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齐飞,守正共创新一色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暨教科研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之学习心得(3)
史晓萍
在“三新”背景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素养,也应具备科研能力,教科研是一种活动,也是自我完善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决于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包含知识、思想、学识等,体现在表达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艺术。文本解读能力,就是说抓到陌生文本后,凭借自身能力深入解读理解,教师的教学责任是带领学生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领域。教师还应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要能够将自己的学识和文本理解体现出来,设计成课堂任务,并且课堂实践中成体系不散乱、收放自如有主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追问和评价能力,尤其是过程性评价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指导、引导、启发,形成课堂学习的学习场,一个又一个学生在老师追问中,让一个个学生的思维之球滚动起来,不断完善答案。当然,也离不开考试评价,教师不仅要会讲解试题,也要会独立命制试题,在原创命题过程中,对于语文怎么教、怎么评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之,好的教师要能精准地发现恰当的教学内容,要会把深奥的道理通俗、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好的老师能使学生过程舒适,结果满意。
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要有自觉的教科研学习意识,文献意识,反思意识。要边教学边研究,热点概念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浅尝辄止,要透彻理解灵活运用。教科研也并不是高高在云端,所有的教科研不过是把课堂上存留的疑惑在课堂之外再次深探而已。教科研的起点是教师的困惑,达到理想追寻的过程就是教科研,然后它再反哺我们万千气象的课堂教学,正所谓教学相长。
教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本质是一样的,带有研究的眼光对待、学习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教科研。教师探索活动要指向规律,指向问题解决,指向一个核心——学习,学生的学习。教精准发现恰当的教学内容,走得更加守正、扎实、稳当。
文字|史晓萍
排版|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