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评价孙禄堂的武学贡献“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1】《清史稿》纂修之一陈微明在“孙禄堂先生传”中记载孙禄堂“道德极高”,【2】中央国术馆编纂的《国术史》评价孙禄堂“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3】《大公报》“孙福全传”记载孙禄堂“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4】北平市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感概说:“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5】事实上,当年还有诸多史料从不同方面记载了孙禄堂具有至高的道德成就,在此不一一枚举。因此,孙禄堂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巅峰是当时中国武术界的主流认识。
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出于私利,利用编织谎言、散布讹传,极力污蔑、诋毁中华大地的先哲、英豪和圣贤。这是非常可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武术领域更有泛滥之势。
建立一套力求准确并不断接近客观真实的武术历史人物的研究范式,对于当代武术的研究与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规避当今研究武术史及武术人物时经常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肆意歪曲、凭空捏造等尤为必要。
因此,客观准确的认识武术史及武术人物,就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并进行合乎历史情境的分析与辨析,同时还要深入到相关人物的行为逻辑以及他所处的特定境域中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与判断,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认识。
那么如何去甄别史料,其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份史料的可靠性,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1)史实性,有可确认的当年实物(文字资料或物品)作为证据。
2)时间性,相关史料与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同期性。
3)公信性,资料的公信性强弱分析与判别,如当年报刊、杂志、个人的信誉的甄别。
4)权威性,不是当年任何人写的东西在可靠度上都可以一视同仁,还要看相对于具体事件的权威性。
5)互证性,史料之间能否互相印证。
史料符合这五性的程度越高,史料的可信度就越高,可被作为依据择取的权重就越高。这是本文中引用史料的原则。
【1】《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撰,济南含英斋1923年出版。
【2】《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1934年8月出版。
【3】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合刊)“国术史 孙禄堂” 。
【4】《大公报》1934年1月28日“孙福全传”。
【5】《孙式太极拳剑》孙婉容等著,张文广序,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3月出版。
正文部分
研究武术人物的意义在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渠道之一是“立象以尽意”,最生动的“立象”就是历代哲人、英豪们的行止。但经得住考证而仍可堪称哲人、英豪的人物在历史上终究是凤毛麟角,尤其在武术界,更是难得一见。按上述对史料甄别的五个标准,对明代嘉靖以来这数百年来可考证的拳师逐一考察,唯有一人堪称圣哲,他一生行止充分彰显着中国武学崇高的道德境界,他就是孙禄堂。
孙禄堂这位被当年国术界公认的“道德极高,与人较艺未尝负”、“技击因已炉火纯青、术与道通”、其武学贡献“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的武学先哲,却被一些别有用心者不断向其身上泼污水,丧心病狂的不断利用谎言篡改史实、恶意诋毁,一些人似乎热衷亵渎这位民族英魂,反映出这个社会某些群体灵魂的卑劣。此外,一些媒体打着所谓“武林团结”的口号,在评价孙禄堂的武学成就时,把明明只属于孙禄堂个人的唯一性的造诣与武学成就,硬要加上“之一”,以示与其他人扯平,反映出在当今武术宣传中,事实要给现实利益让步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年我不遗余力的介绍孙禄堂,正是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力求再现史实,让人们了解在中国武术史上曾出现过怎样一位伟大的武学圣哲。
孙禄堂晚年照
研究、介绍孙禄堂及其武学、事迹和道德精神,我采取的方法是从孙禄堂所涉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出发,从相关人物与事件的史料证据与逻辑的统一中发现真相,认识人物与事件的真相和意义。
以上是我研究、介绍孙禄堂所遵循的宗旨。
研究孙禄堂,一方面是因为孙禄堂的武功造诣卓绝,另一方面是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而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挖掘并让今人认识孙禄堂的道德境界是有现实意义的。在上一章中通过当年的史料文献展示了孙禄堂道德境界之一斑,毫无疑问,其代表了武术这个文化载体精神成就的高度。在本章中将依据既成史实和史料辨析对孙禄堂显豁的精神境界作进一步的探讨,共分五个方面:
1、朴道玄德,矢志不渝
2、实现自我、精神独立
3、自强谦虚、淡然无极
4、勇于实践、博综贯一
5、诚中形外、洁身自律
孙禄堂示范八卦剑
1、朴道玄德,矢志不渝
什么是最崇高的道德?
