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理解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应该且必须以孙禄堂公开发表的一系列武学著述为基础来考证和辨析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之意,而不应该反过来站在某个立场上通过曲解这篇草稿的文字去否定或歪曲当年孙禄堂公开发表的武学著述之意以及相关史料记载。此外,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被有些文章称之为“原序”,但这是错误的,所谓原序是指一个出版物首次或早期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使用该序。因此该文不是孙禄堂《八卦拳学》原序,准确的讲该文是《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虽然在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采用,但该文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既阐述了作者非常重要的武学思想及其武学建构的基本要义,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作者自己不满意的表达之处,包括有些文字表达会让人产生误解。
如该文阐述的核心要点是:体用武学的目的是通过习武、体用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完人”。进而提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因此,这是一个在最初所习武艺体系的基础上在不断拓展中不断融合的过程,而融合本身又是一个需要对融合对象进行提升与鼎革的实践的过程。这是该文的主旨。该文并不涉及评判某一门武艺比另一门武艺更高妙的论点。但该文也确实存在着只是着重强调了不同门派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而对作者自己与张秀林、杨春甫、郝为真等交往的实际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等则交代的过于简单,没有将这个过程的背景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交代清楚的问题,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这大概是作者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弃用了该文的原因之一。
后面这种容易导致读者产生的误读,确实让该文正在被当今一些宵小通过刻意歪曲与有意曲解进一步放大,意欲利用为诋毁孙禄堂武功造诣的一个借口。这是今人在研读该文时要特别注意的。因此提醒之。
什么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融汇各派为一体。从专练一门武艺到兼修各派武艺,在武学上仅仅是兼修阶段,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融汇各派为一体。从兼修各派武艺到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即所谓融合各派,则需要在武学的理法上与效能维度上产生跨越式升华。因此必须提炼出各派武艺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才可能做到真正融合各派。
兼修不同的拳派并对不同拳派进行横向贯通将其融合为一体是开启纵向深化即对武学的根本性理法革故鼎新的动力和条件,同时只有对武学原理即根本性理法进行深化乃至革故鼎新才能使由兼修到融合为一体的各派的体用效能产生革故鼎新式的根本性的升华。此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因此,首先需要对所融合的各派武艺的体用理法与效能进行鼎革式提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构出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的理法体系与效能结构。
正文部分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的(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为序)遗稿全文【1】如下: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2】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3】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4】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5】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6】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7】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8】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9】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10】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18】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19】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20】
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21】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22】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23】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24】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25】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26】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27】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28】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29】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30】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31】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32】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33】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
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34】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35】
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
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考析部分
【1】这篇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最早公布在1998年《武魂》第8期上,由孙禄堂的孙女孙叔容、孙婉容和孙子孙宝亨提供。该文刊登时是以“佚文”的标题出现,因为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属于自序草稿散失本,并非是孙禄堂《八卦拳学》的原序。所谓原序是指《八卦拳学》最初正式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中的文字从来就没有用在《八卦拳学》一书中。因此该文不是《八卦拳学》原序,自然不应称为《八卦拳学》原序。
该文刊登后,孙剑云对该文曾提出异议。当时我在海口工作,数月后我回京专程拜访孙叔容,问询该文出处。孙叔容出示了该文的孙禄堂手迹,并拿出同一时期孙禄堂其他手迹给我对比,故知此文确为孙禄堂所作。孙叔容对我说:“你过两天来,我复印一份给你。”
这篇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以下简称“草稿”)中的思想与孙禄堂当年公开出版的五部武学著作和一系列武术论述中的思想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该文可以作为孙禄堂一系列武术著述中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
至于该文在孙禄堂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为何没有被采用,说明孙禄堂认为该文中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尽满意之处,或容易引起读者产生误解之处。比如该文要表达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武艺的兼修与融合这个过程,对此不仅当年极少有人能辨析二者的区别以及二者存在的根本性不同,即使在当代能深入辨析者亦不多见。此外,该文所涉范围形上形下,其意旨精微广大,其意不是一般习武者能理解的。这可能也是孙禄堂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的一个原因。
【2】原文部分: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
考析部分:
这是“草稿”中第一段的部分内容,这段前面部分的文字在“草稿”原稿中似有遗失。
“草稿”中这段中心思想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故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是这篇“草稿”的主旨,也是孙禄堂所构建的武学的基本前提。
论析部分:
所谓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故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是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预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孙禄堂所构建的武学的基本前提。
笔者认为孙禄堂提出这个基本前提的依据或是自己生命过程的感悟,或是依据佛家思想的假定。但是笔者对这个前提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虽然生物学所确定的人皆存在于天地之间,但能“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者只是极少数,因此进而能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者更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换言之,笔者认为目前生物学所确定人是一个被传统认知框架所绑架的认知,实际上生物学定义的所谓“人”与“人”之间从灵魂到肉体都存在着质的不同,不可共论。因此孙禄堂武学所能成就者是那些高越的种群。
【3】原文部分: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
考析部分:
孙禄堂根据他的“草稿”的前提:“人既无异”以及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提出人们所认识的世间的道理“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论断,进一步阐明他所要建构的武学的前提是:理出一源、万派归一。
论析部分:
孙禄堂以此前提为核心在这篇“草稿”中展开对这一武学思想的论述,即如何实现各派武术的理出一源、万派归一。
【4】原文部分:
“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考析部分:
针对武术界存在的门户之间,孙禄堂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拳理未明”以及“内具不和之气”造成的。
那么何谓拳理未明?
这里孙禄堂所说的拳理指的不是一门一派各自的拳理,而是指武学的根本原理,即孙禄堂提出的理出一源作为一源的那个根本性原理。
那么何谓内具不和之气?
这里孙禄堂讲的不和之气是指身心机能的运行尚不能与中和之气相合即内具不和之气。孙禄堂在其诸著述中又称此中和之气为先天真一之气、丹田之气、太极一气、金丹、内劲、道等。①
论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明确点出“草稿”全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①参见《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八卦拳学》“第六章无极学”、“第七章太极学”、《太极拳学》“太极拳之名称”、第二章“太极学”以及《拳意述真》自序等。
【5】原文部分: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依据他的“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这一前提得出“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这个结论,并认为之所以存彼己之见者,是因为“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
换言之,孙禄堂认为若要进入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境界,其门径是变化气质并得格物慎独之功。
那么何谓变化气质?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第四章形意拳”中揭示了变化气质的三层道理和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
孙禄堂依据自身的体悟实践指出,功夫一旦进入到洗髓的境地,心中就没有了门派之见,每遇同道之人,愿意与对方相互交流、相互研究。反之,就是气质未化,说明功夫还没有进入到洗髓的境地,不得炼神还虚之理。
那么何谓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
关于什么是拳中的格物慎独之功,以及由何处入手?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七章 五拳生克五行炮学”一节中指出:“前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而后者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此谓家齐(五行生克五行炮),是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也。”即劈、崩、钻、炮、横五拳是获得格物慎独之功的把手。
那么在拳中什么是慎独之功呢?
由于孙禄堂在其武学中多借用《大学》、《中庸》的语境阐释其拳理,故在这里先以《大学》、《中庸》语境来认识慎独之意。
《大学》关于慎独的论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核心思想是诚中形外,毋自欺也。
《中庸》关于慎独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核心思想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在孙禄堂武学中与此《大学》、《中庸》的慎独之意相对应的理法就是形意拳理法。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三章十二形全体合一学(杂势捶)”中写道:
“杂势捶者,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之全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大学》云:‘克明峻德’也(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
孙禄堂又在《形意拳学》“第六章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写道: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衰乐这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由上可知,若进入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境界,其路径是变化气质(形意拳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并得格物慎独之功(形意拳诚中形外之理、致中和之道),故获得变化气质及格物慎独之功的路径都是通过形意拳的理法所开启。此为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之脉源。
论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万理万派,不仅是指武术领域的万理万派,而且意在覆盖所有的人文领域,孙禄堂武学之意旨是通过其武学为人文精神革故鼎新、注入新的动力。相关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①及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上)、“孙氏形意五行拳之单习之意——孙氏拳遗珠之二”两文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孙氏形意五行拳之连环与对练之意——孙氏拳遗珠之三”、“孙禄堂五行拳之意与《礼•大学》之互镜”两文。
①《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6】正文部分: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考析部分:
在这里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武学的目标是使研习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至少要成为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
那么什么是有体有用?
在孙禄堂武学中是指通过其武学开启自我本来之性体,进而体用自我本来之性体——由此实现自我本来之性体,这个过程即志之所期力足赴之①——成为有体有用之英雄。
全知全能之完人这是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此前不曾有的蕴意。全知全能在西方是描述上帝的,不能是人,自然也不能是完人。孙禄堂提出的全知全能之完人这是在中西文化中都不曾有的蕴意。结合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第23章阐述其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可知,孙禄堂武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主宰自己的上帝。因此,孙禄堂提出的全知全能之完人与尼采提出的超人具有某种遥相呼应的蕴意。②
①孙禄堂《八卦拳学》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社印刷局印,海陆军日报馆发行。
②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圣者与疯子的“对话”——中西文化转型时期的孙禄堂与尼采》一文。
论析部分:
孙禄堂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来建构其武学,毫无疑问,孙禄堂对其武学效能的建构源自于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但其效能已远远超越了技击制胜这个维度,也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之义。虽然孙禄堂建构其武学的文化根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旨,然而其效能已然超越了安身立命之义,孙禄堂将其武学置于一个关乎生命价值的新的境界与维度上。①
①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7】原文部分: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
考析部分:
孙禄堂该文是从宇宙认识论的角度和生命价值的角度去建构其武学、阐述其武学,同时也是以其武学体用实践为例来阐述其认识论和价值观。在这里,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者。这个认识是极有认知高度和洞见深度之见地的。
之所以说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是极有认知高度的,因为这是源自孙禄堂在武与道合这个维度上对中国武学建构的结果。技击要合于道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博综贯一作为研修武艺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已经被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所证明。
之所以讲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是极有洞见深度的,是因为无论研习何种武艺,独守一支这种研修方式对这门武艺的理法与效能就难以深化,其天花板就低。某些太极拳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总标榜要练所谓纯之又纯的太极拳,结果一百多年来,无论在技击上还是在健身上他们这类太极拳始终是在低层次上徘徊,其唯一的收获是,因为练习门槛低,故习者甚众,据说数以亿计。但他们这些太极拳无论在学理方面还是在效能方面都毫无建树。
其实不仅对于武艺如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技术的发展无不如是。在此不展开。
孙禄堂进而指出:“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
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即我学彼之艺,并非是因为彼在技击上胜于我,而是由于我不能掌握彼之艺,说明我在理法上是不完备的,所谓身体有亏。反之亦然。因此孙禄堂指出研修武艺要遵循“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这个原则。
孙禄堂这里提出的研修武艺的这个原则源自他在这篇“草稿”开篇时提出的——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个前提。
论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提出的武学思想并非仅仅是兼习各家,而是上升到究其天地之理的方法论层面,即先从一派入手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通过融汇合一而升华——这是武与道合的方法论。
【8】原文部分:
“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是以自己的武学体用实践为据,进一步介绍通过其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的体会。
孙禄堂提出一个己之理,什么是己之理?
