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郑怀贤进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中央军校担任国术教官。
不久,7.7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对日抗战时期。一个月后,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役爆发。中国军队在装备非常劣势的情况下,顽强坚持了3个月。最终,于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
此时,上海华界受到严重破坏,而上海未受战火波及的租界一带,在此战后直到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进入数年的“畸形繁荣”的孤岛时期。
淞沪战役后,郑怀贤随中央军校西迁至成都。
自1938年至1949年,先是全面抗战,抗战胜利后,又进入全面内战时期,这期间郑怀贤一直在成都,在中央军校担任国术教官。
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媒体的关注点已经不在国术活动方面,因此,有关郑怀贤在这一时期的武术活动当年报刊报道不多,多是他人转述的内容。
因缺少当年文字史料记载,他人转述内容的可靠性需要根据当年相关的文字史料进行辨析,以接近史实。在目前掌握的史料条件下,以下内容主要以郑怀贤的盟弟暨其学生周剑南、弟子贺顺定等人的记载为主,并结合周剑南给笔者的信件及谈话而成。
周剑南(1910年——2008年),名继春,字剑南,安徽无为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国术系教授,台湾中华国术会咨询委员。幼读私塾,在芜湖就读翠文中学时从韩德兴习弹腿、查拳,以后又拜在姚馥春的门下学习太极拳、八卦拳以及多种器械。数年后,从耿霞光学习形意拳。
姚馥春是张兆东的弟子,耿霞光是耿继善的儿子,周剑南先后从他们两位门下学拳时,有时从他们两位日常与人谈话中,得知他们都对孙氏拳极为推崇,允为绝艺。尤称孙氏八卦拳(即俗称八卦掌,下同)有神妙莫测之功,这让周剑南对孙氏八卦拳很向往。
周剑南是国军空军机械师,抗战爆发后,他随军迁入成都后,期间遇见朱国祯,他知道朱国祯是孙禄堂的弟子,【1】他问朱国祯是否能教他孙氏八卦拳,朱国桢讲他不会孙氏八卦拳,朱国祯推荐周剑南跟他的师兄郑怀贤学孙氏八卦拳。朱国祯讲,郑怀贤的散手功夫不在他们兄弟(即朱氏四兄弟,笔者注)之下,依仗的就是八卦拳的功夫。于是在朱国祯的介绍下,郑怀贤与周剑南结为金兰,因为周剑南与郑怀贤在形意拳和八卦拳的传承上属于同辈,故周剑南与郑怀贤要先结为盟兄弟,然后郑怀贤以代师传艺的名义传授周剑南武艺。因此,周剑南是郑怀贤的学生。
周剑南跟郑怀贤主要学习孙氏八卦拳,同时兼修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太极拳。在郑怀贤的教授下,周剑南的武艺有了长足进步,他虽是业余习拳,但功夫练的不错,经常得到郑怀贤的鼓励。
周剑南对笔者讲,在武艺方面,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在郑怀贤,并说那时在成都凡是提到形意、八卦、太极这三门武艺,郑怀贤在当时是最有名望的。认为如果孙禄堂当年多几个象郑怀贤这样的徒弟,孙氏拳的继承与普及就会比现在好的多。
周剑南讲,在孙氏三拳中,郑怀贤的八卦拳的功夫最好,散手功夫出众,推手也不错。周剑南讲自己的推手功夫多得自郑怀贤的指导。
《力与美》第36期
在台湾《力于美》第36期上刊登了周剑南写的《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剑至》一文,其中周剑南回忆了自己在上海外滩公园与人推手的情境。
周剑南在外滩公园看到杨氏太极拳名家田兆麟与其学生推手,田兆麟轻轻一推,其学生就跳两跳。周剑南认为,这是故意表演给人看的。其言外之意大概是这在技击上没有什么实用性。随后,周剑南看到不远处还有些人推手,这时来了一个四、五十岁的人,他见周剑南是生人,邀周剑南推手,两人推的是散手,两人推了20多分钟,这时双方都没有进攻的意思,所以没有胜负。当时田兆麟也站在一边看。该人称赞周剑南推的很好,然后对周围看的这些人说:“要是你们,老早就不行了。”那个人说完,就走了。
周剑南后来因工伤事故,右手臂受伤致残,写字改用 左手。当然这大大影响了他在技击上的造诣。
笔者有位师侄小刘与台湾某习武者有联系,该习武者称,虽然周剑南右手致残,但其功夫仍旧了得。
张英健(1913年——1976年),另一说(1913——1988),卒年待考,山东冠县人,查拳名家张其维的弟子,曾获中央国术馆第二届国术国考13位拳术甲等之一,在这13位之间未进行比武决定名次,而是以学科(党义、国术源流、国文)成绩决定这13位的名次,张英健排名第二。
抗战期间,张英健在成都从郑怀贤习武,一说张英健是郑怀贤的正式弟子,另一说张英健与周剑南一样,张英健与郑怀贤结为盟兄弟,郑怀贤代师传艺。
