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理解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应该且必须以孙禄堂公开发表的一系列武学著述为基础来辨析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之意,而不应该反过来站在某个立场上通过曲解这篇草稿的文字去否定或歪曲当年孙禄堂公开发表的武学著述之意以及相关史料记载。此外,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被有些文章称之为“原序”,但这是错误的,所谓原序是指一个出版物首次或早期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使用该序。因此该文不是孙禄堂《八卦拳学》原序,准确的讲该文是《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虽然在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采用,但该文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既阐述了作者非常重要的武学思想及其武学建构的基本要义,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作者自己不满意的表达之处,包括有些文字表达会让人产生误解。
如该文阐述的核心要点是:体用武学的目的是通过习武、体用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完人”。进而提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因此,这是一个在最初所习武艺体系的基础上在不断拓展中不断融合的过程,而融合本身又是一个需要对融合对象进行提升与鼎革的实践的过程。这是该文的主旨。该文并不涉及评判某一门武艺比另一门武艺更高妙的论点。但该文也确实存在着只是着重强调了不同门派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而对作者自己与张秀林、杨春甫、郝为真等交往的实际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等则交代的过于简单,没有将这个过程的背景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交代清楚的问题,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读。这大概是作者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弃用了该文的原因之一。
后面这种容易导致读者产生的误读,确实让该文正在被当今一些宵小通过刻意歪曲与有意曲解进一步放大,意欲利用为诋毁孙禄堂武功造诣的一个借口。这是今人在研读该文时要特别注意的。因此提醒之。
什么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融汇各派为一体。从专练一门武艺到兼修各派武艺,在武学上仅仅是兼修阶段,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融汇各派为一体。从兼修各派武艺到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即所谓融合各派,则需要在武学的理法上与效能维度上产生跨越式升华。因此必须提炼出各派武艺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才可能做到真正融合各派。
兼修不同的拳派并对不同拳派进行横向贯通将其融合为一体是开启纵向深化即对武学的根本性理法革故鼎新的动力和条件,同时只有对武学原理即根本性理法进行深化乃至革故鼎新才能使由兼修到融合为一体的各派的体用效能产生革故鼎新式的根本性的升华。此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因此,首先需要对所融合的各派武艺的体用理法与效能进行鼎革式提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构出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的理法体系与效能结构。
正文部分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的(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为序)遗稿全文【1】如下: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2】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3】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4】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5】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6】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7】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8】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9】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10】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18】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19】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20】
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21】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22】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23】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24】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25】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26】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27】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28】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29】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30】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31】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32】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33】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
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34】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35】
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
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23】原文部分: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讲“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那么,这三年孙禄堂昼夜习练的是什么呢?
根据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述:“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即这三年孙禄堂昼夜习练的目的是如何寻求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合一之理,即通过在三拳研修中寻求三拳统一的根本性原理。换言之,孙禄堂在这三年研修中所作的工作是去伪存真,革故鼎新,于是终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那么,这是在什么时候达到“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的呢?
自1912年此后的3年即1915年。在1915年时,孙禄堂“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
孙禄堂将形意拳和八卦拳两拳之劲完全合为一体用了20多年的时间,而孙禄堂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合为一体仅用了3年时间,这如何解释呢?