己之理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本来之性体,即对真我的认知。这是根本。其二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原理。
孙禄堂指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在这里前一个十数家技艺之理,是指这十数家武艺中的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但仅仅掌握这个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这十数家武艺中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化合到自己的己之理中,与己之理化合为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这十数家武艺中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进行进一步的革故鼎新使之贯通一体——即升华,同时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要对己之理进一步深化,如此才能将这十数家武艺中的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皆化合到自己的己之理中,使之化合为一。孙禄堂根据自身经验揭示道:若能如此,则“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
孙禄堂揭示的这个原理及其逻辑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杨明漪在其《近今北方健者传》①中对孙禄堂的一段记载可作为对孙禄堂这个体会的佐证。杨明漪记载道:孙禄堂“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
孙禄堂幼年时曾考中附生即末等秀才,因家贫无力在县馆就读,此后没有再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孙禄堂专心于武艺,习武之余自学诸子百家,最终因对拳理有极深的研究,而悟透易理及儒释道医诸子百家之学乃至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等现代学术,尤其是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所涉及的学理是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因此,陈微明在为孙禄堂的《八卦拳学》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孙禄堂当年的一段感慨:“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由此可知当时能理解孙禄堂武学者是极少的。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②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下)”一文。
论析部分: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孙禄堂及其孙氏武学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孙禄堂对中国武学的贡献就是创编一个孙氏太极拳。他们完全忽视孙禄堂对自己武学的阐述,以及孙禄堂武学的实际贡献。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退一步讲,即使在孙禄堂建构的武学中,孙氏太极拳也不占有核心地位,在孙禄堂武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孙禄堂的形意拳。在理法上,孙禄堂武学是由孙禄堂对形意拳和八卦拳的不断优化、拓展、建构而成的。在宗旨上,孙禄堂是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维度去建构其武学的,孙禄堂武学为人类生命价值的认知与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忽视孙禄堂武学对整个中华文化及当代文化的贡献是极其遗憾也是不因该的。一些人肆意诋毁、诬蔑孙禄堂及其武学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当代人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去批判孙禄堂及其武学,但通过捏造谎言、歪曲历史去诬蔑孙禄堂这位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者,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
①《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济南含英斋1923年出版。杨明漪济南人,中华武士会秘书、李存义的弟子,
②《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9】原文部分: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考析部分:
孙禄堂在这里引用《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用以表达正确的治理是使关系有序以及相互和谐协同,因此引伸拳术之道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因此,拳术之道就是让构成气力的周身各处能有序运行,产生相互和谐的协同作用。即技击之道不是片面发展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对此,孙禄堂在《拳意述真》“形意拳”一章中,通过对明劲、暗劲、化劲的练法与形成的解读,深入阐发其理。
论析部分:
孙禄堂在“草稿”一文中截至到此,阐述了他所建构的武学的前提、目的、原则、法则与路径诸原理。这些原理、原则与法则皆出自孙禄堂对其形意拳原理、原则与法则的阐扬与拓展。
【10】原文部分: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
考析部分:
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先后在1915年5月和7月出版,内容完全一样,皆为初版。1915年5月的初版,由武学社印刷局印刷,由蒲阳孙寓发行,1915年7月的初版,也是武学社印刷局印刷,由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一个划时代的成就,该书开创了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及对宇宙认知的维度去建构武学之先河,并且创造性的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不断拓展、不断优化、不断建构性的武学生态系统。
如,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下编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中写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之所赋之性,而能一生随时而止,止于完成之地。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意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继续揭示道: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因此,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实际上是对他年前所著《形意拳学》一书的一个注释。要读懂孙禄堂这篇“草稿”就必须了解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之意。孙禄堂反复强调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是一理,因此要了解孙禄堂的武学思想必须全面研读孙禄堂全部的武学著述,包括他人如陈微明、杨明漪等记载的孙禄堂对他们的谈话。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个人立场刻意曲解孙禄堂及其武学,别有用心的抓住孙禄堂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歪曲之,于今尤甚。
【11】原文部分:
“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难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
考析部分:
孙禄堂的这段文字表明他对武学至理的追求由来已久,从孙禄堂早年从学于李奎元时,他对技击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就已经与众不同,超越众人。
论析部分:
形意拳一门自有清以来传人甚多,然而能一以贯之深究技击至理者不多,能从天地之理深究技击至理而有卓绝成就者,目前所知仅孙禄堂一人而已。这大概也是孙禄堂心性之本然。
【12】原文部分:
“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
考析部分:
文中提到“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 丁亥年,即1887年。通读孙禄堂这篇“草稿”中对自己各个阶段习武时间的介绍,明显存在着在时间上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也与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二版(1919年出版)自序中所述自己研习形意拳的时间相矛盾。同时,还与1934年由孙剑云、胡俭珍等整理的《孙禄堂先生轶事》中的相关记载相矛盾。关于孙禄堂从学于程廷华时间的进一步考述见“孙禄堂拜师李奎元及结识程廷华时间考”一文。
由孙禄堂的这段文字可知,孙禄堂结识程廷华是由白西园引见的。据说白西园是宫廷御医,孙剑云讲:“先父向白西园学习医术是郭云深引荐的。因为那时习武者必须要懂得医术进行自救,或者救人。”
孙禄堂这里讲,他认识程廷华时,习形意拳只有三四年功夫。由于担心两拳之劲不和,虽然爱慕程廷华的八卦拳,但并没有要学程廷华的八卦拳。故知,孙禄堂去北京并不是主动要去学程廷华的八卦拳的。由此推知,孙禄堂跟程廷华学八卦拳是由白西园推荐的,而后得到郭云深、李奎元的同意。
此外,从孙禄堂这段叙述可知,当时并不存在因董海川与郭云深较艺后,由此开启形意、八卦两家合一,从此两派彼此不分这个约定。因为倘若当时两派前辈有此约定,孙禄堂就不会在白西园介绍自己与程廷华认识后,孙禄堂对兼修两家之艺产生疑惑了。
论析部分:
昔日习技击者,必须要懂得医术。孙剑云老师讲,她小 时候家里总准备着两锅药,一个治内伤,一个治外伤,都是孙禄堂先生自己配制的。因为她的那些老师兄天天都进行散手对抗练习,常有人受伤。受伤后,治疗及时,则便于恢复。
这里孙禄堂如实的记载了自己当初兼修形意、八卦两家时的疑虑,孙禄堂所疑虑的是,自己兼修形意、八卦两家,能否将这看似大相悬殊的形意拳、八卦拳两家之劲合为一体。换言之,那时孙禄堂就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若不能将所兼修的各派武艺合为一体,在技击时所修之艺就不能出自良知良能,因此兼修的意义就不大。所以,那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去博采众长的作法在提升技击的整体效能上是成效不高的。孙禄堂的这个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因此,若没有将所修之艺化入良知良能这一效能目标,提倡“各家拳法兼而习之”,作为提升技击效能的天花板依旧很低。化入良知良能是兼修各家之艺合为一体的效能目标,也是兼修各家之艺的本体。
【13】原文不分:
“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
考析部分:
由此知,程廷华对孙禄堂是非常看重的。对此陈微明在《拳意述真》序文中也记载道:“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孙禄堂最终打消疑心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是因为程廷华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使孙禄堂知其理,而免去疑心。而并非是一些人以其市井之徒的思维编造的是因为动手比武的结果。
论析部分:
后世武人极少有能深入研究孙禄堂及其武学者,致使他们对武术的认知及其思维始终停留在孙禄堂出现以前的那个时代,他们似乎完全不懂得真正的武术大家对拳术的追求是从拳理开始的,拳理可以通过文字表达,也可以不通过文字表达,但这个理始终是追求的核心,将其理默会于心,则达一通百通之效。孙禄堂习武之初就悟得此理,这是他的武功造诣之所以独步于时的原因之一。
【14】原文部分:
“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
考析部分:
通过孙禄堂的这个体会,再次显豁了一个道理,就是兼修各派与各派相合存在质的不同,即效能层级的不同。兼修各派几乎人人皆可做到,但将所兼修的各派合为一体,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革故鼎新深化其理、升华各派效能的过程。
论析部分:
孙禄堂以年余功夫就能体会到形意、八卦两拳之劲微觉相合,其一是因孙禄堂从一开始就把研修重点放在得其理上。其二是由于程廷华极力开导拳中之理,所谓师徒有缘。对此,1934年2月3日《世界日报》记载道:“年余后,程庭华谓孙曰:‘吾授徒数千,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不懈如汝者,故汝目下能学有所成者。虽曰彼此间有师徒之天缘,余乃悉心教授,要亦汝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去矣,行矣!禄堂!前途珍重,毋贻余忧!’”
