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以其形意拳为本所开创的一门革故鼎新的太极拳,其特点之一就是在步势上。孙氏太极拳最基础的步势就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那么如何进步必跟呢?
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第三章 懒扎衣学 第三节”写道: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出,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
此为孙氏太极拳拳架中的第一个迈步与跟步,即迈左足,跟右足。
孙禄堂对这个左迈、右跟的步势要求是: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出,伸至极处。此时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与此同时在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
因此,孙禄堂对这个迈左足、跟右足的步势要求是:在左足向左斜角迈去,左足跟将落地还未落地时,这时右足立即开始向前跟步。与此同时,左足脚掌在右足跟步的过程中渐渐满足着地。
所以绝不能在左足的全脚掌完全满足着地后,右足才开始跟步。
在左足全脚掌全部着地后,右足才开始跟步,这是今天很多习孙氏太极拳者常犯的错误。
孙禄堂在“第三章 懒扎衣学 第五节”对跟步又写道: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根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屈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
此为孙氏太极拳拳架中第二个跟步,即迈右足,跟左足。孙禄堂对这个右迈、左跟的步势要求是:右足往前迈去,足后根着地,随即左足同时跟步,与此同时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
因此,左足开始跟步与右足尖开始往下落地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绝不能在右足全脚掌完全满足着地后,左足才开始跟步。
右足的全脚掌全部着地后,左足才开始跟步,这同样是今天很多习孙氏太极拳者常犯的错误。
此外,孙禄堂在“第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中关于迈步与跟步的要求写道:
“先将左手五指往右边落,再从心口右边往下斜着搂一弧线,搂至左胯处,拇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拇指离胯一二寸许,左足于左手搂时,同时往左边斜着迈去,足后跟着地。右手与左手五指往右边落时,手心仍朝里着,与开手式相似,同时往右边开去,开至大指与右肩相平,再即速将食指梢从右口角寸许往左边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食指梢与口相平。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左足胫骨前落下,足尖着地。左足俟右足迈时,足尖徐徐着地,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腹内侯左手楼时,即速松开。以上皆是用神气贯注,不可用拙力。身子仍直着,重心移在左腿上。式微停,而内中之意仍不断。腹内松开时,如同手提纱灯,从顶直着往下按,按至形式圆满,内里虚空着。圆满喻周身无亏,虚空喻腹内松开之意。虽然比喻,总在学者,神而明之也。”
这是关于左搂膝拗步迈步与跟步的要求,即左足于左手搂时,同时往左边斜着迈去,左足的足后跟着地。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左足胫骨前落下,足尖着地。左足俟右足迈时,足尖徐徐着地。
因此是左足俟右足迈时,足尖徐徐着地。
即左足前脚掌及足尖开始下落与右足跟步同时进行。
而绝不能左足全脚掌完全落地后,右足才开始跟步。
根据孙禄堂《太极拳学》的要求,孙氏太极拳所有的懒扎衣、搂膝拗步、倒撵猴、三通背、玉女穿梭等式的迈步与跟步皆要按照前足足尖下落与后足跟步要同时进行这个原则进行跟步。显然这个跟步原则是孙禄堂先生非常强调的。
拳中的步势是决定拳架劲意、劲势的关键技术,孙剑云老师讲孙氏太极拳跟步步势的技术要求源自孙氏形意拳,【1】而并非是源自郝为真的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身势也是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即“九要”,【2】同样“九要”亦并非源自郝为真的太极拳。而步势、身势是决定一个拳式的劲意、劲势的核心技术以及产生效能的基础。所以孙氏太极拳在核心技术与效能基础上就与郝为真的太极拳不同。孙氏太极拳与郝为真的太极拳在原理与理法上并非同流,在技理、技法上更无实质性的传承关系。这是练习孙氏太极拳者必须认识的原则。孙氏太极拳的步势既是进入周身内外虚灵的基础,同时也是进入并感受周身轻灵与松沉一体效能的法门。
因此,笔者在这里再次强调孙禄堂先生建立的孙氏太极拳的步势要则。【3】
【1】孙剑云“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会上的讲学稿”,1984年4月。
【2】《八卦拳学》“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书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3】笔者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进行了“孙氏太极拳常见错误”系列视频讲座中特别讲解了孙氏太极拳跟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