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三易与拳术三易的关系——兼谈形意拳息调的初兆

文摘   2025-02-02 07:15   西班牙  

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这一武学体系,其目的是开启本来之性体的效能,此性体即良知良能之本体,并通过其武学之体用不断充实圆满之。

所谓圆满,作为形而上是复本来之性体,作为形而下是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形上形下完备一体,是谓圆满。

而开启这一本体的途径就是以极还虚之道后天返先天,其法则以及身体性能的变化过程与丹道修为既有重合之处,又不完全等同。

因此,孙禄堂将丹道的修为理法融入到其拳术的体用理法中,使拳合于道,同时孙禄堂又以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为目的进行这二者的融合,使二者的理法与效能融合为一体。由此开启了武与道合的理法体系。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写道

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4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5】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6

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7

在这里孙禄堂揭示了拳术体用与丹道修为在理法上的关系,以及拳术如何由后天返先天合于道。

那么,孙禄堂将拳术合于道是提升了技击效能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还是为了合道而淡化了拳术的技击效能甚至以降低技击效能为代价呢?

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中写道:

《大学》云:‘克明峻德’也(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孙禄堂进而在《八卦拳学》中进一步揭示道:

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由上可知,孙禄堂的武与道合是使技击合于道而立于不败之地,达到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乃至成就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这种技击制胜效能的至高境地。因此,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绝不是以降低或牺牲技击制胜效能为代价来合道,而是恰恰相反,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是通过与道同符而使技击立于不败之地。换言之,只有技击与道同符,技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击与道同符是技击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

因此,孙禄堂的武与道合也为道注入了新的意蕴与新的生命力。孙禄堂正是以自己一生的武学实践证明了其武与道合这一武学体用体系具有卓绝的技击效能。

陈微明认为孙禄堂的武学是不求胜人,神行机圆,而人莫能胜之者

不求胜人还虚的心法,如此才能进入空静的状态,才能由后天返先天。

神行机圆是由后天返先天产生的机能,既先天机制,亦称内劲。

而人莫能胜之者是由后天返先天产生的先天机制的效能,既是还虚的目标条件——产生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劲效能。

陈微明此说可谓虽不中亦不远矣

而作为由后天返先天产生先天机制的总法则是极还虚之道

只有建立了上面这些基本认识,才有可能去理解本文摘录的孙禄堂这段拳论之意。

4】孙禄堂写道“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

那么,丹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拳术中的易骨、易筋、洗髓以及明劲、暗劲、化劲各自所对应的人体功能是什么?

这是今人在研究孙禄堂武与道合这一武学体系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问题。

这个问题,当年孙禄堂不需要回答,因为孙禄堂当年已经用那时中西学都无法解释的自身的技击造诣直接印证了其学说的有效性,亦即通过其独到的效能来印证其说。

但今天则不同了,由于没有一个可以研究的活体样本,那么就不得不去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路径去探究这个问题,以便能够再现其能。

所以对于今人而言,孙禄堂武与道合的理法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极富挑战性的、有待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因此,当代武学研究者就不能仅仅重复孙禄堂著述中的文字,而是需要从新的维度与方法上进行探究。如生理学、系统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混沌理论、突变理论)、发生认识论、运动力学、生物力学、中医学等。

笔者认为丹道三易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生理学中内环境的优化,如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与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而拳术中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以及明劲、暗劲、化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拳术的优化和相应的作用效能的升华。

拳术既形势,包括二者,其一是具有具体形态的式法,其二是不受具体形态约束的心法

其中式法又至少关系两部分,其一是外效应神经系统,其二是身体的作用系统。

心法也关系两个部分,其一是自主神经系统(内效应神经系统)的稳定,其二是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平衡)。

因此,形势既拳术的作用在最初级阶段即最基础阶段主要就是提升身体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外效应神经系统的感应与运行能力。

2、身体的作用能力。

3、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能力。

4、内分泌系统的平衡能力。

5、拓展自主神经系统与外效应神经系统的协同能力以及内分泌系统对身体作用系统的支持能力——即所谓中和效能

于是正确的形势亦即正确拳术使武与道合成为可能。

这就是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这一理法体系所建立的最基础的效能。

那么,关于式法是如何影响外效应神经系统以及形体的作用系统的?

对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拳式练习的要领与法则进行解读,本文从略。

同样,关于心法是如何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效应神经系统)的稳定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的?

笔者也将结合具体拳式练习的要领与法则进行解读,本文从略。

5】孙禄堂指出:“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

那么在拳中是如何开启小周天呢?

笔者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根据师兄支一峰介绍,其大意是神气相交之初,即产生胎息。行拳时,在胎息产生前的练法与胎息产生后的练法,行拳动作虽然不变,但在心法上却有所不同。

在胎息产生前,所谓虚无之意,并非是脑际完全的一片空白,而是将心神贯注在以形调息、式正气从上,即行拳时周身动作是否自然和顺、气息自然舒畅,即此时心神不能外散。所谓以形调息,要义有二,其一,身势(形势)要正确,就需要明确每个动作在身势上的对应点,这个对应点既涉及外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涉及外形与内意的对应关系。其二,除了感知自己身势是否正确,行拳时呼吸是否自然舒畅是自我感知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心神要存蓄在动作的准确与呼吸是否自然舒畅上。以上两点是以形调息最初要注意的地方。练到一定程度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身体如同一个无边界气球在飘行,达到不仅忘身,而且忘息,这就进入到胎息阶段。

在胎息开启后,即神气已交,此时就要忘息凝神入气穴。所谓气穴足少阴肾经的腧穴。这时心神不再贯注于动作,也感觉不到口鼻的呼吸。所谓凝神入气穴,即存神于此。

站三体式练到这一步,才算是看到一点门径。以后五行拳亦是此理。

6】孙禄堂进一步指出:“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

对于孙禄堂所讲的这部分内容,笔者的功夫与此境地差之甚远,不敢妄议。若进一步了解可参见《八卦拳学》第18章至第22章的内容。

7】孙禄堂在此再次强调:“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这段话既是出自孙禄堂自身武学实践的实际体验,也是由于当年习武者中能有这一体验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孙禄堂在此要极力强调自己揭示的“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

事实上自孙存周、齐公博、裘德元、孙振川、孙振岱、支燮堂等人之后,能在“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上有实际造诣和体验者几无,以笔者在武术领域五十年的见闻经历,所见者中惟支一峰、刘子明、阚春、肖云浦等几位的功夫对此略有些许痕迹可寻,余者未见也。

当今无论是习形意拳还是习心意六合拳者,自称自己或其师具有返先天功夫者甚多,然而在现实中未见一人。其实当年自称技击造诣达返先天功夫者亦不在少数,事实上,任何人都有先天之体,一举一动都可以说这是先天的,如同忽然有个飞虫冲向你的脸,你下意识的躲一下,这也是先天效能,但这种先天效能的适应域甚低、甚微。因此,孙禄堂对于孙氏拳技击效能达到先后天相合建立了一个入门标准,这就是靠墙提腿。对于完成靠墙提腿的具体要求,在笔者昔日文章中多次介绍过,本文不赘述。

按照这个入门标准,支一峰、刘子明、阚春、肖云浦几位也没有达到,更遑论他人乎。

《八卦拳学》孙禄堂自序草稿(残佚本),写于19164月。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一篇、第二篇及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拳意述真》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243月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⑤《拳意述真》孙禄堂自序。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