【15】原文部分:
“每曰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
考析部分:
根据孙禄堂这篇“草稿”所述,他认识程廷华是在丁亥年,即1887年,此时孙禄堂开始每曰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十余年后应该是在1897年后,这里在时间上与孙禄堂后面的叙述是存在冲突的,因后面还会谈到这个问题,这里不展开。至此孙禄堂将形意、八卦两拳之劲合为一体。
十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不是只要得其理就能将两拳之劲合为一体,而是需要一个在身心内外都要发生气质上的变化,才能将两拳之劲化为良知良能,同时在理法上也必然要发生进一步的深化及至革故鼎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技击效能上达到革故鼎新的全新境地。陈微明在为《拳意述真》所作序文中对此记载道:孙禄堂“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由此再次说明融汇形意、八卦两派为一体与兼修两派完全是不同层次的功夫。
论析部分:
孙禄堂此时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融汇如一,说明在两拳理法上已经悟到了同一的基础,因此在拳式技能结构上也必然发生了进一步的优化。这是一个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由理到技、由内化——良知良能到外显——劲势结构,在技击效能上产生全面的革故鼎新的过程。
【16】原文部分:
“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其中的“身中之气力有亏”亏在了哪里呢?
亏在十年前,由于心中还不能体悟到八卦拳之理,因此,还不能将八卦拳之劲化入良知良能。由于没有将八卦拳之劲化入良知良能,则与自己的形意拳之理、形意拳之劲就无法合一。因此先要得其理,然后将其艺化入体知,再然后将其理与自己原有的武艺之理相融合,由此将两拳之劲皆化入良知良能合为一体,进而革故鼎新。
孙禄堂这里隐喻了一个深刻道理,就是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预设的前提: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人一旦将此天地之全气全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如是就具备了对任何所见之艺或所涉之学术进行去粗取精、革故鼎新的能力。所以,融合必须要深入其理,而理得以深化也必须通过融合这个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在具体技术层面,孙禄堂构建了十大掌为即单换掌、双换掌、八形掌基础功架的八卦拳技能结构并提炼出八卦拳的基本劲意及穿掌技法。
如,孙禄堂以狮形掌极尽乾卦刚健之至之义,以达勇猛、严烈之最。这是一个通过揭示狮形的性质,由意象启发拳式中拳意,再由此拳意开发身体功能的过程,即性质→意象→拳意→功能的过程。所以,即使没有见过狮、麟、龙等物,通过孙禄堂在书中揭示各形之性质以及示范其形式,立象其意,给人以意象,再通过各式的意象悟得各式之拳意,即“立象以尽意”,最后通过得其拳意进而开发练习者的技击技能即相应的拳劲、劲势等。
孙禄堂构建的八形掌是将形意拳的意自形生、形意协同、内外合一的理法融入到八卦拳修为体系的一个成功实例。由此极大提升了八卦拳的技击效能。
孙禄堂将形意拳三体式融入八卦拳的身法、步式中,以此对八卦拳技术的基础结构作了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八卦拳的基本效能结构——铁丝盘球或绒球之劲势结构。
在孙禄堂之前,很多练习八卦拳者是通过打板子、戴泥手套等方式来获取劲力,八卦拳式自身的劲力结构及其劲意、劲势特性并没有被充分提炼出来。
关于孙禄堂提炼出的八卦拳之劲意、劲势,孙禄堂言:“惟其透,故无失无得,无障无碍。”又云:“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故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所谓“变中”之妙用。
据此对照孙禄堂的《八卦拳学》,可知孙氏八卦拳有如下六个性质:
缠拿,此为缠拿之劲意,并非仅仅是指运用擒拿的技击技法,此种缠拿之义,乃手法、身法、步法之缠拿,甚至彼此尚未接触时以意将对方拿住,使之一时无措,或仅以一个点接触就产生控制对方身体的效果。其原理之一,旨在“制意”。
渗劲,轻微接触对方,甚至仅仅轻微接触对方的梢节如手臂、拳掌等处,却能使劲力伤彼内脏乃至神魂。基础是孙氏三体式,此为先天真一之气所致,所谓先天之力。
吸力,孙氏八卦拳练到高明处,身体产生吸力,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他亲眼目睹孙禄堂在室内凌空五尺吸身于墙的功夫,此劲有制人气血神魂之效。
冷崩,无兆中突发冷崩之力。基础有二:其一是依托先天真一之气,所谓空而不空。其二是源自孙氏八卦拳周身缠拧而生成的整体硬崩之力。其劲如霹雳电闪,迅疾无兆,有一击毙敌之效。
透空,此意之用全仗极变化之能事,手眼身法步之变化无兆无穷,且无不恰合其机,视之身前,忽焉身后,他人击我,一击即空,所谓不空而空。若我进彼身,无论其如何防守,无孔不入,如水银泻地,攻守自如皆能先知。何以至此?因孙氏八卦拳合于易理,并融入奇门遁甲之术。
飞腾,陈微明言:“孙禄堂先生之八卦拳剑飞腾变化,神鬼莫测,殆未曾有。”①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国术史”亦记载孙禄堂“矫捷轻灵得未曾有”②
上述孙氏八卦拳的6个性质皆以孙禄堂形意拳的形意虚无含一气为基础,既以先后天相合的中和之气为基础。
论析部分:
孙禄堂之所以以自己的习武过程为例来解读他所建构的武学之理,从这份自信中反映出当时孙禄堂的武功造诣是远在同时代其他人之上的。
①1926年5月18日《申报》。
②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 孙禄堂“。
【17】原文部分:
“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
考析部分:
孙禄堂自述在他将两拳之劲练至不分彼此,两体亦觉如一后,他进一步融汇的拳派就更为广泛——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如此又十余年,这时孙禄堂将形意拳、八卦拳两拳之劲完全合为一体。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呢?根据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前面的自述,应该是在1907年之后。
此时孙禄堂在技击时已进入“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之境,乃至“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那么,在拳中这是达到一种什么境地呢?笔者以为大概属于化劲境地,即将各家拳劲化为一体,融汇于心,故运用时无不自如。从孙禄堂习拳之始到此时,孙禄堂体用武艺的效能目标是统一的,即技击制胜。换言之,是围绕着技击制胜这个核心目标来扩充其理,统一其理,融汇万法,融合一体。也就是此时孙禄堂已经在艺贯形意、八卦二家的基础上又融汇多家拳法合为一体,建立了统一的理法,在这个过程中,孙禄堂建立的武学的效能目标一直是技击制胜,而非其他。因此,虽然孙禄堂20多岁时就曾与杨健侯一同研究过太极拳,①但根据孙禄堂自述,他此时并没有把杨健侯的太极拳纳入到自己的武学生态中。这是因为杨健侯的太极拳与孙禄堂建构的以技击制胜为效能目标的武学是不相符的。此后一百多年来的技击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论析部分:
孙禄堂这篇自序“草稿”是通过他的习武过程来揭示他所建构的武学有这样一个逻辑:
习武首先要深入一门,以知其理、以得其体,即以心知其理,以身得其体。在这个基础上汇合百家,以得其各家之理,并在践行中不断深化各家之理,达到使各家之理与己之理合一。这个己之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己本来之性体,其二是自己最初所得之拳理。在将各家之理与己之理合为一体的过程中,通过提炼符合自己性体的拳中之理,融合各家之理为一体,化为良知良能,使效能本体同一。这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如此,技击制胜效能才能得到跨越式提升,此为孙禄堂武与道合的建构逻辑。
在这里,明确效能目标、由理入体、体用贯通、体外无法、博综贯一是孙禄堂建构武与道合的基本要素。
①1931年5月28日《申报》“致柔拳社六周纪念誌盛”一文。
【18】原文部分: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
考析部分:
“乃至辛丑年,” 辛丑年即1901年,这个时间与孙禄堂在该文前面所述的时间出现明显的矛盾现象。
孙禄堂在前面讲丁亥年(1887年)经白西园介绍认识程廷华后,此后经过了两个十余年即到了1907年以后,此时孙禄堂“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而在孙禄堂的自述中这时孙禄堂还没有遇到张秀林,杨春甫二君。
而1901年是在1907年之前,既1901年应该在孙禄堂所说的“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这个十余年内。但孙禄堂这里说在这两个十余年后“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显然这个时间与孙禄堂前面所述的时间相互矛盾。
那么究竟是孙禄堂这篇“草稿”中前面所述的时间有误,还是后面所述的时间有误?
笔者认为需要参考孙禄堂在其他文章中的记述,以及那些与孙禄堂同时代的其他人的记述,并在这个基础上按照常识来辨析。对此参见“孙禄堂拜师李奎元及结识程廷华时间考”一文。这里不展开。
因为无论孙禄堂遇见张秀林、杨春甫是在辛丑年即1901年,还是在1907年后,都发生在义和团运动后不久。而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当时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对这时孙禄堂关注武术的重点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这个时间点不影响本文对孙禄堂这篇“草稿”真意的考析。
根据孙禄堂这篇“草稿”中前面所述以及孙禄堂在1931年“致柔拳社”成立六周年庆典上所述:“余二十余岁时即同杨健侯一同研究太极拳。”可知孙禄堂在自己20多岁与杨健侯一同研究了一段太极拳后,此后二十多年孙禄堂并没有重点去研修太极拳。而到了辛丑年,这时孙禄堂为何又突然对太极拳感兴趣——“余心又有甚爱之”呢?
