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山西|去新绛州署大堂了解一下什么叫“三间七架”“五间九架”
文摘
历史
2024-09-02 10:44
山西
8月20日,国产游戏力作《黑神话:悟空》上线,游戏中大量场景以山西古建筑为原型,场面宏大,视觉效果震撼,深受各界广泛好评。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今天咱们跟着悟空的筋斗云,去晋南新绛转一转,了解一下古建筑中常说的“三间七架”“五间九架”到底是什么意思。新绛是个好地方,氓庶纷繁,经济富庶,自古就有“水旱码头”“七十二行城”之称,是河东路主要的粮食产地,也是京、津、甘、陕、豫等地手工业品加工和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新绛,过去称绛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襟山带河,形胜险固”“据河东之肘腋,为战守之要区”,更增加了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这一点,单从绛州署衙的营建规制上,即可见一斑。清《直隶绛州志》记载:“州署在城內西北崖上,高敞宏壮,甲于列郡,创建不知所始。”是说,新绛城西高垣之上,建有一座高大宽阔、巍峨壮观的州署衙,始建具体年月不可考,但其营建规模却比其他各州郡都要大很多。衙署,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衙门”。衙门,最初叫“牙门”。这个“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爪牙的“牙”。《诗经·小雅·祈父》云:“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里的“祈父”,是周代掌兵的官员。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说:“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己身。此人自谓王之爪牙,以鸟兽为喻也。”在古代,“爪牙”是个褒义词,常用来象征强大武力,三军将帅更是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的帐前,以示威慑。后来,将帅们图省事,便把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或者把用兽牙饰于旗杆顶端、旗子边缘剪裁成锯齿形的“牙旗”树在营门外面。由于“牙”“衙”读音相同,大致到了魏晋时期,“牙门”讹变为“衙门”。久而久之,“衙”遂为臣僚治所通称,后相沿成俗,将官吏办理公务处所统称“衙门”。官分九品,人分十等。官员办公的衙署在建筑规制上,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装饰尺度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等级约束。如, 《礼记》规定,厅堂前的台阶,“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再,《明史・舆服》对各级官员府第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的规制规定:“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角青碧绘饰;三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兽吻,梁栋饰以土黄。”清基本沿用,《钦定大清律例・礼律仪制》规定:“三品至五品,厅房五间七架,许用兽吻,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兽面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厅房三间七架,梁栋止用土黄刷饰,正门一间三架,门用黑油,铁环。”这里说的“堂舍”“厅堂”“厅房”,都是指衙署建筑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大堂。关于古代地方衙署的形制与布局,据《清会典・工部》卷58载:“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大门之外为辕门(仅武官有之),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其中,大堂是举行典礼和重要政务活动的地方,如万寿节庆典、承接圣旨和上级公文、拜发奏折、公开审理和宣判大案等等,所以,大堂是全衙最重要的建筑,地势最高,体制最崇,单体建筑面积也最大。也正是因为大堂在衙署建筑中极端的重要地位,所以历朝历代对其建筑规格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即所谓的“几间几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作为基本单元,通过间数的多少直接体现建筑的等级,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就越高。简单一点来说,“间”就是指建筑物的面阔,即正面的纵向长度。迎面方向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三根柱子之间就叫二个开间。最高等级为九开间,后来发展到十一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等级最高,只有皇室建筑才能九间。其次是七间,皇亲贵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命官可以用七开间。再次是五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可以用,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最小的三间了。“架”,指的是梁架。坐在两根柱子顶端的构建叫梁,梁架上坐着的构建叫檩条。“几架”指的是梁架上的檩条数量,一般为单数。檩条数量越多,房间的进深,即建筑侧面的横向宽度就越大,建筑物的等级相应也就越高。关于各级地方衙署的营建规制,历朝历代都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唐《营缮令》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房屋,最大规模为五间九架;五品以上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五间七架;六、七品以下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三间五架;普通庶民所建房屋,不能超过三间四架。《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工部・公廨》规定:“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七檩,六椽;司房东西各五间,五檩,六椽;门楼一座,三檩,两椽。州廨宇:正厅一座,五檩,四椽,并两耳房各一间。”由此可见,绛州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的形制,明显僭越了“州之大堂面阔五间、五檩,四椽”的规定。《大明会典・礼律・服舍违式》规定:“凡官民房舍车服器物之类,各有等第。若违式僭用,有官者,杖一百,罢职不叙。无官者,笞五十,罪坐家长,工匠并笞五十。”丢官罢职打板子,这都是小事,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和珅的罪行之一,就是其府宅僭越了等级。所以各品秩官员的衙署在建造或修缮时,绝不会随意而为。比如,主体建筑结构形制与绛州大堂一样,均为元代遗物的山西霍州大堂、山西临晋县衙大堂,其正立面都是面阔五间。虽然绛州大堂明显逾制,但其两侧尽间均用石墙封闭,又似乎是在弱化实际上的面阔七间,给人以五开间的观感。这很可能与当时绛州的重要地位有关,所以在建筑形制上,一方面强调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亦要弱化违制之嫌。绛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从隋开皇三年(583)治所迁至今县城处算起,一千多年来,绛州始终是山西南部的政治中心、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商业都会。隋为绛郡,领八县;唐设绛州总管府,辖十五州;宋为雄州,辖七县;金设绛阳军节度使,并升为晋安府,总管河东南路兵马,领八县;元设绛州行元帅府,辖二州;明为绛州,领三县;清雍正年间改直隶绛州,领五县。绛州大堂,也叫“帅正堂”,据新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的时候,命当时的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征兵,招兵处就设在州署衙门大堂内。恰在此时,“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这里的“仁贵”,就是“神勇收辽东”“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小将薛仁贵。在这次征兵中,薛仁贵前往绛州大堂拜谒了张士贵,成为其麾下一员。薛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于贞观末年投军张士贵麾下,随征高丽,受唐太宗拔擢。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至唐高宗时,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正是由于这段史实,绛州大堂便被纷传为唐朝名将张士贵所建。有人认为,张士贵在唐代地位很高,加之作为钦差大臣前往绛州为朝廷征募兵员,因此,他在绛州衙署所建的“帅正堂”,也就有了僭越规制的可能性,并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关于绛州署衙遗址的文化面貌构成,据山西省考古研究2014年5月26日公布的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基本上可以确定,自唐开始,历经宋、元和明清时期。也就是说,绛州州治衙署自唐代设立后,历代皆在原址沿袭使用,从唐到清一直都没挪地儿。一千多年来,这里知州端坐,明镜高悬;百姓有冤,击鼓上堂;三班衙役,棍棒喧威;是非曲直,全凭大老爷一己良心所裁。有道是“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绛州的大老爷们是否有良心,今天我们不得而知。倒是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常人的胆略,值得一书。(张文平)