就是以自我意志(真我)为本体,于从容中道中实现真我,其表徵是通过把握必然性——道,对源于本来之性体的自我意志的践行与显豁,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对此孙禄堂笃志一生,践行一生,堪称典型。其特点是武与道合。
参与清史簒修之一的陈微明,作为一位与孙禄堂相处多年的亲历者,写过一篇描写孙禄堂道德境界的文章,对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武德的至高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是一篇解读中国传统武德的经典文论,笔者曾对该文作过简注,但所注过简,故在本中将对此进一步充实:
“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尝曰:‘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容貌清癯,蔼然儒雅,每稠人广坐,静默寡言语,及道艺,则精神四达并流,演绎开说,忽起舞蹈,奇变迭出,连环无穷,往往终日不厌。故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其为寿,岂有涯哉。”
——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市国术馆1935年出版的刊物《国术声》第三卷第四期上。
陈微明最先随孙禄堂学习形意拳,因无武功基础,深感吃力,几欲放弃习武,孙禄堂鼓励曰:“苟有气,既能练。”于是陈微明坚持习武,改学八卦拳,两年后,不介而往,访杨澄甫学杨式太极拳,后以杨式太极拳家名世,对外授课也主要传授杨式太极拳。此外,当时上海市国术馆主要传授吴鉴泉一系的太极拳、佟忠义的六合拳及摔跤以及靳云亭的形意拳。这是该文作者及该刊物的背景。由此反映出该文所述内容在当时国术界具有广泛的客观认同,而非孙禄堂的传人出于个人利益的一门一派的宣传。
陈微明在该文中讲,他开始接触孙禄堂时,以为孙禄堂只是豪侠一类的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感到孙禄堂的人品之高、道德之深是士大夫所不能及的!
所谓士大夫是指以“道”的承载者为己任的官僚及文人群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治、文化精英阶层。因陈微明本人就出身于士大夫这个群体,因此他有资格进行这般评价。
接下来陈微明介绍孙禄堂是如何通过他的武艺和品德承载、显豁“道”的奥义和功效。
首先介绍了孙禄堂“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
“精于易”,易指易经包括《周易》、《连山》、《归藏》三部,以及作为解释其义的《易传》。一般认为易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的大成之作,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
关于孙禄堂精通易经,并非陈微明一人所记,也并非他个人的认识,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也记载孙禄堂
“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
陈微明、杨明漪都是家学渊博的饱学高蹈之士,他们的这个评价是具有代表性的。
由此知孙禄堂对于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极为精通,而他之所以能精通,除了追本寻源好学之外,正是源于孙禄堂在拳术上的造诣卓绝。孙禄堂是从一文一武两个方向上探究着道,故能相得益彰,终至文武一理贯通,与道相合。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兼通奇门数理”,
奇门数理的基础是《易经》,因孙禄堂精于易,又进一步扩充其学,兼通奇门数理,并与其拳学结合,相融一体,故能神乎其艺。
“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
这里陈微明强调的是孙禄堂的武学著述是以《易经》及奇门数理为理论基础的,乃合道之论。其意是指孙禄堂的武学可以用《易传·系辞上》中这段话来表达——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与陈微明同为学者且兼擅武术的杨明漪认为孙禄堂所著诸书——
“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邓完白以隶笔作篆,康南海论书,至以儒家孟子佛家六祖谀之。夫完白以汉篆结胎成体,汉篆固多隶笔,完白无破法之嫌,亦不得谓有尊古之功,一视孟子六祖,阐发之绩,瞠乎后矣。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近今北方健者传》)
杨明漪认为孙禄堂诸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并认为以孟子、六祖比喻孙禄堂的功绩,可以无愧。
故可谓立言。
接下来陈微明介绍了孙禄堂的武学要义——
“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
即孙禄堂的技击体系与道相合,换言之,是道在技击中的具体呈现,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即所谓立功。
那么为什么孙禄堂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这里陈微明转述了孙禄堂的一段话——
“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
这段话展示出孙禄堂以武悟道、以拳合道的切身体会和宏深高远、与道相合的武学境界,其要义就是:中和、湛密、殊途同归、万物皆备、体悟不遗的神全意境。
接下来,陈微明把他接触过的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与孙禄堂做了一个对比——
“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
这里陈微明讲自己只要听说谁有特殊的才能或高超的武艺,一定要去拜访其人,然而一些人虽然精通武艺,但其艺不能通于道,另外一些人善于言说,但是其行为不能验证其说,还有一些人仅知守一炼丹而已,不能通达,体用不能兼备。只有孙禄堂从容中道、通达无碍、澹然无极、兼取众善而为其所用,而且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乃至知其深者绝少。
继而,陈微明说他自己当时在北京“饔餐不继”,生活很困难,没有保障,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孙禄堂道德的崇高,他欲窥其门径。可见孙禄堂的道德魅力与高度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文章最后,陈微明记载孙禄堂——
“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