这就要说到义和团运动对孙禄堂关注武术的角度产生了影响。
义和团运动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阶层对武术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①因此孙禄堂需要通过提升武术在社会上的文化地位,以便传扬武术独到的文化价值。②所以这就需要借助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研修中来完成。故此时孙禄堂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吸引文化阶层参与的武术拳种。这时孙禄堂通过与张秀林,杨春圃交流,感到他们的太极拳很适合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的研修中来。所以这时孙禄堂又把太极拳纳入到自己关注的视野中来。
张秀林即张策,杨健侯的弟子,后习通背拳,以通背拳称著。杨春甫是否是杨澄甫?待考。
论析部分:
1900年义和团运动前,孙禄堂研修武艺的效能目标就是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义和团运动后,孙禄堂研修武艺时增加了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吸引文化阶层参与,以提升武术在社会上的文化地位。增设了这个目标,必然要涉及到这一目标与此前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目标的冲突。因为,孙禄堂研修的技击制胜所针对的是在无限制生死格斗这个环境下如何制胜、立于不败之地,而非一般游戏性的技艺交流,而能吸引文化阶层主流参与的武艺必然是后者而非前者。由于这两种武艺的效能目标不同,其理也必然不同。所以,作为几十年来一直是以无限制生死格斗制胜作为效能目标研修武艺的孙禄堂对于后者必然是陌生的。
①《精武会五十年》第27页,陈公哲著,春风文艺出版社(沈阳)2001年4月出版。
②《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19】原文部分:
“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
考析部分:
孙禄堂在这里讲自己向张秀林和杨春甫“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张秀林、杨春甫的太极拳与此前孙禄堂研修的形意拳、八卦拳及各派武艺的效能目标不同,所以孙禄堂此前所研修的各派武艺之劲皆与张秀林、杨春甫二位的太极拳之劲不相符合。
张秀林、杨春甫的太极拳实际上是一种弱作用游戏,其效能目标是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条件下相互体味弱作用下的作用道理,所谓弱作用是指不是以生死格斗为目标的作用。由于张秀林、杨春甫的太极拳不是应对生死格斗之技,因此这与孙禄堂此前所研修的那些以生死格斗制胜为效能目标的武艺在效能目标上是完全不同的,自然二者之劲难以相互符合。但任何拳术都不会宣称自己这门拳术是不能应对生死格斗的。所以要捅破这层窗户纸是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其理才能完成的。
如多年后向恺然虽然看到了杨、吴等派太极拳在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上的战绩甚差,为此他绞尽脑汁找出各种所谓的“理由”来解释,就是不愿意承认杨、吴等太极拳从理法上就不适合应对实战——即从根子上就不适合应对强作用下的对抗性技击。①
虽然如此,由于此时孙禄堂武艺的内外功夫皆已经功入化境,所以仅用三四个月的功夫,就已经掌握了张秀林、杨春甫太极拳的“当然之理”。
论析部分:
一门武艺的效能目标是建构一门武艺的出发点即理法的根本。这个目标一旦不同,在武艺研修中就是方向性、根本性的不同,因为目标不同,那么相应的理法、劲意自然完全不同。所以当孙禄堂向张秀林、杨春甫询问他们太极拳之劲之初,“心中大相骇异”,说明这时孙禄堂没有立即认识到自己所修的武艺与张秀林、杨春甫的太极拳所修之艺在效能目标上是完全不同的。
①1930年3曰21日《新闻报》“练太极拳的经验(续)”,此外,根据当年史料记载,杨、吴两派太极拳家在后来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上同样也是一败涂地。
【20】原文部分:
“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讲他“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这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因为太极拳比孙禄堂以前练的那些拳更难、更高妙,所以尽管孙禄堂练习了三四年,仍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
然而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
根据陈微明记载,1915年他去总统府校尉处拜访孙禄堂,本意是想跟孙禄堂学太极拳,然而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形意拳学好,其他的不难。”①
由此可知,当年孙禄堂练习太极拳三四年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并非是太极拳比孙禄堂以前练的那些拳更难、更高妙,而是因为孙禄堂此前所习各派武艺皆是以无限制生死格斗制胜作为效能目标,这与张秀林、杨春甫的太极拳的效能目标是不同的,所以给孙禄堂探究其底确详细之理造成困惑。因为这时孙禄堂还没有深入研究过这种不是以生死格斗制胜为效能目标的拳术的理法。然而这层窗户纸一旦捅破,孙禄堂很快就掌握了太极拳的底确详细之理——即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②这在后面会谈到。
当然直到今天太极拳的一些簇拥们在诸多事实面前仍硬着头皮不愿意承认太极拳并不是能够应对生死格斗的技艺,他们对太极拳技击的幻想如同安徒生笔下的那件皇帝的新衣。尤其是杨、武、吴等派太极拳的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在他们各自门派内约定俗成的游艺规则下的游戏。③因此,当年张秀林、杨春甫等人大概率不会向孙禄堂表示他们的太极拳并不是一种实战技艺,而只是在某种约定俗成条件下的弱作用游戏。
关于孙禄堂研究太极拳的原因,孙剑云曾对笔者谈过:“当年先父研究了他们的太极拳后,感到他们那些太极拳并不适合于用(生死格斗,笔者注),但他们的太极拳容易入手,推手有意思,适合于普及。”④
论析部分:
关于当年孙禄堂为何要研究太极拳以及孙禄堂对太极拳的真实看法,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根据孙禄堂公开发表的所有的武术著述并结合当年陈微明、杨明漪等与孙禄堂有过直接交流者的记载以及其他史料呈现的史实进行综合性的辨析,以呈现其真实原因和真实看法。而不能也不应该断章取义的截取孙禄堂的某个只言片语去曲解孙禄堂的本意。对此问题更进一步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一章“何谓孙氏武学”。⑤
①1947年9月9日《小日报》“近代武术闻见录”,陈微明撰。
②《拳意述真》陈微明序,1924年3月武学印刷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如民国时期举行的具有全国性的五次技击擂台比赛中,以练习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为主的拳手从未获得过前10名以内的成绩。此外,在1955年台湾举行的中华国术大赛上,以练习查拳和孙氏太极拳为主的张英健与太极拳组冠军、杨氏太极拳家黄性贤比武,张英健在10秒之内TKO了黄性贤。直到今天也是如此,那些所谓的练习纯粹太极拳的拳手从未在实战格斗中有过任何突出表现。
④笔者在1995年到1996年期间曾协助孙剑云编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期间笔者曾多次向孙剑云询问过当年孙禄堂为何研究太极拳的相关问题。
⑤《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1】原文部分:
“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
考析部分:
这里明确记载孙禄堂初次遇见郝为真是民国元年,即1912年,而非有人所说的1914年。
关于孙禄堂与郝为真的初次见面的情境,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中有更为详实的记载:“郝先生,讳和,字为真,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受太极拳术于亦畲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动止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
由此知,孙禄堂与郝为真见面是经友人介绍认识的,而且见面后是互相爱慕、遂相投契。至于是哪位友人介绍孙禄堂与郝为真相识的,在当年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记载郝为真“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因此,有一种可能是杨健侯介绍他们相识的,具体情况待考。此外,有人杜撰,声称当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请郝为真至其府上教太极拳。这是拙劣的谎言。倘若当年真有此事,在《拳意述真》中孙禄堂是不会不记上一笔的,不可能在《拳意述真》中记载郝为真“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
由于郝为真在北京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杨健侯与郝为真不仅是同乡,而且两位还有亲谊关系,因此郝为真来北京拜访的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这时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正在北京筹备组建北京体育研究社,该社以传播太极拳为主,郝为真来京是否与此事有关,待考。笔者对此有一些资料,因事关他人,这里不展开。
论析部分:
郝为真从永年来北京,两地相距800余里,时郝为真已60余岁,在民国初年这个年纪属于老人了,郝为真若无具体要拜访的人或具体的目的,很难想象他来北京要干什么。但从郝为真与孙禄堂见面后不久就病倒在小旅馆里,无人关照,可以想见郝为真当时是很潦倒、落魄的。
【22】原文部分:
“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讲“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但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容易引发误读,为此,孙禄堂在公开出版的《拳意述真》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澄清。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更为详实的记载了他与郝为真结识的整个过程:“郝先生,讳和,字为真,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受太极拳术于亦畲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动止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未几,先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余遂为先生请医服药,朝夕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无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余曰:‘此事先生不必在心。俗云: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乎。’先生云:‘我实心感,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传与君,愿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请先生至家中,余朝夕受先生教授,数月得其大概。后先生返里,在本县教授门徒颇多。先生寿七十有余岁而终。其子月如能传先生之术,门徒中精先生之武术者亦不少矣。”
由此可知,实际情况是孙禄堂与郝为真初次见面后,孙禄堂并没有提出要学郝为真的太极拳,更不是为了要学郝为真的太极拳,把郝为真接到家中,请郝为真讲习太极拳。而是在与郝为真初次见面后不久,听说郝为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因无人照料,孙禄堂出于相互投契的武林同道的义气,将郝为真接到家中为其请医服药,朝夕服侍。因此当郝为真病愈后,自己感到无以为报,于是主动提出要将自己研修太极拳的心得理法相告。对于此时正在研究太极拳底确详细之理的孙禄堂自然表示“求之不得”。于是仅用了三四个月功夫,孙禄堂对此技之劲已知其所以然之理,即所谓底确详细之理。
那么,孙禄堂为什么此前研究太极拳三四年也没有提炼出太极拳的底确详细之理,而这次与郝为真交流仅三四个月即知其所以然之理呢?
