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转随想(1)如何看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

文摘   2024-11-01 07:03   上海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及其成功的五大法定。有感而发,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2023年笔者专门梳理了清华大学2017至2021五个年度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及其做法。

清华大学2023年审议通过了12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中99项为授权许可项目),共涉及558项知识产权,总收入3.45亿元(到账金额),拟成立衍生企业14家。这些转化的成果来自清华30个院系,奖励师生700多人。另外,清华大学2023年获得国内授权专利2652项,获得国外授权专利308项。

一、成绩单内容还不够准确完整

这份成绩单怎么看?有些表述或信息不准确,有以下三点疑问: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数,还是签订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服务的技术合同项目数?从清华大学这些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看,应该是指前者,即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的项目数。

二是“总收入3.45亿元(到账金额)”是指转让、许可、作价投资项目的到账金额还是指转让、许可项目的到账金额?作价投资金额一般是到账金额,但这个到账金额与转让、许可的到账金额还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从文中看,似乎没有作价投资项目。如果没有作价投资项目,则转让、许可项目的平均到账金额为287.5万元,那是非常高的,表明其转化成果的质量比较高。但是从过往的情况看,清华大学作价投资项目数比较多,2020年有62个作价投资项目,占同年全国高校作价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高达20%以上。如果有作价投资项目,就不宜采用“总收入3.45亿元(到账金额)”的表述,至少应注明是现金和股权收入。

三是拟成立衍生企业14家,是不是表明有14项成果是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如果不以作价投资方式,那只是清华大学的师生自行投资创办的企业。如是前者,则比2020年度的62项大幅减少,减少了近80%。2019年也有40多项。为何会减少那么多?如是后者,2023年清华大学师生怎么才成立14家衍生企业呢?

二、通过横向比较来看

这份成绩单是否亮眼,主要看跟谁比?怎么比?

与国内高校比,毫无疑问是名列前茅,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标杆。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上的数据看,2022年度3808所高校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29289项,合同金额242亿元。其中,转让项目18546项,合同金额112.8亿元;许可项目10189项,合同金额79亿元;作价投资项目554项,合同金额50.2亿元。转让与许可的合同金额为191.8亿元,当年到账金额90.3亿元,当年到账率为47.08%,给予个人的现金奖励49.7亿元,占现金收入的比重为64.7%。仅有306所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金额超过(含)1000万元,即91.96%的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金额不到1000万元。

与国外比,斯坦福大学在2024财年(202391—2024831日)许可专利111项,总收入为6800万美元(约4.8亿元人民币,这笔收入是否是指到账?),孵化了21家创业公司,达成了2177项产学研合作协议,累计拥有4500项可以对外许可的技术(当年新增技术541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504项(当年新增授权专利201项)。从中可以看出,斯坦福大学只采用许可方式,没有反映转让方式。也许根本就没有转让的方式。孵化21家创业公司,也许就是师生通过创业创办的企业,学校也许不在创业公司持有股权。

三、如何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该如何衡量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等各方面的情况看,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是畅通的,制度是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也不错,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并不是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和金额,也不是成立多少衍生公司,而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在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进而看高校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如何。

如果简单地从数字上讲,清华大学以上百亿元的科研经费,仅得3亿多元的转化收入,无论怎么算,都是极不匹配的。

end


扩展阅读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比较分析—基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2018-2022年度报告数据的分析


寿仁论科创
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文章及观点,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与读者进行线上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