1915年,陈微明拜访孙禄堂,陈微明的本意是想学太极拳,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其他的不难。”又云:“先打明劲十年,次打暗劲十年,再打化劲十年,三十年可以成功。”①
通过孙禄堂对陈微明的这个讲授,表明孙禄堂的形意拳是其太极拳的根本,将形意拳与八卦拳融合一体后,再融合太极拳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里孙禄堂讲:“练三十年形意拳可以成功”,这个成功绝非仅仅是指练形意拳成功,因为陈微明提出想学的是太极拳,因此,孙禄堂这里所说的成功,指的是此时学习任何技艺包括太极拳其实就是如何化入形意拳原理,使之合为一体之事。即形意拳化劲成功后,融合其他武艺为一体就很容易了。孙禄堂于此时功夫大成,即“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由此说明,孙禄堂的太极拳是以其形意拳为基础拓展出来的拳术。
孙禄堂用了三年时间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合为一体,虽说是水到渠成,但要完成这一步就必须去建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统一的原理和统一的技能基础,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必须对此前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拳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故鼎新式的再造。这就是孙禄堂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讲的:
“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孙氏太极拳就是孙禄堂“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中的一体又分为三派形式之一的孙禄堂的太极拳。
孙禄堂的太极拳是以形意虚无含一气为本体贯串其体用始终,以孙氏形意拳三体式为劲势的基础。因此孙禄堂创立的太极拳的根本理法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
综上,孙氏太极拳的本体是孙禄堂的三家合一之体,这个三家合一之体的理法主体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这个三家合一之体的原理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
论析部分:
孙禄堂对杨、武两派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进行了革故鼎新,那么,孙禄堂通过“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这个过程中提炼出的孙禄堂太极拳的所以然之理是什么呢?
就是至中和、至虚灵的虚中,②其身势、身劲宛如“平地立竿如立虚空之地”的状态。③其理法是通过形意拳“形意虚无含一气”的无极式开启由后天返先天,孙禄堂将此起点之意蕴含着形意拳、八卦拳体用之势贯串其拳架始终,由此形成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拳架是以孙氏三体式为其劲势的基础,融入孙氏形意拳内外合一的感应之能与孙氏八卦拳的变化无端之势。因此孙氏太极拳的根本理法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八卦拳,而非杨健侯、郝为真等人的太极拳。
①1947年9月9日《小日报》“近代武术闻见录”陈微明撰。
②《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4】原文部分:
“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指出他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为一体的逻辑是使他重构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符合天地人三元之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天地人三元之理这一语境源自易经中的三才,但在孙禄堂武学中其蕴意已经有了新的内容。
在孙禄堂武学中,所谓天之道为生生不已的宇宙变化规律,所谓地之道为诚中形外的内外合一之性,所谓人之道为感通天地之道的虚灵本体。
孙禄堂武学所建构将天、地、人三元合为一体之理,就是以其武学之体用通过感通并利用天地之道以发挥自我本来之性体(虚灵之本体)之理。
孙禄堂对自己所建构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三元之理阐释道:“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①
关于对孙禄堂武学三拳合一理法的进一步阐述,详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第二篇。②
论析部分:
孙禄堂三拳合一的武学并非仅仅是着眼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合一,而是孙禄堂在研究了十几个武术门派、百数十种武艺(一说数百种)的基础上,对技击进行了武与道合、立于不败之地的整体性建构,孙禄堂再造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是他创建的这个武学生态的三大基础。
①《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②《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5】原文部分:
“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
考析部分:
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在原理上虽是同一的,但三拳的练法各有侧重。
形意以经之,意指形意拳练习的重点是形意一体、内外合一、诚中形外的至大至刚的“直中”之理及其效能。
八卦以纬之,意指八卦拳的练习重点是极变化之能事,将内外合一的至大至刚之劲势变化无端,练就身形变化如意、冲空飞腾而此劲势不变的“变中”之理及其效能。
太极以和之,意指太极拳的练习重点是“至虚灵、至中和”,①练就将形意拳的内外合一之劲意与八卦拳变化无端、冲空飞腾之劲势蕴含在“空而不空”的“虚中”之理及其效能中。
论析部分:
孙禄堂通过他的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建构的武与道合的武学生态,揭示了构成武与道合这一武学生态的以下三个逻辑:
发生逻辑——开启并完备内劲——极还虚之道——生理学之内稳态——系统学之自主自动反馈调节机制——技击之感而遂通之能。
建构逻辑——源自形意拳的诚中形外的格物之功,由意自形生——得其性所谓立象以尽其意,进行自主建构。
孙禄堂揭示道:“意者诚中之心,形者形外之象,即大学诚意之功也。其拳之发,意动而形随之,非徒求形似而已。夫意之为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其拳亦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其五纲,在易数为一二三四五,在物理为金木水火土,在性理为仁义礼智信,练之者可以尽己之性,而尽人合天。其十二目,则练之者,并可以尽物之性,由诚中形外,以至尽己尽物。知彼知己,则千门万户,各种拳术,均可不外此理而求之。”①
孙禄堂又揭示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②
