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当年孙禄堂先生是如何阐述自己建构的三拳合一这一武学体系的?
答:在目前可考的史料中,孙禄堂先生对其三拳合一这一武学体系相对完整的论述有六篇——
1、陈微明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作序文中记载的孙禄堂对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论述。
2、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中对其三拳合一的论述。
3、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的孙禄堂对三拳合一的贡献及其论述。
4、孙禄堂在《拳意述真》自序中对其三拳合一的论述。
5、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原理”一文。
6、孙禄堂“江苏全省国术运动趋势”一文。
下面分别考述之:
1、《八卦拳学》序一(陈微明序)【1】: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2】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3】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4】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5】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6】虽然习武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7】”呜呼,由是言之,则古昔圣皇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不求胜天下,而天下莫能胜之者其犹此理也,与庄子曰:道也进乎技矣。【8】吾闻先生之言,益信圣人中庸之道不可易。先生为人豪直,与人无旧新,必吐其蓄积不自吝惜,曰:“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 【9】今先生复撰八卦拳学,扬州吴心彀先生以书来属作为序,【10】因以所闻之先生者略述於右,未能究宣其意万一也。
蕲水陈曾则书於明圣湖之洗心阁【11】
考述部分:
【1】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于1916年4月完成,1917年4月由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故陈微明所作这篇序,应该完成于1916年4月至1917年4月间。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是历史上第一部八卦拳论著。
孙禄堂的《八卦拳学》不仅是八卦拳的立基之作,而且该著与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共同构成了武与道合这一武学体系的理法基础,开启了对中国武术的理法及其效能全面的鼎革立新,使之与道同符,由此开创了中国武学发展的新纪元。更进一步的论述详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2】孙禄堂于1915年正月(2月14日——3月15日)完成了他的《形意拳学》,并于1915年5月和1915年7月先后由北京的“蒲阳孙寓”和陆海军日报馆发行。此时孙禄堂在总统府校尉处任职校尉,担任国务院卫队的武技教官①。这时陈微明为总统府译官处翻译的报纸做一些文字润色的工作,当他看到《形意拳学》后,见其论理精微,得知孙禄堂在总统府校尉处任职,于是陈微明因往访之。
根据陈微明“近代武术闻见录”中自述,他拜访孙禄堂的目的,本意是想学太极拳,但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学其他的不难。” ②
注:
①《江苏省国术馆年刊》“职员录”,江苏省国术馆1929年7月编印。
②1947年9月9日《小日报》“近代武术闻见录”陈微明撰。陈微明(1881年——1958年),讳曾则,字慎先,号微明,湖北省蕲水县人。陈微明十一二岁时曾随张孝义习大洪拳、小洪拳。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清庭废八股,改以策论取士。陈微明兄弟三人同榜中试,三兄弟均在前10名之列。民初时,陈微明曾任浙江求是书院舆地学教授、清史馆纂修等职。
【3】这是陈微明在该序文中记述的孙禄堂对他讲论形意拳的第一句。这段话的背景是,当陈微明提出要学太极拳时,孙禄堂则对陈微明讲:“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学其他的不难”,为何孙禄堂这样讲呢?其因就是孙禄堂认为其形意拳所开启的先天自然之气(此气由中和而生亦称中和之气),不仅是其形意拳体用的本体,也应该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其他武艺体用的本体。①孙禄堂在《形意拳学》、《八卦拳学》等武学著述中将此先天自然之气(中和之气)定义为太极。②孙禄堂的太极拳也是对此气的体用。因此孙禄堂的形意拳实际上是其太极拳的根本。所以当陈微明提出要学太极拳时,孙禄堂告诉他“太极拳容易,我先教你形意拳,形意拳学好,学其他的不难。”
多年后,孙禄堂在1929年《江苏旬刊•元旦特刊》发表的“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中明确提出统一国术要以其形意拳为本。对此更进一步的论述,参见公众号【知乎专栏:武学与武道】“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一文以及“孙氏形意拳的难点在何处”一文。
①见孙禄堂《形意拳学》及孙禄堂“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刊登在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2年10月。
②《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以及《八卦拳学》“第七章太极学”。
