了谦逊博学、热情坦诚的云佳老师。试想,素未谋面,线上结缘,谁舍得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一个陌生人的课呢?但是,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的她耐心细致帮我指导课件,提出了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岂是一句谢谢就是表达内心的感激呢?说到这,我又想到深圳的陈霞老师,她们一样热情且耐心,给了我特别多的帮助和指导。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看到云佳老师发布的工作室启动通告,看到那些久仰的名家大咖,歆羡之情溢于言表。我满怀期待又忐忑不安地问能否给我这个菜鸟带上,云佳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给我发来了工作室申请表。看着她取得的那些成就,我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确实也没有什么成果能被写进去,加上我那令人汗颜的学历和专业,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写完了。
下午四点多,她把我拉进了工作室群。进群我就惊呆了:里面竟然有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张定勇老师,还有曾经到过我们学校讲作文的崔矿山老师。我小心搜索这群里另外老师的名字,看到他们的种种头衔和光环,我真想放弃。他们中大多是骨干名师或教坛新秀,荣誉等身。跟我一起进群的郑州七中的裴玉是北师大高材生,工作仅五年就担任了备课组长,能力可想而知,其他能在省实验中学工作的老教师那水平就更别说了。在他们面前,我真是一个小趴菜。
终于快到10月21日,我向领导说明原委,领导对我远去求学很是支持。那天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驱车赶到高铁站,踏上奔赴郑州的列车。云佳老师一路上关怀问候,提前安排老师在校门口迎接,真是特别感动。一点后,我进这百强中学的校园里溜达,“庙”虽不大,“神仙”不小。看到学校取得的各种成绩,学生们的精神风貌,校园里的树木花草,真是感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下午两点多,刚上五楼我就看到云佳老师忙碌的身影,她热情地把我带到活动地点,两位女老师正站在凳子上贴活动标语,这活哪能让女孩干呢?我放下书包让她在下面帮忙剪胶带,粘好后我找下位置坐定,静等活动开始。
两点四十分,专家评委和各学校慕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崔老师宣布成立仪式开始,彭校长给指导专家颁发聘书后,雨薇老师做了一节《人生何处是归途,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联读课。这节课教学充分关照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篇目组合独具匠心,教学内容精当,教学主线清晰,主问题设计巧妙,学生活动充分,紧贴文本行走,课堂评价精准,学生发言精彩。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很强,整个课堂厚重大气,很好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合意识。
作课结束,张老师从工作室的产生、工作室的组成、前期工作和工作规划四个方面展开汇报。
张老师的成长经历给我很大的启示,成长是终生的需要。她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即向上,生长即更新,生长即充盈,生长着,是美丽的。是的,成长就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丰盈,变美变强大的过程。停滞成长,就会走向职业高原期。她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自己注重学习,肯放低自己。初上讲台时,整整一年她都是把课背熟练之后,才上讲台。她说,以积极的态度做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结果,认真做事,只要你相信你走的路是对的,而且你正在走着,那总有一天你会成功。这些话,对成长中的我们可谓醍醐灌顶。张老师还确定了“学、读、磨、研、创、写”六大研修方案,确保工作室稳步发展。
史老师慷慨激昂的发言,也道出了我的心声。是啊,这样高级别的工作室,我能参加吗?是张老师惠爱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一定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认真做事,孜孜矻矻,精勤不倦,方对得起张老师的信任和关照。
朱老师借助评课的机会给大家做了《“三新”背景下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专题讲座,收获很多。他指出,一节好课应当符合“目标明、整合巧、情境新、评价实”四个方面。他强调单元学习要依据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要求、学业质量水平确定学习目标,要注意看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和课文编排等教材内容,当然最重要的仍是考虑学情。所谓整合巧,即运用比较法,找准关联点(学科大概念),进行主题阅读、专题阅读。要关注文章的内容写法和效果。再次,在设计教学时,要设置真实情境,他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好的情境,什么是虚假的情境,让我对真实情境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逆向设计遵循以终为始,评价贯穿始终,朱老师也强调评价方式要科学。他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阐释了评价对于一节好课的重要意义,我获益良多。
我跟余昆仑老师认识已快两年了,今天见到他本人,真觉他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我在他左后方坐着,注意到他非常认真在听老师讲课或做讲座,用心记笔记。他课评得非常好。前几天李煜晖教授做了一场文本解读的报告。他指出,优秀的文本解读就像金圣叹、脂砚斋点评名著一样,总能看到常人不能看到的地方,看出新意且能准确表达。而我们可能连新意都看不到。的确,他肯定了王老师设计时关照单元、板块清晰、思维进阶、读写结合等优点,但他认为结构大于功能,要优化单元篇目组合方式;在比较阅读时既要求同,还要存异,要注重挖掘思维深度。提出假如史铁生读了《赤壁赋》会不会释怀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否就个人境遇、遭遇比较其不同之处,实在高妙。第三,从教学支架上来说,应当沉浸文本,在演绎的基础上再借助表格这种教学支架可能更好。最后,从评价上来说,应当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评价量表和评价方式,确保“教——学——评”一致性。
墨池新润启前路,鹏举长风赴新程。正如崔老师所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目标名了就水到渠成。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上面的桥梁。我将以此为契机,做行动的巨人,饮冰十年,期待在张老师工作室的引领下,靠近光追逐光,遇见一个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