这是讲孙禄堂的武功、智慧、言行完全呈现了一个得道者的风神。认为孙禄堂笃志于道,其浩然之气,塞乎天地,其行止是道的化身,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因此他所呈现出来的德才如此崇高。
即所谓立德。
陈微明的这篇文章对于今人认识、理解孙禄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反复研读。
有关对孙禄堂的道德境界的记载以及高度评价者并非只有陈微明一人,前面提到的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上刊登的“国术史”以及当年《大公报》、《世界日报》、《国术名人录》、《近世拳师谱》等史料上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这里对此就不一一介绍和评述了。
长期以来,我们对孙禄堂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武学圣哲认识的非常不够。尤其在当代武术领域以及文化领域,对孙禄堂的认识大都十分肤浅几至失真,而肆意污蔑、造谣中伤者却时而有之,对于一个社会的精神建设而言这是十分不幸的。
2、实现自我,精神独立
美国当代哲学家安乐哲说: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都不但以某种适合于其特定环境的适当方式体现着‘道’,而且还能以其原创性的贡献,在一个崭新的方向建立‘道’的动力。”
孙禄堂示范无极式
孙禄堂就是这样一位以武学的方式体现着“道”,同时以自己原创性的贡献为“道”建立了新的动力的杰出代表,他对“道”所贡献的新的动力之一就是通过他所构建的武学为“道”注入了主体性,亦即精神性。
孙禄堂为“道”注入的精神性可以表述为:
以开启本来之性体、践行自我意志为旨,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通过完备内劲,开启良知良能,进而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乃至成就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由此构建生命的价值。
在孙禄堂这里,武学是通过提升技击能力的过程来修身——是构建生命价值的一个法门,并非仅仅是一门搏斗之术,为此孙禄堂全面鼎革了传统武艺的理法,建立了孙禄堂武学体系。
那么这一武学对人类文化的进步有什么独到意义吗?
以我的浅见,其独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的那个天,不是在任何地方,只在对自己本来之性体的发现与发挥,所谓为天立心,此心就在自己的本心中。为天立心,就是通过自由意志发现真我进而建立自我意志。孙氏武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实践的途径。
其二是揭示了通过武学完备身心适应机制是构建践行自我意志之能的路径。
其三是揭示了通过武学可以完备内心感悟图式,而这一内心感悟图式是有自身逻辑的。
身心适应机制的完备是践行自由意志的基础。内心感悟图式的完备是智慧之根。
所以,孙禄堂指出武学是人生不可缺之一科。孙氏武学是通过文武兼修使人深入到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中进行自我意志的构建,同时通过还虚之功感悟自然道法,由此建立践行自我意志之能。即借“道”以认识并实现自我。
因此孙氏武学在认识上是能动的,即极还虚之道。其能动性即不同于传统的儒释道法门,也不同于近代的西方哲学,而是“有无不立,有无并立”,理性与感知的逻辑交互。
孙禄堂的武学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有无关系,有无关系是认识宇宙的根本性关系。
根据笔者初步研究,孙禄堂武学体系对人类认知方面的建树大略有如下五点:
1)给道注入了实体性和本体性的意义。
2)构建并揭示了道的体用规律。
3)注入并构建了道的精神内核。
4)揭示了真我的自我意志与适应的关系。
5)开辟了人类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的维度。
有关上述这五个方面的进一步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第三章。【1】孙禄堂以自己的一生践行,印证着他为“道”注入的精神性。
孙禄堂通过其武学实践认识了自我性体,由此践行自我意志,并达到“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八卦拳学》)的境界。因此,虽然晚清时他被选用知县知州,但弃而不仕,甘居布衣,以自己的自由意志认识到真我性体,由此确立了自己志在武与道合、构建武学至道的自我意志。
因此,孙禄堂在其一生中显豁出一种超然、独立的精神,这一精神超越了世俗的价值取向,是自我意志的体现。
【1】《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繁体版,2022年10月出版简体版。
3、自强不息,淡然无极
孙禄堂示范八卦拳组图
据史料记载孙禄堂在技击上努力、奋斗的程度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当年热衷于收集武术家事迹的向恺然记载道:“从来拳术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所以孙禄堂的武艺纯熟自然到了绝境。”(《江湖异人传》1925年出版)
再如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虽然一向以肆意诋毁孙禄堂闻名,但也不得不承认:“凭心而论,他(指孙禄堂,下同)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人势所难能了。”(《求是季刊》1935年1月10日发行)
孙禄堂虽然武功卓绝,然而他谦虚好学在当时也是出名的。根据孙禄堂自述,他在弱冠之年就已经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皆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的境地,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虚心求教,并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见地的宋世荣前辈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此后不久孙禄堂又寻访在内丹和易经方面有造诣者,请益学习,于是数年后,孙禄堂在内丹造诣上就进入到炼神化虚、练虚合道的境地。
因此向恺然说:
“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侠义英雄传》1924年出版)
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也记载孙禄堂:
“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当代武侠奇人传》1930年出版)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在这方面孙禄堂堪称典范。
孙禄堂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体现在武功上,还在于他学识宏深并与其武学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武学成就能独步于时。杨明漪记载孙禄堂:
“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出版)
当年晚清状元刘春霖等一批学人因仰慕孙禄堂的学识而拜于门下,还有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因钦服孙禄堂的学识而登门请益,如马一浮、庄思缄、陈三立、沈钧儒等,此外军政界要人如晚清肃王意公善耆、曾数次出任民国参、众两院议长的吴景濂、国民政府常委李烈钧等都先后从学于孙禄堂。这些文化精英和政要人物甘愿折节于孙禄堂门下,一方面因为孙禄堂的武功高绝、冠冕古今,另一方面是由于孙禄堂的道德修养和学识非一般人可及。
孙禄堂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学养深厚,而且对于现代科学知识同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在北京时,一有机会就去高校旁听天文、几何、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等学科的课程。孙禄堂这么做,一方面是他的求知欲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武功已臻造极之境,所以他体悟的很多道理已经超出了武艺的范畴,他需要探求如何使拳术中的道理与其他学科的道理相互贯通,以究根本。这种探求,反过来也使他的视野更加宏阔。因此他晚年提出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所谓武至极而文,孙禄堂最为典型。
在孙禄堂道德精神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澹然无极,此颇合老庄之旨。
老子之德,乃道之德。老子说: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产、养育万物,但不占有万物,助益万物成长,但不主宰万物,此为道之德。
在孙禄堂的道德中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品质。
比如,在当时武术家普遍对自己的技艺非常保守的年代,孙禄堂打破当时武术家把武术视为私产的陋习,率先拍摄并公开自己的拳照,先后出版了五部武学著作,通过著书立说传播武术,惠泽天下。使当时各派的武术家无不从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中受益。杨明漪评述道:“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对此,有良知者承认自己受益,有的人明明受益了,嘴上不承认,甚至一些人还把孙禄堂的文论改头换面,伪造成古谱或什么老谱。这种现象直到今天还时有发生。
当年孙禄堂不仅公开自己的拳论,而且还常去各地公开讲学,讲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己的弟子,他的很多师兄弟包括他的一些前辈和其他门派的武术家都曾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进行讲授,不计名份,不求自己一门一派的光大,而是推动整个中国武术的提升,帮助所有武术人共同提高。孙禄堂的做法正合:“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这在当时的武术家中,可谓罕见。
庄子形容圣人之德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孙禄堂行事颇合此旨,诸多史料记载表明孙禄堂生前总说别人比自己强,自己如无所能者,常常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然而事实是孙禄堂的武学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大公报》1934年1月28日)孙禄堂被当时武林公认是天下第一高手,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威名。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感叹道:“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1】正所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孙禄堂的言行完全再现了中国古圣贤的风神。
【1】《孙式太极拳剑》孙婉容著,张文广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张文广(1915年——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河南省通许县人,毕业于中央国术馆。
4、勇于实践,博综贯一
在孙禄堂的精神中始终洋溢着一种绝勇超拔的气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翻古出新的实践与文化鼎革
1934年2月3日《世界日报》
孙禄堂不到30岁时,其技击功夫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因此程廷华认为孙禄堂的技击功夫黄河南北已无敌手(1934年2月3日《世界日报》“国术名家孙福全轶事”)。但是要构建武与道合的武学体系,不是自己技击功夫独高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原理与理法支撑。
孙禄堂听说成都有某僧精通《易经》,而《易经》被认为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各类文化形态的学理之源。为此,他徒步万里深入川、楚等地访求在易经、丹经方面有成就者,请益学习。
孙禄堂示范孙氏太极拳
此后,孙禄堂根据自己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所学,体悟到“道”在武艺中表现为中和之气,孙禄堂将其称为内劲,进而借用易经的理论框架和内丹修为语境,融入自己的武学实践和内丹修为中的体悟,揭示出内劲的生成与完备之理。由此孙禄堂构建了通过完备内劲使武艺与道相合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学体系,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中华文化亦具有扬弃、鼎革之功。这里举两个例子。