其一,郝为真是为了报答孙禄堂的搭救之恩,主动提出要把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理法相告,故在交流中使孙禄堂能够很快就了解到郝为真的太极拳并非是以无限制生死格斗制胜为效能目标的拳术,而是一种研求在弱作用条件下的作用道理的方法。因明确了其太极拳的效能目标,故孙禄堂很快就掌握了其所以然之理。
其二,1912年时,孙禄堂已经注意研究太极拳底确详细之理数年了,其自身心得不比多年前他与张秀林、杨春甫交流时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根据当年史料记载,当时孙禄堂的武功远在郝为真之上。如《拳意述真》陈微明序记载:“先生(孙禄堂,下同,笔者注)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真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又据《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先生大事记”记载:“同年秋,经友介绍,先生(即孙禄堂,下同,笔者注)与太极拳家郝为真相识。初,相叙投契,继而先生请问太极拳之意,遂作切磋,郝为真自叹弗如,遂作罢。”
那么,郝为真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是什么?
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没有阐明。故不妄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虽然郝为真没有太极拳著述传下,但根据郝为真的再传弟子吴文翰撰写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①中对郝为真所传的武派太极拳理法的介绍可知,孙禄堂太极拳的理法与郝为真所传的武派太极拳的理法在根本处就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在原理上更是完全相悖的。
论析部分:
孙禄堂正式出版其《八卦拳学》时没有用这篇“草稿”作为自序,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孙禄堂的这篇“草稿”只是着重强调了不同门派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而对他与张秀林、杨春甫、郝为真等交往的实际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等则交代的过于简单,没有将这个过程的背景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交代清晰,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这从孙禄堂后来在《拳意述真》中记载的他与郝为真交往过程的详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①《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23】原文部分: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讲“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那么,这三年孙禄堂昼夜习练的是什么呢?
根据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述:“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即这三年孙禄堂昼夜习练的目的是如何寻求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合一之理,即通过在三拳研修中寻求三拳统一的根本性原理。换言之,孙禄堂在这三年研修中所作的工作是去伪存真,革故鼎新,于是终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那么,这是在什么时候达到“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的呢?
自1912年此后的3年即1915年。在1915年时,孙禄堂“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孙禄堂将形意拳和八卦拳两拳之劲完全合为一体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而孙禄堂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合为一体仅用了3年时间,这如何解释呢?
1915年,陈微明拜访孙禄堂,陈微明的本意是想学太极拳,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其他的不难。”又云:“先打明劲十年,次打暗劲十年,再打化劲十年,三十年可以成功。”①
通过孙禄堂对陈微明的这个讲授,表明孙禄堂的形意拳是其太极拳的根本,将形意拳与八卦拳融合一体后,再融合太极拳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里孙禄堂讲:“练三十年形意拳可以成功”,这个成功绝非仅仅是指练形意拳成功,因为陈微明提出想学的是太极拳,因此,孙禄堂这里所说的成功,指的是此时学习任何技艺包括太极拳其实就是如何化入形意拳的原理,使之合为一体之事。即功臻形意拳化劲后,融合其他武艺为一体的效能基础就完备了。由于此时孙禄堂形意拳功夫已然大成,故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由此说明,孙禄堂建构的太极拳是以其形意拳为基础拓展出来的拳术。
那么具体是如何拓展的呢?
孙禄堂从杨、武两家那种弱对抗揉手游戏中提炼出虚中这一体用理法,而孙禄堂之所以能够从杨、武两家太极拳中提炼出虚中这一理法,是因这一理法的原理源自孙禄堂形意拳的“形意虚无含一气”之理,进而孙禄堂将具有无限制格斗制胜的效能结构——既其形意拳、八卦拳的效能结构融入到虚中这一的理法架构中,孙禄堂由此建立了孙氏太极拳。
所谓虚中的理法架构就是空而不空的理法架构,由孙禄堂的无极式和三体式立基。
孙禄堂用了三年时间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合为一体,虽说是水到渠成,但要完成这一步就必须去建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统一的原理和统一的技能基础,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必须对此前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故鼎新式的再造。这就是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讲的:
“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孙氏太极拳就是孙禄堂“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中的一体又分为三派形式之一的孙禄堂的太极拳。
孙禄堂的太极拳是以形意虚无含一气为本体贯串其体用始终,以孙氏形意拳三体式为劲势的基础。因此孙禄堂创立的太极拳的根本理法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
综上,孙氏太极拳的本体是孙禄堂的三家合一之体,这个三家合一之体的理法主体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这个三家合一之体的原理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
论析部分:
孙禄堂对杨、武两派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进行了革故鼎新,那么,孙禄堂通过“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这个过程中提炼出的孙禄堂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是什么呢?
就是至中和、至虚灵的虚中,②其身势、身劲宛如“平地立竿如立虚空之地”的状态。③其理法是通过形意拳“形意虚无含一气”的无极式开启由后天返先天,孙禄堂将此起点之意蕴含着形意拳、八卦拳体用之势贯串其拳架始终,由此形成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拳架是以孙氏三体式为其劲势的基础,融入孙氏形意拳内外合一的感应之能与孙氏八卦拳的变化无端之势。因此孙氏太极拳的根本理法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而非杨健侯、郝为真等人的太极拳。
①1947年9月9日《小日报》“近代武术闻见录”陈微明撰。
②《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4】原文部分:
“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指出他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为一体的逻辑是使他重构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符合天地人三元之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天地人三元之理这一语境源自易经中的三才,但在孙禄堂武学中其蕴意已经有了新的内容。
在孙禄堂武学中,所谓天之道为生生不已的宇宙变化规律,所谓地之道为诚中形外的内外合一之性,所谓人之道为感通天地之道的虚灵本体。
孙禄堂武学所建构将天、地、人三元合为一体之理,就是以其武学之体用通过感通并利用天地之道以发挥自我本来之性体(虚灵之本体)之理。
孙禄堂对自己所建构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三元之理阐释道:“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①
关于对孙禄堂武学三拳合一理法的进一步阐述,详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第二篇。②
论析部分:
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并非仅仅是着眼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合一,而是孙禄堂在研究了十几个武术门派、百数十种武艺(一说数百种)的基础上,对技击进行了武与道合、立于不败之地的整体性建构,孙禄堂再造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是他创建的这个武学生态的三大基础。
①《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②《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5】原文部分:
“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
考析部分:
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在原理上虽是同一的,但三拳的练法各有侧重。
形意以经之,意指形意拳练习的重点是形意一体、内外合一、诚中形外的至大至刚的“直中”之理及其效能。
八卦以纬之,意指八卦拳的练习重点是极变化之能事,将内外合一的至大至刚之劲势变化无端,练就身形变化如意、冲空飞腾而此劲势不变的“变中”之理及其效能。
太极以和之,意指太极拳的练习重点是“至虚灵、至中和”,①练就将形意拳的内外合一之劲意与八卦拳变化无端、冲空飞腾之劲势蕴含在“空而不空”的“虚中”之理及其效能中。
论析部分:
孙禄堂通过他的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建构的武与道合的武学生态,揭示了构成武与道合这一武学生态的以下三个逻辑:
发生逻辑——开启并完备内劲——极还虚之道——即拓展生理学之内稳态——系统学之自主自动反馈调节机制——技击之感而遂通之能。
建构逻辑——源自形意拳的诚中形外的格物之功,由意自形生以得其性——所谓立象以尽其意,进行自主建构。
孙禄堂揭示道:“意者诚中之心,形者形外之象,即大学诚意之功也。其拳之发,意动而形随之,非徒求形似而已。夫意之为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其拳亦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其五纲,在易数为一二三四五,在物理为金木水火土,在性理为仁义礼智信,练之者可以尽己之性,而尽人合天。其十二目,则练之者,并可以尽物之性,由诚中形外,以至尽己尽物。知彼知己,则千门万户,各种拳术,均可不外此理而求之。”①
孙禄堂又揭示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②
效能逻辑——孙禄堂武学建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互为中枢的作用效能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将此称为:八卦拳属天——变中(万法归一)、形意拳属地——直中(诚一)、太极拳属人——空中又称虚中(抱元守一),孙禄堂武学建立了这三者之间如何协同作用达到高度统一的逻辑关系。
对于孙禄堂建构的这一逻辑关系浅而言之:
八卦拳属天,体用极尽变化之能。因此就变化而言,八卦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通过其变化无端之功(变化的无限性)得以发挥形意协同作用之效。因此,从变化自如的层面,八卦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形意拳属地,培育格物致知之道,极尽至大至刚、内外合一、形意协同作用之能。因此就形与意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言,形意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以及随感而变(无限的变化空间)的八卦拳效能发挥出最终制胜的作用功效(形意一体)。因此从协同作用的层面,形意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八卦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太极拳属人,培育虚空念化的感应之理,极尽虚灵感应中自主适应之能。因此就虚灵感应而言,太极拳为最,亦为此道基础。其使技击时因何如此变化、因何如此作用都有依据(适应的选择性),贯穿变化与作用的全过程。因此从虚灵感应的层面,太极拳连通了八卦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孙禄堂建构的三拳使变化的无限性、协同的整体性与适应的自主性之间既是一种互为动力的协同关系,又是一种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从技击实践中发现了上述这一相互协同且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以此鼎革、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提纯三拳各自特性,在理法上使三拳各自充分发挥各自的中枢与动力作用,相辅相成,同时又一理贯通,融通为一,这种协同作用的机制使得致胜效能不断自主升华,使三者构成与道同符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学生态。
至此,在技击时的一动一静的举手投足之间,已无形意、八卦、太极之分,三拳合为一体,一即是万,万即是一。
此外,孙禄堂武学还具有开启了两类体用维度自主升级的效能:
作用维度——作用范围与作用效能的维度升级。
认知维度——开启新的认知图示与认知规律的维度升级。
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③
①1929年元旦《江苏旬刊》“江苏全省国术运动趋势”,孙禄堂撰。
②《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
【26】原文部分:
“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借用《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一句来注解孙禄堂前面阐释其武学的“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之意。
对此如何理解呢?
