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于艺体中心三楼开展了听评课教研活动,由高一语文组刘岸东老师主讲《生命的诗意表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一语文组谢梦珂老师主讲《“奔跑”的动词,语言的窗口,散文的魅力——<我与地坛>》。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张云佳主持,高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参加。
刘岸东老师授课
刘岸东老师从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篇怀古词作中提炼出“生命的诗意”主题并进行课例展示。
课堂由三个学习活动组成:《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阅读、总结两首词——人生的失意与诗意、由《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作古诗词的短评。在进行“学习活动三”时,刘岸东老师细心引导学生文学短评的写作注意事项:“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并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传神描写为例,指出这些都是值得评论鉴赏之处。
谢梦珂老师授课
接着,谢梦珂老师呈现了题为《“奔跑”的动词,语言的窗口,散文的魅力——<我与地坛>》课例展示。
课堂以“从动词——这一语言小窗口出发,探寻作者的精神成长历程”为学习支架,围绕“( )与到来:我与地坛的百年之约”“相守与对话:( )年里地坛对我的精神启迪”“回应与创作:校园广播站征稿启事”三个学习活动展开,课堂充实周密,趣味性哲理性并存,恰到好处地回应了课堂导入时引用托翁的那句话:“在艺术的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写你的句子”。
潘聪老师点评指导
课例展示结束,潘聪老师对这两节课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她认为,刘岸东老师的课具备以下四个优点:凸显诵读特色、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师语言清晰专业、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此外,潘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1.在检查预习作业时,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进行互查互批,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2.“学习任务三”中出示的文学短评的例子稍显不当,其中“评”的成分较少。在谈到谢梦珂老师的展示课时,潘老师认为这则课例巧妙地从动词入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此外,课件设计精美,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并给出了建议:1.建议学习目标融合为2—3条;2.教师在分析“原句和改句”时注意衔接学情与考情。
张云佳老师点评指导
最后,语文组长张云佳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做了总结。
张老师分别用“备课用心、设计匠心、教学精心”和“构思新颖、亲和力强、学术气息浓厚”肯定了刘岸东老师星空能手课和谢梦珂老师展示课的特色,同时也指出了教学内容要与学情考情更加一致,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连贯。她鼓励青年教师要怀揣不惧挑战之心,多去试炼、反复揣摩,即使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也能够快速学会驾驭课堂,融入学生,鼓动学生,点燃学生。每一次历练都是破茧成蝶的蜕变前奏,其间收获的经验会沉淀为教学智慧,化作日后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揽“怀古”双璧,探时代风云、北宋烟霞,笔底乾坤惊浩宇;研“地坛”华章,悟春秋哲思、岁月况味,文中意蕴启儒心。此次语文教研活动已近尾声,而它带给我们学科基地建设的澎湃活力却正汹涌开来。在这场思想交锋里,老师们深挖经典,从不同视角剖析文本,提炼多元教学方法,让基地教学资源库得以丰富扩充;教学经验的交流碰撞,孵化出创新教学思路,恰似火种,点燃基地课程改革的燎原之势。
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以每次教研活动为基石,不断积累优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将教研成果精准落地,让学科基地成为语文教学的“高产田”,培育出更多契合时代需求、怀揣深厚人文素养的学子。也期待青年教师在前辈引领下迅速成长,为基地人才梯队注入新生力量,秉持探索精神,持续打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育的漫漫征途上扬帆致远!
-END-
图文:冯菲菲
审核:张云佳 马瑞
排版:吴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