其一提出极还虚之道的中和观。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言: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1】
这里提出的极还虚之道,是此前在中国文化中不曾有过的蕴意,还虚一般指道家丹道功夫中的炼神还虚,而极还虚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此,而是另有新意——修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法则是,一方面进入还虚之境与道相合,另一方面,这一还虚是在针对具体目标条件下极后天之所是而还虚。
上述这个极还虚的过程体现在三个层面的自主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意志层面的自主与践行法则的必然、本体层面的建构的自主与适应性(制胜)效能的必然、运用层面的自主过程与因敌成体的必然,即所谓感而遂通。
关于极还虚之道在孙禄堂五部拳著中都有具体体现,这里不赘。换言之,极还虚不是为了还虚的目的去减弱形意、八卦、太极的技击效能,而是在追究极尽技击制胜效能的基础上还虚合道——所谓武与道合,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孙禄堂为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建构的体用法则上。
孙禄堂这个思想之所以重要。因为这个“极”具有主体性内涵,具有不断改进、优化、创新技击效能及相关技能之义,对此无所不用其极,极还虚是在这个条件下的还虚。而道家所讲的还虚仅仅是一种无为静笃、顺其自然的状态,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孙禄堂提出的武与道合的法则是将无所不用其极的制胜之艺与无为还虚的虚空本体这两种状态合二为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相互作用,故能感而遂通,相得益彰。如此使技击与道同一,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彰显道在技击中的功用。
在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中自强不息与守静还虚是道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作用,并存一体,呈现一个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孙禄堂提出通过极还虚之道实现武与道合以践行自我意志这一法则与黑格尔提出的理性自由具有相似的辩证逻辑的内涵。
孙禄堂提出的极还虚之道中那个“极”为“还虚”增设了主体性条件,即在“极”这个主体性的动力条件下进行还虚,进而由后天的自主性合于先天本体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后天自主源自先天本来之性体,并将其后天自主的技能合于先天本体的自主机能中。这是中华文化原来不曾有的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缺乏主体性的意识和精神。孙禄堂武学的极还虚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主体性意识和精神,其意义深远。所以,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扬弃、鼎革之功。
其二揭示出先后天八卦的客观性,提出由后天返先天的内劲原理。
孙禄堂提出这个理论,在当时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和自信,因为先后天八卦这一理论在清初时被认为是伪学。
由于孙禄堂的武学实践达到了与道合真之境,因此他以自身的武学体认为依据,化腐朽为神奇,为该理论开辟了生机。
先后天之说,始于宋儒理学,到清康熙时受到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的批驳,胡渭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指出宋易中的河图洛书(即先后天图)并非《周易》经传的原貌,而是出自宋人的作伪与附会。而胡煦(1655-1736,字沧晓,号紫弦)则从理学角度,通过逻辑推演论证河图洛书这一先后天理论作为易经基础的合理性。两胡的学术之争虽各有千秋,但从儒家重视道统的经学立场,胡渭占上风。
究竟何如?即使当时鸿儒们大多也一时难决。
孙禄堂依据其体用内劲的武学实践和炼虚合道的内修经验揭示出人体与拳术在客观上都存在着先后天八卦这样两个系统,孙禄堂指出:
“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至第七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此四肢八卦之名称。以上近取诸身也。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蛇、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等物,以上皆远取诸物也。以身为八卦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而成也。……先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亦犹拳术,即卦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八卦拳学》“八卦拳形体名称”)【2】
孙禄堂进而指出先后天八卦相合不仅具有养生之效,而且是技击达到登峰造极、与道相合的必由之途。
在此十多年后,美国生理学家坎农从生理学角度证明人体确实存在着类似先后天这样两个性质不同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正是生命得以存在的重要机制。由此从生理学角度印证了孙禄堂提出的先后天八卦相合这一拳学理论的正确性。
综上,由于孙禄堂的武功达到自主与必然同一的境地,即技击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的造极之境,因此,孙禄堂的视野与见地能够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与文化环境去发现真理,为中华文化的鼎革与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这是孙禄堂道德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2)文化的自信与坚守
