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一文对三拳合一的论述【1】

文摘   2025-01-22 07:25   西班牙  

“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原文

拳术之荦荦大者,约分三派,一少林,二武当,三峨眉。其余门类繁多,大半不出此范围。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之名,即易筋(疑为易骨之误)之作用也,谓之形意。2形即形式,意即心意,由心所发,而以手足形容也。3其拳有五纲十二目。五纲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而拳中有劈、崩、钻、炮、横之五拳。十二目者,即十二形也,有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鸟台、熊是也。其取此十二形者,即取此性能,而又能包括一切,所谓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4何以知其然也?劈拳属金,在人属肺;崩拳属木,在人属肝;钻拳属水,在人属肾;炮拳属火,在人属心;横拳属土,在人属脾。练之既久,可以去五脏之病,此谓居人之性也。5至若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山之灵,熊有浮水之性.推之其他八形,各有其妙,所谓居物之性也。6人、物之性既居,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其智也。7得中和、体物不遗,是其仁也。8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9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吾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一以贯之。此形意拳之大概也。10

八卦拳始于有清咸同之季。直隶文安董海川先生,漫游南省,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谓之八卦者,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参互错综。拳既运用八卦之理。何以言之?今腹为无极,脐为太极,肾为两仪,两臂膊与腿为四象,其生八卦者,两臂与腿曲之为八节。共生八八六十四卦者,两手十指每指三节,惟大拇指系两节,八指共二十四节,加两拇指四节,为二十八节广加两足二十八节,为五十六节,又加两臂两腿之八节,为六十四节。故六十四卦为拳之体,体为三百六十四爻,则互为其用也。11每爻有每爻之意,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12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13不特此也。乾坤坎离等卦,或为龙,或为马,或为牛,皆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14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拳之妙用也。15

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皆知。16惟练此拳之起点,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至简至易之道。17拳经云: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实其腹而道心生,即此意也。18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19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20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21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气。以蓄神为主。22周身轻灵,不即不离,勿妄勿助,将起点之极,逐渐推之,贯于周身,无微不至。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23昔年曾闻之师云:此起点之极与丹道中之元关相同。24鄙人研究数十年,不敢云确有心得,然考其本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不过名称与形式之动作不同耳。25至若善养气练神,则初无少异。比之,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26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道。又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27至峨眉派,传之梅花八式。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28兹不必更赘也。

考述部分:

1193210月,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刊登了孙禄堂撰写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一文。该文的内容最早曾连载在1928722——725日《柳丝》报刊上,《柳丝》刊登该文的标题是孙禄堂国粹精义谭,大概这是《柳丝》报刊为该文确定的标题。《柳丝》刊登的这篇文章似乎是对孙禄堂讲课内容的记录整理而成。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上刊登的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与《柳丝》上刊登的孙禄堂国粹精义谭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基本一致,个别内容上略有不同。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在4年后重新刊登此文,可知此文对当时国术界的影响。

                              1928722日《柳丝》

    【2】孙禄堂讲:“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之名,即易筋(疑为易骨之误)之作用也,谓之形意。

在这段话中,笔者认为 “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之名,即易筋(疑为易骨之误)之作用也,一句中的易筋应该是易骨。理由是在孙禄堂在《拳意述真》第四章 一节 明劲中论述道: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

这大概是《国术周刊》在出版时出现的错误。

在这一段中,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此拳究竟是应该命名为形意拳,还是一些人(如田镇峰等)倡导的行意拳?这个问题并非仅仅是个命名问题,而是直接关涉到对此拳性质(本体)的认识与定义。

    【3】孙禄堂在这里指出:“形即形式,意即心意,由心所发,而以手足形容也。”孙禄堂由此解释为何称此拳为形意拳。对此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形意拳学》及《拳意述真》。

笔者研究孙禄堂形意拳多年,其拳之体用特点是象形取意,由意生形,形意互寓,形意一体,形与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形意协同,由形与意的二五合一之机产生中和之气,即内劲,此内劲为该拳体用的核心。孙禄堂指出此既格物之理,得此理,能格致万物,求全天地万物之理。因此,形意拳所以名也,所以,孙禄堂提出统一国术应以其形意拳为本。

