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立足教材,落实必备知识,迁移相关能力
试题与教材的关联,不限于高中教材,甚至和初中、小学教材都有关联;也不限于选文,与单元提示、课下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都有关联。我们要做的,就是梳理出各种关联的形式,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一)
从关联的内容可以看出,高考直接指向对教材选文的理解和鉴赏。
以2023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Ⅱ为例,沈从文《社戏》是和鲁迅《社戏》的同名小说,同时又和沈从文《边城》为同一作家。在试题部分,直接考查教材内的这两篇文章,“7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7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一个考查自然环境的作用,一个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并将获得的能力素养迁移运用到其他选文中,这正是《课程标准》的语文培养目标。
对选文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要求我们对有些篇目不能浮光掠影式学习,这让语文教学务实,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重视度,语文课不是听不听就行,更不是学不学都行。
(二)
高中部分,其中必修上《短歌行》“契阔谈讌(讌同“宴”)”的“宴”《师说》“不耻相师”的“耻”、《鸿门宴》“奉卮酒为寿”的“为寿”,选择性必修下《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都出现在课下注释中。由此可见,在文言文和古诗文学习中,教材中的课下注释务必一网打尽,全部落实到位。
(三)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研习任务中体现学习群目标的学习任务“句式的表达效果”,落实好这部分就能很好地解决2024新课标Ⅰ卷“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这一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落实好单元任务,并将在此过程中习得的能力迁移运用。
深挖教材,拓宽阅读资源,质疑判断反思
高考真题,除了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明晃晃地告诉你要吃透教材,还有各种间接关联。
广度——勾连老版教材,开发学习资源
李陵投降匈奴到底是忍辱负重的虚与委蛇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之举?司马迁和王夫之持不同的观点。新老教材都有《苏武传》这一经典篇目,但老教材《苏武传》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多了李陵对苏武劝其投降的回复。勾连老教材,让我们辩证思考“李陵之降”。
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所在的第三单元研习任务二,“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研习任务三,“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这就提醒我们要开发相关资源。
深度
——联系当下举一反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2024新课标Ⅰ卷作文一出,全网沸腾,“押中作文题”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大概源于教材出现了相关内容。部编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生写过类似的作文,所以并不觉得陌生。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押中作文题”,绝不只是落实教材内容那么简单。我们要做的是以“信息时代”为契机,举一反三,深思当下社会现象,才能和命题者同频共振。
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很明显是一个切入的方向。以2023年全国甲卷为例,“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实践的仆人”,让我们思考技术的利与弊。
灵活度——坚守教学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整本书阅读”这个学习任务群怎么考?一直是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材料出自《红楼梦》,2022年新高考卷Ⅱ的材料涉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似乎考了,又似乎没考。说没考试因为读不读学不学这两部作品似乎影响不大。但2024年的北京卷无疑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切不可大意。若没有相关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怕是会被动后悔。
我们的方案是坚守教学本质,以不变应万变。只有明晰并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去落实去实践去经历,才能应对高考灵活的命题形式。
本文作者裴玉,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备课组组长,中级教师,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市师德标兵。曾获河南省“基础教育精品课”一等奖、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郑州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郑州市测评工具设计一等奖、郑州市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郑州市信息技术微课二等奖;河南省“双新”示范课获评优秀,郑州市示范课获评优秀;多次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省市级课题,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新课程教学》《教育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指导的学生多次在教育部公示的全国性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指导的学生在《作文与考试》《作文素材高考版》《试题调研》《华夏诗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END—
文图|裴玉
审核|张云佳
排版|谢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