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包容的新质教育,本土创新的“在地化”课程

文摘   2024-12-03 09:45   河南  


Major Snow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编者按


11月27日—30日,中原教学名师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成员张云佳、孙士宏两位老师随学校多个工作室的骨干教师一起,参加了在中国厦门隆重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年会以“新质学校——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为主题,强调教育应如森林一般,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和可能,年会聚焦于教育创新,为教育工作者、学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

   


本次会议中,来自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及教师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年会通过60余场专家报告、18堂“深研课”、56个学校自主创新产品展示,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展开11个行动点,深度探讨了学校育人生态的重建。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围绕“生态创新力”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蓬勃包容的新质教育

         本土创新的“在地化”课程

          ——第十一届中国创新教育年会培训感受

                                  

                   张云佳


2024.11.27-11.30,有幸参加了为期四天的中国创新教育年会培训,我收获颇丰,更感耳目一新,无论是年会市集上琳琅满目的教育作品,还是教育大咖们令人醍醐灌顶的专家报告,还是领先于时代前列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体系,都令我叹为观止、震撼不已。这是为我打开一扇扇窗户的教育园地,也是引领我们认识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的先行者集合,又是启发我们冲破固有思想藩篱的创新荟萃……启发思考,打破僵化,拓宽视野,引领未来,启迪智慧——这即是创新的样子,这即是新质教育的目标。

       

    

 新质教育——蓬勃包容,创新发展


本次年会的发起者、蒲公英教育智库李斌提出了新质教育的理念,指出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尤其是在今天,社会发展已经高度现代化,人工智能已经触及了知识的创造、决策的制定以及创新的本质。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最关键的抓手”,是能否成功闯关的核心指标,学校教育理应做出系统性回应。因此,最好的教育,是学会通过顺天性培养,最终实现逆天性生长。“育人是一件挑战认知维度和智慧深度的事情,教育家精神是永远熠熠生辉的文明灯塔,时代变迁带给我们新的育人要求,意味着我们急需一场新的学校生态转型。”


为了“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新人”,未来的学校必须是一座“蓬勃的森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问题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我们需要主动打破框架,重新定义目标,从以应试为中心的传统学校,走向以“生态创新力”为中心的新质学校。



新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我重新审视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和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培训中分享的多元课程体系构建经验让我深受启发,如跨学科课程,将历史、地理、美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破了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


这些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大胆地创新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出更具趣味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养。



同时,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新质教育实施的关键环节,这也是此次培训带给我的深刻体会之一。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权威和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而在创新教育的舞台上,教师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年会培训中专家强调,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困惑,为他们提供恰到好处的引导与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这要求我在日常教学中放下“架子”,以更加平等、开放的心态与学生相处,与他们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共同成长。同时,教师自身还需不断学习与提升,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教育理念的敏锐洞察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在地化”课程——

     挖掘传统文化,凝聚民族自信


本次年会中东北师大附小王廷波校长关于“在地化”课程的分享也给了我诸多启发。“在地文化”,即本土地区所特有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语言艺术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它是地域的灵魂,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一方人民的情感与认同。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在地文化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而将其融入高中新课程体系,不仅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融合是“在地化”新课程体系的一大亮点。王廷波校长提出的以项目式学习或主题探究学习为载体的跨学科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以本地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研究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节日氛围与文化情感;历史教师则带领学生追溯节日的起源与演变,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美术教师组织学生绘制节日主题的绘画作品,设计节日装饰图案,展现节日的视觉形象与艺术魅力……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协作,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在地文化,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时代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在地化”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参与。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记载,更是生活中的生动实践。培训中安排的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社区参与等实践活动环节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亲身参与在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例如,组织学生走进本地的传统村落,与村民交流,记录口述历史,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或者鼓励学生参与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如制作文化遗产宣传海报、拍摄纪录片、策划文化展览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了对在地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而我们语文学科正是可以进行这样的“在地化”课程建设,将之与语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探寻家乡历史文化遗址,感悟家乡文化精神,并学习用文字记录、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地域自信和民族自信。“在地化”新课程既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文化积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融合,共创并举!



总之,正如李斌老师所说:“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世界终将属于理性乐观、直面问题的行动者。”创新教育年会培训犹如一阵春风,吹皱了我心中传统教育的“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焰,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展翅翱翔。我将把此次培训所学所思融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让我们做新质教育的学习者和倡导者,更要成为创新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漫漫前路,其修且跻;砥砺奋进,孜孜不倦!



 • end • 


张云佳语文工作室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若采用,须告知。



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1.教育思想分享。2.学生作品呈现。3.语文教学探索。4.生活感受抒发。 欢迎分享!欢迎来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