《形意拳学》孙禄堂著,19155月及19157月由武学印刷局印刷,先后由蒲阳孙寓和陆海军日报馆先后发行。《拳意述真》孙禄堂著,19243月,由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形意拳学》第六章。

《形意拳学》第十二章。

1929年《江苏旬刊•元旦特刊》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孙禄堂撰。

4】孙禄堂在这里阐述形意拳的基础架构是由五纲、十二目组成。所谓五纲,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亦即劈、崩、钻、炮、横之五行拳所谓十二目,即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鹰、鸟台、熊这十二形拳。形意拳由此建构形意互寓、形意协同、形意一体的格物之理。

    【5】在这里孙禄堂指出其形意拳的五行拳的效能是开启人体肺、肝、肾、心、脾五经。因此,练之既久,可以去五脏之病,疏通、平衡五脏之气,所谓居人之性。所以,五行拳虽有技击时内外合一之功用,然而其首要目的是开启疏通、平衡五脏之气,即提升身体内五行的功能。

    【6】这里孙禄堂以十二形拳中的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纵山之灵、熊有浮水之性为例来说明十二形拳是通过格物之功来得其性能,以居物之性。对此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中有极为精辟 的论述: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之所赋之性,而能一生随时而止,止于完成之地。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意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7】这里孙禄堂讲“人、物之性既居,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其智也。

什么意思?

即通过五行拳疏通脏气,提升内五行之功能,获得体用中和之理,即获得最初的格物之功,所谓居人之性。在通过五行拳居人之性的基础上,进而再通过十二形拳居物之性,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格致万物之理,获得万物之性能,所谓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故此为通过形意拳开启格物的智慧。所以孙禄堂指出其形意拳可为各派拳术之本,成为统一各派武艺与道同符的基础。

    【8】孙禄堂这里讲通过其形意拳“得中和,体物不遗,是其仁也。

什么意思?

这就是讲,格物之理的基础是中和之道,形意拳是习武者获得体用中和之理的途径,习武者一旦获得中和之理,则能格致万物之理体物不遗,万拳归一,与道同符。这就是形意拳的。从这个角度再次显豁其形意拳可为各派拳术之本,成为统一各派武艺与道同符的基础。

    【9】孙禄堂进一步指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内外如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

什么意思:

其意是,形意拳之勇不是狂躁暴怒的血气之勇,而是六合之勇,亦即六合之理之勇。也就是形意拳是通过习武者获得六合之理,并在体用中使此六合之理的功夫上身,来建立习武者之勇。即形意拳培育的是道理之勇,正气之勇。

    【10】在这一段最后,孙禄堂总结道: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吾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一以贯之。此形意拳之大概也。

什么意思?

其意是讲,习武者一旦通过形意拳具有了格物之智中和之仁六合之勇,则就进入了获得至大至刚内劲神气的正轨,由此养吾浩然之气这个道理与儒家诚中形外之理是形上形下一理贯通的。这就是形意拳原理之大概。

因此,孟子倡导的浩然之气并非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 的感觉,而是形意拳具有的实际效能。

    【11】关于人体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孙禄堂在《八卦拳学》八卦拳形体名称一节中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其精辟者之一是揭示了人体有内外八卦两个系统,并建立了具体的对应关系。

孙禄堂这个认识与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712—1878210日)提出的人体在功能上存在着内环境与外环境这样两个环境系统不谋而合。

孙禄堂从人体内外八卦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于1915——1916年期间提出了内劲的效能及其体用原理与法则,先后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两部著作

而在克洛德·贝尔纳之后,美国生理学家亨德森(L·J·Henderson18791942)发展了贝尔纳的思想,继而他的同事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18711019—1945101日)在贝尔纳和亨德森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谢灵顿的神经态合理论,在1927年将内环境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内稳态理论,并于1932年出版了《躯体的智慧》一书,阐述内稳态的性状及其理论。

孙禄堂揭示的内劲原理与坎农提出的内稳态在作用机制上高度趋同。

然而不仅在孙禄堂生活的年代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孙禄堂的内劲原理,即使100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中国武术界能理解孙禄堂所揭示的内劲原理者也是屈指可数。

由此可见孙禄堂武学的先进性和超前性,更远远超越了当时中国武术的认知水平。

《形意拳学》孙禄堂著,19155月及1915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先后由蒲阳孙寓和陆海军日报馆发行。《八卦拳学》孙禄堂著,19174月,由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躯体的智慧》中文译本,根据伦敦1932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311月第一版,范岳年、魏有仁译。

《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文,19174月,由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12孙禄堂揭示其八卦拳:每爻有每爻之意,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

什么意思?

