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拳意述真》自序原文: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2】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3】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4】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5】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意焉。【6】
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7】按一派拳术之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8】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9】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10】所以三派诸位先生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11】
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述之以公同好,惟自愧学术谫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也。
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直隶完县孙福全序
考述部分:
【1】孙禄堂所作《拳意述真》酝酿于1922年,完成于1923年,出版于1924年3月,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这里的“拳意”有三层意思,其一,武术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即如何开启并践行习武者的本来之性体①。其二,揭示技击制胜的真意,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感而遂通、因敌制敌之理②。其三,揭示技击立于不败之地的理法,即以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的法则③。即以有法归于无法合于自然之法的法则④。
这里的所谓“述真”即论述上述这三意的主旨、原理与法则。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是借述而不作之名,实际上其主旨及大部分内容是假托师友之名而述以己意。⑤
研读《拳意述真》必须结合孙禄堂的另外四部拳著《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和《八卦剑学》的内容一同参研,才能略窥其意。
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出版后,从其说者颇多,有人甚至将其大段文字抄录在自己的拳论中,而不提其文源自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孙禄堂成人之美,而淡然无极,为人一向如此。
注:
①见《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撰,作于1923年。
②见《形意拳学》第十三章,孙禄堂著,1915年5月出版。
③同①。
④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⑤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
【2】孙禄堂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本体,亦即宇宙生命本体,对于人而言,道是每个人的本来之性体,对于技击而言,道是内劲,开启体用内劲的拳术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即孙禄堂鼎革立新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其法则是极还虚之道。孙禄堂由此阐述了道的宇宙本体是什么,道相对于人的性命是什么,道在技击中显现为什么,实现武与道合的法则是什么,由此阐明了自己的武与道合之道。
【3】孙禄堂在此借《易经・系辞上》中“一阴一阳谓之道,”来阐述道的特性。
这个特性是什么呢?
就是万物皆有阴阳,而惟阴阳相和才是道。
什么是阴阳相和呢?
就是五阴五阳,所谓二五合一之机。
什么是二五合一之机呢?
这里的二五不是指有五分阳就要有五分阴的意思,不是阴阳比重相等的关系。这里的五指的是九宫中中土那个五,即系统所针对的效能目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换都要围绕着你所关涉的这个系统的效能目标,能实现这个目标才是相和。如身体健康,就要使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合乎于身体的健康,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合。即阴阳相和的含义之一就是目的性。
而这个阴阳相合的目标在九宫中位于五,属土,土生万物,具有自主生发新的生机的效能,所谓“乾健也,天行健,自强不息,”所以阴阳相和亦被称为二五合一之机,此即中和之理。此理既是道的特性,也是中和的效能,由此孙禄堂揭示了他所定义的内劲的特性。
所以,道呈现为阴阳相和,惟二五合一之机才是阴阳相和,即所谓中和。因此,中和具有自主作用、自主产生新的生机的效能,这就是内劲的特性。故孙禄堂讲:“道在拳术曰内劲。”
【4】孙禄堂这里讲:“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查内家拳一词,最早出自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但黄百家所论之内家拳与孙禄堂以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不属于同一体系,二者之间无传承脉络,尤其在理法、技法上皆无传承关系。
此外,在孙禄堂之前的那些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拳理中亦未见有 “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这类习武宗旨。
因此,孙禄堂在这里所说的“古人”实乃孙禄堂出于他述而不作的自谦表述,假托于古人名下而已。
因此,这里孙禄堂所言之“内家拳术”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
所以在理解孙禄堂这段话的意思时,不能把孙禄堂建构的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合一的武学体系与在他此前的那些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混为一谈,更不能与黄百家的内家拳混为一谈。
孙禄堂在这里阐明体用其武学“能复本来之性体”,这是武与道合关涉到形而上层面的核心效能。
何谓本来之性体?
