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问世的近10年来,考试大纲淡出视野,高考样题退出舞台,教材与考题重新握手,语文思想从“语义”进化到“语用”,考查方向从“解答试题”走向“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三种文化悄然融入试题,这些变化倒逼语文教学进行实质性改革。为快速提升备考能力,吸取语文新高考考查的经验与教训,12月13—14日,我校高中语文组暨张云佳中原教学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共同参加第九届“高精准”新高考备考研讨会,学习专家智慧,促进自我提升,助力我校省级学科基地长远发展。
研讨会以“聚焦新变局,奉献新策略”为主题,聚焦2025年高考考查的“变点”“热点”和备考的主要“堵点”,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深入研讨“语用”思想在语文试题中的呈现方式、语文试题与新教材的衔接策略与命题技巧,以及基于“解决问题”的应考策略与教学建议等一线教学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教学一线指明备考方向,提供解决方案。
我校语文教研组暨张云佳中原教学名师工作室
积极参加研讨会学习
一、溯本追源,植根课内
近年来,新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是教考衔接日益突出。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题材、学习任务和基础知识等都成为高考试题的关联对象,这启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要注意追本溯源,回归课本。以2024年新高考Ⅰ卷为例,论述类文本、文言文、古诗乃至作文都在选材内容上与部编版教材的课文和单元学习任务有直接关联。间接关联则更多地体现在试题考查指向的能力与素养上。此外,通过单元导语和课后学习提示揭示出的课文的价值取向、课内古文古诗的课下注释,以及与整本书阅读相关的内容也应成为日常教学的关注点。
卢锡泽老师揭示高考真题与新教材的关联
二、问题导向,完善逻辑,批判思维
培训的第二个主要话题是解读新高考试题在思维层面的三个新方向:解题思路的“问题导向”、完善逻辑链条,以及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在近几年的新高考命题中,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考查核心逐渐由“语义”转为综合要求更高的“语用”,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现代文阅读Ⅱ的简答题的考察逻辑和答案组织逐渐突出问题导向的特点;现代文阅读Ⅰ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解决。
三、润物无声:
三种文化在高考中的浸润
随着新时代对文化自信的呼唤,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等三个学习任务群,新教材随之在多个单元的编排中贯彻《课程标准》这一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也日益明显。在这一新形势下,冯渊老师、梁龙江老师等专家从考察指向、任务群内涵和试题类型等角度入手,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分析宏观形势,指明备考方向。
冯渊老师主讲革命传统文化
步随流水觅溪源,真意常在物之初。第九届“高精准”新高考备考研讨会溯本追源,回归课本,聚焦逻辑,关注文化,为我校语文组拓宽了高考复习的新视野,明确了复习新方向。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不仅收获了前沿的教学理念,更明确了未来备考的方向与策略。面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我校将以河南省一级学科基地为依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语文教学与备考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马佩瑶
近年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辨析事实和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命题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试题灵活多变的背后,需要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进一步提升。
“批判”一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出现多达11次,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也反复提到,如: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强调到“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任务群17 “跨文化专题研讨”中强调到 “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
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从 “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中国高考报告》指出:高考命题中的批判性思维考查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审慎思考、提出问题、识别前提、分析推理、证据评估、逻辑论证、实证验证、开放竞争等。
那么培养并提升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类文本的得分率,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培养学生全面搜集信息的习惯。
在认识到问题是复杂的同时,培养分解、分辨主次关系的初步能力。
培养清晰、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判断信息可靠性的能力。
筛选信息时注意比对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关键点。
以合理质疑推动问题探究,用理性求证促进思维进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可以于日常针对训练,在训练中逐步培养,从而锻炼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 END—
文字|娄新强 马佩瑶
图片|各备课组
审核|张云佳
排版|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