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中写道:
“第一节
先将右手往后划一弧线头顶,与前要一气着往下按至头顶不可停住。再从按至两腿当中,离地七寸上下停住。左手于右手往后划时,同时往回抽,在左胯上、左胁下边,手心朝里靠住。再将左足于右手往下按时,同时往后撤,撤至足后跟与右足后跟似挨未挨之意,足后跟欠起,足尖着地。两腿微微弯屈着,两胯里根用意缩住劲,腰亦仍用意塌住。两眼看右手食指根节,腹内亦仍收敛神气于骨髓。身子虽有曲折之形式,而腹内总要含有虚空松开之意,无相挨之情形。”
动作要点:
该动作在这里要求“先将右手往后划一弧线头顶,与前要一气着往下按至头顶不可停住。再从按至两腿当中,离地七寸上下停住。”
为什么右手下按在离地七寸上下停住?
因为这时百汇穴到尾闾穴连线与身体重心到后足跟的连线呈90度垂直,同时后腿膝关节后侧的内曲角135度形成自锁。由此构成一个合理的劲力结构的最佳也是极限状态。如果这时躯干随着右手下按再向下倾斜,则必将导致腰椎处过度弯曲,在腰椎外侧容易形成过大的拉应力,不仅对腰椎的受力非常不力,容易造成腰椎的损伤,而且也不利于起身过程中的发力,同时更不利于腰仍用意塌住和腹内总要含有虚空松开之意,即不利于中和之气的开启与运行。
所以这个动作的要领是:百汇穴到尾闾穴连线与身体重心到后足跟的连线90度垂直,同时与后腿膝关节后侧的内曲角135度形成自锁。此时腰仍用意塌住和腹内总要含有虚空松开之意。
常见的错误是:右手下按过低,百汇穴到尾闾穴连线与身体重心到后足跟的连线小于90度,造成腰椎处过度弯曲。
“第二节
再将右胳膊往上抬起,起至手背靠着头正额处,身子亦同时直竖起,又将左手虎口朝上着,同时于胁下往前伸直,手虎口仍朝上着,与心口相平。左足与两手同时极力往前迈去,两足相离之远近,随人之高矮,总要两腿弯屈着,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两眼顺着左手食指梢看去,将神气沉住,且内外开合须要分明。虚实动静,务要清楚,不可有一毫之混淆,使内中之神气散乱不整耳。”
动作要点:
三通背这个起身动作,孙禄堂先生特别强调右胳膊往上抬起,身子亦同时直竖起,左手虎口朝上着,同时于胁下往前伸直,与此同时左足与两手同时极力往前迈去,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
由此知,三通背起身这个动作要做到四处同时动作,即右胳膊上抬、左手由肋下前伸、身体直竖、左足前迈这四处要同动——同时完成动作,不能有先后之分。而且在完成这个动作的过程中,以不移动重心为至善。
而今日练习孙氏太极拳者,做这个动作时常见的错误是,身体由俯身状态直立起来后,再向前伸左手和向前迈左足,这不符合孙禄堂先生对这个动作的要求,是错误的练法。无论从技击角度还是从养生、健身角度都是错误的。
“第三节 三通背学(一式)
先将两足与身子并腰如螺丝形(即研劲),从前边往右转,扭转至面向后边,两手亦于身转时,同时右手从头处,往右后边又往前往下斜着落去,如划弧线,划至极处,手与肩相平直,手虎口朝上着。又左手心朝里着,亦同时从左边,亦如划弧线至头处,从头处往前、往下落去,划至极处,手虎口亦朝上着,亦与左肩相平直,两手心斜对着,两眼看两手当中。两足仍未离地基,两足之形式,与本章第二节图,左作右,右作左,两相互换之式同。两手之劲同时往前两肩亦虚空着往回缩,腰中之劲,微有往下塌之意,是取虚空之意也。周身内外之劲,神气收敛,气往下沉,仍如前。”
动作要点:
身体转身时足、身、手周身要同时完成180度转动,身体重心在两足交换的同时,足根要有向下的研劲。而且始终塌腰之意不能丧失。
“第四节 三通背学(二式)
再将左足先往后微垫步,两胯里根并两肩极力往回缩住,再将右足极力往后撤,撤至左足后边斜着落下,如半八字形式。两足之远近,仍随人之高矮勿拘。两手再从前边,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两胯里根。左足于两手往回揪落时,同时亦往回撤,撤至足后根在右足当中约二三寸落下,足尖着地。身子于两手往回揪时,亦徐徐往上起,头要往上顶。身子虽然起直,两腿总要有点弯屈之形。腹内之气仍要缩回丹田,腰仍要往下塌住劲。一切之伸、缩、顶、塌、揪等等之劲,亦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
动作要点:
完成这个动作的要点是,撤步时将左足先往后微垫步,两胯里根并两肩极力往回缩住,再将右足极力往后撤。这个提示非常重要,即退步必撤时,在与对手彼此肢体相接的情况下,后足后撤时,前足先不撤,俟身体重心即两胯里根并两肩极力往回缩住(即此时周身含有向前发力之势)状态,这时再将右足(即前足)极力往后撤。如果在彼此相接中,后足后撤时,身体重心未能与后足构成向前发力之势,就后撤前足,则立即成为败势。【1】
此外,两手再从前边,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两胯里根。所谓如揪虎尾之意,不能是硬揪强拽,而是含着包裹笼罩之势,此势此时含着两个基本劲意,一是周身一体随时向前发力打截劲之势,二是脚下同时含着周身一体随时向后急跳之势。
【1】笔者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的“孙氏太极拳常见错误”连续8讲的视频讲座中对此有详细讲解。
“第五节 三通背学(三式)
再将两手同时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再往上又往前伸去,到极处勿停。左足亦于两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尖往外斜着落下,亦如半八字形。两足相离之远近,身子仍不动,极力往前迈步,不能移动重心为妙。再将两手又往下落,仍到两胯里根处,右足于两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前迈去,至左足前边,足直着落下,足尖着地。两足距离之远近,仍要身子不起不落、不俯不仰、不能移动重心之情形。再将两手仍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往前推去。两手推法,与第三章懒扎衣五节式相同。右足于两手推时,同时往前迈去落地。左足之跟步,两手之推法,两足之距离,亦与懒扎衣五节式相同。一、二、三节之式,练时不可有凹凸处,不可有续断处,总要节节相贯气串成,最为要着。”