张英健从郑怀贤学习孙氏八卦拳、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太极拳,直到1949年张英健随军去台湾。以张英健这样的功夫,仍愿意从学于郑怀贤多年,可见郑怀贤武艺之高明,张英健后来成为台湾孙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之一。
1955年,台湾举行首次国术大赛,张英健是拳术组的冠军,然后与推手组的冠军和摔跤(柔术)组的冠军进行总决赛,总决赛采取散手形式。张英健在与推手组冠军黄性贤比赛时,在10秒之内,张英健TKO黄性贤。摔跤组冠军见此,不敢与张英健比,主动认输。张英健获得此次台湾国术大赛的总冠军。张英健时年42岁,体重55公斤,黄性贤时年45岁,体重75公斤,一说80公斤,擅长鸣鹤拳和杨氏太极拳,黄性贤为东南亚地区杨氏太极拳名家。
1956年,张英健的弟子吴明哲在台港澳国术擂台大赛上,将代表香港出战的咏春拳名师黄淳梁踢下擂台,导致黄淳梁被担架抬走。吴明哲最终获得此次比赛轻量级冠军,无差别级总亚军。
右2张英健(头戴白帽者)
洪懋中(1909——1975),鹤拳名家金绍峰的弟子,【2】抗战期间,洪懋中以盟兄弟身份向郑怀贤学习武艺,主要得郑怀贤推手、散手之传。
以上周剑南、张英健、洪懋中三位与郑怀贤虽然结为盟兄弟关系,但他们在武术上对郑怀贤皆以师礼事之,其武艺皆得到郑怀贤的传授。
郑怀贤中年照
郑怀贤(前排中)、朱国祯(前排左)、李斌生(前排右),后排左起李伯敦、洪懋中、贺顺定、周剑南、张世荣
在郑怀贤收录的入门弟子中,著名者有张世荣(1903——1989)、李伯敦(1906——1969)、贺顺定(1916——2019)等,皆为台湾著名拳师。
贺顺定,台湾退役空军少将,享年104岁,先后毕业于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机械科,台湾空军参谋大学第七期,美国空军后勤军官训练学校。1940年秋,贺顺定随空军学校西迁,在成都工作期间,贺顺定得识郑怀贤,并拜其为师,学习武艺。1949年贺顺定随国军败退台湾。退役后,于1985年夏,应中国文化大学之聘,担任国术教授,1986年任中华民国国术教练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总教练,生前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等拳著。
1947年郑怀贤给周剑南的信中提到他教授的学生中有几位在武艺上是他认为有前途者,如:李灿(女)、徐秉钧、蒋鹏程、张耀东、郭玉琪、郭子言、张寿波、蒋竹修、吴良觉、严正侨、陈仲轩、张双福、张双禄等。
根据信中的评价,李灿在当时国术女选手中,其功夫明显高于其他人。而在太极拳方面对徐秉钧的评价颇高,认为徐秉钧的太极拳功夫可比得上一般专家,不落于其他太极拳专家之下。另外,郭玉琪、郭子言、张寿波原来都是练山西派形意拳的,有基础,如郭子言原从乔鉴西学习形意拳,他们三位的八卦拳都练到相当可观的境地,其中尤以张寿波的天赋为好。在飞叉方面,张双福、张双禄兄弟二人继承了郑怀贤的飞叉技艺,能与郑怀贤同台表演。
自1938年到1947年,郑怀贤随中央军校入川,十年间郑怀贤除在中央军校教授的军校学生外,郑怀贤教授的军校外的商、政、学、军等各类人士有三四千人,教授内容主要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及飞叉和武当剑。
当年在成都学习形意、八卦、太极这三门功夫者大多从学于郑怀贤。遗憾的是,这些人中除李灿后来去了台湾,其他人于1949年后大多不知去向。这大概是郑怀贤一系的武艺没有在大陆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怀贤的武艺体系,是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骨架,融会戳脚、翻子、八极、劈剑、大枪等技艺,熔铸为一个训练体系。形成无中生有、刚柔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其中孙氏形意、太极、八卦三拳是他技击体系的核心。郑怀贤以孙氏三拳为本,最笃于孙氏八卦拳,认为孙氏八卦拳是拳法成就的巅峰,练的是灵机,因此所下功夫最大。这在郑怀贤给他的盟弟也是他的学生周剑南的信中有充分的反应。
而郑怀贤在参加武术活动表演时,则多表演飞叉单练和武当对剑、扁担八德、空手破枪等对练项目,每次都能引起观众赞叹。
1947年5月9日《汉口导报》
以上是“民国时期郑怀贤武术经历考述”(下)的内容。“民国时期郑怀贤武术经历考述”上、中、下全部内容刊登完毕,简要介绍了郑怀贤在民国时期的主要武术经历和参加过的重大武术活动。有关郑怀贤各个时期的史料尚待进一步收集补充,待日后进一步充实完善。
【1】《孙禄堂武学录》“孙氏太极拳传系表”,孙剑云编著,2001年1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2】“师门回忆录”洪懋中撰,载于1966年,台湾《太极拳研究专集》第四辑之第二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