自古言人人殊。
如孔子云:“食色,性也。”
孟子以人性为善。
荀子以人性为恶。
以后至宋明理学亦对本来之性体,见解不一。尤其明朝时期的理学对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未显豁出具有实际价值。明代理学之矫伪有甚于南宋朱学。
孙禄堂的“复本来之性体”源于他以武入道的切身体悟,进而他借儒释道三家之说并充以己义,以参证其学,故孙禄堂的“复本来之性体”究其内涵乃是出自其武学的辟新之论。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安身炮)”中写道: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第二章“太极学”中又写道: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现于外者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里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称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耳。……”
由此可知,孙禄堂通过其拳术所体悟的“本来之性体”与道家的“道”、儒家的“太极”、佛家的“圆觉”亦称“空性”为同一物。
因此,孙禄堂认为道、太极、圆觉、空性等皆是指虚空之境所显示的真实本体,所谓空而不空之性体。
所以,孙禄堂通过其拳术所复之“本来之性体”并非孔子所说的人的“食、色之欲的本性”,而且这里面也不存在善与恶,更不存在以灭人欲作为“复本来之性体”的前提。
孙禄堂讲,其拳所复之性体具有“不生不灭”、“有无不立,有无并立”之特质。故此“本来之性体”是唯一的真实,是不变的本质,“非有非无”,动则能显一切万物之相而非有,静则如虚空而无一物亦非无,不堕有无生灭之道,周而复始,流转不息。
孙禄堂指出通过其拳术开启的内劲与此“本来之性体”的本体同一。
但佛家的“空性”乃出世观,有体无用。孙禄堂则将此“空性”用于现世,同时其心又返还虚空,即“极还虚之道”。
孙禄堂对陈微明讲:“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①
但其志为何?
需从“复本来之性体”中显豁。这是孙禄堂三拳合一的基础,即孙禄堂三拳合一的底层逻辑。
由此知,虽然当年孙禄堂毫无保留地向武术界诸同人(非其弟子)传授其武学理法,却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武学。②
何以如此?
实乃孙禄堂的武功、学识、境界等皆远在时辈之上。孙禄堂的这种高越于世、超越于时,这不仅显豁在哲思方面,即使就技击功夫而言,孙禄堂当年公开讲解时示范的一些技能,亦被日本格斗家拍摄成影像保留至今,近百年来他们不仅自己一直在研究该影像,还请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的拳术家前去研究,然而至今仍无人能解释孙禄堂技击之艺何以如此之神奇。
世人不知孙禄堂、世人不解孙禄堂、世人误读孙禄堂久矣!回溯迄今为止五百年来的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唯有孙禄堂独臻武学领域的巅峰,高山仰止,同时高处不胜寒。
①《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年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②同上。
【5】孙禄堂在这里讲,自己的性体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相近,故研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五十年。
那么,孙禄堂讲自己的性体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相近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中所倡导的——究极万物理之神源,成就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可知这是孙禄堂的本来之性体,而形意、八卦、太极三拳都是讲究拳理的武艺,皆不是凭借本力的粗率拳术,因此孙禄堂讲自己“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
由此引申出习武不仅要师徒有缘,而且所习之拳术与自己本来之性体也要有缘,才能有所成就。
孙禄堂讲:“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孙禄堂写此书是在1922年——1923年间,而此时孙禄堂研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已经五十年,而在这三拳中孙禄堂研究形意拳最早,由此可推知,大约在1872年——1873年时,孙禄堂就已经开始研究形意拳了。
【6】孙禄堂于1915年5月、1917年4月和1921年6月先后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这三部武学著作皆是中国武术史上有关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论著,也都是第一部有关这三门拳学具有理法体系的论著。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评价孙禄堂这三部拳著“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①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可以作为这三部拳著的一个注释。
①《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撰,1923年济南含英斋发行。
【7】孙禄堂这里讲:“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这里所说的三派拳术,指的是孙禄堂经过融合此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为一体后,通过鼎革立新重构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这三派拳术,即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这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
那么这个“一”指是什么呢?