从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这几部拳著中看到,孙禄堂写这几部拳著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对武术文化地位的确立与提升。这是因为义和团运动之后,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的排斥。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武术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孙禄堂著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彰显武术的文化价值,在孙禄堂的这三部书中开明宗义是为修身而作,目的是通过对武学学理进行阐扬并与技击实效相互印证,使人们认识到技击具有万事万物的普遍性原理暨与道同符的文化地位。因此,这也影响到他对太极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在1900年之前,孙禄堂并没有把太极拳作为自己研修武艺的重点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义和团运动之后,武术在社会上声名狼藉,在文化阶层尤甚,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让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道同符的文化价值,更无法使人们获得武术给人们的精神与身体贡献的独到的益处。因此,一方面孙禄堂把修身——提升生命价值作为武术未来的主要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孙禄堂希望通过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中,以提升武术的社会地位,把武术文化从义和团的泥沼中拯救出来。【3】
于是他开始关注太极拳,因为他看到了太极拳隐含的有利于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活动的特征,他后来宣扬太极拳也是因为这个。同时因为当时的太极拳在技击效能上有明显的不足,用孙禄堂自己的话说就是与他所习各家拳术之劲皆不相符合,所以孙禄堂从一开始就着重探究其所以然之理,以便鼎革当时的太极拳原理与理法,使之能够经得起技击实践的印证,故由此促生了以形意、八卦为基础的孙氏太极拳的创立。
孙禄堂著书的目的是通过揭示武学的根本性原理,即武学如何与道相表里,以此来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
孙禄堂以《易经》为基础框架为其武学立论,这是因为孙禄堂认识到《易经》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建构性认知框架,为孙禄堂运用这一框架建构自己的理论与武学生态,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孙禄堂一方面通过对自己武学生态的建构以及该生态在实践中的效能,为儒释道诸家学说提供了新的蕴意。另一方面,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通过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效能显豁了其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创新动力——建构性逻辑。孙禄堂由此提升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地位。
这是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正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浪潮中,孙禄堂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在其学术形成之初就直面这一挑战。
孙禄堂的凛然无畏、绝勇超拔,呈现于他独立的精神意志中,表现出一种逆潮流而独往的坚持真理的意志,以及为了这一目标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守和对于枝节问题的妥协,以及对待个人名誉的淡然。
3)技击实践与创新
孙禄堂的凛然无畏、绝勇超拔的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技击实践和创新实践上。
据陈微明记载,孙禄堂常“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4】
根据当时史料记载,孙禄堂自20余岁起,只要听说谁的功夫好,一定去造访其人,与其比武印证。对挑战自己者,他亦来者不拒。孙禄堂一生与人比武无数,未尝一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此外,孙禄堂曾多次孤身迎战数十名甚至百余名拳师的围攻,战而胜之。还曾多次只身深入匪巢,战胜群匪等,甚至有徒手与持有手枪者比试,并战而胜之的记录。这些事迹被收录在1934年1月31日至2月15日的《世界日报》“国术名家孙福全轶事”及《孙禄堂先生轶事》(1934年胡俭珍等编篡)等诸多史料中。
1934年2月3日《世界日报》记载孙禄堂“艺臻绝顶”,1935年《近世拳师谱》记载孙禄堂“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及“其武艺举世无匹,……世人疑之为神。”因此孙禄堂在近代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威名。
而更能体现孙禄堂凛然无畏、绝勇超拔的是他的创新精神。孙禄堂深入研究过十几家门派的武艺,发现了完备内劲的原理,建构了以体用内劲为核心、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则、以因敌成体、感而遂通为效能表征、以他鼎革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天地人三元基础的融合百家、体用完备、具有开放性、建构性的武学体系,全面提升了中国武学的理念、理法、技术体系和技击效能。
可以说在孙禄堂一生事迹与事业中,始终彰显着一种卓绝且谦逊的奋勇实践与创新精神。
4)备然侗然,兼取众善
在陈微明记述孙禄堂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国术声》1935年第三卷第四期)【5】
一个胸襟博大、格局宏阔高远的圣者形象跃然纸上。
的确,孙禄堂正是以其融合百家、兼取众善、实现自我的意志与精神,成就其学、成就其人。
姜容樵记载孙禄堂:
“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所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小八侠之领袖、斌字辈之魁首。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当代武侠奇人传》第七卷1932年出版)【6】
同样向恺然对孙禄堂也有类似记载:
“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近代侠义英雄传》1924年出版)
陈微明、姜容樵、向恺然等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孙禄堂这种备然侗然、从容中道、无成心、无私见、兼取众善以及好学不倦的气质与精神。