对于此意,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18章至第22章中有详细阐述。本文不赘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孙氏太极拳之阴阳动静亦遵循此理。故习孙氏太极拳者必须对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深入研读之,孙禄堂这两部拳著是孙氏太极拳理法之源。

13】孙禄堂指出其八卦拳(亦包括形意拳和太极拳)具有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之效能。

所谓上下相通是为内呼吸指孙氏八卦拳有开启胎息的功效,不仅行拳时如此,技击时亦能如此。所谓动静合一,武与道合。

14】接下来孙禄堂进一步指出:不特此也。乾坤坎离等卦,或为龙,或为马,或为牛,皆取象于物。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济,虚实兼到。

什么意思?

其意是,孙禄堂的八卦拳不仅具有开启胎息的功效,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而且还引入了形意拳象形取意、得其性能的格致万物之理。

对此进一步论述参见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孙禄堂《八卦拳学》出版105周年纪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考析两文。

15在这一段最后,孙禄堂将其八卦拳的原理总结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拳之妙用也。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就是内劲的体用原理,因此,不仅是孙禄堂的八卦拳,孙禄堂的形意拳和太极拳在体用时亦是此理。

16】孙禄堂在讲述太极拳原理这个段落的第一句就说: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皆知。显然是有针对性的。其背景是,在193051日《申报》上刊登了“温县陈氏太极拳之溯源志”,该文称: 

武术为我国独有之长,而太极拳尤为世所称道。七八年来,世人皆知孱弱不振之足耻。于是竞以肄习技击为风尚。顾真传既不易得,有之而知者复鲜。考太极拳所由来,始于武当山丹士张三丰先生,亲授陈氏等门人,流出渐远。当时所行,往今日谓之老架。至明万历间,有陈奏庭先生出,复加以神明变化,自成一家。学者宗之,谓之新架。两架各有所长,而新架尤合乎生理力学诸理,故传之者亦最广,代有闻人,如陈敬伯、陈丹书、陈仲甡、陈季甡、陈清平、陈耕芸、陈森、陈复元、陈垚、陈金、陈延熙诸先生,皆著称于清世,为人所公知,可谓盛矣。陈氏世居山西洪洞县,明初有陈卜者,始迁河南河内县,继迁温县东乡陈家沟,遂定居焉。奏庭先生既以太极名世,后人祖述,至今无替。其裔孙子明先生,尤长此道。向在河南怀庆等处,成立国术研究会,热心提倡,从学者日多。进为江君子诚、李君子宾相与延至来沪,教授两家子女。陈子明先生抱负绝学,而不倦于教诲,凡有志于斯者,不可不往请益。子明先生乐育为心有问必答,无不详加指导,闻者豁然,诚今日难遇之机会也。陈子明先生现寓上海孟德兰路一零五号老芝寄庐并誌于此俾造访者知所部津焉

显然在这篇温县陈氏太极拳之溯源志”的内容是陈子明认同的。在这篇“温县陈氏太极拳之溯源志”中明确记载了陈氏太极拳源自张三丰所传,该拳传至陈奏庭,由陈奏庭改变了拳架,于是陈奏庭之前为老架,陈奏庭之后为新架。

陈子明其人的太极拳学于陈鑫。故可推知,直到陈鑫1929年去世时,陈式太极拳后人仍认张三丰为其太极拳祖师,而陈奏庭是在此太极拳基础上的一个改编者,创编了新架,而非太极拳的创始者。所以,直到193051日,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仍认张三丰为其祖师。