笔者认为,需要依据孙禄堂在其所有著述中对其武学之义的阐释,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孙禄堂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用在注释其武学体用理法上,这实际上已经拓展了《论语》中这句话的原有蕴意。
其二,孙禄堂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来注释其“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之意,由此为我们揭示了体用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时要注意的要点。
那么,孙禄堂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用在注释其武学体用的理法上,拓展了《论语》中这句话的什么蕴意呢?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出自《论语•泰伯》篇,论述的是人格的建立。但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其武学体用理法时,就不能狭隘的把“兴于诗”理解为建立人格是从《诗经》开始,而是意指——《诗经》中之诗是出自自我的真性情,由自我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感而生,故源自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这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形意太极学”中讲:“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此中的心意,是指形意拳体用之源出自真意,而真意源自心意诚于中——“诚一”,①“一”为何?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
故所谓“兴于诗”在孙禄堂武学中其蕴意是诚中形外之“诚一”,此孙禄堂形意拳之理。
同样,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比喻体用其武学理法时,也不能把“立于礼”狭隘的理解为建立人格要遵循《礼记》或周礼来建立,而是由 “礼”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所谓“万物之理”,②因此,人格建立要在出自真我的基础上遵循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来建立。
故在体用孙禄堂武学时所谓“立于礼”是指,若在体用武艺时能充分发挥自我本来之性体这个真意,就需要遵循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来建立相应的能力。
因此,体用孙禄堂武学不仅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真我、不断开启自我本来之性体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通过利用客观规律来践行和实现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
所以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其武学理法体用时,这里“成于乐”就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建立人格最终是通过雅乐来完成的,而是指实现真我——践行自我本来之性体——建立一个属于真我的人格是一个由真我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过程,需要将真我的自由意志与万物之理融合一体,故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讲:“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而这个根本法则就是“极还虚之道”③。同时在这里孙禄堂武学也为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入了新的蕴意。
论析部分:
那么具体如何理解“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间的关系呢?
“经之”,在传统语境中可以引申为不易的准则,这个不易的准则,在孙禄堂武学体用中就是“诚一”,④由此又可引申出意动形至、形意协同、内外合一的“直中”之意⑤。故曰:“形意以经之”。因此,“形意以经之”与“兴于诗”之意相呼应。
“纬之”,在传统语境中本意是横线、横向,由此可以引申出变化之意,孙禄堂的八卦拳其理论框架源自易经,有变易、不易、简易三者,体现在拳术中,孙禄堂指出就是“万法归一”,⑥同样这个“一”既是真意,亦即本来之性体,亦是体用拳术时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基本法则,故曰:“八卦以纬之”,即“纬”中据于“礼”。因此,“八卦以纬之”与“立于礼”之意相呼应。
“和之”,在传统语境中可以引申出融合、和谐之意,在拳术中有“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之意, ⑦所谓“和之中智勇备焉”。⑧那么,在孙氏武学中这个智勇由何来建立呢?即有形意拳之“诚一”与八卦拳之“万法归一”来建立。因此在孙禄堂武学中所谓“和之”就是将拳中内外合一之“诚一”与变幻无端之“万法归一”融合在“空而不空”的“抱元守一”的虚中之意中。⑨故曰:“太极以和之”。因此“太极以和之”可与“成于乐”之意相呼应。
那么,什么才是“空而不空”呢?以及在拳中如何才能做到“空而不空”呢?
所谓“空而不空”是指“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⑩那个真意。
那么拳中如何才能做到“空而不空”呢?
由孙禄堂的无极式开启中和之气,此气亦称内劲、太极、先天真一之气等,以“极还虚之道”为总法则由无极式、三体式逐步拓展到孙禄堂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体用中。
“极还虚之道”是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的不二法门即最高法则。
有关“极还虚之道”的进一步介绍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三篇。⑪
①《拳意述真》自序“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拳意述真》孙禄堂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②《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拳意述真》自序“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孙禄堂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④同①。
⑤《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中记载孙禄堂言:“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1917年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⑥同①。
⑦《形意拳学》“第六章 五拳合一进退连环拳”,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⑧《孙禄堂国粹精义谭》孙禄堂撰,1928年7月25日。
⑨同①。
⑩《拳意述真》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⑪《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7】原文部分: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以钢球、铁球比喻“形意地也”之性质,以绒球、铁丝盘球比喻“八卦天也”之性质,以皮球比喻“太极人也”之性质,孙禄堂这个比喻是极为精到的,揭示了孙禄堂武学三元性质在三个方面的要义,同时也为以易经这一实践理性框架注入了新的蕴意。这三个方面的要义是:
其一,无论是孙禄堂的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皆具有“球”的性质。那么,这里“球”的性质指的是什么?
其二,孙禄堂指出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元分别具有钢球与铁球、绒球与铁丝盘球、皮球这三种不同的性质。那么,这种不同在体用中是如何体现的?
其三,孙禄堂将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所谓天、地、人三元之性质是如何合为一体的?
阐述上述三者要义占用篇幅颇多,相关论述可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①以及“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②对此本文不赘述。
论析部分:
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提炼出各自的性质后,就进入到如何使这三者合一的境地。孙禄堂为了融合上述三元的性质,深入到通过不断拓展身心的自主结构,以不断提升本来之性体的发挥的层面。孙禄堂在这个层面上建构了形意协同、动静合一、有无一体三大效能维度的自主升级的武学生态。对此进一步阐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以及“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
①《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②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
【28】原文部分:
“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指出,他之所以能将天地人三元——即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为一体,就是将此三元体用之根本都建立在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这个功能态上。
那么孙禄堂所讲的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是一种怎样的功能态呢?
孙禄堂根据自身体用之经验揭示了这一功能态的性状:
“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①
“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②
“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③
“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④
根据当年史料记载,孙禄堂的武与道合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对应与于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具有超越时辈认知的卓绝的技击效能。对此在孙禄堂生前就多有相关报道和记载。⑤
那么孙禄堂揭示的这种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功能态是通过什么产生和建立的?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中指出:
“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先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孙禄堂进而揭示道:“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⑥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孙禄堂建构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以“极还虚之道”开启、建立并不断完备这一功能态。
论析部分:
前面讲了,融合各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乃至鼎革各派理法与效能的过程。孙禄堂建立的武学将天、地、人三元融为一体,将直中、变中、空中合为一势,实际上就不仅要将各派武术的理法融入武与道合的理法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入到将宇宙的生命本体与人的本来之性体和技击中的内劲之体在原理上合为一体,贯通为一。对此,详见孙禄堂《形意拳学》,尤其是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及孙禄堂《八卦拳学》第二十三章“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综上可知,孙禄堂通过其武学的体用理法及其效能揭示了他创建的武与道合的这一武学生态具有向着全知全能之完人造就人格的体用特征。
当年孙禄堂之所以感慨:“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 ⑦实因时辈对武学体用的效能以及认知的程度远远达不到孙禄堂这样的高度,因此,时辈无法理解孙禄堂建构的武学之理以及孙禄堂所展示的其武学的效能,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就认为孙禄堂展示的武功造诣“此则中西学理所不能明。” ⑧而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则一方面不得不认同“他(指孙禄堂,下同,笔者注)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的人势所难能了。”另一方面又质疑孙禄堂是:“利用变化无穷的周易,去愚弄后学,以实际获得的工夫而演成奇蹟。” ⑨这些现象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当年孙禄堂的武学以及他个人的武功造诣是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知的。诚如清史馆纂修之一陈微明所记载的——孙禄堂“道德极高,与人较艺未尝负,而不自矜。喜虚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诣之精微,虽同门有不知者。”⑩
同门尚且不能知其理,习其他门派者更难以知其意了。
因此,孙禄堂武学长期以来不被武术界理解的原因之一正是其理、法、功、技全面的超前性。对此更一进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及“孙禄堂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⑪
①《形意拳学》第十三章,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②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八卦拳学》第23章,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④《拳意述真》“第三章形意拳第三节化劲”,孙禄堂编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⑤《近今北方健者传》、《新报》、《北平日报》皆有相关报道,更进一步的的史料可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⑥《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编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⑦《八卦拳学》陈微明序,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⑧《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⑨《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盖棺论定”,1934年12月山东省国术馆出版。
⑩《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1934年8月国术统一月刊社出版。
⑪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孙禄堂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
【29】原文部分:
“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
考析部分:
孙禄堂对其武与道合的建构是着眼于对中国武术形上形下的整体性提升,因此,孙禄堂是近代以来最早提出并以自己的武学实践倡导打破门户之见的人。
1928年4月孙禄堂应国民政府国术研究馆之聘去南京担任该馆主任兼武当门门长时,就对当时国术研究馆内设立武当、少林两门公开提出异议。
孙禄堂说:“鄙人幼年时见练形意、八卦、太极拳者,三派互相讥讽,然而考其本源形名,相别其理,则一也。①所以,鄙人练之,以形意拳谓之经,以八卦拳谓之纬,太极拳以和之。八卦拳天也,形意拳地也,太极拳人也,是谓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亦无所谓形意、八卦、太极也,动静自如,无往而不得其道,亦无入而不自得焉。鄙人心想三家既能合为一体,今来南方,与诸同志互相研究,化除意见,不分门派,不分内家外家。内外家全是自己分的,不是少林是内家,武当是外家,练外家手足动作和顺,亦就是内家。练内家,若手足动作乖谬不和,亦不成为内家。所以现在京内设立国术研究馆,提倡国术,互相研究,将道理扩充普及全国,遇有战事,忘其身,忘其家,此是义理之勇,道心用事,不是血气之用也。若全国如是,何能受外人欺辱,是吾国家之幸福也。所以各位同志,对于国术格外要注意的。”(1928年7月25日)
论析部分:
孙禄堂于1928年7月1日至1931年10月16日在江苏省国术馆教学期间,他始终没有把培养自己的嫡系传人作为教学目的,而是以江苏省国术馆的办学方针来制定教学内容。孙禄堂之所以如此,正式源自他对武学正轨的认知——无论练什么门派的拳只要做到手足动作和顺即是内家,所谓内家即武与道合之正轨。
然而武与道合也是有层次的,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列出了三步功夫,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详分则不只划分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有人分为9层,也有分为13层,更有人分为28层。有人认为近代以来在武术领域唯有孙禄堂的武功造诣独臻第28层。
笔者所能体验者是未进入炼精化气前的层次,这个层次的特点是通过练拳精气充盈,阳气充足。这是很多习拳者都能进入的层次。常有人通过微信告知笔者他们练拳时出现的一些现象,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层次上,可谓不乏其人。进入这个层次,产生相应的效果是容易的,只要把心放下,或站无极式,或站三体式,或行拳,若能做到手足动作和顺,练上一段时间就能产生相应的效果。至于练拳多长时间才能产生这种效果,每个人不同,有的人练拳月余即能产生这种效果,有人则需要数年。其实即使不练拳,进行其他体育运动只要手足动作和顺也能进入这种状态,产生相应的结果,如马拉松、拳击、橄榄球、篮球、足球等职业运动员几乎都能进入这个状态,产生相应的结果。
那么手足动作和顺最初的标准是什么?