【4】陈微明这里所记述的他与孙禄堂的这次谈话应该是发生在《形意拳学》出版之后至《八卦学拳》出版之前,即1915年5月——1917年4月之间。孙禄堂讲:自己花了三十年的功夫终将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合而一之。由此可知,孙禄堂早在距此时(1915年——1917年)的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太极、八卦、形意三派拳术的合一。在这个过程中,孙禄堂研究的武艺并非仅限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而是涉猎了十几个门派的武艺①,孙禄堂是在广泛研修体用各派武艺的基础上,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武学合而一之。对各派武艺进行合一与兼修各派武艺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前者的难度远大于后者,获得的技击效能也是前者远高于后者。而要真正做到融合各派武艺为一,这个一是什么?孙禄堂揭示出这个一就是宇宙万物的生命本体——所谓道,在武艺中,道显豁为内劲,②这是融合各派之本。孙禄堂创立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目的是融合各派武艺与道同符而立于不败之地③。
注:
①《八卦拳学》孙禄堂自序(手稿)写于1916年4月,《八卦拳学》出版时,其自序内容有所删改。
②《拳意述真》孙禄堂自序,1924年3月,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
③可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公众号【知乎专栏:武学与武道】“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兼修不等于三拳合一”一文以及“究竟什么才是孙禄堂武学的三拳合一”一文。
【5】由陈微明对孙禄堂这段话的记载可知,在中国武术史上是孙禄堂首次提炼出武与道合的技击体用原理——“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此为完备技击效能之极则,即完备对中(于内为中和之气,于外为式正气从,于技击为洽合其机、法、势的感而遂通之效能)的体用。这是孙禄堂三拳合一这一武学体系对原有形意、八卦、太极的技击效能的提升。孙禄堂据此“空中、变中、直中”对原有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进行了鼎革立新式的重构与升华,形成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三拳,具有自立于不败之地的技击效能①。
注:
①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以及公众号【知乎专栏:武学与武道】“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兼修不等于三拳合一”、“究竟什么才是孙禄堂武学的三拳合一”、“孙氏太极武学的定义、原理、体系、法则与战绩”等三篇文章。
【6】“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
孙禄堂这段话是为了让陈微明能够理解直中、变中、空中在运用原则上之大意。孙禄堂在这段话中之所以对太极拳的运用特点讲的多一点,是因为陈微明来往的本意是想学太极拳。故孙禄堂对此介绍的详细一些。
孙禄堂指出显豁直中之道者是形意拳,有“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之效能。
即形意拳要练出无坚不摧的功夫。这种功夫大致有三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明劲、暗劲、化劲。
得明劲者,丹田鼓动,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
得暗劲者,轻敷彼身,令彼顿靡。
得化劲者,未触彼身或彼拳脚未及我身,感而遂通制彼于无形。①
更上者,乃是孙禄堂提炼的“直中”之效能,即运化虚空之势而用之,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之神。”近代以来有此造诣者,在当年史料记载中惟孙禄堂一人而已②。
对此境界,孙禄堂据自身技击经验写道:“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③”
以上所述,为形意拳“直中”造诣的“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之意,即形意拳所谓无坚不摧之效能。
所谓“变中”有“八卦纵横矫变”之效能,其妙用能于方寸之间将一部《易理》体用无遗④。更上者,即孙禄堂提炼的“变中”,其变化之神妙即使是《易理》亦难尽其意。
孙禄堂据自身造诣写道:“其变化之至微妙者,外形完全不变而内中之意变,亦不可不谓之变也。一身之变化与天地生物不测之意正同,则其式宁可数计,若为图解,既非若卦画之简易易明,则仍难免挂一漏万之诮。”⑤
孙存周据自身经验写道:“变卦有形变、意变、意变形不变、形变意不变之别。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行之以神无不如志,则尤为上乘也。行步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水流不见物行。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速小柔巧闪展腾挪之妙,然孰有实功者,不可得也。”⑥
以上所述,为八卦拳“变中”造诣的“纵横矫变”之效能,即“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慨。”
所谓“空中”有“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之效能,其妙用“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即“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⑦
体用“空中”亦有运化虚空之理,由“一点子之运用”进阶⑧。
那么何谓“一点子”?如何去体用?