陈氏太极拳祖师的更迭,发生在1931年唐豪让陈子明带他去陈家沟考察之后。唐豪不愧是受过“新文化”熏陶的人,经过唐豪的一番“妙笔”论证,张三丰被免除了太极拳创始人的岗位,由陈奏庭接替。这当然是陈子明等陈氏太极拳传人们喜出望外的事。

虽然孙禄堂不是武术史考证家,但对于唐豪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据其一己之私意通过逻辑漏洞百出的诡辩纂改太极拳祖师的作法显然是不满的。在孙禄堂193110月离开江苏省国术馆前,金一明对太极拳祖师一事征求过孙禄堂的看法。孙禄堂是不同意唐豪的论断的,故在该文中强调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皆知

当然,把张三丰奉为太极拳祖师也只是出自民间传说,同样也缺少充分的史料证据。

所以,谁是太极拳的祖师,这既是一个至今仍由于史料证据不足,难以有定论的论题,同时更大的可能是在历史上就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太极拳祖师。太极拳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在实践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的现象,如同一条大河,是由诸多溪流汇集而成,很难确定那一条溪流是这条大河唯一的源头。现在能确定的就是陈氏太极拳新架以及杨、武、吴、孙各派太极拳的祖师是谁。而且孙氏太极拳在理法上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没有实质性的传承关系,即孙氏太极拳与陈、杨、武、吴等派太极拳不属于同一源流

17】孙禄堂指出:惟练此拳之起点,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至简至易之道。

那么这个起点是什么?

这个起点就是孙氏三拳的无极式。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凡例中明确指出: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也。

孙氏无极式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总根子,是孙氏三拳合一的基础。关于孙氏无极式的形式、道理以及练法参见《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八卦拳学》无极学和《太极拳学》无极学以及《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四篇。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18】孙禄堂这里揭示的太极拳的理法是: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实其腹而道心生,即此意也。

什么意思?

这句话虽是孙禄堂用来阐述孙氏太极拳的体用原理,但其此理之源头则是出自孙禄堂形意拳的格物之理。

何谓抱元守一

这里的指由后天返先天的二五合一之机中和之气,孙禄堂亦称其为内劲、先天真一之气、太极等,即阴阳之母,由无极式开启、三体式筑基。

所谓守一,就是体用其拳时始终不失此气——中和之气此机——二五合一之机此势——阴阳生发之母,孙禄堂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体用皆以此气、此机、此势为统御、为基础。

何谓虚中

虚中就是将劲力、打法始终含蓄在抱元守一的状态中运行,始终处于至虚灵、至中和的蓄神待机之势,无论体用,始终都要在这个态势下运行。这既是孙氏太极拳的理法特点,也是体用孙氏太极拳的要则。

何谓虚空而念化

虚空而念化格物之功的理法关窍,也是构建空而不空的理法要义。

只有通过由后天返先天进入空而不空的虚空状态所谓开启中和之气,才能形成内劲,由此获得将各种劲力、打法化入中和之气形成内劲的理法。这就是格物之功的理法——所谓虚空念化

具体为言,就是通过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以及孙氏三拳来建构虚空念化的法则和基础。

那么,何谓实其腹而道心生

实其腹而道心生”源自老子《道德经》,在拳中并不是指要刻意沉气于丹田之意,而是指通过将后天之意化入虚空,进入胎息,于是产生真意,所谓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个真意既是道心。这亦是出自形意拳的理法。

《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孙禄堂著,武学印刷局印刷,19155月及7月,先后由蒲阳孙寓和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19】孙禄堂在这里对他所定义的太极及其效能作了进一步阐述: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

孙禄堂的太极拳就是体用此太极的拳术,孙禄堂由此也就揭示了他所建构的太极拳的效能。

对此效能孙禄堂的太极拳是如何实现的?