就是进入以形调息。不仅在均匀舒缓的运动中能够做到以形调息,而且在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对抗中亦能做到以形调息。这是在没有进入到炼精化气前手足动作和顺的标准。如当年曹晏海、胡凤山、马承智等人仅仅经过孙禄堂先生的短期指导,即在他们原来所习功夫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就能使他们达到这种手足动作和顺的水平。
若要突破这个层次进入到开启炼精化气、体用炼精化气这个层次,就需要通过孙氏形意拳建构基础,重立鼎炉,从无极式、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拳将炼精化气这一进境不断深入,格致万物之理,融汇百家,经过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进入武与道合。所以孙禄堂指出:形意拳是统一国术之本。
①此为孙禄堂自谦之说,这里揭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一理,并非是“考其本源形名,相别其理,”得出的结果,而是孙禄堂以自己三十年之功对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骨架的各派武术革故鼎新的结果。陈微明在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当时孙禄堂对他讲的一段话:“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
【30】原文部分:
“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
考析部分:
所谓“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故形意拳有格物之功。格物并非只格鸟兽之性,而是格致万物之理。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当年孙禄堂研究太极拳在技击维度就属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的典型之例。
陈微明记载孙禄堂:“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 ①
此外,向恺然记载:“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近代侠义英雄传》1924年出版)②
又如,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记载道:“这人(指孙禄堂,笔者注)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所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小八侠之领袖、斌字辈之魁首。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当代武侠奇人传》1932年振民书局出版)③
上述史料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孙禄堂好学不倦、格致万物之理、融合百家的武学实践。
论析部分:
通过格致万物之理、融合百家之艺为一体与道相合,使体用效能自主升级立于不败之地,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这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虽然早在100多年前,孙禄堂就建构了这样一个武学生态,但由于多种原因,孙禄堂的武学思想及其所建构的武学生态,在近几十年劣币驱逐良币的大潮下,如今已经濒临崩解。④而长期以来武术界所流行的是一些十分俗陋的论调,诸如什么“纯粹太极拳”、什么“高层次复古”等,他们依仗着他们制造出来的各种谎言的加持以及入手门槛低的特点,以劣币驱逐良币,将他们这种完全脱离武学发展逻辑的谬论广为传播、风行一时。
历史上那些宣扬“纯粹太极拳”者,以杨氏太极拳最为突出,他们既反对太极拳应该融合百家,于是把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诬蔑为不属于拳术的太极操,同时又把杨露禅三下陈家沟苦修18年的陈氏太极拳认为是炮捶,不是纯粹的太极拳。然而事实是,那些被标榜为“纯粹太极拳”的杨氏太极拳的历代著名传人们,如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人无论在技击上,还是在养生上,或是在修身上皆无突出的表现。⑤
武术是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的,这个逻辑的表征是理。这个理需要在体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自我批判来呈现。孙禄堂的这篇文章堪称是这方面的一个经典。
①《国术声》第三卷第四期,上海市国术馆1935年6月出版。
②《近代侠义英雄传》向恺然撰,世界书局1924年出版。
③(《当代武侠奇人传》姜容樵著,1932年(上海)振民书局出版。
④《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附录:附件1中国武学五百年来发展概略”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⑤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研究中国武术史为什么要以当年史料记载为基础——从杨露禅之讹到杨澄甫之谬”一文。
【31】原文部分: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记载其师程庭华亦不知八卦拳(俗称八卦掌,下同,笔者注)的源流以及创自何人。这个记载非常重要。程庭华是董海川弟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传人之一,尝代师传艺,如同辈中的刘凤春、张兆东等人的八卦拳皆实学于程庭华,程庭华亦不知此八卦拳创自何人,当代人怎么能仅凭着所谓的田野调查就下结论确定董海川是八卦拳的创始人呢?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史料,尚不能下这个结论。
自唐豪以来,武术史研究进入一种误区,一方面认为把达摩作为少林拳祖师以及把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缺少实证依据,另一方面却又在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的情况下,迫不及待的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寻找并选定了祖师爷。反映出近百年来武术界在武术史研究上缺失基本的专业素养与逻辑常识。
论析部分:
任何历史研究,都要遵循去讹化这个基本原则,因此,对于任何一项历史问题的研究都是不能轻易的划句号的,必须要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并且经得住逻辑辨析的考证,才能得出确定性的结论。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历史研究只能得出一个过程性、暂时性的认识,而不能下定论。对于八卦拳的创始人、太极拳的创始人是谁,按照目前掌握的确凿的并且经得住去讹化辨析的史料,尚无法得出确定性结论。因此将董海川定为八卦拳的创始人以及将陈奏庭定为太极拳的创始人都是不妥的。
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拳种,并不存在或至少难以确定存在一个确定的创始人。大多数拳种都是在实践中、在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很难确定谁是这个拳种的创始人,能够确定的最多就是谁对目前这个拳种的影响最大。这就如同一条河流是由许多支流汇集而成,很难确定哪条支流是这条河流唯一的或最先的那个源头。
所以,草率的确定谁是某个拳种的创始人只能带来新的矛盾与纷争,并且阻碍了研究的深入。研究历史要坚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在去讹化的基础上确定事实。
【32】原文部分:
“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
考析部分:
这里“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这位云者,接上句应该是程庭华。但这种所云,值得怀疑。因为把一门武艺归于释道两门,如通背拳把祖师归在陈抟名下,这些说法多不可考。根据确凿的史料,当代所能确定者是自董海川之后 八卦拳才出现于世。在董海川之前是否有八卦拳传世,不可考。目前见到的那些自称其八卦拳的源流早于董海川者,皆无法出示可靠的史料证据。此外,孙禄堂这里记载的一条信息很重要——即“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董海川数月既得八卦拳之精奥,说明董海川在得此异人传授其八卦拳之前,在武功方面已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但这只是当时关于八卦拳源流的说法之一。在孙禄堂之后,也出现过不同的说法,认为董海川原本武艺高超,尤精罗汉拳,以后悟得卦理后,董海川创编了八卦拳。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八卦拳的源流,根据确凿的史料,目前只能追溯到董海川。至于董海川之前是否有八卦拳,因缺少确凿的史料证据,目前无法下定论。悬而待定是历史研究中必须接受的结果。
论析部分:
武术史的研究不能仅凭田野调查下结论,因为武术传说尤其是有关武术人物的传说历来就是一个充斥着大量虚假讹传的重灾区,因此武术史研究要坚持去讹化这个原则,宁缺勿滥,宁可没有最终结论,也不要轻易的妄下结论。否则,中国武术史将成为一部任由后人编造的秽史,最终结果必将导致中国武术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形成你编你的,他编他的这种现象。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部中国武术的信史。对于中国武术文化而言这是十分可悲的。
【33】原文部分:
“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
考析部分:
由孙禄堂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八卦拳的传授“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这是导致孙禄堂撰写这部《八卦拳学》的直接原因。
此外,就是不仅是八卦拳,当时一些拳法、剑法、枪法等所谓古谱抄本多是附会之说。这同样是今天研究武术者应该特别警惕的现象。
自1979年开始,中国武术界进行了长达7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但是搜集的资料中有史料价值的不多,那些打着古谱名义的诸多抄本大多是近人甚至是当代人伪造的赝品。这是武术史研究的难点之一。但是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属于正常现象,并以《史记》为例,因为《史记》中也有大量的传说故事,很多也是不可考的。然而笔者认为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任何一类学术研究都需要不断进步,历史研究也是如此,今人不能停留在两千年前的研究方法和认知水平上止步不前,而是必须要根据这个时代的认知逻辑建构属于这个时代的研究方法。在当代,武术史研究去讹化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否则中国武术的发展就不可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孙禄堂在那个习武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的时代,公开自己多年的习武心得,并倡导习武者“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其境界是高越于时辈的。当时在八卦拳上与孙禄堂来往密切者,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同辈中有张玉魁、周祥、李文彪、程海庭和马贵等。
论析部分:
1917年4月,孙禄堂撰写的这部《八卦拳学》公开出版,纵览迄今为止中国各个时期的武学著作,孙禄堂的《八卦拳学》是一部划时代的至今仍屹立在武学领域巅峰的作品。但是100年多来能真正看懂此书者罕有,即使仅仅能领会其中大概之意者亦不多见,而误读者却不乏其人。时至今日能够略知此书大意者几无。
为何如此呢?
