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三拳形意气的关系及体用要义

文摘   2025-01-29 00:55   西班牙  

关于孙氏三拳形意气的关系,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写道【1】: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2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3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4】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5

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6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7】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8】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9】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10

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11

练形意拳术有三层之呼吸。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练精化气之功夫也。【12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练气化神之理也。【13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14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15】此三种呼吸为练拳术始终本末之次序,即一气贯通之理,自有而化无之。【16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17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18

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19】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20

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均站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21

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术之名,即此理也)。【22

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23

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24

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

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势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25

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致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26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27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28

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29

孙禄堂上面对形意拳形意气关系的阐述极为精当且皆是实证,此理不仅是孙氏形意拳之理,也是孙氏三拳的形意气关系的共同之理,习者当结合练拳反复体悟之。体悟此理最初由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入手,开启孙氏拳内劲之门。

练拳最初一步是恪守呼吸顺畅自然,练拳时无论是自己走架子,还是与人技击,一旦出现气喘或是憋气现象都在提醒你已经练错了,这时当立即进行调整,或从动作上,或从身势上、或从呼吸上。

形态即是气态,惟形、气二态进入形意二五合一之机才能产生中和之气。意并不直接作用于气,而是势正气从,其意通过对周身形态的建立得格物之功,使形意气融合一体,协同作用,引导中和气态的产生,即内劲的形成。此即孙氏形意拳之理,故孙禄堂指出:“统一国术,当以形意拳为本也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孙禄堂的形意拳亦为各派拳术与道同符之本。

中和气态能够产生效能维度的升级,其最初标准是心意不通过调形直接产生改变身体重心的效能。靠墙提腿一法即是检验内劲是否进入到这一步的标准。此法以前介绍过多次,在此不赘。

何谓形意二五合一之机?

形正、意空、气从。

此机由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开启,由孙氏五行拳入格物之功。孙禄堂建构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皆遵从此道,武与道合之基也。

对孙禄堂上述论述形意气关系的考述部分待续。

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孙禄堂撰,1929年《江苏旬刊•元旦特刊》刊载。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