孙禄堂是通过构建其无极式来开启太极——即中和之气,通过构建其三体式来拓展此中和之气,使之具有六合与浑圆一体之势,并通过孙氏三拳完备此中和之气——内劲的体用。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四章写道: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由此知,孙氏太极拳之内劲源自孙禄堂的形意拳,因此孙氏太极拳与孙氏形意拳皆具有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之效能。

所谓能与天地合其德意指内劲是一种自主的自发动的作用机制。

所谓能与日月合其明,意指内劲具有一种极圆明的感知能力。

所谓能与四时合其序,意指内劲具有一种自主有序运行的适应机制。

所谓能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指内劲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预知效能。

所以,孙禄堂揭示的内劲是一种自主作用的适应机制,与宇宙生命本体——道的功用同符,而非仅仅是某种劲力。因此,孙禄堂揭示的内劲也为道注入了新的蕴意——通过极还虚之道复本来之性体进行自我建构,成就为“与天地并立、与太虚同体”,具有“志之所期力足赴之”的人,乃至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故孙禄堂指出;“道在拳中为内劲”。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著,19243月出版,仁记印刷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八卦拳学》第23章,孙禄堂著,1917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八卦拳学》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17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八卦拳学》孙禄堂自序草稿残佚本,19164月。

20】孙禄堂在此揭示道: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孙氏太极拳此理亦出自孙氏形意拳。孙禄堂在其《形意拳学》第六章阐述道: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衰乐这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何谓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

即源自二五合一之机中和之气。所谓至中和

何谓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

即中和之气的感而遂通、因敌制敌之效能,所谓至虚灵

21】孙禄堂在此揭示道: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那么,这个中和在孙氏拳中是如何实现的?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指出是通过极还虚之道。因此极还虚致中和是孙禄堂三拳合一的原理,也是孙禄堂在三拳合一的基础上融合百家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的原理。

22】这里孙禄堂说: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气。以蓄神为主。”——所谓抱元守一

23】孙禄堂讲:太极拳要纯任自然。

那么什么才是纯任自然呢?

这里孙禄堂进一步阐述道:周身轻灵,不即不离,勿妄勿助,将起点之极,逐渐推之,贯于周身,无微不至。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也。

何谓周身轻灵

在孙氏拳中若粗分之,大略有三个层次:

刚入门径阶段,启动无兆,移动时身体重心无上下起伏,运动时身体处于自主平衡状态,身体重心与地面能单点接触变化自如。如,迈步时不牵动身体重心,跟步时前足脚掌未落地,后足即跟步,前足脚掌落地时,后足同时完成跟步。

入门阶段,形意一体,意到形至,感而遂通。

登堂入室阶段,身体飞腾变化,神气动静如一,又身体外形丝毫不动,而身体重心能随意而变,周身各处皆可作为重心。检测方法有靠墙提腿一法。

何谓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一语出自出自唐·罽宾《圆觉经》卷上。孙剑云讲,不即不离在孙氏太极拳中就是封随串导之意。封随串导四象一体,体用时因敌成体、相互随机转换。

何谓勿妄勿助

勿妄勿助一语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孙剑云讲,勿妄勿助在孙氏太极拳中就是无论行拳还是与人搭手,其一要全神贯注,其二是从其自然,行拳时不加不减,内动外随。运用时,感而遂通,因敌制敌。

何谓起点之极

所谓起点之极就是由无极式产生的太极一气即中和之气。初练孙氏太极拳时,这是由心意的虚无状态与身体的临界不平衡状态相互融合一体产生的最初的虚灵之势。

孙氏太极拳在初级阶段就是将这一虚灵之势贯于周身,无微不至,即不仅身体重心处于虚灵之势,身体上的每一点都具有虚灵的效能,即周身每一点都具有阴阳交变、圜研相合之势。

何谓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一语出自《周易•坤》,孙禄堂用在此处亦即中和之理。

孙氏拳检测内劲是否入门,有靠墙提腿一法,即将身体的一侧,比如身体的右肩外侧与右脚外侧同时贴靠在直立的墙面上,且身体躯干面与墙面垂直,然后抬起左腿使左脚离开地面,这时身体躯干面仍与墙面垂直,同时身体的右肩外侧与右脚外侧仍同时贴靠在直立的墙面上,不能脱开。这个状态如能坚持数秒,即可认为孙氏拳的内劲已经入门了。

推手攻略:六合与开合用法精要纪念孙剑云老师逝世15周年特别撰文,笔者撰,世界太极拳网2018827日刊登。

24】孙禄堂在这里讲:昔年曾闻之师云:此起点之极与丹道中之元关相同。

那么,这里孙禄堂是闻哪位老师讲的这句话呢?