“一点子”在孙氏拳中就“体”而言,是将三点合为一体:
身架与地面的点接触,所谓平地立杆,而不是两腿形成三角支撑,以此来主形,乃是万形之根。
动力之源是先天真一之气,即金丹,源自下丹田聚合之一点,以此主气,乃万劲之本。
感应之枢则源自上丹田,有预知之能,以此主神。
将上述三者合为一体,则得一点子妙用之体。入手之门是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
“一点子”在孙氏拳中就用而言,是将已与彼相互接触的三点合在自己的一点子(形、气、神三点合一之体)妙用中。
己与彼相互接触的三点为形、气、意三个层次的触点。
故孙氏太极拳技能基础与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同一,皆由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来筑基,形成一点子妙用之体,使三拳合一而并用,由此极大的提升太极拳的技击效能。
孙禄堂提炼的“空中”之妙用,其体用特点具有 “和之中,智勇生焉”、“无屈无伸,不生不灭”、⑨ “不闻不见中感而遂通因敌制敌”之效能。
注:
①《拳意述真》“第四章 形意拳 三节 化劲”孙禄堂撰,1924年3月,仁记印务局印刷,蒲阳孙寓发行。该书名为述前辈之言,其核心内容主要是孙禄堂借前辈之名,阐述自己的理法与经验。
②见1931年11曰7日上海《新报》“孙禄堂与李景林”一文。武艺达到至高境界,在技击时,已无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之分。见孙禄堂所撰《详伦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4年10曰出版)。
③《八卦拳学》第23章,孙禄堂撰,1917年4月出版。
④同①
⑤《八卦剑学》第15章,孙禄堂撰,1927年11月出版。
⑥“八卦拳浅说”孙存周撰,写于1935年。
⑦“详伦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孙禄堂撰,刊载在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2年10月。
⑧《太极拳学》中“太极拳之名称”孙禄堂撰,1921年6月出版。
⑨《近今北方健者传》“孙福全”杨明漪撰,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7】这是陈微明记述的孙禄堂与他谈话的最后一句。这句话概括了孙禄堂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人文价值,即有助于习者践行并实现自我意志①。
注:
①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8】由陈微明的这段记载表明,通过孙禄堂讲述其武学之旨以及孙禄堂在当时的武功声誉①,使他信服孙禄堂的武与道合之宏旨,并认为孙禄堂的武学完全合乎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②。这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不仅对于中国武术,对于中华文化也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③因此,孙禄堂去世后,陈微明对孙禄堂的武学成就记载道:“先生提倡武术,厥功之伟,盖前代所未有,此语非余一人之私,乃天下之所公许。④”
注:
①时孙禄堂在中国武林享有天下第一手之誉,据龚剑堂记载,当有人问刘奇兰之再传弟子胡华甫:“中国拳家谁为至高至妙?”胡华甫答:“唯活猴孙禄耳。”活猴孙禄是孙禄堂之绰号(天津道德武学社《国术周刊》创刊号)。
②所谓精一执中之道即一心注于体用中和之道。故而才能从容中道。孙禄堂武学即合于此道。
③进一步论述参见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中华传统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2024年12月29日。
④《祭孙禄堂先生文》陈微明撰,刊载在1934年《金刚钻月刊》第1卷第6期。
【9】陈微明通过与孙禄堂接触,感受到孙禄堂为人豪放直爽,在讲授自己的武学时没有任何保留,所言详且尽,而且对人没有新旧之分,一视同仁。但是当时能够理解、领悟孙禄堂武学的人几乎没有。乃至让孙禄堂感到自己的武学将要绝传了。如:在《八卦拳学》中孙禄堂仅提到两个人尚云祥和张玉魁,孙禄堂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领悟自己的武与道合的理法。
但尚、张两位的功夫造诣不同。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1章写道:
“阳火阴符之理(即拳中之明劲暗劲也),始终两段工夫。……再加向上工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斯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
在这里孙禄堂认为尚云祥对于武与道合的理法原理差不多算是得到了。
孙禄堂在该书第22章中写道: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夫若是,则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至拳无拳,意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练神还虚,神化不测之妙道得矣。 吾友张玉魁先生于练神还虚之道,可臻精谐,环顾宇内,其合继张先生而起者乎,予日望之矣。”
这里孙禄堂认为张玉魁的造诣已经进入到了炼神还虚这一武与道合的境界,而且表示期望天下的武林中今后能够有其他的人,也能达到张玉魁的造诣。
显然孙禄堂认为张玉魁的功夫造诣是尚云祥不能及的。
那么,比张玉魁的功夫造诣更上一层的是什么呢?
孙禄堂根据自身的功夫造诣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作了介绍:
“得天地之清者为之精(精者,虚也),得地气之宁者为之灵(灵者,实也)。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此理练法是借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照临,得五行之秀美,而能与太虚同体是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实象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择地利借天时气候方向,只可用气力之功而习之,然久之功纯,亦能变化不已。不过是气力之所为耳,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灵秀也。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在这里孙禄堂根据自身的造诣与体用经验,提出武与道合者其体用能够达到“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之境,如此才是功臻武与道合之至境。
由上可知,根据孙禄堂的《八卦拳学》呈现出来的是——孙禄堂的武功造诣高于张玉魁,张玉魁的武功造诣高于尚云祥,故孙禄堂的武功造诣更在尚云祥之上。至少这是孙禄堂自己的体认,并公开发表出来。
陈微明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写的这篇序文甚是得当,得到陈三立的高度评价:“精湛泠泠语满听。”①
注:
①《散原精舍诗文集》(下册)530页,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南昌府义宁州(今属九江市修水县)人,近代著名学者,同光体江西派的代表人物,其识见高越时辈,尤重气节,昂然风骨。
【10】这段记载表明,陈微明为孙禄堂《八卦拳学》所写这篇序,是吴心彀在其来信中建议的,大概是遵从孙禄堂的意思。吴心彀是总统府译官处的翻译,当时随孙禄堂学习形意拳。
【11】由此落款知,陈微明写这篇序是在明圣湖之洗心阁完成的,明圣湖即杭州的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