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孙禄堂武学的体用核心

文摘   2024-12-31 07:05   西班牙  

何谓孙禄堂武学体用的核心?

以笔者的体认,其荦荦大者有三个层次:核心的中心是开启和实现自主与自由的性体(绝对性),核心中的介质是将宇宙规律化入自我性体中,核心呈现的表象是纵横十字发展,即横向不断融合与纵向的不断深化,呈现为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孙禄堂武学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按照孙禄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造就一个全知全能的完人。

孙禄堂武学核心的建构法则,是由孙氏形意拳开启。

孙禄堂武学核心的结构基础,是由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的理法共同建立。

孙禄堂武学核心的建构过程,是以孙氏形意拳为根本,通过孙氏八卦拳和孙氏太极拳融合百家而成。

所谓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之意。

何谓形意以经之

形意以经之,意指形意拳练习的重点是形意一体、内外合一、诚中形外的至大至刚的“直中”之理及其效能。

何谓八卦以纬之

八卦以纬之,意指八卦拳的练习重点是极变化之能事,将内外合一的至大至刚之劲势变化无端,练就身势变化如意、变化无端、冲空飞腾而此内外合一的至大至刚之劲势不变,即所谓变中”之理及其效能。

何谓太极以和之

太极以和之,意指孙氏太极拳的练习重点是“至虚灵、至中和”,练就将形意拳的内外合一之劲意与八卦拳变化无端、冲空飞腾之劲势蕴含在“空而不空”的“虚中”之理及其效能中。

以上为孙禄堂武学体用核心之大意。进一步介绍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

以笔者体认,孙禄堂三拳中以孙氏形意拳最难,此乃武艺之根基。而以孙氏八卦拳最为玄妙,此乃武艺之神源。至于孙氏太极拳,其法最为平实,练之简易,然其理亦精,其用自然。故在孙氏三拳中今日练习者最多。

然而今日练习孙氏太极拳者多不能知其基本劲路以及简明之法,故深以为憾。

孙氏太极拳的劲路是建立一系列初始功能态的连续演化,即太极这一功能态在拳式中的连续转换关系。这里的太极指中和之气。因此,自始至终全在虚无中用功夫,有无并立,有无不立

因此,孙氏太极拳把其他太极拳的所谓接手即鼎革为虚灵自主的初始状态——空而不空,这个状态的外在之势与应敌之法皆因敌成体,故已无所谓。同时,孙氏太极拳把行拳时的“连绵不断”鼎革为可连亦可断,即形断意不断,形断气连。所谓意不断,非指用意不断,而是指“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个虚无之意不断。

由于孙氏太极拳的理法基础与其他太极拳皆不同,故其体用之义、体用之法与其他太极拳亦皆不同,或曰名同而意不同。对此一定要有深入的认识。

如孙氏太极拳的运用之法,名之曰: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而实际上其体用之意是封、随、串、导、捆、搬、提、摧。借以虚空之势,舒缓剽疾,顺挫断拿,点按封闭,因敌成体。

由何立基?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中写道: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先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孙禄堂进而在《形意拳学》总纲第一节形意虚无含一气学指出:

虚无者,〇是也。合一气者⊙是也。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将动而未动之时,心内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

何谓总纲?

就是体用孙氏三拳的原理。

因此,习孙氏太极拳者应将孙禄堂《形意拳学》总纲中的道理深入理解,用以指导孙氏太极拳的练习,因为这一总纲不仅是体用孙氏形意拳的原理,也是体用孙氏太极拳时要遵循的原理。

对此,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讲:“(自己)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家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

关于孙氏武学其理之源,孙禄堂在“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再次强调:“练习国术,当以形意拳为本也。能如是,则统一与普及问题,均迎刃而解矣。

由此知,练习各派拳术都应以孙禄堂的形意拳为本,遑论练习孙氏太极拳乎?

值此2024年的最后一天,将孙禄堂在96年前的提示在此诵之,以正本清源。

《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本),孙禄堂写于19164月。

《太极拳学》第二章太极学,孙禄堂撰,19216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孙氏武学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1月出版。

《江苏旬刊•元旦特刊》江苏省政府1929年出版。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