根据孙禄堂一贯的论述特点,孙禄堂所谓古人、先哲、师云等多是托名,即托古人、先贤、师云之名述以孙禄堂自己之意。因此,孙禄堂这里所谓昔年曾闻之师云大概率也是托名于师云,实际上是孙禄堂自己的体认。当然这是笔者的推测。如果强要追究这位孙禄堂的老师是谁?那么根据《拳意述真》,孙禄堂将此言之意归在了郭云深的名下。

《拳意述真》第四章形意拳郭云深言部分六则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

25】孙禄堂这里讲:鄙人研究数十年,不敢云确有心得,然考其本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不过名称与形式之动作不同耳。

实际这是孙禄堂一贯的自谦之言,这里孙禄堂讲考太极拳之本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实际上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拳其理相通不是能考证出来的,而是孙禄堂以自己的三十年之功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而一之所建立的即孙禄堂通过对太极拳鼎革立新,使太极拳与自己的形意拳和八卦拳具有了共同的原理。

见《八卦拳学》陈微明序。

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考析(全文)一文。

26这里孙禄堂指出:至若善养气练神,则初无少异。比之,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

什么意思?

这是讲孙禄堂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根本都是一个——即完备养气练神

考此原理也是出自形意拳,孙禄堂在《拳意述真》“第四章 形意拳”中写道: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桓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练虚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意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妒。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那么何谓形意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浑然一气,实无区分

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在原理上虽是同一的,但三拳的体用各有侧重。

形意以经之,意指形意拳练习的重点是形意一体、内外合一、诚中形外的至大至刚的“直中”之理及其效能。

八卦以纬之,意指八卦拳的练习重点是极变化之能事,将内外合一的至大至刚之劲势变化无端,隐含在变化之势中。既练就身形变化如意、冲空飞腾,而在此变化无端、冲空飞腾中此至大至刚之劲势不变,这种“变中”之理及其效能。

太极以和之,意指太极拳的练习重点是“至虚灵、至中和”,练就将形意拳的内外合一之劲意与八卦拳变化无端、冲空飞腾之劲势蕴含在“空而不空”的“虚中”之理及其效能中。

孙禄堂通过他的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极拳建构的武与道合的武学生态,揭示了构成武与道合这一武学生态的以下三个逻辑:

发生逻辑——开启并完备内劲——极还虚之道——将生理学之内稳态——系统学之自主反馈调节机制——拓展为技击时感而遂通之能。

建构逻辑——源自形意拳的诚中形外的格物之功,由意自形生得以其性——所谓立象以尽其意,进行自主建构。

孙禄堂在本文前面揭示道:“意者诚中之心,形者形外之象,即大学诚意之功也。其拳之发,意动而形随之,非徒求形似而已。夫意之为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其拳亦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其五纲,在易数为一二三四五,在物理为金木水火土,在性理为仁义礼智信,练之者可以尽己之性,而尽人合天。其十二目,则练之者,并可以尽物之性,由诚中形外,以至尽己尽物。知彼知己,则千门万户,各种拳术,均可不外此理而求之。 

孙禄堂又揭示道:“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效能逻辑——孙禄堂武学建构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互为中枢的作用效能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将此称为:八卦拳属天——变中万法归一)、形意拳属地——直中诚一)、太极拳属人——空中又称虚中抱元守一),孙禄堂武学建立了这三者之间如何协同作用达到高度统一的逻辑关系。

对于孙禄堂建构的这一逻辑关系浅而言之:

八卦拳属天,体用极尽变化之能。因此就变化而言,八卦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通过其变化无端之功(变化的无限性)得以发挥形意协同作用之效。因此,从变化自如的层面,八卦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形意拳属地,培育格物致知之道,极尽至大至刚、内外合一、形意协同作用之能。因此就形与意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言,形意拳为最,亦为此道筑基。其使太极一气感应之意以及随感而变(无限的变化空间)的八卦拳效能发挥出最终制胜的作用功效(形意协同)。因此从协同作用的层面,形意拳连通了太极拳与八卦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太极拳属人,培育虚空念化的感应之理,极尽虚灵感应中自主适应之能。因此就虚灵感应而言,太极拳为最,亦为此道基础。其使技击时因何如此变化、因何如此作用都有依据(适应的选择性),贯穿变化与作用的全过程。因此从虚灵感应的层面,太极拳连通了八卦拳与形意拳这二者的功效,是使之得以最大发挥的中枢。

