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突出,从“三三”制背后,可以看出其科技成果转化的底线逻辑及主线,以及突出的特点,从中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参考。说明,科技成果转化不只是一条路,有很多条路,关键在于敢闯敢干。
2024年,西北工业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比较“火”: 2024年4月27-29日,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开富以《科技成果转化西工大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上分享了该校在着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的做法;2024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陕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报道了西北工业大学的“三项改革”;2024年10月,“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等等。
2024年9月10日下午,实地调研了西北工业大学,并与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
西北工业大学推行“三项改革”,即将全部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探索出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方式。“三项改革”实施以来,西北工业大学转化专利738件,转让、许可446件,将292项专利技术作价4.91亿元,吸引社会资本22.38亿元,新增成果转化企业56家,其中22家企业市场估值超亿元,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退出8家企业股权,回收资金24.35亿元
西北工业大学简化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由大学科技园负责管理知识产权从产生到处置再到转化的全过程,而大学科技园通过打造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等,实现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贯通,并形成了“三三三”模式。
第一个“三”是指以转一批、扶一程、帮一把的理念开展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个“三”是深化“三项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模式,消除“不敢转”的顾虑;单设科技成果转化职称系列,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化解“不想转”的矛盾,目前有83位老师以科技成果转化选项进入了职称评价;西北工业大学盘活“闲置”的横向结余经费,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允许将横向结余经费入股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形成“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解决“缺钱转”的难题。西北工业大学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横向结余经费的出资路径,落实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政策,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形成股权收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形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激励机制。目前,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方式组建成果转化企业20余家。
第三个“三”是贯通“三条链路”,将科技园列为与科研院、资产公司平行并列的二级机构,明确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的职责定位和收益分配,贯通从成果源头(科研院)到服务单位(科技园),再到持股平台(资产公司)的服务链路。科技园在技术成熟度3级左右介入转化链路,通过建设概念验证平台、小试中试基地、搭建应用场景等,贯通技术链路和平台链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西北工业大学对师生创业项目经过评审,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免费为创业团队提供工位。
成果转化企业估值情况,最高达到181亿元,超亿元的有31家。
作价投资的专利件数占转化专利件数的39.6%,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是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做法。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吸引社会资本、退出股权回收资金均比较高,反映了其成果转化企业表现比较好,西北工业大学尝到了甜头。
从西北工业大学“三三三”制来看,特别是第二个“三”和第三个“三”,主要是围绕畅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渠道、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这一主线展开。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模式。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