如:孙禄堂在弱冠之年其内功就已经气通小腹、小腹坚硬如石,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皆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且无时不然的境地。他游历各地,与人切磋、较量,没有遇到对手。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能虚心求教,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见地的宋世荣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还虚境界。此后孙禄堂通过访游各地,拜访在丹道修为和易经方面有造诣者,经过进一步研修,达到炼虚合道、武与道合的境界。
孙禄堂的这个经历正是极还虚之道的一个例证,即无论自己的功夫达到怎样令人赞誉的程度,心态始终归零,如无所能者,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追求极致。这种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行自我建立之勇正是内心大勇的体现。
兼取众善,需要具备无私心、无成见的格局、境界以及好学不倦的精神,其根本是内心对自我性体——道的笃诚,故能备然侗然,从容中道,这些构成一个人的精神整体,是一个人完整人格的显豁。孙禄堂的武与道合,其目的是复人本来之性体,践行自我意志,构建生命的价值,其意义不仅在于自我实现,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气质的铸造也是极为必要的。
5)全知全能,游乎浩然
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彰显了他的武学理念: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又写道:
“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从上述这两段话中显豁出孙禄堂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践行境界——“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孙禄堂以其一生为此不断地奋勇践行并通过自我实现来印证其说。
【1】《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著,1924年3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八卦拳学》孙禄堂著,1917年4月出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3】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上)”。
【4】《拳意述真》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24年3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5】《国术声》第三卷第4期,上海市国术馆出版。
【6】上海振民书局1932年出版。
5、诚中形外,洁身自律
1934年1月28日《大公报》“孙福全传”记载孙禄堂“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这里所说的“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不仅是指一种慎独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出自一种内在的粹然,是一种自律。既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同,也不是任何外部道德律的约束。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记载孙禄堂“而忠义之心,则肝胆照人,尤非常人可与比也。”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
这些都是对孙禄堂诚中形外这种气质的记载。有关事例颇多,以下述几则为例说明之:
其一,孙禄堂呈现出的诚中形外的精神,不仅是一般所指的内外一致、说到做到,也不仅仅是诚恳待人,而是对“道”——真我的诚中形外。
所谓诚中,是诚于自己的性体,孙禄堂认为本来之性体即“道”,此性体与“道”同一。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指出: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即“道”是万物的本体,对于人而言,就是其本来之性体。
其二,孙禄堂的诚中形外还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情怀。老子把慈列为他的三宝之首。
据1934年1月28日《大公报》“孙福全传”记载:“乡有夫出数年,其妻贫不能守,君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后果归,得免仳离。君之隐德类如此。”
孙禄堂诸如此类暗中救济他人的事情在孙禄堂一生中数不胜数。
当年孙禄堂周济武林同道则更为经常,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惜牺牲自己的武名。
孙禄堂从南方返回北平后,当时北平很多学校、机关都来聘请孙禄堂去讲拳,孙禄堂借此经常向校方推荐那些生活穷困的拳师。为了说动校方改聘这些拳师,孙禄堂谎称他们的功夫比自己好。可谓是善意的谎言。因为孙禄堂知道以这些拳师的水平,教授学校学生们锻炼身体绰绰有余。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吝惜牺牲自己在武术界的武名,如果没有一种发自纯粹良心的道德,是不可能做到的。
孙禄堂还多次赈济乡里,并表现出高度的道德智慧和至诚的道德情怀。
有一年家乡大旱,饥民遍地,当时孙禄堂拿着全部积蓄回去赈灾,因为灾民太多,杯水车薪,不够分的。而且灾民的情况不同,有的是极为困难,有的实际上还能勉强应对,如何把赈灾的钱落到最需要的人那里呢?于是孙禄堂宣布放贷给大家,利息与城里的高利贷一样。当时城里是贷钱利半于本,孙禄堂与城里不同的是不需要财产抵押,因此只有真正走投无路的灾民才来借贷。当孙禄堂把自己的钱“借”给灾民后,有人议论孙禄堂的心肠黑,借着灾情发财。孙禄堂听到这些议论后,亦不作任何解释。
灾情过去后第二年的年底,孙禄堂把去年借贷的灾民们召集来,借贷的人们认为孙禄堂叫他们来是要他们还钱,忐忑不安,结果孙禄堂当着他们的面把他们去年借贷的贷据全部烧掉,所有本息全部不要了。灾民们大喜过望,感动不已。有关孙禄堂的这类事迹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三,孙禄堂的道德精神与康德的道德自律也有相通之处。
如何理解?