孙禄堂建构的三拳使变化的无限性、协同的整体性与适应的自主性之间既是一种互为动力的协同关系,又是一种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

孙禄堂从技击实践中发现了上述这一相互协同且互为中枢的逻辑关系,以此鼎革、重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提纯、鼎革三拳各自特性,在理法上使三拳各自充分发挥各自的中枢与动力作用,相辅相成,同时又一理贯通,融通为一,这种使三者协同作用的机制使得致胜效能不断自主升华,使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构成与道同符的立于不败之地的完备的武学生态。

至此,在技击时一动一静的举手投足之间,已无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分,三拳合为一体,一即是万,万即是一。

《形意拳学》下编,孙禄堂著,19155月及7月,武学印刷局印刷,由蒲阳孙寓、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7】于是孙禄堂依据自身体用经验写道: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道。又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

对于孙禄堂此说,当年大量史料记载也对此予以了佐证。

如:

刘奇兰之再传弟子胡华甫认为:中国拳术家功臻至高、至妙者唯孙禄堂一人而已。

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记载孙禄堂: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要压倒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

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说: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

民国江苏省政府主席、江苏省国术馆馆长钮永建评价孙禄堂:诚为五百年来中华技击第一人。

                      《钮永建年谱》第50

剑术大家李景林认为:推之今日之国术家,余不及孙禄堂先生十之一耳。

在中央国术馆编纂的《国术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下三千年的武艺家,唯独对孙禄堂评价道:“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当年记载孙禄堂的武功冠绝时辈、旷古绝伦的史料甚多,以上仅就在线上图书馆中容易查证者略举数例而已。一些同样非常重要且具有相当高可靠度的史料,因在线上图书馆中不易查找到,故在此未予引用。

由此可见,孙禄堂以自己的技击造诣与武学成就印证了他所创立的三拳合一武学划时代的升华了中国武术的技击效能,并超越性的全面开创了中国武学发展的新局面。

《国术周刊》创刊号,拳家自述习武经过,天津道德武学社1935217日出版。

《当代武侠奇人传》第七册,姜容樵著,1932年振民书局出版。

《孙式太极拳剑》(孙婉容著)张文广序,北京体育大学20123月出版。

《钮永建年谱》张乃清著,中西书局20177月出版。

1933322日《壮报》纪孙禄堂事一文。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152——153合刊)国术史 孙禄堂”,19361月刊行。

28】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孙禄堂谈到:至峨眉派,传之梅花八式。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

孙禄堂在文章最后加此一笔,例举释门大德亦重视养气之功,以此说明无论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武学还是儒、释、道三家学说皆重视养气之功。

孙禄堂年轻时在其八卦拳老师程庭华的建议下曾云游至四川,访容城某僧习易经,故此行可能使孙禄堂对峨嵋派武艺有过接触和一定的了解。

193423日《世界日报》记载:“程庭华谓孙曰:‘吾授徒数千,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不懈如汝者,故汝目下能学有所成者,虽云彼此间有师徒之天缘,余乃悉心教授,要亦汝生有宿慧始能达此。余意,汝之技,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可去矣,行矣!禄堂!前途珍重!毋贻余忧!’孙遂离平至容城访某公习易经。盖八卦拳之精义,皆包涵于易经中,故孙欲求精进起见,乃有此举,经其孤心苦诣研究之结果,孙之艺竟臻绝顶。嗣后遨游南北数省,声名雀起,国内技击家无不知有孙福全其人矣。

                   193423日《世界日报》

笔者对佛学没有研究,经查,志公禅师,即宝志禅师(418—514年),俗姓朱,又称保志,多尊称为志公禅师志公祖师梁武帝时高僧,与达摩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关于志公禅师与峨眉派梅花八式的关系,笔者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待考。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