效能逻辑——孙禄堂武学建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互为中枢的作用效能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将此称为:八卦拳属天——变中(万法归一)、形意拳属地——直中(诚一)、太极拳属人——空中又称虚中(抱元守一),孙禄堂武学建立了这三者之间如何协同作用达到高度统一的逻辑关系。
对于孙禄堂建构的这一逻辑关系浅而言之:
八卦拳属天,体用极尽变化之能。因此就变化而言,八卦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通过其变化无端之功(变化的无限性)得以发挥形意协同作用之效。因此,从变化自如的层面,八卦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形意拳属地,培育格物致知之道,极尽至大至刚、内外合一、形意协同作用之能。因此就形与意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言,形意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以及随感而变(无限的变化空间)的八卦拳效能发挥出最终制胜的作用功效(形意一体)。因此从协同作用的层面,形意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八卦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太极拳属人,培育虚空念化的感应之理,极尽虚灵感应中自主适应之能。因此就虚灵感应而言,太极拳为最,亦为此道基础。其使技击时因何如此变化、因何如此作用都有依据(适应的选择性),贯穿变化与作用的全过程。因此从虚灵感应的层面,太极拳连通了八卦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孙禄堂建构的三拳使变化的无限性、协同的整体性与适应的自主性之间既是一种互为动力的协同关系,又是一种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从技击实践中发现了上述这一相互协同且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以此鼎革、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提纯三拳各自特性,在理法上使三拳各自充分发挥各自的中枢与动力作用,相辅相成,同时又一理贯通,融通为一,这种协同作用的机制使得致胜效能不断自主升华,使三者构成与道同符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学生态。
至此,在技击时的一动一静的举手投足之间,已无形意、八卦、太极之分,三拳合为一体,一即是万,万即是一。
此外,孙禄堂武学还具有开启了两类体用维度自主升级的效能:
作用维度——作用范围与作用效能的维度升级。
认知维度——开启新的认知图示与认知规律的维度升级。
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③
①1929年元旦《江苏旬刊》“江苏全省国术运动趋势”,孙禄堂撰。
②《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
【26】原文部分:
“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借用《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一句来注解孙禄堂前面阐释其武学的“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之意。
对此如何理解呢?
笔者认为,需要依据孙禄堂在其所有著述中对其武学之义的阐释,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孙禄堂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用在注释其武学体用理法上,这实际上已经拓展了《论语》中这句话的原有蕴意。
其二,孙禄堂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来注释其“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之意,由此为我们揭示了体用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时要注意的要点。
那么,孙禄堂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用在注释其武学体用的理法上,拓展了《论语》中这句话的什么蕴意呢?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出自《论语•泰伯》篇,论述的是人格的建立。但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其武学体用理法时,就不能狭隘的把“兴于诗”理解为建立人格是从《诗经》开始,而是意指——《诗经》中之诗是出自自我的真性情,由自我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感而生,故源自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这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形意太极学”中讲:“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此中的心意,是指形意拳体用之源出自真意,而真意源自心意诚于中——“诚一”,①“一”为何?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
故所谓“兴于诗”在孙禄堂武学中其蕴意是诚中形外之“诚一”,此即孙禄堂形意拳之理。
同样,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比喻体用其武学理法时,也不能把“立于礼”狭隘的理解为建立人格要遵循《礼记》或周礼来建立,而是要将“礼”引申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所谓“万物之理”,②因此,人格建立要在出自真我的基础上遵循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来建立。
故在体用孙禄堂武学时所谓“立于礼”是指,若在体用武艺时能充分发挥自我本来之性体这个真意,就需要遵循宇宙万物的本体规律来建立相应的能力。
因此,体用孙禄堂武学不仅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真我、不断开启自我本来之性体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通过利用客观规律来践行和实现自我本来之性体——真我。
所以当孙禄堂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释其武学理法体用时,这里“成于乐”就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建立人格最终是通过雅乐来完成的,而是指实现真我——践行自我本来之性体——建立一个属于真我的人格是一个由真我的自由意志与客观规律和谐统一的过程,需要将真我的自由意志与万物之理融合一体,故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讲:“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而这个根本法则就是“极还虚之道”③。同时在这里孙禄堂武学也为儒家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注入了新的蕴意。
论析部分:
那么具体如何理解“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间的关系呢?
