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泛舟寻真谛
教研同行悟教艺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暨教科研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之学习心得(4)
▷▷▷
天府之国,古韵成都,都江堰畔,水泽一方。随着新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新教材的推行与使用,新高考的全面推进,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中原教学名师张云佳高中语文工作室的十名教师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语文教学
参考编辑部主办,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承办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暨教科研能力提升专题研讨会”。此次成都之行,让我收获颇丰。
▷▷▷
重视文本,潜心备课
会上,程翔老师讲到备课上课时,提到自己以前“皓首穷经,讲课时给人以满腹经纶的印象”然而,后来程老师认识到,单纯追求知识的广博和展示,并不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灌输,而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因此,教师需要从“教”转向“导”,通过巧妙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黄厚江老师也说,所有好课都来自文本,一节好课是教师对文本反复阅读的表现。要从文本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师的责任是带着学生发现生活中无数的素材。好的教师应具备从教材中、生活中发现教学内容的能力。
一节好课,必然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之上的,它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智慧与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与学生分享。去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价值导向和教育意义。快信息时代,面对浩瀚的文本世界,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文本之内,而应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发现与文本相关的素材和案例。这些素材和案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培
训
活
动
学生为本,真实课堂
在《议论文写作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一课中,黄厚江老师给出一句格言的前半句“一个人走,可以走得更快”,请同学们填写出后半句“一群人走,可以走得更远”。而后,开展辩论,让同学们在“一个人”和“一群人”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之后再互相进行反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实体验,创造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真实有效的学习环境。
而后黄老师要求同学们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思考人生大多数时候是一群人走和一个人走的交叉融合,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在课堂上,黄老师将引领同学们踏上一段思维探险之旅,旨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挑战自我认知的边界。具体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深入学习:
1.深耕关键概念:首先,教会学生如何精准提炼语句中的关键概念,这些概念如同灯塔,照亮探索多元选择的道路。
2.编织多维关系网:鼓励学生围绕关键概念,展开联想与想象,将不同观点、信息点相互连接,形成一张错综复杂却又逻辑清晰的关系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学会看到问题的多面性,理解不同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3.超越二元对立: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我们鼓励他们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探索更加全面、包容的解决之道。
4.聚焦与深化:在充分发散之后,指导学生学会聚焦,即在众多选择中做出明智的取舍。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观点,而是要求他们能够整合多元信息,为自己的选择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支撑,让其他观点成为这一选择的丰富注脚和有力佐证。
5.培养思辨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仅能够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还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意见,促进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此次深入而富有启发的研讨会,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条知识传授的坦途,更是一条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的漫漫长路。
在研讨会上,众多专家们的精彩分享,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多元与深邃。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与解析,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面意义,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导向,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今后我也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育的赛道上,做一名不知疲倦的马拉松选手。
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文字:王雨薇
排版:杨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