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卷深思除旧念,灵犀悟后赋新辞——高中语文组暨张云佳语文工作室积极参加第六届新教材教学研讨培训会

文摘   2024-11-28 10:25   河南  

破卷深思除旧念

灵犀悟后赋新辞

——高中语文组暨张云佳语文工作室积极参加第六届新教材教学研讨培训会

博学慎思穷理,明辨笃行志归。11月22至23日,我校高中语文组暨中原教学名师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组织语文教研组和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的“第六届新教材教学研讨培训会”,受益匪浅。本次研讨会以 “发展思维·提升品质·注重方法·深度学习” 为主题,通过学习专家讲座、名师展示课、评课议课、名校经验推广、语文沙龙等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水平,努力为我校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发展及中原名师工作室建设赋能蓄力。



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是一个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学人才的专业团队,由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长、中原教学名师张云佳老师主持,主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拥有一批资深的教学名师和专业扎实的年轻教师,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科造诣,还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参加各类教学研讨、培训和示范活动,工作室与团队教师共生共享共成长,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与优化。

 工作室及备课组教师积极学习


01

专家视角:思维素养 

—— 情境化教学的核心引擎

23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吴歆欣教授做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建议》专题讲座。吴教授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切入讲座,从“文件课程、感知课程和执行课程”三个维度出发,以解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深入探讨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实施策略。以具体案例阐释思辨性阅读表达如何从课程标准走向课堂实践,深入浅出。她指出情境化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沃土,教师创设情境要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为宗旨,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国发掘文本的逻辑线索。


余党绪老师在《思辨读写的融合与路径》讲座中梳理了40多年高考命题的趋向,肯定了上海、北京等地近年来在作文命题中的引领作用,揭示出命题方向从滔滔议论到具体说理等命题规律。他将命题作文分为政策响应式、道德阐述式、辩证思考式、具体分析四大类,指出前三类命题形式造成的问题——“背文件、套题目、表决心”“名人开会,名言荟萃”“背材料、套公式”,还提出了问题分析路径与解决策略。第一,事件类作文:借鉴新闻要素分析: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第二,现象类命题: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的辨析;第三,断言类命题:思考以下问题:断言合理吗?有没有例外、相反等情况?如果成立,需要怎样的条件等。余老师强调,在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情境化读写教学应打破传统读写分离模式,以思维为纽带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贺卫东老师:在《基于思维的结构化语文教学设计 —— 以统编语文教材(修订版)为例》报告中,提出结构化思维是情境化教学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应以思维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架构,设计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教学环节。


罗晓晖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报告中,强调思维训练的层次性与情境创设的适切性。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创设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情境序列,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更高水平迈进。


唐于山老师:唐老师的《书写规范汉字 培育核心素养》专题讲座可谓干货满满,他从“目标、要求、方案、方法”四个层面揭秘了书法练习的要诀,唐老师的做法简单易操作,老师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给今后的书法练习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策略支持。


高阿超老师:高阿超老师就高新一中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具体做法做了《妙笔生花启智 文以载道润心——西安高新一中语文学科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报告,让我们看到了名校在语文学科课程建设方面的曙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训掠影



02

名师课堂:

思维与情境共舞的精彩演绎

名师授课环节,各位教师用精彩的课堂实践诠释了思维素养提升在情境化教学中的魅力与成效。


李旭山老师:在《谏逐客书》教学中,他创设战国时期秦国朝堂论政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文中的论据如何支撑论点,锻炼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李老师的课大气厚重,收放自如,上下勾连,引导学生思维逐渐向更深处漫溯,让我们看到了《谏逐客书》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基于思辨的新型课堂模式。


陈蓓蓓老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课中,陈老师先梳理了文章脉络,以语言训练为抓手概括文本内容,结合当时的整风背景,借助修饰语、语体风格和关联词等语言要素,深挖言语背后的思维宝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既让学生关注到“这一篇”中清晰的话题内容、精准的条件范畴、明确的演说对象、深刻的问题本质、合理的价值判断、有效的解决建议的“篇性特质”,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类”文本的阅读要领,还在总结的过程中提供了有效的写作范式,可谓一举多得。


肖莉老师:肖老师独具匠心,她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拟写一个能表明观点的题目替换《说“木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脉,比较辨析中确立本文观点。这样既给学生以梳理思路的示范,又能让学生区分清观点和话题,培养提炼概括和细心筛选能力,一石三鸟。课堂上,她抛出极具思辨性的主问题,让学生在与作者论述对话中思辨看待其是否科学严谨、何以成为经典,旁征博引,让学生体会文艺论文的一般特点,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四两拨千斤。


王建老师:王老师通过插图引入文本意象和意境探究,通过多文本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豁达超脱心境,培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发言极其精彩,王老师不疾不徐,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极大尊重。


龚瑞峰老师: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龚老师紧扣悼词的文体特征,还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创设庄重而深沉的情境,咬文嚼字,深层剖析,拓展学生思维高度与深度。


刘扬老师:在《齐桓晋文之事》授课中,刘老师提供非常有效的学习支架,让学生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梳理文段思路。刘老师还通过思维排序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孟子为什么这样论述,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教师引用《孟子见梁惠王》等材料也体现出群文联读的勾连意识,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过程中强化对孟子思想的认识。


朱丹阳老师:朱老师撷取关键段落,引导学生细细品析玩味,思考祥林嫂和“我”这两个主要人物在故事中表现出的矛盾,体现了思辨的意识。但文学作品以怎样的任务和情境为载体,通过怎样的活动形式发展学生思维值得深思,我们不能因为要思辨就破坏小说创作的核心旨意。教师应精准解读文本,不能脱离“这一篇”的“篇性”,否则就会削弱经典文本的教学价值。


03

思辨之光,

照亮语文读写共生教学新的征程

参训掠影

培训过程中,语文组和工作室老师们认真做笔记,撰写培训心得,热烈讨论学习中的新收获,在交流和研讨过程中,读写共生教学的前景愈发明朗,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所学理念和经验应用到日常教学与研究实践当中,为思辨读写种下种子,期待读写共生教学一路生花!

参训掠影

破卷深思除旧念,灵犀悟后赋新辞。专家培训,是教师提升自我的途径之一,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充分发挥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室示范辐射作用的体现。此次线上学习,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实验中学教科研并重的教师培养模式。依托学科基地教研活动,我们将努力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真谛,不负教育使命,努力推进学科教育教学改革。


文字丨杨永

图片丨各备课组

审核丨张云佳

排版丨杨觉


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1.教育思想分享。2.学生作品呈现。3.语文教学探索。4.生活感受抒发。 欢迎分享!欢迎来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