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理解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应该且必须以孙禄堂公开发表的一系列武学著述为基础来辨析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之意,而不应该反过来站在某个立场上通过曲解这篇草稿的文字去否定或歪曲当年孙禄堂公开发表的武学著述之意以及相关史料记载。此外,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被有些文章称之为“原序”,但这是错误的,所谓原序是指一个出版物首次或早期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使用该序。因此该文不是孙禄堂《八卦拳学》原序,准确的讲该文是《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虽然在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采用,但该文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既阐述了作者非常重要的武学思想及其武学建构的基本要义,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作者自己不满意的表达之处,包括有些文字表达会让人产生误解。
如该文阐述的核心要点是:体用武学的目的是通过习武、体用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完人”。进而提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因此,这是一个在最初所习武艺体系的基础上在不断拓展中不断融合的过程,而融合本身又是一个需要对融合对象进行提升与鼎革的过程。该文并不涉及评判某一门武艺比另一门武艺更高妙的论点。但对于粗焉者容易产生后面这种错觉。因此孙禄堂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弃用了该文。
后面这种容易使粗焉者产生的错觉,确实让该文正在被当今一些宵小通过刻意歪曲与有意曲解进一步放大,意欲利用为诋毁孙禄堂武功造诣的一个借口。这是今人在研读该文时要特别注意的。因此提醒之。
什么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融汇各派为一体。从专练一门武艺到兼修各派武艺,在武学上仅仅是兼修阶段,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融汇各派为一体。从兼修各派武艺到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即所谓融合各派,则需要在武学的理法上与效能维度上产生跨越式升华。因此必须提炼出各派武艺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才可能做到真正融合各派。
兼修不同的拳派并对不同拳派进行横向贯通将其融合为一体是开启纵向深化即对武学的根本性理法革故鼎新的动力和条件,同时只有对武学原理即根本性理法进行深化乃至革故鼎新才能使由兼修到融合为一体的各派的体用效能产生革故鼎新式的根本性的升华。此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因此,首先需要对所融合的各派武艺的体用理法与效能进行鼎革式提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构出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的理法体系与效能结构。
正文部分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的(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为序)遗稿全文【1】如下: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2】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3】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4】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5】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6】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7】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8】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9】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10】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18】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19】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20】
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21】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22】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23】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24】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25】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26】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27】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28】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29】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30】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31】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32】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33】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
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34】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35】
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
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10】原文部分: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
考析部分:
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先后在1915年5月和7月出版发行,内容完全一样,皆为初版。1915年5月初版,由武学社印刷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1915年7月初版,由武学社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一个划时代的著作,该书开创了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宇宙本体的维度去建构武学之先河,并且创造性的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不断拓展、不断优化、不断建构的武与道合的生态系统。
如,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下编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中写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之所赋之性,而能一生随时而止,止于完成之地。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意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进而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继续揭示道: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因此,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实际上是对他年前所著《形意拳学》一书的一个注释。要读懂孙禄堂这篇“草稿”就必须了解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之意。
孙禄堂反复强调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是一理,因此要了解孙禄堂的武学思想必须全面研读孙禄堂全部的武学著述,包括他人如陈微明、杨明漪等记载的孙禄堂与他们的谈话。
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个人立场刻意歪曲孙禄堂及其武学,别有用心的抓住孙禄堂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歪曲之,于今尤甚。
【11】原文部分:
“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难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
考析部分:
孙禄堂的这段文字表明他对武学至理的追求由来已久,自孙禄堂早年从学于李奎元时,在李奎元引导下,孙禄堂对技击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就已经与众不同,超越众人。
论析部分:
形意拳一门自有清以来传人甚多,然而能一以贯之深究技击至理者不多,能从天地之理深究技击至理而有卓绝成就者,目前所知仅孙禄堂一人而已。这大概也是孙禄堂心性之本然。
【12】原文部分:
“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
考析部分:
文中提到“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 丁亥年,即1887年。通读孙禄堂这篇“草稿”中对自己各个阶段习武时间的介绍,明显存在着在时间上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也与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二版(1919年出版)自序中所述自己研习形意拳的时间相矛盾。同时,还与1934年由孙剑云、胡俭珍等整理的《孙禄堂先生轶事》中的相关记载相矛盾。关于孙禄堂从学于程廷华时间的进一步考述见“孙禄堂拜师李奎元及结识程廷华时间考”一文。
由孙禄堂的这段文字可知,孙禄堂结识程廷华是由白西园引见的。据说白西园是宫廷御医,孙剑云讲:“先父向白西园学习医术是郭云深引荐的。因为那时习武者必须要懂得医术进行自救,或者救人。”
孙禄堂这里讲,他认识程廷华时,习形意拳只有三四年功夫。由于担心两拳之劲不和,虽然爱慕程廷华的八卦拳,但并没有要学程廷华的八卦拳。故知,孙禄堂去北京并不是主动要去学程廷华的八卦拳的。由此推知,孙禄堂跟程廷华学八卦拳是由白西园推荐的,而后得到郭云深、李奎元的同意。
此外,从孙禄堂这段叙述可知,当时并不存在因董海川与郭云深较艺后,开启形意、八卦两家合一,从此约定两派彼此不分这个说法。因为倘若当时两派的前辈们早就有此约定,孙禄堂就不会在白西园介绍自己与程廷华认识后,孙禄堂对兼修两家之艺仍产生疑惑了。
论析部分:
昔日习技击者,必须要懂得医术。孙剑云讲,她小时候,家里总准备着两锅药,一个治内伤,一个治外伤,都是孙禄堂先生自己配制的。因为她的那些老师兄天天都进行散手对抗练习,常有人受伤。受伤后,治疗及时则便于恢复。
这里孙禄堂如实的记载了自己当初兼修形意、八卦两家时的疑虑,孙禄堂所疑虑的是,自己兼修形意、八卦两家,能否将这看似大相悬殊的形意拳、八卦拳两家之劲合为一体。换言之,那时孙禄堂就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若不能将所兼修的各派武艺合为一体,在技击时所修各派之艺就难以因敌成体出自良知良能,因此兼修的意义就不大。所以那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去博采众长的作法在提升技击的整体效能上是成效不高的。
孙禄堂的这个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因此,若没有将所修之艺化入良知良能这一效能目标条件,就去提倡“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作为建构技击效能的天花板依旧很低。将所修之艺化入良知良能是兼修各家之艺的效能目标,也是兼修各家之艺的意义。
【13】原文部分:
“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
考析部分:
由此知,程廷华对孙禄堂是非常看重的。对此陈微明在《拳意述真》序文中也有记载:“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孙禄堂最终打消疑虑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是因为程廷华极力开导拳中之理的结果,使孙禄堂知其理,而免去疑虑,而并非是一些人以其市井之徒的思维编造的是因为动手比武的结果。
论析部分:
后世武人极少有能深入研究孙禄堂及其武学者,致使他们的思维以及对武术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出现孙禄堂以前的那个时代,他们几乎完全不懂真正的武术大家对拳术的追求是从拳理开始的,拳理可以通过文字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文字表达,但这个理始终是追求的核心,将其理默会于心,则有一通百通之效。孙禄堂习武之初就悟得此理,这是他的武功造诣之所以独步于时的原因之一。
【14】原文部分:
“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
考析部分:
通过孙禄堂的这个体会,再次显豁了一个道理,就是兼修各派与各派合一存在质的不同,二者存在着效能层级的不同。兼修各派几乎人人皆可做到,但将所兼修的各派合为一体,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革故鼎新的深化或说使各派升华的过程。
论析部分:
孙禄堂以年余功夫就能体会到形意、八卦两拳之劲微觉相合,其一是因孙禄堂从一开始就把研修重点放在得其理上。其二是因程廷华极力开导拳中之理,所谓师徒有缘。对此,1934年2月3日《世界日报》记载道:“年余后,程庭华谓孙曰:‘吾授徒数千,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不懈如汝者,故汝目下能学有所成者。虽曰彼此间有师徒之天缘,余乃悉心教授,要亦汝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去矣,行矣!禄堂!前途珍重,毋贻余忧!’”
