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回归系列文章 根据线上课整理
我们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时候,经常性犯一个错误:我们希望去规避孩子所有的弯路,我们希望他的人生旅途是一帆风顺,我们希望他走的路是又红又专又正,一头到底,从这头就能看到那头,我们希望他走的是这样的一条路。
昨天晚上,我家孩子和另外一个小朋友在那玩,玩着玩着就开始抢东西,儿子就拿着他的玩具不松手,他说: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我的,我不给你。然后他就往我这边跑,往我的怀里钻。他说:妈妈,妈妈!意思就是要向我求救。我在那个当下忽然间觉得:这不挺好的嘛。有很多时候,我们看见孩子这样的行为:哎呦,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去面对,你要么跟他抢,你要么就通过表达来维护你自己的东西,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事,你干嘛要往我怀里跑呢?你怎么显得这么懦弱呢?你怎么这么软弱呢?就在那一刻,当我完全没有评判地看着他,为什么我们就非得要坚强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这样的依赖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呈现出我自己的软弱呢?为什么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应该呢?
那一刻,我忽然间看见,原来在亲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没有办法享受亲子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头脑中真的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我们的头脑中有太多的认为和应该,我们有太多的认为,认为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应该是坚强的,他应该是正义的,他应该是光明的,他应该是怎么样,他应该是美好的,他应该是温暖人心的……我们有很多的“应该”,我们会按照我们的“应该”去调整我们的孩子。
图|摄于静心酒店
为什么我们会总会把很多的东西放到孩子身上呢?因为他很弱小。当我们去调整成人的时候,他会有抵抗,你要来调整我?我不乐意,我不想让你改造我,我不想让你来调整我,请你离我远一点。你越是想改造成人的时候,你越是想调整成人的时候,他就会离你越来越远,他就会不想再靠近你。
但孩子相对来说,他需要你给予他一个生存的环境,所以我们都是在校正和调整我们的孩子。如果说我们能够放下我们的评判,我们知道自然之道,我们知道自然的规律,他一定要在他的路上去经历他应该经历的,他一定要在他的路上去走完他应该走的路。那个时候,当我们没有评判再来看的时候,你就会看见,原来不是他有问题,而是我头脑中的那个“应该”,而是我头脑中的那个标准。我们是可以不坚强的,我们是可以依赖别人的,我们也可以是软弱的,我们也可以是懦弱的,我们也可以是内心有很多阴暗的,我也可以是不快乐的,因为这都是那个阶段的一种呈现而已,它并不代表我永远都会是这个样子。
恰恰是因为我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快乐,恰恰是因为我心底深处有那么多的阴暗,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悲凉,我才会想要走出来,我才会想要去见光明,我才会从内心深处对光明有一种比其他人更深的渴望。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时间,而且是没有期限的。不是说我给自己一天的时间,给我自己两天的时间,不是的,我们整个生命,整趟生命的旅程都是用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探索自己的。
图|摄于静心酒店
有的人,我们知道的耳熟能详的人,他们不也是这样吗?我记得大提琴家马友友,他很小的时候被认为是音乐神童,可十几岁的时候天天吸大麻,二、三十岁的时候才迷途知返,重新拿起了大提琴。正是因为他有了那段堕落,有了那一段经历,他对音乐的理解又不一样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弹古琴,师徒两个人在山上学古琴,这个弟子学艺已经是非常非常的精了,可弹出来的曲子总是缺少一点什么。缺少的东西是什么?缺少的就是去山下历练。他的技艺虽然很好,但是他不能把其中的那个无形弹奏出来。所以他的师傅就让他下山去,到人间、到生活中去历练、去感受,感受起起伏伏,感受喜怒哀乐,然后把所有的感受蕴化,从那个浓烈之处再升华,这个时候再来弹这首曲子就不一样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不要着急,不要怕出错。
我看完《东京塔》这一部电影的时候,这一点很触动我,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调整和校正自己,不要怕出错,我们如果不去出错,始终会想让自己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发现这是所有人纠结的一个因。他为什么纠结呢?因为他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
本系列第1篇:只有经历了,才能真正的明白
醒来好物
点阅读原文,试听【看见回归】线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