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本质,重思维,化“语”“文”
——第六届中教参新教材教学研讨会
学习心得
娄新强
本文作者系娄新强老师,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成员,郑州七中语文教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多次获评各级征文/比赛优秀辅导教师,郑州市阅读达人,优秀共产党员。参与市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发表CN期刊一篇。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题记
第六届新教材教学研讨会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发展思维,提升品质;注重方法,深度学习”为主题,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研讨对象,为广大一线教师剖析问题,指明路径,提供方案,令人受益良多。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主题入手,深入解读“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促进读写融合,帮助一线教师进行结构化、模型化的思辨性教学设计。西安高新一中语文学科建设的无私分享则聚焦“启智”和“文以载道”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投入容量丰富、读写相得、思学结合的语文学习。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是精彩纷呈,有的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吸引学生深入思考《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有的回眸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主席的发言《改造我们的学习》,解构伟人的思考脉络,带领学生学习文本背后的逻辑与演说之道;有的着眼于孟子的王道义说,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畅然无遮的论证艺术;有的创新情境,在课堂上生动重现李斯的才华与雄辩;有的脚踏“实”地,从汉字书写入手,引导学生“不离日用常行内”,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各路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分享精彩纷呈,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结合教学实践所得,我将这些思考概括为“一个理念,三个问题”与各位老师交流分享,如蒙赐教,荣幸之至。
一个理念是,“语文”可以解构为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在这些解构出的概念里全面贯穿思维教育,或者说思辨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甚至是核心任务。
先说语言。愚以为,高中的语言教学应更加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这不仅是由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内容日趋全面和复杂,更是高质量培养高中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重要步骤。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试卷上有多处考察点涉及逻辑在语言中的应用与渗透,结合选必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简单列一表格如下:
在考后的试卷讲解中,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做病句、表达等题目时依靠的是“语感”而非专业知识。一般来讲,学生的语感来源于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然而,部分学生对高中语言知识的学习不到位,缺乏对现代汉语语法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他们的语感多数来源于“生活经验”而非“学习经验”,这是缺乏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典型表现。当下,学生生活中对汉语的使用很多时候并不规范,其中既有口语本身不如书面语严谨的原因,也有外来语言掺入和网络用语、表情包等新生事物对汉语规范表达的影响。使用既不规范,我们怎能指望学生的“语感”是准确的呢?“语感”既不准确,怎能指望学生能依靠它做对题目呢?又怎能指望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呢?攥其荦荦大端,在高中语言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和强化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汉语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当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了现代汉语的语法与标点、表达得体、词语运用等知识,并拥有对现代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后,面对上文表格中的各类题型会更加胸有成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了。
再说“文”的部分。前文提到,“语文”的“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一般来讲,高中似乎缺乏对单个文字的学习,但教师仍可以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文字造字与演变历程等知识。这类知识既可以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帮助学生推断字词含义,从而成为解答文言文翻译和词汇运用等题型的助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文字里蕴含的逻辑性。要构建和认识语文学科整体的逻辑性,脱离文字是不可想象的。
“文章”与“文学”放在一起讨论。文章都是有写作思路和行文脉络的,哪怕是散文,也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识流小说等特殊体裁也能找出隐秘的情感与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体裁、每一题材文章的写作思路,鼓励学生讨论和探究,养成“见文章必找写作思路,分析文章先考虑行文脉络”的习惯,思考句、段间的关系,收集信息,品味情感,理解内涵,概括主旨。往小处讲,当前高考的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乃至语言文字应用等题型都依托特定文本进行设问,这样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完整认识,高效而准确地作答;往大处讲,这样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和走入社会后拥有准确了解各类文本内涵的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
最后是文化。愚以为,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文化: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革命红色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四是外国优秀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思维训练的理念和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每一道高考真题、每一篇文本、每一本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指向。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编纂与试题编写的深层目的与价值,呼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文末提出三个问题,期待与读到此文的老师们交流:
首先,尽管上文中我对部分学生的“语感”情况持负面评价,但我无意否认语感这一概念,更无意否认口语本身。基于此,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使用现代汉语时更严谨、更认真、更有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举一个可能能说明这种敏感的重要性的例子:本次培训中有老师分享《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设计,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曾向学生提出一个论点:孔子仁且义,孟子义且仁。多数学生初听到这句话时不明所以,但也有少数对语言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两个描述的区别所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次,我们能否认为文言文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以施教一种语言的认识和心态开展文言文教学,并在其中像现代汉语教学那样,从语言等方面入手贯穿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
最后,可能有老师注意到,我在上文中并没有对“文学”进行太多讨论。以如今高考的现代文阅读Ⅱ为例,这部分文本的选材表现出倾向当代中国文坛名家作品的趋势,要呼应这种趋势,在日常教学中对“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或许这里采用文学史的说法更能表意)和中国古代文学在(史)的涉猎应该也是有必要的。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而非只在讲述课内文本的背景时走马观花地带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呢?
文字 / 娄新强
排版 / 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