【15】原文部分:
“每曰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
考析部分:
根据孙禄堂这篇“草稿”所述,他认识程廷华是在丁亥年,即1887年,此时孙禄堂开始每曰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十余年后,即在1897年后,这里在时间上与孙禄堂后面的叙述是存在冲突的,因后面还会谈到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至此孙禄堂将形意、八卦两拳之劲合为一体。
十年,这是相对是漫长的,即不是只要得其理,就能将两拳之劲合为一体,而是需要一个在身心内外都要发生气质上的变化,才能将两拳之劲皆化为良知良能,同时在理法上也必然要发生进一步的深化及至革故鼎新。只有如此才能在技击效能上达到合为一体的全新境地。陈微明在为《拳意述真》所作序文中对此记载道:孙禄堂“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由此再次说明融汇形意、八卦两派为一体与兼修两派完全是不同层次的功夫效能。
论析部分:
孙禄堂此时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融汇一体,说明在两拳理法上已经悟到了同一的基础,因此在拳式技能结构上也必然发生了进一步的优化。这是一个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由理到技、由内化——良知良能到外显——劲势结构在技击效能上产生全面的革故鼎新的升华过程。
【16】原文部分:
“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其中的“身中之气力有亏”亏在了哪里呢?
亏在十年前,由于心中还不能体悟到八卦拳之理,因此,还不能将八卦拳之劲化入良知良能。由于没有将八卦拳之劲化入良知良能,则与自己的形意拳之理、形意拳之劲就无法合一。因此先要得其理,然后将其艺化入体知,再然后将其理与自己原有武艺之理相融合,由此才能将两拳之劲合为一体化入良知良能,进而革故鼎新。
孙禄堂这里隐喻了一个深刻道理,就是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预设的前提: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人一旦将此“天地之全气全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如是就具备了对任何所见之艺或所涉之学术进行去粗取精、革故鼎新的能力。所以,融合必须要深入其理,而理得以深化也必须通过融合这个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论析部分:
孙禄堂之所以要以自己的习武过程为例来解读他所建构的武学之理,从这份自信中反映出当时孙禄堂的武功造诣是远在同时代其他人之上的。
【17】原文部分:
“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
考析部分:
孙禄堂自述在他将两拳之劲练至不分彼此,两体亦觉如一后,他进一步融汇的拳派就更为广泛——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如此又十余年,这时孙禄堂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完全合为一体。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前面的自述,应该是在1907年之后。
此时孙禄堂在技击时已进入“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之境,乃至“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那么,在拳中这是达到一种什么境地呢?笔者以为大概属于化境境地,即将各家拳劲化为一体,融汇于心,故运用时无不自如。从孙禄堂习拳之始到此时,孙禄堂体用武艺的效能目标是统一的,即技击制胜。换言之,是围绕着技击制胜这个核心目标来扩充其理,统一其理,融汇万法,融合一体。也就是此时孙禄堂已经在艺贯形意、八卦二家的基础上又融汇多家拳法合为一体,建立了统一的理法,在这个过程中,孙禄堂建立的武学的效能目标一直是技击制胜,而非其他。因此,虽然孙禄堂20多岁时就曾与杨健侯一同研究过太极拳,①但根据孙禄堂自述,他此时并没有把杨健侯的太极拳纳入到自己的武学生态中。这是因为杨健侯的太极拳与孙禄堂建构的以技击制胜为效能目标的武学是不相符的。此后一百多年来的技击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论析部分:
孙禄堂这篇“草稿”写到这里通过他的习武过程来揭示他所建构的武学有这样一个逻辑:
习武首先要深入一门,以知其理、以得其体,即以心知其理,以身得其体。在这个基础上汇合百家,以得其各家之理,并在践行中不断深化各家之理,达到使各家之理与己之理合一。这个己之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本来之性体,其二是自己最初所得之拳理。在这个与己之理合为一体的过程中,通过提炼符合自己性体的拳中之理,融合各家之理为一体,化为良知良能,使效能本体同一。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如此,技击制胜效能才能得到跨越式提升,此为孙禄堂武与道合的建构逻辑。
在这里,明确效能目标、由理入体、体用贯通、体外无法、博综贯一是孙禄堂建构武与道合的基本要素。
①1931年5月28日《申报》“致柔拳社六周纪念誌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