康德的道德原则是自律。黑格尔指出真正的道德就是良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
孙禄堂一生的言行也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以自律为特征的道德良心。
孙禄堂成名很早,20多岁时就已经成名,经济收入一直可观,那时中国人有了钱后几乎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烟枪,一个是纳妾,近代很多政治、文化名人都是如此,更不要说拳师这个群体,但是孙禄堂一生能够自觉地不沾烟毒、不纳妾,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恬淡从容,完全出自一种内在的自律。
孙禄堂的道德内涵并不仅仅是洁身自律,更有其内在的原则,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我意志,是自我意志的绝对存在。孙禄堂晚年对自己生死的选择,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体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及一月,整个东北沦陷。当时孙禄堂刚刚初选了五位有条件继承自己衣钵的弟子,准备做进一步的考察与传授。但是面对国难,孙禄堂毅然中断传授,在江苏省国术馆组织了由19位师生组成的抗日义勇军,随时待命北上。孙禄堂则以71岁的高龄先期北上打前站。孙禄堂去北平劝说在北方带队伍的一些自己的弟子,放弃各自为政,联合抗日。此时国民政府一方面希望通过国联出面调停,另一方面也准备迫不得已时与日军开战。孙禄堂则一直在北平等信,为此孙禄堂辞去了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职务(月薪400大洋)。
最后,孙禄堂对生命的抉择,更充分的显豁出他的自我意志。
1933年9月,孙禄堂对夫人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女儿孙剑云带孙禄堂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检。孙禄堂道:“我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我要走了。”夫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孙禄堂去检查,无奈,只得由小女孙剑云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孙禄堂检查,把脉后,孔伯华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瑕。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11月,孙禄堂再次回到故里,不食者两旬,每日习拳练字无间。收刘如桐等18人为记名弟子。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孙禄堂对家人曰:“佛来接引矣。”遂命儿子孙存周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1】这是一种超然而又决然的潇洒离去。
可以说孙禄堂把生命过程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随时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生活乃至生命,其精神独立于一切外在的因素,这是自由意志的最高境界。
孙禄堂生前的社会声誉崇高,很多政要、文化达人都对孙禄堂持弟子礼,但孙禄堂视名利富贵如浮云,轻利乐道,久而弥笃,其精神之独立,不为精神之外的任何东西所束缚。
孙禄堂通过其武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领域——武与道合的文化领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维度与途径。
综上所述,孙禄堂用其一生体道合真,为此奋勇践行,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
朴道玄德、矢志不渝,
实现自我、精神独立,
自强不息、淡然无极,
勇于实践、博综贯一,
诚中形外、洁身自律等精神的深厚内涵、深远的感召力和高贵人格,由此显豁出孙禄堂的生命价值。
在迄今为止可考证的中国武术史上,孙禄堂在武学建设、道德实践、技击功夫、学识修养、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皆臻至境,可谓“道德极高”(清史馆纂修陈微明语),是独步武学巅峰的一位哲人,时人评曰:孙禄堂对于武学“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孙禄堂的武学成就远非“武圣”一词能够企及的。
2024年12月15日即农历11月15日是孙禄堂先生164周年农历诞辰之日,笔者谨以此文以表纪念。
【1】《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陈微明撰,国术统一月刊社1934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