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L先生(姓名第一个字母)因读过笔者数年前一篇文章,笔者在该文中谈到杨澄甫在江苏省国术馆担任教习后,其身势发生了变化一事。因此L先生问笔者: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太极拳架子对于技击和养生上有何作用?
关于这类问题,私下里也有不少习武者问过笔者,因此,笔者把对L先生的回复公开这里,算是对有类似问题提问者的一个统一回复。
我认为研究杨澄甫的太极拳架子对于研究技击和养生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证据有三:
其一,杨澄甫本人也好,还是其弟子也好,从未有人在民国时期的总共五次全国性擂台比赛上(中央国术馆第一届国术国考、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海国术大赛、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国术比赛、中央国术馆第二届国术国考)取得过任何名次。因此,杨澄甫的太极拳在技击上从没有表现出有什么突出的效能,其战绩在当时的平均线以下。我不知道研究这样一个太极拳架子,对研究技击制胜有什么价值。
其二,杨澄甫本人在技击方面的造诣与同时代其他拳家相比不仅不突出,而且还低于同时代的很多拳家,虽然杨澄甫在自己徒子徒孙编造的故事中被捧为“杨无敌”,但是史实无情,不容篡改。
如根据原浙江省国术馆学员、杭州市武协副秘书长陈天申所述,1931年春夏相交之际,他亲眼目睹了杨澄甫因与萧聘三发生口角,杨澄甫提出要萧聘三先在他肚子上打三拳,杨站定后,萧打杨肚子三拳,结果三拳过后,杨澄甫口中出血,这时杨澄甫在萧聘三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突袭了萧聘三,最终导致杨、萧二人两败俱伤。【1】对于杨澄甫提出的这种比武方式以及两人比武后的最终结果,能够认为杨澄甫在技击方面有什么造诣吗?
我想,不用我来评价,各位自可判断。
此外,再看看杨澄甫在当时国术界的地位。
北京是杨氏太极拳的发祥地,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在北京弟子众多,北平市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就是杨澄甫的父亲杨健侯的入室弟子,也是杨澄甫的亲师兄弟。1938年,许禹生为了表彰在北京享有盛名的那些武术家,在北平国术馆大厅征集并悬挂了12位在北京享有盛名的武术家的画像,在这12人中没有杨澄甫。【2】
另外,1933年出版的《国术名人录》收录了晚清至民国时期108位拳师,其中也没有杨澄甫。由此可见,在《国术名人录》作者金警钟眼里杨澄甫算不上当时的国术名人。
再有,1933年10月20日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届国术国考,在中央国术馆为此次国术国考聘请的60位评判委员中,同样没有聘请杨澄甫。【3】
以上这些史实基本呈现了杨澄甫在当时国术界的真实地位。
最后,在当年的新闻媒体上没有看到任何有关杨澄甫在与自己徒弟演示之外的实战技击方面的记载和报道。看到的却是杨澄甫被他人打败的传说。【4】
综上可知,杨澄甫及其弟子在技击方面的能力并不突出,研究揣摩杨澄甫的太极拳架子对于研究技击制胜有何价值,各位自可判断。
杨澄甫演示的太极拳架子
其三,杨澄甫本人在养生方面的造诣令人堪忧。
杨澄甫53岁就死了,死前两年就已经病入膏肓。【5】关于杨澄甫之死,陈天申认为与杨澄甫和萧聘三的那场冲突有关。而唐才良则考证出杨澄甫是死于“三高”并发症。唐才良是个为杨氏太极拳狂热吹嘘的涂脂抹粉者,唐才良考证出的原因是——因为杨澄甫练拳运动量大,所以吃的多,吃的多,所以患有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以后导致并发症而死。【6】
因此,按照唐才良的考证就是杨澄甫的太极拳练多了不好,容易吃得多,而且吃得多就容易引起“三高”。
这就表明,杨澄甫的太极拳的锻炼效果还不如普通的跑步、走路这种健身运动。
以我本人为例,我在大学时是学校田径队跑短跑的,一直饭量就大于常人。我50岁时,每顿吃涮羊肉,还要两斤打底,一般要吃三斤羊肉,外加一盘黄米凉糕和两个芝麻烧饼。日常各种应酬甚多,不仅吃的多而且经常喝醉,因此练拳很少,只是有时跑跑步,三千米左右。即使日常在家里吃饭,大馅饺子30个打底,或烙饼5张,另外必加一个烧猪蹄膀或一斤酱牛肉,此外甜食不断,尤嗜奶油蛋糕。虽然血糖、血压、血脂也高,但那时没有吃药控制,感觉不舒服了,打两遍孙氏太极拳就缓解了。至今也没有出现并发症。
我是一个从来就不讲究养生的人,尚且能够如此,而杨澄甫却因为练拳多,因此吃的多,进而引发“三高”并发症而死。由此可知杨澄甫的太极拳对于养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效果了。
以上所言皆以事实为据。所以,我认为研究、揣摩杨澄甫的太极拳架子对于研究技击和养生都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里只是提供一些事实作为参考,每个人认知不同,自可仁智各见。
【1】浙江省国术馆内发生的一桩憾事——《杭州记忆》第一辑 作者 张学勤。
【2】《体育》第五卷第12期纪事“本馆表彰国术界先贤”,北京特别市国术馆1938年12月1日出版。
【3】1933年10月22日《申报》“国术国考 评判委员提名录”。
【4】1934年4月3日《四川晨报》“凭一把单刀冲入重围”。
【5】《太极拳全书》序言,曾昭然撰,友联出版社公司1959年出版。
【6】【今日头条】2022年10月9日“杨澄甫宗师死于三高并发症”唐才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