因为该书不仅是以《易经》为框架建立其理论基础,同时又借用丹经之理引入技击体用建构其理法,即以孙禄堂的技击体用实践为依据进行建构。所以,如果在这三个方面:《易经》、《丹经》及其内修实践、技击实践这三个方面的造诣不逮,则难以理解孙禄堂的《八卦拳学》,读一百遍也如看天书。
《易经》所揭示的是古人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所建立的事物之间关系实体的实践逻辑框架,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建构又在建构中实践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建构性逻辑体系。而绝非是一种固化的教条。对此,孙禄堂有极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在《八卦拳学》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那么什么是关系实体呢?
浅言之,就是在不同对象之间呈现出的逻辑关系是客观实在。所以不仅《易经》中的八卦、64卦是一种关系实在,而且所谓阴阳、五行同样是一种关系实在。
针对不同的实践场域,这种关系实在的客观性需要不同场域的实践者去不断发现并由此建立各自的逻辑关系。而在技击领域,这项工作是由孙禄堂开创的。孙禄堂通过其《八卦拳学》建立了技击领域关系实在的逻辑体系。孙禄堂的这项工作对中国武学的进步与发展意义极为重大,可惜在孙禄堂之后,没有人有能力继承他的这项工作。所以,在孙禄堂之后中国武学开始从巅峰上滑落,对技击技理的认知与实践日渐等而下之。
今人更是由于不懂孙禄堂的《八卦拳学》,以及出于各自的私利,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去研究孙禄堂的《八卦拳学》,而且不断的去诋毁孙禄堂及其武学体系,在网络上这种诋毁更是变本加厉,无所不用其极。
【34】原文部分:
“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
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
考析部分:
孙禄堂讲:“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由此知,孙禄堂的《八卦拳学》是历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开此先河。在孙禄堂的《八卦拳学》出版10多年后,其他拳师撰写的有关八卦拳的著述才陆续出版。
孙禄堂这里讲:“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说明孙禄堂的八卦拳得到过李存义的指导,但孙禄堂并非是李存义的弟子,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中写道:“余与张玉魁、韩英奇、冯俊义、阚龄峰、周祥、李汉章、李文彪、秦成等,则皆亲灸程先生之门者。”
论析部分:
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不仅是对八卦拳,而是对中国武学的整体建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就是在该书中孙禄堂通过揭示武学修为在人体中存在着内外八卦系统,将“易理”植入于武学体系中。由此为武学的体用研修建构了理论基础,因此使得武学的研修在认知上有了一个参照的把手和能动之源,同时通过武学实践,反过来又对易理本身具有修正与扬弃的作用。易理与武学技击实践的关系是一种在相互作用下的建构性关系,二者在这个过程中协变一体,由此建构了自己、丰富了自己。于是武与道合就不仅是一种意愿,而是成为一个有理可循、有法可依的体用(实践理性)体系。
所以说孙禄堂《八卦拳学》的理法成就不仅对八卦拳,对整个中国武学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技击修为中在人体中存在内外两个系统已被现代生理学所证明,内外两个系统合理的交互作用,能够提高人体内稳态的水平,而内稳态是人体生命机制的重要表征。在《八卦拳学》中孙禄堂将这一机制称为内劲,拳学的作用就是将此机制拓展到技击体用的层面。如此才能形成感而遂通的技击效果,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技击效能。因此原中国武协主席郑怀贤认为,孙氏八卦拳在练就感而遂通这一灵机上最优。修为灵机使技击上升到一个新的境域。
很遗憾,当代的某些八卦拳(他们称八卦掌)练习者,不是去潜心研究这部经典,而是以他们浅陋的认识和道听途说的谎言、讹传为据,诋毁、中伤孙禄堂的武功及这部武学经典,他们另行其事的著书立说,不仅未逮八卦拳真义,而且笑话迭出,如刘敬儒在其主编的《八卦掌》一书中以颇为嘲讽的口吻写道:
“《周易·说卦》中的乾卦是马,坤卦为牛,震卦为龙,巽卦为鸡,坎卦为豕,离卦为雉,艮卦为狗,兑卦为羊是有其道理的,既然孙先生‘易之义蕴,一一行之于拳术,’则应遵循《周易·说卦》之形,把八掌定为马、牛、龙、鸡、豕、雉、狗、羊才对,不知是否因为卦中的牛太笨,羊又太温顺任人宰割,马不如狮子威猛,豕和狗又不太光彩,于是把马改为狮,把牛改为麟,把豕改为蛇,把狗改为熊,羊改为猴,才显得又神气,又多能又威猛呢?……”
由这段话确实暴露出刘敬儒对《周易》认识的无知。
那么,在《周易》中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个卦象的义蕴究竟是什么呢?
乾卦乃刚健的象征,坤卦乃和顺的象征,震卦乃变动的象征,巽卦乃为增入的象征,属木有生长之义,坎为水的象征,有从于下,而无不自得之义,离为明亮的象征,艮为山的象征,有抑止,止于背之义,兑为悦的象征,有愉快主动之义。但作为刚健、和顺、变动、增入、生长、从下而自得、明亮艳丽、抑止于背、愉悦主动等义蕴并非只有马、牛、龙、鸡、豕、雉、狗、羊这八种动物的某些性质才可以形容,《周易·说卦》之所以用马、牛、龙、鸡、豕、雉、狗、羊这八种动物是因为这些是农业社会中农家常见之物(龙本身就有雷电变动之义),人们容易通过对这八种动物之性的类比中对八种卦象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有所领悟。实际上这八种动物及其所对应的卦象,呈现的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实在,而非物体实在。换言之,对于不同的实践场域,同一卦象的类比对应物是要根据相应的场域而改变。因此,在技击功能中体现为刚健、和顺、变动、增入、生长、从下而自得、明亮艳丽、抑止于背、愉悦主动这八大性质的卦象就需要通过其他更适合技击特性的动物进行类比,通过象形取意,得其性质,以尽拳中技击之能的关系实在。于是孙禄堂将其形意拳中形意互寓、意自形生的技理引入到八卦拳的体系中,使之八卦所对应的八形更切合技击中的刚健、和顺、变动、增入、生长、从下自得、明亮艳丽、抑止于背、愉悦主动等之间的关系实在,其拳意雄浑、巧变、灵捷、迅疾,以尽八卦技击之性。而刘敬儒那种认为乾卦只能对应于马的说法,是因为他不懂《周易》提供的是一种关系实在的逻辑框架,而非实物本身,同时也说明刘敬儒不理解《周易》卦象中象形取义的关系实在的意蕴,因此产生认识上的谬误。
我多次提醒,如果不去认真深入地研究孙禄堂武学这一武学领域的至高成就,当代武学研究与发展只能在低层次的深谷中徘徊,不可能走出迷途,更不可能步入造极之轨。
【35】原文部分:
“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在该文的最后部分回到了作为该文前提的主旨上——既“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然而孙禄堂这里的一理、一气不是一个固化之理、固化之意,而是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蕴意:
其一,一理与一气的不易之道与变易之道并立。动力之源的不易既真我,动力作用的变易,统一在实践真我过程中真我的圆成。
其二,相合不等于相加,相合意味着质变。换言之,兼修不等于融合,融合意味着鼎革。
其三,融合要有其根本,不具根本的兼收并蓄,其结果只有混杂,而没有融合。
孙禄堂最后又指出:“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既孙禄堂所构建的这一武学生态是以其形意拳的明善复初这一原理及其理法为本,不断拓展而成。
论析结语:
孙禄堂在致柔拳社6周年庆典活动中讲自己20多岁时就与杨健侯一同研究过太极拳。但事实表明,孙禄堂在研究了一阵后,孙禄堂没有继续与杨健侯研究太极拳。孙禄堂在研究了十几个门派的武艺之后,最终将各派武艺融入在自己的形意拳与八卦拳合一的理法上。孙禄堂是通过引入形意拳的意随形生、意动形随、形意互寓的理法构建八卦拳的十形掌,将一部易理体用无遗,使形意与八卦合一。这是因为当时孙禄堂关注的重点是武术的实战效能。直到1901年,也就是孙禄堂在放弃了与杨健侯共同研究太极拳的十多年后,孙禄堂再次对太极拳感兴趣。
为什么这时孙禄堂又对太极拳感兴趣?
这就是1900年义和团事变后,社会知识阶层对拳术十分鄙视,这是中国武术文化面临的一个生存危机。所以这时孙禄堂要寻找一个容易让知识阶层接受且易于入手的拳术,因此孙禄堂转向了太极拳,这就是孙禄堂讲的自己与张秀林、杨春甫接触后爱慕此技的背后的原因。
但是孙禄堂对太极拳的兴趣不仅是要掌握其技,更要将太极拳与自己的武学理法做进一步的融合。但融合其技、融合其理比掌握其技、掌握其理的难度大得多。孙禄堂与张秀林、杨春甫研究三四月,便已掌握其技,但孙禄堂认为自己尚未能揭示其的确详细之理,因为揭示其理比掌握其技更难,揭示其理就需要对其技做进一步提炼。以后因朋友之故搭救郝为真,郝为真作为报恩,主动讲解其太极拳,孙禄堂经过与郝为真交流,不仅掌握其技也洞悉其理,但仍未能与自己的武学理法相融合。
因为融合就必须对所要融合的各派武艺进行革故鼎新式的再造——所谓重构。孙禄堂为此经过三年的研究,终将以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主体的自己所学各派武艺融合为一体,并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建构了自己的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三拳。这是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佚文残本及《太极拳学》自序中表达的主旨。孙禄堂这个主旨源自孙禄堂对形意拳的建构。
1929年元旦孙禄堂在《江苏旬刊》发文指出他最终融合一体的这个武学是以其形意拳为本。因此孙禄堂的太极拳从根本原理与效能基础以及效能维度上就与郝为真的太极拳不同。换言之,孙禄堂建构的太极拳在原理、理法与效能结构上是以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为本进行的拓展。
2024年12月26日是孙禄堂先生164周年公历诞辰日,谨以此文纪念孙禄堂这位近代以来独步中国武学巅峰的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