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作文】理性思考 艺术“栖居”

文摘   2025-02-03 23:54   河南  

 理性思考,艺术“栖居”


张云佳




 


2025年的春节,既有deep seek的惊艳问世和宇森科技机器人的秧歌热舞;还有《孤勇者》深沉的心灵体察和《世界赠予我的》温暖的精神慰藉。世界赠予我们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赠予我们迅捷变幻的时代浪潮;也赠予我们大美自然,赠予我们人间真情;赠予我们温暖与力量,也赠予我们坚守美好的初心和治愈自我的勇气。然而,随着我们跌跌撞撞长大,却渐渐忽视这些美好的赠予,渐渐在功利化的社会中迷失自我。


正如今年高三八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所阐述的:“人本是艺术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只是社会阻碍或消磨了。”这一观点引导我们思考人的天性——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真善美的热爱。然而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天性,让我们失去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对他人的关怀。因此,面对现实,既需要我们能理性地思考,又需要我们能艺术地“栖居”。







进入高三,即将步入更加复杂的成人世界。对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同学们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面对治学和社会现象,我们既需要广博学习,也需要谨慎周密思考、清晰准确分辨。


理性思考,需要我们透过表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能够在论说和阐述观点时进行透彻分析,对事物作出理性判断。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清楚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理性思考,需要我们直面现实,敢于质疑,勇于追问,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如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样的叩问启发我们关注生活,直面信息时代的问题,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


理性思考,需要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忌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地处理问题,更要避免绝对化和片面化地分析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习惯与时代“同频共振”,还要能够一分为二地分析社会现象。






高考作文尤其议论文最终还是为了“说理”,是为了表达思想。2024年新课标2卷引导我们对“抵达未知之境”展开联想和思考;北京卷启发我们思考经典和传统“历久弥新”的价值和意义;上海卷引导我们通过深入认识“认可度”来正确评判事物……这些题目既切近现实又考查我们的思想深度。


因此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作文审题立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准确定义概念和梳理概括能力。能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中心观点进行严谨周密的论证,综合调动联想迁移、分析推理等能力进行富有逻辑的分析,恰当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佐证,并在论证过程中发掘自己的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批判意识。


同时,我们也要坚守本心,“诗意栖居”。在写作时真诚地表达——文中有“我”,有理有情。要围绕主题表达自己的真感受、真思考、真观点、真自我,要紧扣观点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准凝练,而不仅仅是追求辞藻的华丽铺陈,杜绝空洞的表达、浮夸的文风,如此才能真正感染和打动读者。在学习中要改变一味刷题化、机械化的方式,灵活运用知识,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观察、分析,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造力。


再者,语文学习的根本还是加强阅读,丰富积淀,培养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整本书阅读和课内文本学习,激发阅读更多种类书籍的兴趣,积累阅读不同文体书籍的方法和经验,提升理解鉴赏和组织表达能力。此外,还要拓宽阅读视野,阅读一些文艺理论、文学评论、美学、哲学等著作,涵养人文哲思,提升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当然,理性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持我们天性中的“艺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幻,都希望我们既能理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又能够葆有内心的本真和美好。既拥有一双慧眼明辨是非,让自己的思想插上理性的翅膀;又能够珍惜世界赠予我们的一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艺术地栖居在大地上。





名师简介

       张云佳: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研组长,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张云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曾获得河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文字:张云佳

审阅:张云佳

编辑:杨    永


 

欢迎关注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张云佳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1.教育思想分享。2.学生作品呈现。3.语文教学探索。4.生活感受抒发。 欢迎分享!欢迎来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