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求真务实,提质增效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暨教科研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之学习心得
王改玲
锦官城内群英会,语文讲坛墨香飞。探赜索隐研精深,笔下生花绘教辉。思接千载谈笑间,汇聚一堂月映帷。勤耕素养春播雨,静待秋收桃李肥。成都之行,收获颇丰。在此真诚感谢张云佳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会议内容求真务实,学习感悟同样求真务实。拟从以下八个方面围绕“真”字浅谈自身感受:
一、明确语文真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二、立足学生真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三、细读文本真内容——深度阅读与文本解析
四、设计教学真策略——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
五、促进学生真发展——核心素养为整体导向
六、考出高考真成绩——能力导向的结果评价
七、激发学生真情怀——内在驱动与情感教育
八、提升教师真素养——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
因篇幅限制,谨择取前三点详细阐述如下:
一、明确语文真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语文既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载体。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要引导他们理解并鉴赏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明确语文真本质,即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工具性重在认识并运用语言文字规律,人文性重在培养审美情趣坚持立德树人。叶圣陶语文教育“知行合一”的追求、吕叔湘“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同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观点、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都与《课程标准》不谋而合,主张教育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二者失衡或脱离的现象。如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言轻文”,注重了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文化的传承,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再如散文教学脱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而笼统概括思想情感主旨,从而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脱离。当然,这与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评价体系有关,但也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清有关。针对此问题,有以下建议:
1.整合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素养培养相结合,如通过阅读分析、写作实践、口语表达等多元化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语文魅力。
2.丰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项目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进评价机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评估其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理念,使其能够有效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5.家校社共育: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良好学习氛围,让语文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
通过上述策略,可以逐步克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也能够深刻体会到语文的人文价值,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立足学生真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倡导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强调因材施教,提倡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郭秉义等人的教育思想也强调学生为中心,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之上,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进其智力成长。因此,以“学生存在的真问题”为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煜晖教授曾分享过一段话:如何解决学生把《赤壁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禁”写成“尽”的问题呢?语言层面,“尽”是资源有限的问题,“禁”是自由受到束缚的问题。苏东坡被贬黄州是涉及大自然的资源有限还涉及人被束缚了呢?答案显而易见。“取之无禁”是说“我”在江山风月面前是自由的。这实际上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跟不公平的政治待遇的对抗。你可以管得了我人,你管得了我欣赏江山风月吗?这一“禁”字中有骨气、有幽默感、有豁达观。一个“禁”字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要避免教师本位主义,真正从“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实现文本深解读、学生真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真统一。
三、细读文本真内容——深度阅读与文本解析
鼓励师生深入理解文本,不仅仅是表面信息的获取,而是要挖掘文本深层意义,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
朱自清的文本细读理论强调文本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孙绍振的“文本细读法”“还原比较法”强调通过微观分析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理论,将学习目标分为六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分析和评价,这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批判性思考文本内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倡通过探究和发现来学习知识,促进深度理解。
文本细读有其理论基础和必要功能,但现实教学中往往会为赶进度、唯答案、唯设计而淡化文本细读,这违背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本质,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以文本为情境,解读语言的直意曲意、理解结构的常规用意隐含用意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文本细读能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品读的乐趣,激发对语文学习的持续热情。
如《阿Q正传》开篇写赵太爷欺负阿Q,是根据阿Q的反应,先训问,再责骂,而后才动手殴打;第三章写阿Q欺负小尼姑,也是根据小尼姑的反应,先搭讪,再言语调戏,而后才动手动脚。这种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使两段叙事超越了对人物性格心理的表现,而在跨时空对比中形成了新的意义:当阿Q这样的奴才居于某种强势地位时,其残虐毫不亚于主子。这样一来,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就不再是静态和孤立的,而是从“主奴共生”“主奴转化”的动态关系模式中审视了。
那么,怎么实现文本细读并达到深度阅读呢?反复读、细节读、比较读、关联读、背景读等都是可资借鉴的方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从“比较读”角度可进行如下思考:
1. 与其他作品的情感基调比较。(1)比较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李清照早期《如梦令》的清新、明快和《声声慢》中的凄凉、哀愁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以及个人经历对创作风格的影响。(2)与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与本词的婉约,虽风格各异,但都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2. 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作品比较。(1)宋代其他女性词人:如朱淑真的《断肠集》。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宋代女性作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如爱情、家庭、个人感受,以及她们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和风格。(2)跨时代的女性文学:与清末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女作家薛绍徽的作品《续琵琶行》比较,了解中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发展特点。
3. 与李清照其他作品的结构和技巧比较。(1)叠字的使用:《声声慢》开篇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其特色之一。比较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以看出她对叠字的偏爱以及这种技巧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效果。(1)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如《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与《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和其他意象,可以探讨李清照如何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感和营造氛围。
4.与西方文学中类似主题的比较。(1)比较西方文学中的哀歌或挽歌: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雪莱的《奥德赛》中的哀歌片段,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哀伤和失落的不同方式。(2)女性主义视角的比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作品进行对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从性别角度探讨李清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独立精神。
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声声慢》中的情感深度、艺术手法以及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位置。这样的“比较读”不仅限于文学内部,还可以扩展到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从而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总之,文本细读理论,主张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这种深度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立体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评价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五点仅概述,不再一一展开。
四、设计教学真策略——创新与实践紧密结合
提出教学策略应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五、促进学生真发展——核心素养为整体导向
强调教学目标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考出高考真成绩——能力导向的结果评价
建议评价体系应侧重于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点掌握,通过综合性的评估方法,确保高考成绩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激发学生真情怀——内在驱动与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八、提升教师真素养——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
教师应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成为终身学习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求真务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质增效,将教育理论与原理融入教学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学习体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才能、有情怀、有担当的未来建设者。语文本质究真章,工具人文并蒂香。学子问题心中藏,教学策略创新扬。文本细读启灵窗,素养导向育栋梁。高考成绩映辉煌,情怀激发智自强。师者修为永不忘,求真务实领航向。与君共勉。
文字:王改玲
编辑:杨觉
审核:张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