“经之”,在传统语境中可以引申为不易之准则,这个不易之准则,在孙禄堂武学体用中就是“诚一”,④由此又可引申出意动形至、形意协同、内外合一的“直中”之意⑤。故曰:“形意以经之”。因此,“形意以经之”与“兴于诗”之意相呼应。
“纬之”,在传统语境中本意是横线、横向,由此可以引申出变化之意,孙禄堂的八卦拳其理论框架源自易经,有变易、不易、简易三者,体现在拳术中,孙禄堂指出就是“万法归一”,⑥同样这个“一”既是真意,亦即本来之性体,亦是体用拳术时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基本法则,故曰:“八卦以纬之”,即“纬”中据于“礼”。因此,“八卦以纬之”与“立于礼”之意相呼应。
“和之”,在传统语境中可以引申出融合、和谐之意,在拳术中有“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⑦所谓“和之中智勇备焉”。⑧那么,在孙氏武学中这个智勇由何来建立呢?即有形意拳之“诚一”与八卦拳之“万法归一”来建立。因此在孙禄堂武学中所谓“和之”就是将拳中内外合一之“诚一”与变幻无端之“万法归一”融合在“空而不空”的“抱元守一”的虚中之意中。⑨故曰:“太极以和之”。因此“太极以和之”可与“成于乐”之意相呼应。
那么,什么才是“空而不空”呢?以及在拳中如何才能做到“空而不空”呢?
所谓“空而不空”是指“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⑩那个真意。
那么拳中如何才能做到“空而不空”呢?
由孙禄堂的无极式开启中和之气,此气亦称内劲、太极、先天真一之气等,以“极还虚之道”为总法则由无极式、三体式逐步拓展到孙禄堂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体用中。
“极还虚之道”是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的不二法门即最高法则。
有关“极还虚之道”的进一步介绍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三篇。⑪
①《拳意述真》自序“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拳意述真》孙禄堂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②《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拳意述真》自序“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孙禄堂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④同①。
⑤《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中记载孙禄堂言:“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1917年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⑥同①。
⑦《形意拳学》“第六章 五拳合一进退连环拳”,1915年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⑧《孙禄堂国粹精义谭》孙禄堂撰,1928年7月25日。
⑨同①。
⑩《拳意述真》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出版。
⑪《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7】原文部分: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
考析部分:
孙禄堂以钢球、铁球比喻“形意地也”之性质,以绒球、铁丝盘球比喻“八卦天也”之性质,以皮球比喻“太极人也”之性质,孙禄堂这个比喻是极为精到的,揭示了孙禄堂武学三元性质在三个方面的要义,同时也为以易经这一实践理性框架注入了新的蕴意。这三个方面的要义是:
其一,无论是孙禄堂的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皆具有“球”的性质。那么,这里“球”的性质指的是什么?