动作要点:
这个动作的要点,就是在极力向前迈步的同时,不要牵动身体重心,即足动身不动。如再将两手同时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再往上又往前伸去,到极处勿停。左足亦于两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尖往外斜着落下,亦如半八字形。两足相离之远近,身子仍不动,极力往前迈步,不能移动重心为妙。这一点非常重要,是检验内劲有没有入门的关键,当今健在的习孙氏太极拳者目前没有人能够在行拳时真正做到这点,包括笔者自己。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向这个方向努力,尽量接近极力往前迈步时,身子不动,不移动身体重心这个状态。所以,孙氏太极拳行拳并不遵从什么“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这种俗谬之说。孙禄堂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有时会以“旧瓶子装新酒”方式借用一些这类语句来表述,但实际上的动作要领则与之完全不同,尤在技术理念上与之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习孙氏太极拳者要以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每一学、每一式的具体动作要求为法则之准绳,而不能以孙禄堂先生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借用的一些其他“拳论”的语句表义为准绳。这是习孙氏太极拳者要尤为懂得分辨和注意之处。
学习孙氏太极拳者要懂得根据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对每个具体动作过程与动作状态的具体要求来领悟和指导一般,换言之,孙禄堂先生这部《太极拳学》中的根本法则及其理法要义都呈现在对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具体要求中。这是孙禄堂先生这部《太极拳学》在语义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一点特别重要。
通过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中关于孙氏太极拳三通背一式的练法的规矩要求,再次充分显豁出孙氏太极拳的技理技法与郝为真太极拳的技理技法完全不同。二者在技理技法上不存在实质性的传承关系。
笔者在《2025年开篇:决定武艺效能的关键因素和20世纪以来武学观念最重要的创新——孙禄堂武学启示录(纲要)》一文中写道:“孙禄堂武学源于技击,又超越了技击,源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孙禄堂创立的武学既是超越那个时代的,同时又兼顾了太多的文化责任与情怀以及深重的历史负担,充满着看似诸多的矛盾性。所以长期以来能够理解孙禄堂武学者极为罕见。”【1】
当年孙禄堂先生在撰写他的武学著作时要面对着来自几个方面的矛盾:
其一,就是面对“转型时代”三大文化危机中国武术该如何发展。关于“转型时代”三大文化危机今人多有论述,一般认为这三大危机可以分为:价值取向危机、精神取向危机、文化认同危机。孙禄堂先生期望通过他对中国武学文化的整体性建构不仅全面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品质,而且也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实现化腐朽为神奇。
其二,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术整体性的鼎革式建构,实际上是对当时传统武术的一种扬弃与否定,为了规避由于自己建构的武学具有实质性的立新而引发传统文人及武术界内部的不同声音,从而转移了对他所建构的中国武学独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认识,于是不得不采取在其武学著述中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表达其武学。因此孙禄堂先生采取一种细润无声的鼎革立新的方式为中国武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并同时把中国武术从义和团劣迹的泥沼中拯救出来,焕发其新的生命力。【2】但这必然会带来人们对理解其著作的困难,常常会困扰于某些貌似矛盾的表述中。
其三,孙禄堂先生期望把自己对中国武术独到的超越性的贡献分享给中国武术这个群体,故他常常把自己独到的武学成就列在古人的名下,包括一些其他门派前辈的名下,希望由此促成中国武术这个群体的整体提升。这也就为一些宵小们诋毁、诬蔑、矮化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成就提供了借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深入研究和继承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这也就是笔者数十年来坚持研究和宣传孙禄堂武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