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看见的孩子是自己内心的呈现

文摘   情感   2024-08-19 12:40   四川  


——本文根据「觉行者会员群直播」连麦整理



一岁多的小孩子为啥喜欢咬人?咱们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下,首先从生命的规律。这个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是一个从虚化的世界逐渐实化的世界。什么是实化的世界呢?首先我们所有的人一出生都有觉知,对不对?我们开始用觉知来创建一个完整的自我。我们的生命里面有春夏秋冬的规律,我们的生命里面是有密码的。当孩子带着觉知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抱着这个孩子的时候会觉得他什么都知道。因为他一出生就已经有了觉知。所有的小孩儿基本上都是三翻六坐,三个月就会翻身儿,六个月就会坐起来,你看这是不是属于生命的规律?三翻六坐七爬,这些统一的规律就是我们生命的密码。它是不是不为我人为控制的?不是说我要让他爬,我要让他翻身,我要让他坐,我要让他走,我要让他说话,而是自然在他的生命里面,他生命内在的这个驱动力要让他这样去做。


他要建立他的自我了,他开始在觉知之中从一个空无的帝国创建一个自我的帝国。他在创建自我的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他自己:这是我的,这是我的鞋,这是我的车。当有别人去拿他的东西的时候,他是不允许别人去碰他的东西的,这个过程都是他在创建自我。


一岁多的小孩为啥喜欢咬人?我们成人会给那个咬人很多的定义,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呢?认为“打人”意味着你已经侵犯了我,你在攻击我,你在伤害我,已经对“打人”的行为有了认知,有了定义。但是在一岁多这个年龄段,其实打人对他来说是一次尝试,是一次经历,或者说打人在他头脑的世界里面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他在通过打人的这个发生来确定自我的存在。他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口欲期,会去尝去吃各种各样的东西,想尝一尝咬到肉的感觉。比如说我手里拿着个木头,孩子会咬,一个杯子他也要咬,在他咬过了这么多的这种物品之后,就非常想去趴到别人的脸上去咬一口,要去尝一尝真实的人咬一下是什么感觉,这是他对世界的一种探索。



再看一下这个家庭的结构,因为一岁多的孩子对谁的需求是最大的?妈妈爸爸。妈妈是不是没有经常带她?比如说他的一些表达经常被家人忽视,还有他需要的陪伴有可能家人是身体在陪着他,但是心并没有在陪伴他,心没有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不是靠认知来认识世界,孩子是靠他的心灵来感知这个世界。他感知到的世界,他感知到的环境是非常冷漠的,所以这种冷漠总是激起他的愤怒。


孩子是没有“我”的,只是把他感知到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而已,关键点还在成人那里。孩子非常的敏锐,他直接感受到的是每个人的内心的状态,他不会说话,但是他可以把每个人内心的状态给呈现出来。不是孩子着急,有可能是妈妈着急,有可能是爸爸着急,也有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说带他的某个人着急。你会发现孩子跟着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样子,跟着爸爸在一起又一个样子,跟着姥姥姥爷在一起又一个样子,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又变了样子。孩子就是感受到了什么,他就呈现出来什么。


到六岁以后他已经有一些认知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去跟他讲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规则,讲一些社会的规范。但是一岁半的孩子话还不会说,他是靠他的心,靠他的感知力直接地捕捉到了我们成人内心的一个状态,他只是把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了而已。所以家里边的每一个人都去回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内心有一种愤怒没有表达出来?是不是内心有一种着急?陪伴孩子的成人,每个人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份着急,一份愤怒?如果说带他的人心情烦躁、急躁、情绪不稳定,孩子也会表现得情绪不稳定,也会暴躁着急。我们成人会把情绪藏起来,但是孩子直接感受得到你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你是真正的开心,你是真正的爱我,还是假的?这些形式可以去糊弄我们成人的眼睛,但是糊弄不了儿童的心灵。当你是用你的真心去批评他的时候,孩子是接纳的,你用你的情绪去批评他的时候,这个孩子是拒绝的。每一个小孩子都是天下唯我独尊的人,他们可不觉得自己很小,他们觉得自己非常的大。他觉得来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的,他感受到什么直接就表达什么,因为这是他的世界。而大人会把自己的情绪藏起来,我心里不高兴也可以给你一个笑脸,但是孩子不会。



我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你们经常说不管,老人和孩子两个人都在吵架,那我不管了。我说:不管是不是也是一种管呢?我们经常会觉得,我参与你们两个人的争吵,我干预我参与是一种方式。有时候不管其实也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参与。我们也经常会说,你不要参与进去。有很多人就会觉得,那我是不是又去参与了呢?其实参与不参与,干预不干预是为心所用的。在当下这个环境里需要你去干预的时候,你就去干预一下,不需要你去干预的时候,你就离得远远的。干预结束了就结束了,你的脑子里边不要翻江倒海的再把这件事情无限循环的播放。


我也没有看过什么育儿的书,但是觉得每一本书出现在我的面前都好像特别恰到好处。你会发现零到三岁是一个阶段,三岁到六岁是一个阶段,六岁到九岁又是一个阶段,九岁到十二岁是一个阶段,十二岁到十五岁又是一个阶段,十五岁到十八岁一个阶段,每三年都是更新一次,十八岁到二十一岁又是一个阶段。我们带孩子始终会认为,妈妈是一成不变的妈妈,你出生的时候我这样对你,三岁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对你,六岁的时候我还是这样对你,九岁的时候我还是这样对你,直到他长到二十一二岁的时候,我们还是那样在对我们的孩子。


其实心是主人,心是主体,认知是为心所用。我们带孩子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记住,变化。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这样带他的,等到他三岁的时候又不一样了,等到他六岁的时候又不一样了,等到他九岁的时候又不一样了,等到他十二岁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恰恰是不要做一个固定的妈妈,不要做一个好妈妈,因为这个好是一个认知,这个好是一个概念,光这一个“好”字儿,就已经把我们给束缚住了。你就看着孩子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做出不同的陪伴就可以了。零到三岁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体,让他去体验。三到六岁的时候就又不一样了,很多时候就需要我们带他去户外。当你有了孩子,和你带别人的孩子,和你没有孩子看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我现在越来越看见的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内心的呈现。




醒来阁
醒来,不在未来,而在每一个当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