其二,孙禄堂指出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元分别具有钢球与铁球、绒球与铁丝盘球、皮球这三种不同的性质。那么,这种不同在体用中是如何体现的?
其三,孙禄堂将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所谓天、地、人三元之性质是如何合为一体的?
阐述上述三者要义占用篇幅颇多,相关论述可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①以及“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②对此本文不赘述。
论析部分:
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提炼出各自的性质后,就进入到如何使这三者合一的境地。孙禄堂为了融合上述三元的性质,深入到通过不断拓展身心的自主结构,以不断提升本来之性体的发挥的层面。孙禄堂在这个层面上建构了形意协同、动静合一、有无一体三大效能维度的自主升级的武学生态。对此进一步阐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以及“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
①《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②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
【28】原文部分:
“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
考析部分:
孙禄堂这里指出,他之所以能将天地人三元——即他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为一体,就是将此三元体用之根本都建立在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这个功能态上。
那么孙禄堂所讲的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是一种怎样的功能态呢?
孙禄堂根据自身体用之经验揭示了这一功能态的性状:
“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①
“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②
“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③
“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万事毕’,人得其一谓之大,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而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之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形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将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④
根据当年史料记载,孙禄堂的武与道合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对应与于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具有超越时辈认知的卓绝的技击效能。对此在孙禄堂生前就多有相关报道和记载。⑤
那么孙禄堂揭示的这种丹田之气亦即太极一气功能态是通过什么产生和建立的?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中指出:
“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先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孙禄堂进而揭示道:“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⑥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孙禄堂建构的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以“极还虚之道”开启、建立并不断完备这一功能态。
论析部分:
前面讲了,融合各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深化乃至鼎革各派理法与效能的过程。孙禄堂建立的武学将天、地、人三元融为一体,将直中、变中、空中合为一势,实际上就不仅要将各派武术的理法融入武与道合的理法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深入到将宇宙的生命本体与人的本来之性体和技击中的内劲之体在原理上合为一体,贯通为一。对此,详见孙禄堂《形意拳学》,尤其是第十四章“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及孙禄堂《八卦拳学》第二十三章“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综上可知,孙禄堂通过其武学的体用理法及其效能揭示了他创建的武与道合的这一武学生态具有向着全知全能之完人造就人格的体用特征。
当年孙禄堂之所以感慨:“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⑦实因时辈对武学体用的效能以及认知的程度远远达不到孙禄堂这样的高度,因此,时辈无法理解孙禄堂建构的武学之理以及孙禄堂所展示的其武学的效能,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就认为孙禄堂展示的武功造诣“此则中西学理所不能明。”⑧而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则一方面不得不认同“他(指孙禄堂,下同,笔者注)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的人势所难能了。”另一方面又质疑孙禄堂是:“利用变化无穷的周易,去愚弄后学,以实际获得的工夫而演成奇蹟。”⑨这些现象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当年孙禄堂的武学以及他个人的武功造诣是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知的。诚如清史馆纂修之一陈微明所记载的——孙禄堂“道德极高,与人较艺未尝负,而不自矜。喜虚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诣之精微,虽同门有不知者。”⑩
同门尚且不能知其精微之诣,习其他门派武艺者更难知其理了。
因此,孙禄堂武学长期以来不被武术界理解的原因之一正是其理、法、功、技全面的高越性与超前性。对此更一进步的论述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及“孙禄堂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⑪
①《形意拳学》第十三章,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②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孙禄堂著,1915年7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③《八卦拳学》第23章,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④《拳意述真》“第三章形意拳第三节化劲”,孙禄堂编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⑤《近今北方健者传》、《新报》、《北平日报》皆有相关报道,更进一步的的史料可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⑥《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编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⑦《八卦拳学》陈微明序,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刷社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⑧《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⑨《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盖棺论定”,1934年12月山东省国术馆出版。
⑩《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1934年8月国术统一月刊社出版。
⑪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孙禄堂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