这里这个“一”具有五层含义:
其一,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原理,即由后天返先天的二五合一之机的中和之理。
其二,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法则,极还虚之道。
其三,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效能基础,同一个无极式,同一个三体式。
其四,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技击制胜的作用机制,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是该机制融合直中、变中、空中为一体,具有于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因敌制敌的效能机制。通过极还虚之道,先后天合一,实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其五,孙氏三拳具有统一的效能目标,即“复本来之性体”,“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乃至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
【8】孙禄堂讲:“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末复合为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这里的三派拳术,仍是指经过孙禄堂融合此前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为一体后,通过鼎革立新重构的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这三派拳术,孙禄堂指出这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
那么在孙禄堂融合三派之前,那些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不始于一理吗?
是的,孙禄堂融合三派之前的那些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并不始于一理。根据《八卦拳学》陈微明序记载了孙禄堂一段话:“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
由此说明此前的太极、八卦、形意三派本来是各不相谋的,孙禄堂以其三十年的功夫,通过鼎革立新重构了这三派拳术,使得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具有了统一的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遵循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的中和之理,亦即二五合一之机。
关于孙禄堂这里所阐述的“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之意,这里“一”指内劲,亦指本来之性体。内劲作为一种自主机制呈现为因敌成体的自主反馈机制,而反馈出来的作用效能,则出自本来之性体对技击效能的建构。
所谓诚一是指形意拳是使内劲的作用效能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有明劲、暗劲、化劲以及易骨、易筋、洗髓之进阶,内外合一,至大至刚。
所谓万法归一是指八卦拳是在极变化之能事中万法叠出,然而始终以内劲为统御,动静合一。
所谓抱元守一是指太极拳是将内劲这一机制始终含蓄于内,抱以虚灵之势,于虚中因敌成体。
关于“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也”之意的进一步阐述,参见孙禄堂撰写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一文。①
①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2年10月发行。
【9】孙禄堂这里将老子的《道德经》略作发挥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孙禄堂这里所讲的“一”指内劲,并将“神得一以灵”改为“人得一以灵”,来阐述内劲在武学体用中的作用。因此孙禄堂这里所讲的“得其一,万事毕”是指在得到体用内劲的道理(包括原理、法则、效能目标)后,剩下的就是遵从这个道理去实行之意。而不是讲,得到了体用内劲的道理后,所有的事都可以不做了、可以躺平了。
所以,孙禄堂在这里借用老子《道德经》中“得其一而万事毕也”的意思是,在了解掌握体用内劲的道理及其相应的法则后,剩下的事情就是把各种劲力、各种技法化入内劲这个机制而已。当然这个过程包括对体用内劲之理的反馈、修正与鼎革。
【10】孙禄堂在这里指出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体用内劲的道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意是,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皆遵以极还虚之道不断由后天返先天,这个通过虚无之意由后天返先天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由此不断充实内劲的作用效能。
【11】孙禄堂认为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的体用之理“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对此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孙禄堂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一文。①
事实上,在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中所借用语义大多出自儒释道三家,而孙禄堂借用儒释道三家的语义来阐述其武学也为儒释道三家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生机以及新的发展动力。②
更有意义的是,孙禄堂开创的以极还虚之道由后天返先天的这一武学体用法则,不仅开启了迄今为止武学领域里方法论的新局面,而且对于一般性认识领域也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
认知的一般逻辑图示是直觉认知(先天认知)与后天实践(包括后天学习)结果之间针对某个认知对象的反馈与修正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直觉能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后天(后天的实践与学习)返先天(直觉能力的提升)的过程,由此让直觉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直觉强大不是固化最初或某个阶段的直觉认识,而是使直觉认知更为超前、更为准确、更为有效。这正是一个以极还虚之道为法则不断接近真理、不断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
所以孙禄堂认为自己所建构的武与道合的这一武学体系能体万物而不遗。
①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2年10月出版。
②对此更进一步的论述见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2024年12月29日“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