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转随想(2)从澎湃科技报道看上海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文摘   2024-11-05 07:10   广西  

看到澎湃科技对上海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报道,其中有三个“70”的数字,反映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成绩,如何看这些成绩?如何评价其做法?一家之言,供参考。

(一)

从澎湃科技的报道看, 2023年上海科技大学共孵化10家企业,2020年至2023年,累计孵化科创企业41家,投后估值近70亿元。该报道中,还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一是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榜前列;

二是在上科大的科创教育体系中,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象突出;

三是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OTT:Office of Tech Transfer)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周期、全过程、全生态的闭环体系经营者不仅是学校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更是成果转化与创业实践教育生态的核心推动力量,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不同;

四是全部PCT/外国专利中70%已实现许可转化,专利许可合同金额累计70多亿元

三个“70”很了不起,70%的PCT/外国专利“实现许可转化”,不仅反映了研发与转化的统筹推进,也表明这些项目的研发水平高,市场潜力大,这些专利的市场不只在中国,至少在申请专利的国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正因如此,累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70多亿元。而这些专利又许可给社会企业和上科大衍生企业,表明上科大衍生企业有很强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市场潜力,进而其估值很高,高达近70亿元。

以上只是根据报道内容所作的推测,仅供参考。不过需要强调一点,科技成果许可给他人转化,只是科技成果实现了转移,但并不等于已经实现转化了。我们可能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已经许可给企业的项目,现有转化情况如何了?对被许可的企业的成长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哪些作用?到账了多少许可使用费用(因许可使用费一般按照项目的里程碑进展来支付,进而可以反映许可项目的转化情况)?对学校的科研、人才培养等职能实现起到哪些促进作用?对攻克“卡脖子”技术起到了哪些作用?等等。

(二)

2020至2023年四年孵化的衍生企业41家,其中2023年孵化10家,平均每年孵化10家。此处的孵化应该是指新成立。目前有50余家,即2019及以前成立了10家左右衍生企业。成立衍生企业,即科技创业,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上科大这条途径是畅通的,但不是唯一的。

上科大本科生参与科研并创办衍生企业的现象比较突出,本科生已经成为上科大创新创业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思维活跃,正处于最具创造性的年龄段。这是上科大一个最具特色的做法。这可能跟其生师比低有关。从报道看,截至2023年12月,学生总数 6041人,教职工总数1522人,计算出的生师比为3.97:1,这一比例在全国来看,也许是最低的。一般高校在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10。看来这一点,一般高校难以学习借鉴。

(三)

上科大OTT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有何不同?该报道的以下内容反映了其成立五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是跨界引领“大学、资本、产业、政府”创新创业生态,举行了7000余次专利/转化/创业/融资的业务会议;

二是举办了115场创业早期学堂讲座及路演活动,7960余人次校内外师生和投资人参与;

三是学校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10倍。

上科大OTT本着情怀与使命愿景,践行公益的“导师+传递善意”的早期创业孵化文化,从“实践教育+专利运营+产业孵化”三个维度,密集开展以专利转化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帮助早期融资推动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布局科创产业早期孵化体系等8个方面工作,最终实现了将学校专利许可给社会企业和上科大衍生企业,协同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发展。已与230余家“政产学研金服用”机构密切合作。

但传统的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是怎么做的呢?目前,许多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部分地方高校和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充分体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凡是成果转化做得比较好的高校院所,都有其独到的做法。

(四)

该报道强调,上科大OTT基本完成了设定的使命任务、完成了一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任务、实现了一种有别于国外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职能部门的独特业务模式,打造了上科大科创产业早期孵化社区,打开了科学通往早期资本的窗口,竖起了科学衍生未来产业的风向标。这似乎表明,这4年像是在试点,到目前为此,试点任务结束了,感觉是划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将来会怎样,我们拭目以待吧。希望上科大走出一条可以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的新路。我总觉得,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有阶段性任务,但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end


扩展阅读






科转随想(1)如何看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绩单?



寿仁论科创
分享科技成果转化文章及观点,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与读者进行线上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