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研究孙禄堂武学文化三十余年,深感每迈一步,便入一层天。孙禄堂武学源于技击,又超越了技击,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孙禄堂创立的武学既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同时又兼顾了太多的文化责任与情怀以及深重的历史负担,充满着看似诸多的矛盾性。所以长期以来能够理解孙禄堂武学者极为罕见。
近年有几位热心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学者,希望我能提纲挈领的介绍一下孙禄堂在武学方面的创新性贡献,我向他们推介了拙作《绝顶出青云——武者武学 武道》一书,他们希望我能就这本书的相关要点再进行一些提示,故本文将扼要介绍孙禄堂揭示的决定武学效能的三大决定性因素以及20世纪以来在武学领域里最重要的三大观念创新。
一、决定武艺效能的因素
第一决定因素:思想是武学的灵魂,呈现于精神与认识——复本来之性体,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孙禄堂认为,决定武艺效能的第一要素是思想,思想决定了你要建构怎样的武艺效能。这在孙禄堂一系列的武学著述中都有明确的阐述。
陈微明在为孙禄堂《八卦拳学》【1】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孙禄堂的一段话:
“虽然习武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呜呼,由是言之,则古昔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不求胜天下,而天下莫能胜之者其犹此理也。”
那么孙禄堂自己的“志之所期”者是什么呢?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本)【2】中写道: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由此知孙禄堂志之所期者是“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对此,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正因为孙禄堂有这样的思想,因此孙禄堂所要建构的武学是一个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即能与天地并立的人的武学。
所以,孙禄堂提出建构其武学的思想是:
“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3】
孙禄堂因其武学思想决定了他如何去建构其武学,进而决定了他必然要通过博综贯一、与道同符以实现自我之志,即建构一种具有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与天地相并立这一效能的武学。【4】孙禄堂的这一武学思想已经远远超越的同时代的人,即使在今天也是极为超前的。由此决定了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效能的高度及其超越性,远远超越了孙禄堂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今天。
有关孙禄堂武学思想的进一步介绍,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5】。
关于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效能的超越性,在当年的史料记载中皆有实例,如《近今北方健者传》【6】、《北平日报》【7】、《壮报》【8】、《上海报》【9】、《新报》【10】、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1】以及陈微明【12】、姜容樵【13】、许禹生等【14】对孙禄堂的记载与评价。
这些记载与评述皆是以当时孙禄堂的事迹与战例为证,孙禄堂表现出的技击制胜效能远远高越于时。此外,孙禄堂的武学效能不仅仅表现在技击制胜上,还表现在认知上以及更为广泛的效能方面。更进一步的论述及相关史料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15】。
第二决定因素:规矩与法则——以极还虚之道不断开拓自主性、提升自主效能的维度。【16】运用之道——体外无法,通过对体的拓展与融合——实现对技击本体的升华。更进一步的论述及相关史料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17】
第三决定因素:技能与技法——融合与质变,革故与鼎新——参见 “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考析”。【18】
二、20世纪以来武学的三大观念创新
1、第一层面,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武学对生命价值的开启与建构,以及人格建设。【19】
2、第二层面,世界观层面——揭示“有与无”、“极与虚”、“形与意”、“混沌与秩序”、“动作与认知”的关系,即揭示武学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开启与建构。【20】
如孙禄堂武学揭示了虚无的效能(开启返现天)、临界非平衡态的效能(开启自主调节的必要条件)、目的性效能这三者的融合一体是形成自主功能态的条件,而开启并升华自主功能态的法则是极还虚之道。
3、第三层面,武学对体用维度的开启、建构与自主升级,包括超越性认知与超越性体用的维度及其效能的自主升级。相关论述见“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21】
上述20世纪以来武学领域最重要的三大观念创新都源自孙禄堂,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及相关史料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
【1】《八卦拳学》孙禄堂著,1917年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孙禄堂写于1916年4月,《八卦拳学》正式出版时未用。
【3】见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本)。
【4】《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5】同【4】。
【6】《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发行。
【7】《北平日报》1947年5月6日、7日连载“完阳孙禄堂”一文。
【8】《壮报》1933年3月22日“纪孙禄堂事”一文。
【9】《上海报》1930年6月22日“胡朴安与孙禄堂”。
【10】《新报》1931年11月7日“孙禄堂与李景林”。
【11】《国术周刊》(第152期——153期合刊)“国术史 孙禄堂”中央国术馆1936年1月出版。
【12】陈微明清史馆纂修,1925年创办“致柔拳社”,先后著有“孙禄堂先生六十寿序”(刊登在《国术声》第三卷第四期,上海市国术馆1935年6月出版)、“孙禄堂先生传”(刊登在《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1934年8月出版)、“祭孙禄堂先生文”(刊登在《金刚钻月刊》1934年第一卷第六期)。
【13】姜容樵,张兆东的弟子,曾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
【14】许禹生,刘德宽、杨健侯的弟子,1912年创办北京体育研究社,后任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副馆长。
【15】同【4】。
【16】《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著,1924年3月,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17】同【4】。
【18】“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考析(全文)”两文见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
【19】同【4】。
【20】同【4】。
【21】见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